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精選4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
我的兩個孩子我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教育著,老大是控制型育兒方式,“你一定的”,“你必須要”,“你應該要”,我對他總是以命令的口吻,孩子基乎沒有選擇的權利,更少有會被征詢解決關于孩子自己解決自己問題的意見。記得十年前我送他去幼兒園,我一邊騎車一邊教他背著唐詩,我不厭其煩的教了他好幾遍,他都背不熟,我氣的停下自行車,把他抱下來,對他說這么笨我不要你了,還沒等兒子緩過神來我就騎著車就跑,孩子抓起路邊的草跟在我面邊追邊哭著喊壞媽媽,用草砸我。還有很多很多我認為對的就是對的事,沒有商量余地,就因我的強迫把原本倔犟、有個性的兒子被我折磨的沒有主見,做事比較憂郁的小伙子。過去的無法挽回,希望自已能抓住小老大的青春期好好來一場賦權型方式的教育。師傅請給我力量吧!
在親子溝通中我的做法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在傾聽上做的不盡人意,一次次把孩子的能量擋了回去,還經常給孩子貼標簽、責備和下命令,對孩子不信任。經常嘴里喊著愛孩子的口號,一切都為孩子好,但做出的事和說出來的話并非能讓孩子接受,更多的是傷害,接下來的日子里我要多花點時間自我反省,用橡皮擦把我的過去擦掉,確定養(yǎng)兒育女的目標,與孩子多交流、多傾聽孩子想法,多贊美,減少沖突,增強合作,給孩子最基本的尊重。家庭育兒就如馬拉松,希望等孩子長大之后,成為一個有主見、有信心,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做出選擇的人。
丫頭是個順毛勒的孩子,在幼兒園就有了自己的目標,老師總喊她小精靈,丫頭也很堅強自信,困難前面從不畏懼,總是對自已說我行的,我一定行。今天的丫頭,離不開師大附幼的啟蒙教育,激勵孩子奉獻的天性,給予孩子的歡聲笑語,同時來自我們的小家庭,因有哥哥在前的摸路,所以我和先生基本上遇事會和孩子很好的溝通,盡量做到既不懲罰也不姑息,用充滿尊重賞式的養(yǎng)育方式,希望能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成長。
以前經常聽年長的人說“生兒容易、養(yǎng)兒難,”我對這個難字并非有太多的理解,但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才方知這個難的字的苦,它不僅是養(yǎng)兒的經濟生活壓力所帶來難,更是來自教育孩子中的難,孩子是每個家庭的重心和希望,誰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特別讀到“長勁鹿的`語言、傾聽、和沒有評判的觀察能力中,自我反省能做到的少知又少,這樣怎么能讓孩子有主動力和安全感呢?希望自己從我做起,第一步就是打開與孩子的對交流的心門
以前對于老大,我總是帶著情緒進入與孩子的“戰(zhàn)區(qū)”,心煩意亂、生氣或者高嗓門、爭論、責罵以及冷戰(zhàn)時有在發(fā)生著,一直以來的無效做法,換來得是孩子的驚慌、害怕,迷茫。我呢?為孩子也整天忙碌著,同時也為孩子這個沒弄好,那個沒弄好而經常失眠、發(fā)愁,心率焦脆也影響自己的心情,自從師傅把我引進了家庭教育的課堂,看書,寫心得……漸漸地我感覺到在與孩子的交談中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相互尊重理解后彼此也很愉悅,但有時還會有沖突時,希望自已再接再把“戰(zhàn)區(qū)”慢慢形成“無錯區(qū)”,使自己在進步的同時也能給孩子帶來快樂。
在長頸鹿語言與豺狗語言兩者中,我時常會用豺狗語言方式對待我家小老大,拒絕選擇:你非得……你不能……,下命令:你要是不按我說的做,你會后悔的!導致現在我家小老大的依賴思想比較重……是人做事都會有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不改,長頸鹿語言打通了我的神精與血脈,就像師傅所說的那樣,最糟糕的事莫過于處于地板位置,只要你想學,用心去學,肯定會一步步提升自己,現在我對自己的處境就如地板位置,我要把所學,所聞的用在實際生活中去以真誠、悲憫和相互尊重來面對小老大,只要自有顆上進的恒心,一切都不會晚。
豐盈生命之體驗,如何去化解家庭中與孩子的矛盾沖突的發(fā)生,特別是讀到每日提醒中的“每日提醒紙條”受益匪淺,值得我去和孩子共同制定計劃表格,然后貼在最顯眼的地方,相互監(jiān)督,同時也時刻提自己以身作則,想要改變孩子,得要自己先進步,關于書中所讀家庭會議,我家以前也開過家庭會議,雖說民主制,結果還強制告知型,凡事都是我和先生說了算,望以后的家庭會議能做到真實的民主,給孩子一份真摯和自由的發(fā)言權,讓孩子體會到家的相互尊重與理解,感受家庭的安全感。
分享了“無錯區(qū)”故事后,深感觸動,今天我只是輕輕喊小老大幫我去店里拿下東西,原本帶著不指望和小老大邊做邊不情愿的發(fā)嘮叨的心理準備,但出乎意料回答“好的、媽媽”隨即妹妹說哥哥我陪你一起去拿,兄妹倆手牽手地走了,望著倆個孩子的背景我心中美滋了好久,(以前喊小老大干活總要喊幾遍,)感恩師傅把我領進了“覺然之家”之門,讓我有機會學到了很多很多,非暴力溝通課程給了我具體的技能,雖然孩子現在只是微微的變化,而我已不在用貼標簽和命令式的方式與孩子交談了,希我能很好的利用全然接納的力量和傾聽式建立并深化跟孩子的聯結,促使我的小家庭每位成員都有快樂成長的足跡。相信明天會更好!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
身為社會人,溝通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良好溝通的前提下。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溝通的誤區(qū),有意無意地產生暴力溝通,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
不易察覺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往往不易察覺,但是殺傷力巨大,它比可見的身體暴力影響更大、更持久,很容易在人的心里留下無法消散的陰影。
《都挺好》中,蘇母應該是語言暴力的一個典型代表吧。在夫妻關系中,她強勢專制,只要生活不順,就會用語言暴力“攻擊”丈夫,罵丈夫是窩囊廢,不配擁有家庭,不配擁有兒女。蘇大強在這樣長期的語言暴力下,內心隱藏了諸多的壓抑,也對妻子形成了深深的恐懼。所以才會在蘇母去世后無底線釋放自己以往的壓抑情緒,也在女兒明玉罵自己的時候把女兒看成是妻子的幻影。
而在親子關系中,因為蘇母重男輕女的偏見,明玉從小就不受母親的待見,語言暴力經常發(fā)生在她與母親的溝通中,類似“你是個女孩,怎么能跟哥哥比”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她對這樣的家庭失望了,急切地想要逃離,而且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恨意。在母親長期的語言暴力和精神忽略下,她感受不到來自家庭和親人的愛,內心是痛苦而煎熬的。即使后來她逃離了原生家庭,成為經濟獨立的成功人士,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殘留著母親帶給她的痛苦。
電視里有一個片段讓人感慨又心疼,明玉把蘇大強罵暈送醫(yī)院時,她說她覺得自己比趙美蘭(蘇母)更可怕,她說她真的害怕,只要閉上眼睛,都是母親在跟她說“蘇明玉,你這么努力都白搭了,你飛得再高,飛得再遠,只要身上還留著我的血,就永遠逃脫不了我的控制”。她說她憑什么逃不了,那種想要逃脫母親帶給她的傷害,卻又深陷其中的痛苦隔著屏幕都讓人心疼。
負面情緒的精神暴力:
愛人的工作比較忙,加上工作性質使然,平時的應酬相對比較多,喝酒的機會也較多(最起碼在我的觀念里),于是兩個人之間就會因為喝酒發(fā)生矛盾。其實內心知道很多時候愛人也是為了工作無奈喝酒,也能理解這種行為,而生氣也是因為擔心愛人的身體,可是在跟愛人溝通時,總是帶著很強烈的負面情緒,以致鬧得兩個人不愉快。在讀《非暴力溝通》時,看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恍然明白,如果我能在溝通時,保持平和的情緒,說出對他工作的理解,同時告知對他身體的擔憂和盡量少喝酒的請求,也許愛人也會給我更為積極的回應。
而在跟孩子溝通時,就更要注意語言和情緒的正面性。隨著小寶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會跟大人學習處事方式了。有時候他做錯事情,我就會叫一聲他的名字,然后使勁瞪著他。慢慢的他也學會了,當我瞪著他的時候,他也會用生氣的眼神回瞪我,當時可能會覺得好笑,但是靜下來想的時候會覺得害怕。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其實都是在模仿大人,你如何跟他溝通,他也會如何跟你溝通。
雖然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有什么事情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但是偶爾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哭鬧時或者自己情緒不佳時,還是會難免用很大的聲音去吵孩子,雖然話語并沒有很多的侮辱性,但是這種帶著負面情緒的交流,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暴力溝通吧。
不合理比較的精神暴力:
有一段時間,網上關于“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話題討論熱度很高,相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過比較。當然,適度地和他人比較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助力,但在溝通過程中不合理的比較也是隱蔽精神暴力的一種,對溝通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因天性、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他們的成長速度不可能是同步的。而基于興趣愛好、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更是導致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可比性的。就像書中所說“即使需要比較,也需要將時間放到相同的層面上進行客觀性描述”,不合理的比較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產生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負面效應。
實現彼此的非暴力溝通:
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暴力溝通表現形式,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地去改變自己,逐步實現非暴力溝通。
盡量使用正面語言。在表達自己想法和意愿時,思考之后再與對方交流,避免使用一些侮辱性或者帶有人身攻擊、道德評判的負面詞匯。
保持正面積極情緒。很多時候,感情用事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給彼此之間的溝通造成障礙。與人溝通時,提醒自己盡量保持平和的情緒,讓彼此的交流在溫暖平和的氛圍中展開,用積極的情緒帶動溝通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獲得彼此都滿意的效果。
盡量避免不合理比較。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拿來與人比較,將心比心,在溝通中學會盡量避免與他人的不合理比較,減少對對方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家人的溝通方式,結合生活,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就是和家人好好說話。以下是我對《非暴力溝通》第九章以后的內容總結。
一、走出“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的誤區(qū)
當我們期待別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時,就覺得別人應該要那樣做,如果沒有那樣做,我們或許會指責他人。事實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也是在思想上對別人施加了暴力。
經常,我們對對別人不滿時,我們都把問題指向別人。就像爸爸不想陪伴孩子,我就使用一些不中聽的語言去指責爸爸,而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和需求。因為我覺得孩子爸爸平時都在忙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難得周末不用上班,就應該好好陪陪孩子,如果他沒有拿出100%的熱情去陪伴孩子,那他就失職了,就是個沒有責任心的爸爸……
晚上回到家,我對自己白天和孩子爸爸說話的態(tài)度進行了反思,重新梳理了一遍思路,才發(fā)現自己一開始就掉進了“就應該……”的誤區(qū)。其實爸爸忙了一個星期的工作,難得周末可以在家放松一下,他想好好睡一覺滿足一下自身的需求再正常不過了。后來跟爸爸交談了此事,認同了他自身的需求,因為白天和他說話的態(tài)度不太好,向他道歉,也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們相互理解了對方,因此我也放下了心中的內疚。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用苛責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們只有走出“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的誤區(qū),我們才能寬恕他人以及寬恕自己。
二、用“我選擇做……”代替“我不得不做……”
曾經,我也抱怨過生活,因為我不得不要做一個全職媽媽,我每天不得不要做飯給家人吃,覺得現在的事情和生活都是不得已的,我好像別無選擇。
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學習,我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現在的事情和生活都是不得已的嗎?
如果我不想做全職媽媽,我會去找一份工作嗎?我會請一個保姆來照顧孩子嗎?如果我不想做飯,為了孩子不挨餓,我會叫外賣或者去外面吃飯嗎?如果我不想做家務,我會請一個鐘點工幫忙做家務嗎?
我選擇做這些事情,為家人付出的同時,家人也給予了我愛的回饋,讓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陪伴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樂趣、生命的美好……
三、用“我在意你……”表明自己的觀點。
一天下午,大寶放學回來跟我說,以后放學時讓我在離學校不是太遠的地方等她,她說想自己單獨走一段路程,想像隔壁哥哥一樣有一天能自己獨立上下學,我心里知道,這是大寶渴望獨立的表現。我跟她說這要征求老師的意見,如果媽媽不在等候區(qū)接你,老師會不會同意?
我跟大寶說,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和個子都比較小,放學時人太多容易擁擠,年齡小的孩子更容易被擠摔跤發(fā)生安全事故。老師和媽媽都很在意你的安全問題,以后媽媽得繼續(xù)在等候區(qū)接你放學,等你長成隔壁哥哥那個年齡,更加懂得保護自己了,再讓你自己單獨上學放學,好嗎?
大寶知道我和老師都是為了她的安全考慮,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拒絕她的請求,所以她也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建議。
四、親子溝通中,用表達感受來代替指責,真誠接受孩子的`感激之情。
我停下手中的活過去跟大寶說:“看看起床計劃清單上還有哪些事情沒完成的?抓緊時間去準備,我們十分鐘之后就要出門了!
這時大寶有些生氣地沖著我喊:“你沒有給我裝好米糊,我喝什么呢?”這時我看出來了,大寶已經習慣了我?guī)退b米糊,而且把這件事當成是我理所當然要為她做的事。
我走近跟大寶說:“媽媽聽到你用這樣的語氣跟媽媽說話,媽媽感到有些難過,我覺得你在責怪媽媽沒有幫你裝米糊,還有平時媽媽幫你裝好米糊,是媽媽在幫助你,但不是媽媽必須要做的事,今天媽媽因為忙忘記了給你裝米糊,但是媽媽不想因為這樣被你責怪,平時媽媽幫助了你也希望得到你的感謝……
大多數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感激和贊揚,但平時我們對別人的感激或贊揚又感到羞澀,認為自己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也要接受相應的責備,即使別人不責備自己,自己也會為自己錯誤的行為感到自責。學習了非暴力溝通之后,才發(fā)現自己這種不敢大膽接受別人感激和贊揚的心態(tài)其實也是不夠真誠的表現。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和家人溝通時,經常不經意間就使用了暴力的語言。我想把書中的理論一點一點地運用到生活中,通過不斷練習,和家人相處時,盡量選擇有愛的溝通方式,我也是我們和家人溝通時必需要學會的愛的語言密碼。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一身輕松,沒有壓力,那時候好像有些事情還是可以合作,直到上了小學,我是各種心累,考試不行回來伸手挨板子,我累孩子也累,以前我一直認為她必須按照我給她的要求來,不可以也不允許做不到,然而到現在也沒能達到我的要求,F在通過讀書我學會了要尊重孩子的想法,面對面和她溝通,學會靜下心來慢慢傾聽,盡量減少逼迫。
我們小時候是農村里放養(yǎng)的孩子,我的學習成績父母很少過問,而有的父母從小就比較重視。從小父母陪伴的孩子和放養(yǎng)的孩子區(qū)別明顯較大,他們現在過著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生,精神層次就更不一樣。長大之后我還是覺得比較遺憾的,有種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感覺。現在我更喜歡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感覺,她成長我學習。孩子不是天生愛學習,我們父母需要關愛陪伴和正確的引導,讓她打好基礎,展望未來。
現在我最看重的是家人身體健康,一家人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養(yǎng)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人類的繁衍一直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養(yǎng)兒防老是我們的傳統思想,生孩子也就是我們必做的一件事情,一個家庭有了孩子才算完美,我們生下之后要更好的養(yǎng)育她,我們做父母的都是給她提供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都是盡可能的滿足和付出。父母的'愛都是無私的。和孩子互動的用意是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們家長也能從中了解孩子的一舉一動,更好的幫她解決問題,也可以提高親子關系,讓孩子和我們更親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每天短短的互動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成長歷程。以前我總是煩她嫌棄她啰嗦,不怎么搭理她,覺得她漸漸和我疏遠了,我立馬改正和她套近乎,和她多互動,互動之后和我的關系進步了很多。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我要加倍努力付出,為自己加油!
傾聽孩子說的每句話也是理解。我認為孩子和大人一樣不但需要被理解還需要傾聽,而父母恰恰就是她傾訴的對象,F在我們家長由于工作忙,家務忙,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比較煩,總會讓她去一邊玩去。其實孩子也是想讓我們多關注她,孩子現在不理解的事情比較多,所以話題沒完沒了。如果她是遇到了難題或者是和同學之間有了矛盾,向我們訴說,我們應該傾聽孩子的訴說,并正確的幫她疏導和解決問題。
之前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首先把她罵一頓。現在覺得自己都在威脅她。因為她的天真無邪我嚇她的都當真了,我反思。在這里向她說對不起,下次教育孩子不能這樣了,要鼓勵和引導,F在的我給孩子愛撫和擁抱較多,給她安全感,且經常和她多溝通,多講解,好好鼓勵她好好吃飯或安心做作業(yè)。之前她和我說什么意見我不予采納,我認為我下達的命令她必須服從,現在想想這孩子心理得多委屈,遇上這么個媽,F在我學會多和孩子溝通,多給她安全感,讓她知道媽媽要求你的是因為媽媽愛你,媽媽希望你上進。
現在我們都是每個家庭一個孩子的多,有的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把孩子逼得太緊。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孩子能走的路都給她鋪好了,父母對孩子太嚴格。我認為我們應該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平時和孩子多交流多互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希望她健康快樂的成長,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在成長和學習,只是每個人學習的內容不一樣而已。我個人在結婚生孩子以后也在不斷學習,從孩子呱呱墜地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名小學生一枚,自己的改變挺大的,以前的我不愛學習到現在能和孩子侃侃而談,也可以為一道題目討論半天。這也是一種成長吧!文中的辦法總比困難多,我特別喜歡,F實生活中我會讓孩子知道,遇到困難沒什么大不了,不能哭,我們要想辦法解決,因為辦法它比困難多的多。
大家都知道長勁鹿站得高看得遠,而豺狗我把它比作“井底之蛙”?戳诉@篇文章,對比了一下,書中的長勁鹿語言和豺狗語言,發(fā)現生活中我們往往傾向于豺狗語言居多,我們應該用“長勁鹿”的思維方式來對待孩子。孩子尚小,我們需要培養(yǎng)她認識和看待事物,有時候她對事物的了解不是很全面,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來和她好好溝通,讓我們“豐富”的社會經驗來滿足她內心真實的需要,帶一些有建議的忠告。
昨天和孩子手拉手散步一起聊天,呂睿問我媽媽你現在大部分時間對我好溫柔奧,但是有時候還是有點“暴力”。我問她你是喜歡“溫柔的媽媽”還是喜歡“暴力的媽媽”。她說喜歡溫柔的媽媽。以前總認為自己的方式是對的,因為我都是為她好為她著想,但是沒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換一個溫柔方式對待孩子,我認為孩子也聽話多了,沒有那種被迫學習的態(tài)度。孩子是需要我們父母輕聲細語的呵護,她和同學之間的有趣的事情回來和我們分享,我們需要傾聽,讓她知道我們是很愛她。自從傾聽她和我講的每句話之后,現在的我很少和孩子有大吼大叫,有問題好好溝通講解,態(tài)度很好馬上認錯并和我說一次不會了。
現在和孩子相處的方式很滿足,以前沒考慮孩子的感受,對她打罵讓她對我恐懼,現在老公說你成長了很多,還是要多讀書。之前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散步都是主動牽著她爸爸手,我之前很失落,為什么孩子和我不親,F在想想我是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我改正,我反省,我成長,F在她都是牽著我的手,摟著我的腰,說話都是很幸福的看著我。我還需要努力!加油!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5
尊重和合作,我總是習慣性命令小褚,當她達不到我心里的期望時,我會覺得這孩子沒出息,不合作,我覺得我自己是書中的“控制型育兒方式”,看完這一章節(jié),我覺得自己是否該放下自己的脾氣,多跟小褚溝通,不是命令而是合作,多關心她真正的需要,和她一起成長。自我的需要也很重要,我們不能裝偉大,“我為了你放棄了自己,放棄了一切”,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有壓力,自己也會暴躁易怒,學會尊重孩子,更要學會尊重自己,愿自己做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和小褚一起成長。
這半年來因為自己的事已經很久沒有和小褚深入聊天了,哪怕只是抱抱她,除了機械式地送她上學,上課,都自認為她長大了,可以獨立了。看著身旁熟睡的孩子,思緒萬千……不知道自己錯過了這半年小褚的哪些成長的因素。
貼標簽,攀比,挑剔,我經常這樣苛責小褚,“你真笨”,這是我老說她的,后來我發(fā)現當她和她妹妹在一起的時候,因為我的強化,她竟然真的覺得自己笨了,做事畏手畏腳的。我覺得我需要改變,從內心深處了解她真正的需要,和她好好交流溝通,趁她還小,多陪陪她,哪怕只是和她手拉手一起散個步……
覺得自己應該每天花點時間明確自己的育兒目標,是替小褚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還是讓她自己選擇成為什么樣的人?是把我認為對的東西不經溝通地強加給她,還是學會溝通,用行動去引導她健康成長?
書中練習一中“我希望和孩子保持什么樣的關系?”——我的回答是“朋友,愿意和我交心的朋友!痹趺茨茏屗敢饽兀繙贤,行動,鼓勵孩子學會自己做選擇,也許未必正確,但至少得有信心對自己做出選擇。
孩子需要傾聽和理解,要看到行為背后的需要,有點羞愧。在小褚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比較苛責,和家里親戚的孩子在一起,發(fā)生矛盾,無論對錯,我都是訓她,因為覺得她是自己的孩子,現在想想“她會不會以后及時是對的也不敢和他人爭辯”;ハ鄡A聽與理解,是我在和我母親的相處過程中缺失的,她總是強加她的想法給我,而不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在和小褚的相處中,只要不觸及我的原則,我更希望我們是朋友,她可以把她最真實的感受與我分享,真正的需要告知于我。
我們可能一直看重孩子身體上的安全感,別磕著碰著,別受傷,別生病,而忽略了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上個周末休息在家,把她學習的`桌子上搞得全是玩具,沒有收拾,我看見了,一頭惱火,讓她收拾,她嘀咕了一下,我一下就火了,把她桌上的玩具找個垃圾袋全扔了,她一下哭了,我也沒管她,自己到客廳坐著了。等我情緒穩(wěn)定下來了我就到房間看她,看她把垃圾袋里玩具都拿出來收拾好了,一個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得坐在書桌前,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失控了,我的粗暴讓她害怕,讓她對這世界沒有安全感?戳诉@第三把鑰匙,我要學會換到孩子角度去看問題,“也許她只是玩忘記收拾了呢?”“也許我好好和她溝通,她就會收拾干凈呢?”我要努力創(chuàng)建一個安穩(wěn)和諧的環(huán)境,讓她身心放松,好好享受她這個年齡應該享受的。
第四把鑰匙,有時確實這樣,孩子對我生活的引領甚至超出了我對她的,她會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抱抱我,給我寫封信,給我不停地說話,有時我會覺得自己很幸福,有時我會覺得她很煩。我覺得我的孩子是個強有力的給予者,熱情(我常打擊她愛管閑事),我覺得理所當然的一些東西,看了這,我覺得我很慚愧,給予是相互的,我應該在坦然接受孩子的給予的同時反省自己,從中有所學習。
第五把鑰匙,使用尊重的語言,小褚長這么大,我用過最惡毒的語言刺激過她,講完我就后悔,我是瘋了嗎?從那之后我就很注意,在我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就會保持沉默,或者冷靜下來內心問問自己真正需要表達的是什么?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什么!伴L頸鹿語言”我覺得是很必須的,和任何人溝通都這樣,我不能強加我的主觀判斷在里面,我只陳述事實,然后再聯結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樣的溝通才平等有效。
第六把鑰匙,在成長中學習,孩子的成長是如此之快,我們確實無法什么事都做好應付的準備,和孩子一起,溝通商量進而做出決定,這是一種互相尊重,更是共同成長。我們要學會做一些選擇,不能懼怕,這樣不行,別沮喪,至少它是一次經歷,會為你的成功總結經驗的。
第七把鑰匙,讓你的家成為“無錯區(qū)”,需要每個家庭成員換位思考,善意思考,互相照顧彼此的需要,學會表揚與贊美,而不是批評與指責,學會溝通合作,讓家庭關系更和諧,讓家真的成為孩子和家人心之向往的地方。
覺得認識師傅認識晚了,也許早半年看這本書,我的家庭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會和現在完全不一樣,我一直就是“豺狗語言”,用自己的選擇來對待親人,自認為的為所有人好,遠離了彼此內心的聯結,心與心的交流。這樣做,自己累,也失去了很多,心里有很多感受,但卻詞窮……
故事分享,分享的是故事,折射得不也是我們,如何和孩子共成長,讓家庭更和睦,我想我得花很長時間去學習,去實踐?赐赀@本書,我感觸很深的幾個詞“純粹”,“聯結”,“傾聽”,“控制”。純粹得愛親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學會聯結,學會溝通,傾聽別人,傾聽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記住“暫停鍵”,記住長頸鹿語言,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改變自己,讓孩子和自己更近。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6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 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 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fā)現,有些話確實傷 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 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 甚至比肉體 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 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中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fā)現了一種溝通方 式, 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 能使人們情意相通, 和諧相處, 這就是 “非 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 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 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 體驗。
馬歇爾提出了 NVC。他指出, “NVC 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 使在逆境中,它們也有助于人保持人性。NVC 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 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們已有的知識 ——關于什么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幫助我們活出這一點。
” 就像作者在書中寫的:非暴力溝通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 都有悠久的歷史。
書里面沒有學究式的細說這歷史是如何傳承的, 從作者書中字里行間我們可以體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積薄發(fā)。
有些人對這種溝通方式有些人覺得不以為然,和那種強調推銷, 強調話術,強調控制的理念比起來軟綿綿的。那我想說,你好好用用 這種方式,再作比較。什么理論都要回歸到實踐的檢驗中。
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很強大,這種溝通方式的觀察,感受,需要, 請求這四個要素,不管是用于傾聽,還是用于表達。這四個過程可以 概括為兩大步,也是催眠中的兩個大原則:跟隨和引導。觀察和感受 屬于跟隨,需要和請求屬于引導。在這種方式下,我們的心就變得無 比的平靜和順從。
很多厲害的'溝通高手, 比如心理咨詢師, 談判專家, 催眠師日用而不知。書里講到的這種溝通模式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有 嘩然大悟的一種感覺。對于咨詢過程中的問答,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指 導的書籍,看的有關書籍要不講的事無巨細,顯得雜亂無章,要不就 籠統的讓人不著邊際。而這本書讓我醍醐灌頂,對以前的有關知識上 下貫通,把前兩者系統起來了。
這本書講的那種溝通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客觀冷靜,讓心 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會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對方的需要,感受到 對方的愛。會讓我們彼此消除誤會,化解敵意,讓我們相互包容和接 納,互助和友愛。
當初把《非暴力溝通》列在自己的閱讀書單里的時候,是希望它能幫助自己更理性、更平靜地和孩子溝通(熊孩子總會有讓我們抓狂的時候,你懂的)。而在閱讀品味的過程中,在和大家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我感觸最深,或者說收獲最大的部分,卻是——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去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深地和自己的內在聯結。感謝遠在深圳的旭欣(非暴力溝通分享者與實踐者,CNVC認證培訓師候選人)參與我們的線上讀書會,帶領我們對非暴力溝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感謝非暴力溝通,讓我可以更好地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粗略翻看這本書的人,可能會覺得按照這四要素講話,有點兒咬文嚼字的機械味兒。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書中提醒大家“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這四個要素中,我覺得發(fā)現自己感受背后的需要是最難的。我們之所以會有某種情緒感受,那是因為我們的某種需要沒能得到滿足,例如害怕是因為我們需要安全感,孤獨是需要有意義的人際關系,憤怒是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去覺察自己情緒感受背后的需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些需要代表了我們心靈深處的價值觀。而正是這些價值觀,界定了你的人格!了解自己的需要,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也能透過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看到冰山一角之下隱藏得更深的我,這樣我們就能夠更誠實地表達自己,于是我們的需要才更有可能被滿足。
一邊閱讀,我也一邊通過實踐去體會。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我會試著去傾聽自己身體的感受,然后試著去探尋這種感受背后的需要是什么。有的時候,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不過旭欣的引導,讓我很受啟發(fā):“想想如果事情按照你希望的發(fā)展,會是怎樣”,“奢侈一點兒,最美好的情況會是怎樣”,“那樣你會是怎樣的感受”,“那樣的感受是因為自己什么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想一想,自己為什么會那樣做,那是在滿足自己怎樣的需要”……順著這些問題,我一步一步走近自己的內在,和自己的感受、需要建立起聯結,這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認識,讓我更加接納自己的情緒,更加地平靜和從容。
不要奢望運用非暴力溝通去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結”。書里的這句話,時刻提醒著自己,去傾聽讓人抓狂的孩子對愛的渴求,去傾聽指責的愛人對理解的需要,去傾聽嘮叨的父母心中的關切,同時也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去覺察自己內心的需求,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帶評論、指責、強迫、威脅,看見真實的對方,也看見真實的自己,然后讓彼此聯結,讓愛流動,這是唯一的目的。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7
孩子為什么總是不聽你的話?為什么總是不按你的常理出牌?有沒有想過,問題是不是在你的身上?
每天晚上都能聽到樓上的家長在管教孩子的聲音,你為什么不聽指揮?我都說了不能這樣,你總是做壞事,你真是一個壞孩子。其實,這樣的事情也時長發(fā)生在我們家里。
因為工作太忙及房貸的壓力,我們一家三口是跟老人一起住的,這就形成了家里孩子的教育存在隔代教育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老一輩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我家的教育里面也會出現“暴力溝通”。這里說的“暴力”,并不是身體上的暴力,而上在語言和精神上的暴力。你會發(fā)現,當你用暴力溝通的時候,當下是湊效的',但是不長遠,你會出孩子會“越走越扁”,甚至讓你傷心。
以上的情況,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非暴力溝通“,那么,你可能會是讓孩子變”壞“的始作俑者。當我看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的時候,我才知道,一切可能源于溝通,你可能在教育孩子上沒用對方法。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他早年師從心里學大師卡爾.羅杰斯,后來他發(fā)展出了極具啟發(fā)性和影響性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通過這樣的溝通方式,讓無數的人感受到了愛、和諧和幸福,同時也化解了不少沖突!狈潜┝贤ā翱梢赃\用到家庭、工作甚至政治上,它能療愈人們內心的傷痕,超越心智、情感的局限性,突破負責的思維,化解沖突,建立和諧關系。如何將非暴力溝通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呢?
01觀察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薄《日軐W家克里希那穆提。
用觀察去代替評論你的孩子。如何做?首先把”從不“、”總是“這樣的詞換成”每次“。我們會發(fā)現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都會帶著評論去教育,”你總是看電視”“你從來不認真學習,你就是一個不老實的學生”。你們是不是都是這樣去跟孩子說話,標簽化孩子呢?
如果我們把這些評論的語言換成觀察式的語言,效果會大有不同,“你每天看電視2個小時以上”“你曾為了玩玩具,不認真學習”。用你在特定的時間和環(huán)境中進行觀察到的事情去代替你對孩子的評論,不去評判不用絕對化的評論他們,這樣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為你是在講事實。
02感受
要將感受與想法區(qū)分開來,你需要向你的孩子表達的是你的感受而不是你想法。把你的“我覺得”替換為“我認為”。“我覺得你很沒用”“我覺得你是個差勁的學生”,這樣的說話都會讓孩子感到挫敗感,覺得自己被貶低了。這時候我們需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也是這樣的跟我們說話,我們作何感受?
此時,你需要的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澳悴蛔袷貙W校的規(guī)定,我很難過”,將孩子作出的一些行為對你所造成的感受告訴他,而不是把你的想法告訴他。且如果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適當地示弱也會解決沖突。
《非暴力溝通》中還列出了感受的詞匯表,可以根據這些詞匯去做練習,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03需求
需求是感受的根源,是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對孩子的指責、批評、評論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批評來提出我們主張,孩子對我們的就只有申辯和反擊了。如果我們能直接跟孩子講出我們的需求,孩子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如“我很難過,我希望你能把房間收拾整齊”。
04請求
首先,我們需要向孩子提出具體的請求。我們通常會跟孩子說,“我希望你是少花點時間在看電視上!蹦敲,你的請求是什么呢?孩子會感到疑惑,可以認為少花時間在看電視上,那就把時間花在玩玩具上。我們需要具體明確的是我們需要孩子不要看電視而是將時間花在學習上。
其次,請求反饋,如果無法確定孩子是否理解我們的請求,這時我們需要做所饋,確保孩子理解我們的請求。一旦孩子的理解與我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時,我們要作適當的補充。
第三,在確認孩子的理解后,我們需要從他當下的感受、想法及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來了解他們的反應。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區(qū)分請求與命令。命令是在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通過指責和批評來利用對方的內疚從而達到目的。如”寶貝,今天晚上你可以陪媽媽去散步嗎?“”媽媽,我今晚約了同學一起拼樂高,你可以自己自己去嗎?“”你真自私!斑@樣其實你就是在向孩子提出了命令而不是你的請求。
以上為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是一本值得反復去看去學習的書,它是能改善人際關系的書籍,能運用到生家庭關系、親密關系、親子關系、工作關系以及社會關系上,促使生活更加美好。在此推薦給大家。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8
【是什么蒙蔽了愛?】
1、我們的注意力做出了某些選擇,讓我們忽視了對愛的覺知。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在想,它所設立的前提:我們心中是存在愛的。可是,卻又為什么我們存在著這樣的愛,卻無法意識到他們的存在呢,正如我們面前擺放著一束鮮花,而我們卻視而不見。
我在想,我們心中所存在的那一份愛的感受,如果能被單單純純的擺放在我們眼前,我們或者并不會去忽視他們的存在。可是,當這份愛的情感,出現在我們眼前,卻被我們所忽視,他們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是否是因為其他的情緒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呢?
我思考著,正如注意力具有選擇性一樣,在一個嘈雜的環(huán)境當中,當我們專注的去傾聽我們想要傾聽的聲音的時候,于是其他的聲音就會顯得不那么的刺耳,進入耳朵內的,則大多數是哪部分你想要努力聽到的聲音。那么,當這份愛的情感,被與其他情感被一起擺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那么我們的注意力又會被那種情感所吸引呢?正如一位老師所言,我們的思維被區(qū)分為弊導性思維和利導性思維,而如果我們的思維被停留在弊導性思維當中的時候,則那部分利導性思維則會被限制,那么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哪些消極情感所吸引的時候,我們對這份愛的情感的注意力自然會慢慢減弱甚至被完全所忽視。
這告訴了我一點,愛是一種平和的能量,而一些的情緒當中卻充斥著大量的沖動性導向,當他們同時出現的時候,很容易的就吸引住了我們的注意力,于是讓我們被那部分情緒所吸引,而散失了我們對愛的覺知。
2、我們的感受被掩飾或者偽裝了,于是我們被變形后的情感所牽引。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薩提亞的冰山理論中,曾經提及到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我在想,有這樣的一部分人,他們把心中的那份愛的感受,直接體現在行為表面上,而也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行為表面上的感受,那是一份被偽裝后的愛,需要被分解被挖掘,才能把他們的這部分愛的感受顯露出來。
小孩將朋友家的玩具帶回家,媽媽的責罵聲是憤怒感受后的行為反應,于是媽媽被憤怒的情緒所支配。媽媽為小孩的不問而取的行為所擔心,害怕小孩違背正常的道德規(guī)范而學壞,希望小孩能成為一個自己眼里的好孩子。
3、我們所習得的讓我們否認了自己的感受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這也有一個角度,是在否認我們內在的情感的結果。他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否認在精神分析當中是一種心理防御形式,但我們觀察,一個人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不斷的習慣性的在使用這樣的形式,不停的去否認,那是一種什么養(yǎng)成?
家庭教育當中,如果一個強勢的父母,他們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堅持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價值觀,于是不斷的去壓制孩子方面的感受,正是這種模式,使得孩子養(yǎng)成了否認的習慣。成年之后,遇到了比他強勢的一方,于是自動退行為家庭當中孩子的角色,把對方當成家庭當中父母的角色,迎合來自父母方的感受,并否認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遇到了比自己弱勢的一方,于是就自動退行為家庭當中父母的角色,把對方當成家庭當中小孩的角色,并完全堅持來自自己的感覺感受,并否認來自對方身上的感覺感受。并且這樣的否認模式很容易的被傳承下去,影響自己的子女。
4、我們采取的行為讓我們覺得沒有愛
有一點我在想,不是我們沒有感覺到我們內在的那部分愛,而在與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我們的那部分愛,像極了小時候,小孩做作業(yè)效率低下,除去從心理方面去考慮他的原因,還有小孩是否知道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才可以去提高作業(yè)效率,不一定是心理因素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或者是方法方式不當引發(fā)的結果。所以,即便我們知曉內心所存在的那部分愛,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確的方式,我們的行為反應也可以讓我們看起來似乎沒有愛的存在。
【為什么評判容易引發(fā)沖突?】
書中提及,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墒菫槭裁催@樣的行為容易引發(fā)我們在溝通上的暴力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評判是在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介入到對方的價值標準。
我們每個人所形成的價值觀,時常是與我們的存在互相綁定的,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而評判時常是在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介入到對方的價值標準當中,并希望對方能夠接受自己的評判,于是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都要捍衛(wèi)自己的自我價值,來強調自我存在感,想要掙脫寄與評判而帶來的一種操縱感,希望能夠自主而不是被他人所控制。這時常能夠引發(fā)一些沖突。
【我們的表達需要注意什么?】
我們能夠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但僅止于此似乎并不合適,我們的表達需要與我們所溝通的人、事、環(huán)境所契合,我們所采取的需要區(qū)別與那部分不理智、沖動的行為方式。我們能不能表達出來是一部分內容,我們如何的表達又是另外一部分內容,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所在。與什么樣的人在一起,能夠包容你的所有,在什么樣的關系中,你能夠更容易的表達出你自己,很多的情況,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會有所不同。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9
原來合作是雙向的,往往逼迫孩子去做我們想讓他去做的事情,有時孩子很不情愿,遭到反抗,最后導致責罵,批評,這是我經常做的事情。應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多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能夠正確的辨別孩子的需要,給他足夠的幫助和關心。家長也有需要,還身有體會,當工作很忙,沒時間放松時,會產生很大的負向情緒,對他喊叫和斥責。孩子覺得委屈時,只有調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靜心面對孩子。現在通過學習,漸漸的學會了尊重孩子,多溝通,親子關系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現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很難陪孩子一起玩玩親子游戲,暢所欲言,很多時候都是讓他一個人玩,或是陪同的時候都是我捧著手機。孩子其實是需要大人一起相互的陪伴的。給孩子貼標簽是自己最大的遺憾,往往會拿好的孩子和他對比,像好的學習什么,這其實是傷害他的自尊,時間長了會讓他產生自卑。
本章學習了養(yǎng)兒育女,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目標和孩子建立好合作關系,自己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榜樣,才能幫孩子成長。孩子大了,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有時候我往往把自己的想法硬逼給孩子,他有時候會反抗,F在學會了,要鼓勵孩子做自己的選擇,并從中學習經驗。我們只要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可以讓他嘗試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會幫我炒菜,有時候會幫我燒水。給孩子多點獨立自主的能力。
當孩子犯錯時,正真需要的是傾聽,接納和理解他們。而不是去責罵他,這樣他才會和你有更好的溝通。就像今天張一凡把新買的鉛筆盒丟在了傳達室,回到家才發(fā)現,他哭著很小聲的跟我說,我先沒有聽清楚,我知道此時,他是很害怕的,我并沒有責備他,而是耐心的聽他說清楚,之后陪他一起去尋找。在路上,我就跟他說:如果找不到了,我們就繼續(xù)用舊的。這個時候跟他說道理是最有效的。所以說,孩子犯錯了,不要第一時間去責罵他、懲罰他,而是去學會傾聽然后去分析事情的嚴重性給他指導,孩子也更愿意和你把心打開。了解孩子背后的真正需要所在,才能有好的解決方案。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于你對他的尊重,傾聽他內心的想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發(fā)現自己孩子的長處,揚長避短,鼓勵他,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孩子建立真誠的聯結,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興趣的事。很巧,昨天晚上老公給我們開第一次家庭會議,我覺得挺好的,一家人暢所欲言,互相監(jiān)督,提出意見,共同學習和改正錯誤。還說每周舉行一次家庭會議。
日常中我往往對孩子物質上給予,覺得給他買了什么禮物就是對他的愛。而忽視了語言上的給予才是最重要的。常常忽視了孩子對我的給予,孩子的給予是單純的,可能是一個擁抱和一個親吻。這是給我最好的禮物,而我有時候卻嫌棄他,覺得長大黏人,這是對他的奉獻造成了傷害。跟孩子溝通,語言真的很重要。學會長頸鹿的語言,去表達和傾聽。就像書上說的,當我在打電話的時候,孩子在旁邊吵鬧、搗亂。我會用斥責的語氣對他說:你這小孩怎么這么沒素質呢。而書上現在教會了我如何回答?梢蕴岢觥翱蓤(zhí)行的”請求。這樣孩子也更愿意去改變。
孩子在成長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學習成長。同時和孩子建立起合作關系,遇到問題一起做決定,一起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的合作能力,增強他的自信心。在成長中學會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幫助孩子滿足他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壞情緒就會減少,和孩子就更加的親近。解決沖突最好辦法是,先要學會冷靜,不能沖動,和對孩子大聲指責,謾罵。自己學會成長了,孩子也就學會了成長。
在家庭中多用長頸鹿的語言,少些豺狗的語言,夫妻就會少了些爭吵。對孩子才就會有更多的愛。很多時候人與人的之間,就是因為說話語氣和方式不對,帶來了不必要的'爭吵。要有寬大的胸懷和遠見,并且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接受家庭中每個人對你的愛,用感恩的心對待別人,收獲會更多。長頸鹿的文化全面細致的介紹了,如何更好的去經營好家庭中的關系和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受益匪淺。
學習如何把評判解讀成需要,讓我學會了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受對方的需要,還有感受自己的需要,這樣才會和對方聯結,和平。本節(jié)把產生憤怒的想法說的那么的細,以后可以參考,自己是因為什么而憤怒,而適當的調節(jié)或讓他人做改變,這樣才會和平相處。明確7把鑰匙,一個一個的學習。
通過了學習這么多,我感覺用傾聽建立聯結,效果是特別好,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感受他的需要,不是對他喋喋不休的批判。這樣他才會愿意把心打開溝通。以前總是用“應該……”“必須……”,孩子應該有自己適當的選擇。自己沖動想發(fā)火時,學會跟自己的感受聯結。非暴力溝通給了我具體的技能,壞脾氣也越來越少了,即使有也要學會控制了,以后會慢慢把學到的加以運用。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0
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的家長“必讀書目”中的一本。當初選擇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有目的:自己在跟孩子和家人溝通的時候,經常會不耐煩,“簡單暴力”,希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當然,讀這本書的時候,內心也是有懷疑的:從書的名字和封面簡介,這本書似乎有暢銷書的通。夯ㄉ、夸張、情景架構,有自封“萬靈藥”之嫌。帶著這兩種心態(tài)讀這本書,一章章讀下來,發(fā)現收獲其實還是蠻大的。
作為快餐文化時期的作品,作者直接給出了‘非暴力溝通’的定式;表達觀察——說出感受——感知需要——提出請求。正本書也是圍繞著這個定式逐一分析講解。和一般通俗心理學書相似,每一個講解都是由小故事和小案例組成,讀起來不累。讀完以后,我試著把這個方法應用到現實,確實會減少“面紅耳赤”的幾率。這本書確乎不是萬靈藥,它可以促進自我和對他人的理解,促進內心與外界的和諧。慢慢地又發(fā)現,最大的收獲是,作者告訴我一個很重要也是經常被我們忽略的觀點:不要評價,要不帶任何評價的觀察,然后說出自己的觀察。
那么,對這本書的推薦我也無法帶有任何評價了。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讓我們學著認真傾聽和觀察。全心全意地觀察體會自己或別人的信息和感受,然后不帶任何評價的說出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這本書會知道我們練習這做這些不帶任何評價的觀察傾,慢慢地說出中肯的理解。對他人和自己的理解是溝通的第一步。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別人或自己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就認為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惡的。魯斯貝本梅爾說過,“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我們將不再困惑。因為你可能無所謂,因為我說‘這只是我的意見’”。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于,每章有大量習題,讓我們練習區(qū)分自己是否客觀不帶評價地觀察了事實。這些練習恰到好處,非常有效果。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二:讓我們學著充分表達感受。這是平等的溝通,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這本書指導我們練習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評價。表達評判的是語言。人類語言是我滿陷于“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類分類。牙牙學語的孩童已經開始把人稱作“好人”“壞人”,然后又正;虿徽,負責人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勤勞或懶惰,等等。我們從小就學著用評價的語言表達自己。不幸的是,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即便對自己,屈服于評價的壓力,很可能使我們心存怨恨,并厭惡自己!皭邸钡牧硗庖粚雍x是正視并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將沖突歸咎于哪一方。當我們不在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理解我們的感受,內心會變得平和。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三:讓我們學著說出具體需求。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和別人需要什么,并準確表達出自己和別人的需要。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經常無視自己的需求,甚至認為這是可恥的。我們長期的教育告訴我們要“犧牲和忍耐”,而表達自己的需求是“放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這也往往是痛苦的根源。 尋找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不帶主觀評價和自責的說出需求才能更好的實現和諧的自我和與他人的交流。這本書指導我們練習準確地表達需求,而不是抱怨。
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四:讓我們學著表達感激和欣賞。贊揚是表達欣賞和感激的一種常見方式 。短期成功學和社會生活經驗豐富的老司機會提倡用贊揚來促進溝通和交流,所謂“再多表揚也不過”,“好下屬和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其實,贊揚并不總是有助于深化彼此的關系 ,一旦下屬和孩子意識到贊揚的目的是為了操控他們,他們對于由衷的感激和欣賞也會心存疑慮。雖然贊揚有時會讓人感到不自在,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感激。 換一個角度 ,不把自己放在裁判的位置來表達感激和欣賞會更容易讓對方更容易接受。對此,我們可以練習說出對方做出的對我們有益的行為,進而說出我們的那些需求得到了滿足,然后表達出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既不自大,也不謙虛。
現在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年輕人與年長人之間有“代溝”,上級與下級有“階層”,還有地域差異,種族差異,性別差異,生活習慣差異,宗教差異等等,等等。差異無處不在,溝通卻不能逃避。每個人都是帶有自己的背景來看待周圍事物的。把既有的評價附加與和他人的溝通中,就很難完全理解別人。不評價不代表沒主見,而恰恰是要充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需求,而讓對方沒有逼迫之感。
確切的說,這不是一本解決問題的書,所以,很難把這本書推薦給希望在別人溝通中順利實現目的的人,這也不是溝通。這更像一本引導我們體諒別人體諒自己,實現內心和外界和諧的書。這是一本提倡避免傷害的書,提倡在溝通中融入愛,體諒和平等。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1
自認為是一個比較溫和的人,不輕易對人發(fā)脾氣,周圍的人對我的評價也是我是個隨和的人,好相處。
但自從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以后,我發(fā)現自己是一個經常使用暴力溝通的人,里面列舉了的很多例子,好像主人公都是我。
什時是暴力?暴力從哪兒來?暴力是因為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它有以下四種表現形式:
1、道德評判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
我有一位同事,我給她的評判就是優(yōu)柔寡斷,做什么事都沒有自己的主見。有一次我去辦一件事,需要公司的委托書,我找她去開,她寫完后說我需要讓老板確認一下,我說這只是個委托書,委托我去辦這件事情,是老板親自告訴我讓我去辦的,沒必要再多此一舉吧!再說老板也不在啊,找他看的話那不就得多等一天。她說還是要看一下,我也是無語了。
現在想來,我不應該給她貼這樣的標簽。從她的角度來看,和老板確認事情對她來說是最重要的`,至于什么時候辦事情對她來說并不重要。從我的角度來看剛好是相反,所以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2、進行比較
生活中有太多的比較,我最常做的比較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家的孩子做比較,拿自己的愛人和別的人做比較。這種比較是不由自主,隨口就能夠說出來,好像是深入骨髓的那種。
我家孩子對我的這種作比較就提出強烈抗議,她對我說,你為什么總是夸別人不夸我,在你面前我感覺什么都做不好,做什么都不對,我沒有一點是好的,一點自信都沒有。
雖然孩子已經告訴我了,我也刻意盡量不讓自己這樣去做。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我還是不由自主的去做比較。
3、回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
但別人激怒我們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生氣,并且說,這是因為你這樣,所以我才生氣,豈不知我們這樣做是回避了自己的責任,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同樣一件事情我們可以選擇生氣,也可以選擇不生氣。
記得我家孩子有一次字母聽寫考試得了64分,她很生氣,因為她覺得是老師不公平判錯了,別的同學這么寫就對,她這么寫就錯。雖然事情是發(fā)生在孩子身上,但是我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同樣一件事情對他這樣,對我是那樣,覺得老板不公平,我就很生氣。但是想想這樣生氣對我們有意義嗎?我們把生氣的責任推在別人頭上。難道我們需要讓別人來負責我們的生氣嗎?別人只會覺得好笑。
4、強人所難
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藏著威脅,這意味著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我常常對孩子使用這種手段,讓孩子穿衣服。當孩子就是不肯穿的時候,我就要對她說:“可以,你不穿就不穿,反正是你自己的事。你不穿我也不管了,你自己愛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冷了,生病了都不要來找我。
這四種表現形式,每一項在生活當中我都經常使用,還能說自己是一個溫柔隨和的人嗎?看來我就是一個喜歡用暴力暴力溝通的人。
那在生活中我應該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方式與人相處?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我現在以“孩子英語字母默寫得64分”這個事情為例,學習如何采用非暴力溝通方式進行溝通。
觀察:你英語字母默寫得64分,我看你心情很不好,一來對自己考那么差很愧疚,二來擔心我批評你,對嗎?而且,當你得知有的同學和你寫法一樣,而他們是對的,你卻是錯的,就更生氣了。
感受:所以現在你的心情是擔心,生氣。擔心媽媽罵你。生氣老師不公平。
需要:那你現在需要什么呢?你希望媽媽不要生氣,雖然考得不好,但是不想受到批評或指責。你希望老師公平對待你,別人對的你也應該對。
幫助:我想我應該抱抱孩子,對孩子說,我理解你的傷心難過生氣,如果換成是我,我也會這樣的。沒關系,考試是一種測試,看看我們對學習掌握的怎么樣?媽媽也不會因為你這次考試成績不好批評你。通過這次考試,我們看到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努力。這樣媽媽和你一起看看,到底是在哪方面沒掌握好。
哦,還有老師的不公平,沒關系,我們也一起看看,如果確實是老師判錯了,那我們也可以去找老師問問,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敢去的話,看看是否需要媽媽幫你。
生活中很多的矛盾都是因為采用了暴力溝通的方式,所以要與別人有良好的溝通,就需要時時刻刻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感受別人的感受需要,愿我在這條路上漸行漸遠。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2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于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于虛榮心的比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并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匯,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并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yǎng)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yōu)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xù)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chuàng)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tài)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huán)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盡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愿望。以這兩點為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為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里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fā)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么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么,或許急著糾正回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通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溝通并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fā)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通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于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并不意味著溫順聽話,任人擺布,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以愛為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3
《非暴力溝通》是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創(chuàng)作的一本書,希望通過非暴力溝通,讓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愛、和諧和幸福,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了解那些不經意間的傷害,從而把握語言的技巧,當第一次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當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溝通,它被稱作“愛的語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愛—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不經意的話語,而對別人造成傷害,而我們往往卻不知,不明白為什么兩人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疏離,也不明白為什么會感到越來越陌生。正是因為這些作者出于某種原因,經過不斷的體驗人生,從而找到一種溝通方法,采用這種方法來談話和聆聽,不再條件反射一般粗魯地對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謝愛與理解,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生活更加美滿,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含義。
作者在書中寫到:“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其實,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答案,就是因為某種語言和表達方式,所以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就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在談話的過程中,我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往往就忽視了別人的感受,一直不經意的話語,從口脫出不計任何后果,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卻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同樣的,當我們沒有得到滿足時,也常常會表現出消極的態(tài)度,常常伴有憤怒,冷漠等等,同時在我們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卻不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請求和想法,常常選擇逃避或者急進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內心的不滿,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從而使兩個人之間越走越遠。
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不妨冷靜下來,去思考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冷靜下來,我們不妨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書中說到,非暴力溝通的要素主要有四個,即觀察、體會、感受、請求,每一點都清楚的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體會和表達感受,是溝通更為順暢;學會表達自己的請求,只有你說出來,別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從而滿足你。
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認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間的美好,反之,當你去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將是一片灰暗,當你不如意時,不妨采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決,去體會。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4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于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么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么,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為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為在看譯制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于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為的好的心理書籍。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5
在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后,我經常會回憶起我初中階段的生活,書中講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溝通”說話方式的老師,那些同學是幸運的。非常遺憾,我在初中時遇到的這位老師,他和同學們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語言暴力,還有肢體暴力。
這位男老師脾氣很暴躁,尤其喜歡體罰學生,男同學女同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體罰,同學們犯的錯,無外乎就是考試沒考好或者上學遲到。記得一位男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他拳打腳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學了。想想那時我們的小心靈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殘啊!記得有些同學大膽的和老師說,能不能體罰時不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說:“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痹谖覀冃r候,家長都不大管我們的`學習,也不會太關心我們在學校的情況,估計家長都想像不到我們在學校就是待宰的羔羊,這位男同學受到如此重的體罰也沒見家長找到學校。女生體罰輕一些,考試達不到目標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學中犯最大的錯估計就是早戀了,而受到的懲罰就帶有侮辱性了。男同學被帶到操場揍一頓,女同學被罰在學校跑操時讓她站操場邊,全校的師生都看見了,每個跑操的人都會問那個女生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會有人告訴他,因為早戀(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可想而知,最后兩位同學雙雙退學了。
感覺那時候同學們和老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每天努力學習不是因為愛學習,而是因為害怕老師。后來畢業(yè)以后,同學們交流起來,都說恨死了那位老師,那本該美好的少年時光就毀在這位老師的手里。那時我們都巴不得趕緊畢業(yè),脫離魔掌。
看了這本書后,真是浮想聯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對孩子對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學習,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6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該書已入選香港大學推薦的50本必讀書籍。被聯合國譽為全球非暴力解決沖突的實踐之父。非暴力溝通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還可以作為自我人生追求方向的不斷提醒。
所謂的暴力溝通,并不是單純地說通過人身攻擊等方式進行溝通,迫使對方滿足我們的需要。異化的溝通方式有: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比如說:你太自私了。你太過分了。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然而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愿望難得到滿足。
2.進行比較: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得很慘。
3.回避責任: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然而,我們會使用類似于“不得不”、“你讓我”比如說你讓我傷透了心等詞語。比如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吹礁改竿纯啵⒆訒械絻染,并因此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然而這種調整只是為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類似的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在根源,使用的是推脫責任的'語言而不是負責任的語言。
4.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里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而非暴力溝通倡導的是專注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是用異化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舉文中的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媽媽在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之后,看到兒子把家里弄的亂糟糟的。異化的溝通方式,可能是把兒子罵了一頓。而非暴力溝通呢?小明,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誠實地表達自己,告知他人,我們期待他采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關于非暴力溝通要素的注意點
1.觀察:我們需要注意區(qū)分觀察和評論。觀察: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評論:懶惰。觀察: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我不理解,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評論:愚蠢。
----非暴力溝通是動態(tài)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它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并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2.感受: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例如,我覺得不公平,我覺得他很負責任,等等。感受一般和以下詞匯關聯:興奮,高興,感激,害怕,沉重等等。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
3.在請求幫助的時候,需要注意用具體的語言替代抽象的語言,區(qū)分請求和命令。例如,我們可以說:請幫我打開窗戶好嗎?而不是說:請打開窗戶。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第一種是認為自己犯了錯。例如,有人氣憤地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么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自責自己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第二種是指責對方。就是反過來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樣說,我一直很在乎你的感受。在爭吵的過程中,我們一般會感受到惱怒。第三種是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fā)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看重信任和接納。第四種是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會想他傷心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持。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和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是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關于以上四種表達方式:第一種是自責,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陷于自我憎恨中無法自拔。而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面對挫折時,體會內心的渴望,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方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第二種表達方式指責對方。如果我們滿腦子是非對錯,把某些人看作是貪婪的人、不負責任的人、騙子或其他類型的壞人,我們就很難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作者建議我們專注于我們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錯在哪里。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未滿足的需求,而不是情緒宣泄。作者在書中跟大家介紹了一種表達憤怒的方式: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運用非暴力溝通,進行有效地溝通及建立人際關系,同時平靜內心,不斷地提醒自我人生追求的方向。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7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站在制高點對他人進行道德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一書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教會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澳愀静徽疹欉@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于事實的溝通是尊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無助于解決你真正想解決的問題。最后說出自己的請求,明確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氣時會自然而然的批評、埋怨他人,這種發(fā)泄并不利于我們解決問題,有時候發(fā)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梢栽囋囋诮窈蟮臏贤ㄖ杏玫健坝^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fā)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打雷聽聲,聽話聽音”,真誠的傾聽他人的感受,進行反饋。
很高興你能看到這里,這說明你已經開始準備做出改變了不是嗎?祝愿你既能擺脫情感的束縛,又能不麻木可憎,成為生活的主人,遇見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8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說:你先別哭,好好地說,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說: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說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說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后果,再說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基礎。
于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xù)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著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yǎng)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后,引發(fā)了更多共鳴。
全書六百多頁,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開篇講“讓愛融入生活”、“是什么蒙蔽了愛”。愛和信任,就是打開溝通的大門,“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么,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huán)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
那么,怎么開口呢?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比缧叹桨福紫榷疾粫苯酉露ㄕ,而是先回到原處,盡可能地還原現場,再逐一尋找證據,通常我們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后,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緒,但是為了解決暴力本身,情緒的沖動并不是答案,只是我們表達的推動力,我們需要像探案一樣,首先一五一十地表達出我們聽到的或者說過的語言現場。“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為基礎,發(fā)現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打開,去互相展現,對方才能看到門后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愿意張嘴說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19
出于提高溝通技巧的目的拜讀了這本書,卻發(fā)現自己的目的一開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認為一切的溝通技巧都是為了加深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人與人之間,自己與自己之間的理解、接納和愛,而不是強化溝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書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溝通模式”,即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個模式的主要原則有點類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視體會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內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對自己和他人內心聲音的傾聽是無法替代的,沒有做好傾聽就無法了解對方或自己的感受,更無法了解對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終達到加深彼此聯系、減輕雙方痛苦的.目的。
我個人覺得文中有兩點很值得提起。第一,觀察不同于評論,聯系自身的生活經歷,我們往往對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評價而不是單純表述自己的觀察結果,而評價,無論是哪方面的,都會有過于抽象和體現自己價值觀的弊病,在與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達自己的評價,很可能遭到對方在價值上的抗拒,從而增加彼此的隔閡。第二,區(qū)分請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很容易區(qū)分,其實不然,區(qū)別的關鍵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而是在對方聽到你的問題后你的第二個行為對他的影響,譬如,你想對女朋友說,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電影,她在聽到你的請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對此的反應是,你對此很失望或者指責她的自私,那明顯不屬于請求而屬于命令了,對方即使答應去看電影,也是出于內疚或者擔憂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樂意的心態(tài)。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0
這本書由老師推薦的,其實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則故事,但是卻覺得格外值得閱讀。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寫的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fā)現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說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不希望在與他人接觸時受到傷害;同時當今的社會關系是如此的復雜,以至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他人做出評判以此來確認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于人類語言本身的.缺陷,在溝通時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可能在溝通中改變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導致與人有效的進行溝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而非暴力溝通是增加與人溝通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
就拿我之前經歷的一件事情來說吧:學校組織了研學旅行,要出發(fā)時發(fā)現名單上并未出現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點煩躁,負責人讓我打電話聯系老師,可我聯系老師時,語氣既不尊重又處處展現著“暴力”,可老師那時的聲音聽起來明顯是被我吵醒,可我依舊得理不饒人,老師也依舊耐心指導我,幫助我。在我終于如愿以償后,我才反應過來,自己當初的行為多么的不好,我就得老師和我說的一句話:“以后遇事要冷靜點。”確實,我是個不太能冷靜下來的人,我也后悔了,我為什么不能冷靜坦然地去處理問題,為什么要對他人使用“語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當時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語言暴力”,那結果是不是會不一樣?
《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值得我們仔細閱讀的書,用非暴力來讓愛融入世界。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1
《非暴力溝通》讀完那一刻,最大的感受集中在三處:其一是愛自己(第九章內容),對自我需要和感受的理解,對自我表現的包容;其二是非溝通的四個關鍵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第三點對話中對他人情緒的理解。
整本書的思路,先提出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愛,這也是后文作者反復強調的觀點;然后展示了“非愛”的異化的溝通方式;繼而分五章講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觀察(對個體具體的或連續(xù)性的行為發(fā)表不帶道德評價的意見,而不由此行為推測、總結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我們不對行為進行評價,而是表達此刻的心情)、需要、請求(減少抽象的語言,具體的描述請求內容);此后各章可以看成是非暴力溝通技巧在生活中的引用了,去傾聽別人、理解自己、合理的表達憤怒與感激,熱愛生活。
在閱讀中,除了“愛”以外,給我很深映像的另一個詞是“具體化”,尤其是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中,作者一再強調我們具體的表達自己的觀察結果、具體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發(fā)出具體的'請求。其實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只是在表達感受和發(fā)出請求這兩點上,我覺得這種具體化和我們中國人尤其是南方人言行上的“委婉”似有沖突。我們很多時候有意無意間會把自己的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來,而不會明示。當然,另一方面而言,這種風俗,也讓我們更擅長體會別人的情緒。(至少我個人感覺,內向者普遍如此)
第九章愛自己給我很大的震撼,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第九章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不同于以往我所看過的文章,在這里作者強調了“對自身需要的關注”,讓我覺得以“滿足需要”為導向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糾結于自我的憤怒與不滿——雖然這是句正確的廢話,但當我在與人共事中再體會這句話時,確實感到身心的一陣輕松。(當然這也是因為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決)而后文所提的“愉快的工作”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好像我還沒有體會到二者的區(qū)別,因為我這確實是我的工作,雖然我很討厭。
其它幾章除了具體討論非交流溝通的細節(jié)外,我個人喜歡的還有第二章。異化的溝通方式的提出,讓我反復回味了很久,反省了自己,確實在日常生活中我自己總是不經意的采用里面的某些方式跟人溝通,引人不快。而在第五章作者提出的四點關于聽到不中聽的言論是的內心放映,也很令我欣賞,負面的感受是由于需要未得到滿足而并非行為本身。至于其他各章,暫時觸動一般,不過對于兩個人的對話交流,我覺得可以再著重看看六、七這兩章。
雖然作者反復強調的“愛”有時讓我覺得像在看《少有人走的路》,都有點扯淡(畢竟國內沒有教會那種氛圍)不過就溝通方式而言,理論講解的很清楚了。雖然我會懷疑自己是否能夠完全地按照那四個步驟去實施,但是那種自我克制、客觀具體的討論事物的態(tài)度我想自己是會努力做到的。同時,從需要是否被滿足的角度去理解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緒也是值得一試的。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2
讀完《非暴力溝通》,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其一,馬歇爾。盧森堡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能通過無關或反面的語言了解說話的人背后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有種遇到知音樣的感覺,而人一旦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后面的事情就好說了。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人與人之間隨著年齡、閱歷、立場的不同,想法也會不同,但是哲學上說“別人也是另一個我”,也就是說人性有很多共通的東西,與人溝通時如果能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問題,可能就容易理解他為什么會有那樣的.言行。準確了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平氣和。當我們生氣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憤怒情緒怪到別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氣死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都說過。這樣的話一出口,對方要么是否認,心想“怎么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別人”,要么是自責、內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梢娚鷼獾臅r候少說話,減少語言傷害發(fā)生率。先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氣和地表達出來。生氣的時候也少做決定,因為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差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外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溝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樣。老外溝通模式比較開放,有一說一,心里有想法會直接說出來,照章行事。而我們中國人常常心口不一,說是,可能是不是,說不是可能是是。我們比較含蓄,很少會把想法直接說出來,甚至一句話可能有好幾個意思,中國人是最難琢磨的。我們還容易反駁別人,即使心思被對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說“不是”。據說國際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寫的,不能用中文,因為中文一句話含義太多,有爭議的時候不好解釋。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處處留余地的民族,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心里有對方,開心好說話,心情好的時候說什么都愿意聽。愿我們成為心平氣和的人,用和氣的磁場去感染別人,有愛,有心,好好說話,開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3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大家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溝通怎么會和“暴力”扯上關系呢?初次接觸這本書,是我的閨蜜、大學老師隆重推薦給我的。她告訴我能從本書中找到人與人之間以及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時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和父母的溝通問題以及我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讓我對這本書充滿期待。我希望能從自身改變,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悅,讓生活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閱讀起來。
本書的作者和創(chuàng)始人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滿暴力的生活環(huán)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讓人們互相傷害,以及什么樣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決。這個愿望引起他對臨床心理學的興趣。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了該專業(yè)的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卡爾·羅杰斯。1963年,他創(chuàng)立了非暴力溝通模式。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地運用到各個層面和各種環(huán)境中,幫助預防和解決學校、家庭、商業(yè)、醫(yī)院、監(jiān)獄等環(huán)境中的矛盾與沖突。2006年,盧森堡博士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fā)的和平之橋獎。
書中說到的暴力不是我們字面理解的狹義的概念,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出于對生命的愛而希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改變,從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長。
本書提到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有愛、表達、感受、傾聽、感激等關鍵詞代表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精髓,通過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和指責的模式,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的處事方式,讓我們的內心逐漸變得平和,積極的行動,重獲生活的熱情。
通過看這本書,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開了我和家人的距離,不擅長的表達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書中的精髓,改變自己與家人、同事和朋友間的溝通方式,真正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享受和諧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圍,能夠讓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處處充滿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種樂趣。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4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是因為參加了后亭、民主、東唐和沙四這四個村委共同主辦的讀書會。也是因為我在育兒的路上遇到了困難,促使我捧起了這本書。
在我沒有讀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也會存在暴力,由于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膚淺地認為只有行動才是暴力的行為,從來都不知道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也存在暴力。
捧起書抽空把它完整讀完歷經了一個月,可能是外國語言翻譯過來的,自己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同時也跟著書友們在線上共讀,每個參與共讀的書友們都分享了自己生活中的實例,還有線下課的交流,帶讀老師的耐心引導,這樣更有助于我們加深了解怎樣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到生活中去。
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感受,是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前在教育小孩的時候只會指責、否定、說教甚至打罵,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是自己的感受沒有清楚地表達出來,更沒有說出具體的請求,讓他們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這就是一種暴力的行為。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學會使用愛的語言、換位思考和有同理心,讓自己平和地跟他們溝通,學會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愛。
傾聽的力量也不可小看,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也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傾聽使我們勇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它還可以幫我們預防潛在的暴力,使談話變得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就是觀察而非評論,表達自身的感受并善于說出內心最真實的需要,最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非命令。這只是我讀后的一點點感想,當然想要將它很好的運用到生活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刻意地練習和多次細細品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梁蓮)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5
閱讀了《非暴力溝通》前四章,學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前兩個要素:觀察和感受!坝^察”就是普普通通的觀察,不帶任何感情色彩,觀察就是看到客觀事實。“感受”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把自己當做對方,感受他的感受。
首先來說觀察,要區(qū)分觀察和評論,觀察就是描述看到的事實,不能帶有任何主管判斷,有了主觀判斷就是評論了。想想我們自己,如果別人對你評頭論足,我們會高興嗎?所以,與人溝通的時候,只描述事實,不妄下評論。當然,剛開始會感覺這個度很難把握,需要不斷的練習,與人溝通過程中,怎么表達才是描述事實,怎么表達是評論呢?還需要自己不斷的探索。不過,有了《如何說》、《父母效能手冊》的積淀,再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學習,再加上不斷的實踐,相信自己會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不斷進步。
其次說說感受,感受就是把自己當做對方,甚至有時候要相信自己就是對方,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為什么要強迫別人自己去干呢?我想如果這樣考慮問題了,會化解生活中的`絕大部分矛盾。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上周我在與孩子溝通方面的一段不理智經歷:
兒子在上一個英語輔導班(我可能沒把它當成是一個輔導班,只是想讓孩子多與同齡的小朋友溝通溝通,感受一下不同的教育理念,學的好壞不重要),每天會有一篇英語繪本的閱讀,需要孩子發(fā)段錄音。繪本很簡單(我認為),但對孩子來說不容易,為了讓孩子能讀下來,我們兩個整整學習了5個小時。這5個小時中我不斷的用一些不理智、挖苦、冷嘲熱諷、妄加評論的話語刺激兒子,比如,“這么簡單的一段話,我們都讀了100遍了,你怎么就讀不下來啊”、“笨死了,其他的小朋友怎么能讀下來,你怎么不能”、“我要睡覺了,我不想見到你,別來打攪我,因為你連一段簡單的話都讀不了”、“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我對你很失望”......
當我說完“我很失望”的時候,其實我后悔了,很后悔。他還只是個孩子,我認為很簡單的東西,對他來說可能就很難,讀不下來又能怎么樣呢,我為什么就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想呢?孩子最后還是把這段話慢慢的讀下來了,但可以看出他是非常不情愿的,還好第二天兒子沒把這段經歷記在心上,一覺醒來,還是快快樂樂的,但我必須要跟他說一聲“對不起”。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6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圖書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接觸到《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在清河發(fā)電公司團委舉辦的“團青互助課堂·讀書伴青春活動暨讀書社團成立儀式”主題活動上,樊登讀書會講師推薦了這本書。講師的講解令我受益匪淺,于是回家我多次仔細精讀,頗有心得。
書里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歸責于對方。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人“屢教不改”的行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批評、指責、生氣、隱忍等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溝通問題,反而可能會加劇問題。非暴力溝通就解決了語言上對抗,并使人得以高效溝通。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都要學會非暴力溝通,不管我們是作為領導的角色、員工的角色、配偶的角色、同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親人的角色等等各種角色中我們都必須學會非暴力溝通,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能夠讓我們的工作生活以及與人交往變得更加容易和順暢。
那么我們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非暴力”溝通呢?看完這本書我總結了一下,就是運用以下四條方法進行溝通就能夠達到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一是要觀察和講事實。這個是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關鍵點,也是開端,但是也是最難的一點,因為我們只講事實,而且要不加任何個人觀點和評論的講事實。二是要講體會和感受。不要責備自己,也不要指責他人,要用心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要。三是要講為什么。講完感受之后我們就可以講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四是要講清明確的要求。這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必須是清晰的明確的要求,才會有效果,不能用模糊的詞語來表達。
《非暴力溝通》適用于我們每個人,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并能與人心平氣和地實現溝通目的,發(fā)現一些自己以前沒注意到的“暴力溝通”。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希望通過我今天的分享,也讓大家在《非暴力溝通》中有所收獲。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7
生活中,工作上,暴力的溝通方式無處不見,這種雙輸的溝通方式似乎有癮,跟吸鴉片一樣,明明知道不好,卻一直戒不掉!原因是我們找不到很好的的方法,這本書講述的溝通方式淺顯易懂,但是關鍵還是在于自我實踐,但是只要愿意嘗試,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戀愛關系,甚至是婆媳關系,非暴力溝通方式都有很好的解答,遇到問題,我們一向是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更不要提對方的需要了!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別人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讓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社會越來越無情!親情關系越來越破例!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不斷反思,有時候我是傷害別人的角色,也有時候我被別人傷害,其實我們可以做到不去傷害別人,也可以做到很好的保護自己,在關鍵的時候,嘗試讓自己冷靜幾秒鐘,靜靜感受自己!沖動是魔鬼,這個魔鬼雖然可怕,但是他生存的時間有限,你的反應越迅速,可能被他傷害的機率就會越大,關鍵時刻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真是一項需要鍛煉的本事了!
本書還有一個觀點很贊同,就是愛自己,傾聽自己,理解自己,是的,沒有什么比愛自己更重要了,一切好的溝通方式,其目的都是避免沖突帶來的傷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8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說的贊賞孩子的三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于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贊揚成為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29
身為社會人,溝通是我們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而這一切都要建立在良好溝通的前提下。然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陷入溝通的誤區(qū),有意無意地產生暴力溝通,影響我們的人際關系。
不易察覺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往往不易察覺,但是殺傷力巨大,它比可見的身體暴力影響更大、更持久,很容易在人的心里留下無法消散的陰影。
《都挺好》中,蘇母應該是語言暴力的一個典型代表吧。在夫妻關系中,她強勢專制,只要生活不順,就會用語言暴力“攻擊”丈夫,罵丈夫是窩囊廢,不配擁有家庭,不配擁有兒女。蘇大強在這樣長期的語言暴力下,內心隱藏了諸多的壓抑,也對妻子形成了深深的恐懼。所以才會在蘇母去世后無底線釋放自己以往的壓抑情緒,也在女兒明玉罵自己的時候把女兒看成是妻子的幻影。
而在親子關系中,因為蘇母重男輕女的偏見,明玉從小就不受母親的待見,語言暴力經常發(fā)生在她與母親的溝通中,類似“你是個女孩,怎么能跟哥哥比”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她的生活中。她對這樣的家庭失望了,急切地想要逃離,而且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恨意。在母親長期的語言暴力和精神忽略下,她感受不到來自家庭和親人的愛,內心是痛苦而煎熬的。即使后來她逃離了原生家庭,成為經濟獨立的成功人士,她的內心深處依然殘留著母親帶給她的痛苦。
電視里有一個片段讓人感慨又心疼,明玉把蘇大強罵暈送醫(yī)院時,她說她覺得自己比趙美蘭(蘇母)更可怕,她說她真的害怕,只要閉上眼睛,都是母親在跟她說“蘇明玉,你這么努力都白搭了,你飛得再高,飛得再遠,只要身上還留著我的血,就永遠逃脫不了我的控制”。她說她憑什么逃不了,那種想要逃脫母親帶給她的傷害,卻又深陷其中的痛苦隔著屏幕都讓人心疼。
負面情緒的精神暴力:
愛人的工作比較忙,加上工作性質使然,平時的應酬相對比較多,喝酒的機會也較多(最起碼在我的觀念里),于是兩個人之間就會因為喝酒發(fā)生矛盾。其實內心知道很多時候愛人也是為了工作無奈喝酒,也能理解這種行為,而生氣也是因為擔心愛人的身體,可是在跟愛人溝通時,總是帶著很強烈的負面情緒,以致鬧得兩個人不愉快。在讀《非暴力溝通》時,看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案例,恍然明白,如果我能在溝通時,保持平和的情緒,說出對他工作的理解,同時告知對他身體的擔憂和盡量少喝酒的請求,也許愛人也會給我更為積極的回應。
而在跟孩子溝通時,就更要注意語言和情緒的正面性。隨著小寶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會跟大人學習處事方式了。有時候他做錯事情,我就會叫一聲他的名字,然后使勁瞪著他。慢慢的他也學會了,當我瞪著他的時候,他也會用生氣的眼神回瞪我,當時可能會覺得好笑,但是靜下來想的時候會覺得害怕。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其實都是在模仿大人,你如何跟他溝通,他也會如何跟你溝通。
雖然經常告誡自己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有什么事情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說話,但是偶爾孩子哭鬧的時候,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哭鬧時或者自己情緒不佳時,還是會難免用很大的聲音去吵孩子,雖然話語并沒有很多的侮辱性,但是這種帶著負面情緒的交流,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暴力溝通吧。
不合理比較的精神暴力:
有一段時間,網上關于“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話題討論熱度很高,相信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被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做過比較。當然,適度地和他人比較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助力,但在溝通過程中不合理的比較也是隱蔽精神暴力的一種,對溝通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因天性、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他們的成長速度不可能是同步的。而基于興趣愛好、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更是導致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可比性的。就像書中所說“即使需要比較,也需要將時間放到相同的層面上進行客觀性描述”,不合理的比較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產生我們不愿意看到的負面效應。
實現彼此的非暴力溝通:
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暴力溝通表現形式,我們就能夠有的放矢地去改變自己,逐步實現非暴力溝通。
盡量使用正面語言。在表達自己想法和意愿時,思考之后再與對方交流,避免使用一些侮辱性或者帶有人身攻擊、道德評判的負面詞匯。
保持正面積極情緒。很多時候,感情用事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給彼此之間的溝通造成障礙。與人溝通時,提醒自己盡量保持平和的情緒,讓彼此的交流在溫暖平和的氛圍中展開,用積極的情緒帶動溝通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獲得彼此都滿意的效果。
盡量避免不合理比較。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拿來與人比較,將心比心,在溝通中學會盡量避免與他人的不合理比較,減少對對方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0
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是心中要有愛,對他人有愛,對自己有愛,非暴力是愛的外在形式。在溝通過程中通過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解讀自己和他人的內心、體會各自的感受,并將這種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使得雙方能夠互相理解,最終實現和諧的、充滿愛的溝通。非暴力溝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設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為人類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讀這本書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另一方面讀書的過程也是對心靈治愈的過程。書中對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準,時常讓人覺得還真是這么回事,如果早點知道這些該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書作者和譯者,讓我們知道應當多注重自己內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達這些需求使溝通能夠愉快地進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觸較深的點,談不上感受,權當雜記吧。
1)外在的驅動力是壓力,內在的驅動力才是真正的動力。一個人如果總是以“應該”做什么來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會偏離自己的內心,導致內在的分裂與不滿。就像戀人剛開始是出于對對方的喜歡,所以一切關系都很融洽。而當熱戀期過了,出于讓對方幸福這一責任方面的考慮,愛情往往變得沉重起來。
2)喜歡使用暴力的人,無論是肢體暴力還是語言暴力,是因為他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壞,所以他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自己內心的和平。但暴力從來無法根本性解決問題,因為暴力不是人內心最終的需求。
3)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需要,故而真誠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長久。
4)向別人傾訴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東西在你你說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更客觀、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時候,合理的傾訴能夠避免自己被充斥在頭腦里的各種想法所束縛。
5)最后,這本書值得時常拿出來看看,當作一碗心靈雞湯吧,需要的時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內心。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1
最近我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它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有效溝通的大門。讀完這本書后,我第一次剝離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親密關系,包括和先生的關系、和自己的關系以及和孩子的關系。我從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也開始嘗試解決了一些問題。
我和先生單獨相處的時候經常為一些小事吵架。同一件事情,在我們倆這會產生兩個不同的版本,我們倆都會覺得對方不可理瑜。比如說我和孩子都已經睡覺了,先生進房間拿衣服去洗澡,他開柜門和關上柜門的聲音有點響。我認為先生這種行為一點都不體諒他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現;而先生覺得我為這樣的小事情斤斤計較,是無理取鬧的行為。于是乎,深夜里我們會這樣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開交。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當遇到事情與愛人溝通時,盡量客觀性描述事實,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傳遞給對方,要避免對愛人進行道德評判或者與他人比較,這會讓你的愛被蒙蔽。例如在上個事例中,我換個方式表述后,結果截然不同:親,你開櫥門的聲音,打擾我睡覺了,可以在關門的時候小聲一點嗎?結果是他輕聲地關門,我安心地繼續(xù)睡覺。在生活中,我把不對伴侶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判這個準則實施以后,我們倆的吵架次數確實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關系得到緩和,我和自己的關系也親密了許多。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要聽爸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要聽領導的話,就是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聽自己的話。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沮喪時,我們該怎么辦?沒有人教我們,當我們的心感覺憤怒時,我們又該怎么辦?
《非暴力溝通》書中倡導我們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好,學會順從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時,允許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級的錯誤,允許自己一邊罵著自己傻叉卻依然接納這種不完美的自己。我們也可以有各種情緒,可以喜悅、可以傷感、也可以合理地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愛上自己的特別,把自己當成摯愛一樣與自己和平相處。
學會和自己舒服的相處,不再執(zhí)著于擰巴自己,頓時覺得生活輕松了很多,于是連帶著對孩子的微笑也多了起來。5歲多的孩子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很多時候她開始反抗家長的權威。之前,我對孩子的這種抗拒采用的是比較權威的方式,導致孩子已經會表達:媽媽,你說的就一定對的嗎?為什么我什么都要聽你的?現在,我更多的是讓她自己去選擇,而不是采用不得不去做的方式。比如說,她不想去刷牙,覺得這很麻煩。我告訴她,你可以選擇刷牙,這樣可能會麻煩點,你也可以選擇不刷牙,這樣很可能蛀蟲會在你的牙齒安家,到時候牙醫(yī)就要把你用鉗子把你的牙拔了。具體怎么選,是你的權利,媽媽不干涉,但是,選定了,你就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斗潜┝贤ā窌谐珜總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她不依附任何人而存在。每個媽媽都無法替孩子做任何的決定,我們能做的只是能帶給孩子只是愛和陪伴,而不是以愛之名,給予愛的綁架。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2
說一下昨天晚上家里發(fā)生的事。因只有我參加了學習小組,孩子爸爸并沒有參加,可能就和我不是很同步,做事比較魯莽一些,不能做到積極傾聽。
昨晚兒子洗腳的時候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孩子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下,并訓斥:“干嘛呢你,地板怕水不知道啊!”孩子馬上就委屈的掉眼淚了,但是又不敢哭出聲,壓抑著抽泣。我看到了后連忙對他說:“兒子,你是不是很委屈,如果是就大聲的哭出來吧!”兒子聽了我的'話后就大聲的哭了起來,我過去抱了抱他,拍了拍,對他說:“哭完告訴爸爸怎么回事就好了。”兒子哭了幾聲就不哭了,告訴爸爸:“我的洗腳水打熱了,我把2只腳放在盆邊上,一只腳太用力,踩翻了!卑职趾懿缓靡馑嫉恼f:“對不起,我以為你跟媽媽鬧脾氣,故意打翻的呢,爸爸錯怪你了。請你原諒。”兒子點點頭,算是勉強原諒了爸爸。
睡覺的時候我和兒子談論這事,并表揚他沒有對爸爸發(fā)態(tài)度,但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要表達出來。事后,我對爸爸也進行了溝通,怎么不分青紅皂白就打了孩子,爸爸也特別后悔.其實他也在看書,但是同我一樣,運用起來還是比較生疏,希望他將來也加入學習小組,我先自己努力變好,慢慢影響他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3
書中第十章說到“充分表達憤怒”。我想憤怒也是我們常有的情緒之一,以往我們有了憤怒的情緒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這個憤怒情緒發(fā)泄出來,卻忘了應該怎樣表達出來。
書中給我們了四個步驟:
1、停下來,呼吸。
2、留意我們的指責。
3、體會我們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前兩個步驟我們很容易做到,后面兩個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們會因為憤怒而沖昏了頭腦,沒有及時的追根溯源。沒關系當我們學習了這四個步驟后,我們要學會先傾聽他人,然后給自己時間,用足夠的耐心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沒關系,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jié)奏放慢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么也不說。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關于愛自己,我想這個詞在一年前還離我很遙遠,那個時候的我就像一個整日圍著孩子、圍著老公、圍著家打轉的黃臉婆,甚至于連黃臉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鄰居的爺爺奶奶,甚至是老爺爺老奶奶。那個時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會說你別矯情了,哪有人會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說家往往是最讓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個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媽媽做了媽媽以后,就只記住了媽媽這一個角色,當然也只扮演了這一個角色。當我整日陷在對現狀的痛苦和煎熬時,我沒有辦法好好愛我的孩子,更沒有辦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讓自己停下來,靜下來,想想清楚。在靜下來的時間里,我發(fā)現我沒有了自己,我愛孩子,愛父母,愛丈夫,卻唯獨沒有一丁點的愛自己,我把自己丟了,不知道體會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達自己。當然我是自己有覺醒后找回來自己,或者說做回了自己。有些時候可能是別人對你的一些評價引發(fā)的,那么我想我們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來,靜一靜……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誠的表達。
我想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培育對自己的愛,那么我們也會帶著這份愛去愛孩子,愛家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犯錯,沒關系,允許自己犯錯,誰不是在一次次犯錯中學會了成長。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并且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一定會培育好對自己的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4
2018年3月份,我讀了一本書,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溝通》,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譯者是阮胤華,讀后有一定收獲。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張飛被殺的故事,感到非常惋惜。因為急于給死去的結義哥哥關羽報仇,張飛命令部下趕造白旗白甲,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負責此項工作的將官范疆、張達據實稟報:白旗白甲不是三天之內就能夠完成的,希望能夠寬限日期。結果被脾氣暴躁的張飛綁在樹上,扒光商議,用辮子鞭打后背50下,打得滿口出血。打完之后,張飛還說,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否則,就殺了你們兩個人。
結果范疆、張達一合計,認為三天之內無論如何完不成任務,肯定要被張飛殺掉,與其被殺,不如殺他,兩個人合謀殺死了醉酒的張飛,投奔東吳而去。可憐大喝一聲河水倒流、英勇無敵的張飛沒有死在敵人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給干掉了。起因就是溝通有問題,張飛脾氣太暴躁,讓部下覺得生命受到了威脅,最后自己把性命搭了進去。
所以,溝通非常關鍵,甚至關系到自己生命安全,我們每個人能不重視嗎?而且,溝通不能以暴力相威脅,或者語言里含有暴力成分。用《非暴力溝通》封面上的推銷廣告語來說,就是“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标P鍵是如何溝通,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提出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實則我們很多人都敗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不完備上。比如說,上面的例子中,張飛可以說:“我觀察到你們三天內制造白旗白甲有難度,感到很痛心,我需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趕往前敵殺死敵人,所以請你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保證軍隊進攻敵人時的裝備就緒!
而且,張飛不以暴力相威脅,等范疆張達等人提出困難之后,不是一味責打鞭笞,而是積極地出主意、想辦法,讓范疆張達兩個人度過難關,我想,范、張二將官不會受到責罵鞭笞,也不會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就會踏踏實實地履行職責,不會想著可能被張飛殺掉,心里就踏實了,也就不會謀劃殺掉張飛了。你看,因為溝通方式不同,可能溝通的效果不同,就會產生這么大的'效果不同。溝通重要,我們每個人能夠不慎重對待嗎?
再比如,有的家長可能看到孩子在做作業(yè)時效率不高,這時,有的家長會說“別磨蹭,趕緊做完,還需要干別的事呢。”孩子聽了以后,覺得有一定壓力,就會在自己作業(yè)上下功夫。如果受過非暴力溝通訓練的家長會說:“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yè)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我覺得老師布置作業(yè)是有目的的,所以你沒有完成作業(yè)讓我感到不安,你能否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再干別的?”這種模式就是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就會省掉了種種命令、抱怨、批評的成分在里面,就有可能讓管理對象心悅誠服,愉快地接受任務。
說服人的技巧,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需要我們好好琢磨,認真實踐,才可以取得效果。反過來,如果每個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溝通,這個世界可能再也不會發(fā)生戰(zhàn)爭了。
溝通學,在國外是顯學,我們國家雖然注意了,但是,還有不小差距,需要繼續(xù)努力。雖然,我們國家歷史上因為溝通改變歷史面目的實例太多了,但是,我們研究的廣度、深度是需要繼續(xù)提升的。溝通問題解決了,我們十三億人口團結一致,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情。溝通學,是一個大題目,我自己需要認真學習,讀者們如果有興趣,也可以一起學習。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5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非常常見,人們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行評判,一味的比較,威脅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痛苦。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導我們如何避免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察,講事實而非評論!澳愀静徽疹欉@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谑聦嵉臏贤ㄊ亲鹬,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此時不該用責備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助。最后說出請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fā)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fā)泄完還會有自責情緒,讓生活更糟糕?戳恕斗潜┝贤ā愤@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步法,在情緒爆發(fā)前給理智留一點思考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6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聽過讓自己不舒服的耳語,也經歷過讓自己內心痛苦的溝通過程。在我看來,不一定是當面的謾罵以及嘲諷才算得上暴力,雖然那些難聽的話語只是一瞬間的沖擊,那些隱性的暴力語言,卻給心靈帶來長久的傷害。
我想這些所謂的“暴力”在孩子心里會種下怎樣的種子如果說我們閱讀了很多關于暴力的書籍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辭,在交流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帶給對方的舒適以及禮貌的話,但不妨回過頭想想,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孩子因為老師或者家長在他年幼時對他的否定和批評而將他那顆面對世界好奇的心靈扼殺在搖籃里。
很多時候成長只是一瞬間的事。在家庭成長中,我很感激他們,盡管我們曾經用多么令對方痛心的方式去證明我們對對方的愛,但是我從這個過程中學會了理解與表達愛。在閱讀完書中前兩個章節(jié)時,我發(fā)現要不使用暴力,也要掌握一些方法的。例如:“你真的懂我嗎?”“你不懂我”其實“懂”這個字眼,是需要雙方的`努力,若只有一方的努力,那么所做的都是無用功。
在東方父母的教育中,大多都是他律他制。父母制定了這個規(guī)則,孩子就要符合他們的規(guī)律,這叫做讓孩子從小圍著父母的意志轉。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有隔閡,問題大多都是來源于父母本身。他們往往會覺得:“你是我的孩子,你什么事都要聽我的,因為我是過來人,不會害你的!闭且驗檫@樣,他們常常用命令的語氣讓我們去達到他們心里的那個預期。書中寫到,一位母親對正值青春期的兒子說:“你應該將電視機旁邊的臟襪子洗了”若他把那句用命令的語氣換成“我希望或者你愿意將電視機旁邊的襪子洗了”這樣會出乎意料的達到你所期待的有效溝通的結果。
書中提到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剛開始以為這本書是講說話的技巧,讀完才意識到,溝通的本質不是在于如何去說,而是語言背后的思維,如何去想,如何去體會自己和對方的感受。簡單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換位思考。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7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里面看到有人說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于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么流暢的地方,鑒于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么了。
說話我家里,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里,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么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說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里。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后,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蛘哒f,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后,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后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家里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里人的關系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后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后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里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著。也就是說,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么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guī)范,并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并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說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系,連電話也不怎么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么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fā)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于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說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里。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么都沒有,還有什么可怕的,又還有什么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么好怕的,畢業(yè)的時候雖然也舍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里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么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xù)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xù)致力于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系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么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有什么樣的想法,我喜歡什么,我討厭什么,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么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xù)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xù)郁悶的份了。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8
讀完這本書真的很受益,花了四天時間好好品讀,做筆記,好像明白了許多矛盾產生的原因~暴力溝通,了解矛盾產生的原因,接下來就是思考如何解決矛盾。這本《非暴力溝通》里面提供的四種方法: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覺得始終就是貫穿的一個道理,當沖突產生時,首先要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后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這樣很有可能能夠建立積極的關系或者說得到對方的良好反饋。生活中,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常常習慣了用指責,命令,批評,否定的`態(tài)度對人,尤其是對自己的親人,殊不知,以這種暴力溝通的方式,會讓對方因自我保護而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此,好好說話,認真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才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積極反饋。同時,善于自省,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一定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后,將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投入實踐中,不斷實踐,這個世界的某些角落定會因為你的善意的話語和行為閃閃發(fā)光。若能將內心潛藏的愛也贈與他人,很多人將會覺得無比幸福,那你所做的一切都將是有意義的,你也會是一個無比幸福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39
因為讀書會要組織《非暴力溝通》專場活動的原因,這周又重新翻一遍這本書。也許是在聽了很多次對它的分享,抑或上次讀后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和閱讀的積累,尤其是這段時間在工作中出現了溝通問題的情況之下。重讀這本書,發(fā)現了很多有趣且有用的細節(jié)。
第一點,是作者個人的簡歷。聽過的分享者都極少注意到作者馬歇爾盧森堡也是一位臨床心理學的博士,而且是在書中也多次提及的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羅杰斯的學生。不難看出,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思想,在雙方溝通之中要尊重對方的感受與需求同時也要真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是在羅杰斯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心理治療理論的發(fā)展而來。此外,馬歇爾強調非暴力溝通中的不帶成見的觀察與羅杰斯強調在心理治療過程中的深度傾聽也是相同的方法。人本主義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并強調人的成長和發(fā)展。非暴力溝通同樣強調溝通過程人的正面性和溝通產生價值,以解決而非分析問題為導向。此外在非暴力溝通中最關鍵的是正確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認識對方的需求,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無法真正認識到對方的需求,都會造成溝通的失敗。這也是在基于另外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之上的發(fā)展。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六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理論核心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點,作者多次提到不能機械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形式,而忘記了他的目的。所謂非暴力溝通的形式正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詳細點說,就是不帶偏見的觀察,充分表達和引導對方完全表達內心感受,明確自己和對方的需要,正確提出自己的和引導對方提出請求。形式看似簡單,在實踐中卻非常困難。主要原因大概就在于,我們過于注重非暴力溝通作為工具的形式而忘記了使用它目的。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溝通方法,它的核心仍在于溝通。人與人之間需求溝通原因是雙方存在不同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需要達成一致或者相互理解,溝通的過程就是交換雙方的不對等的信息從而雙方可以改變觀念或行為。因此在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時要時刻記住溝通的目的,不然就達不到溝通的最終結果。
第三點,作者提到了異化的溝通方式,也就是暴力的溝通方式,主要有四種形式:道德評判,對比評價,固化責任和強迫威脅,源自于等級社會或專制社會。雖然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及,但是可以從中推斷出的是,非暴力溝通只適用于自由和平等地位的雙方,或者雙方雖然處于不平等地位,但溝通仍然平等的。一旦雙方是地位不平等的,一方統治甚至奴役另一方,那主要溝通方式便會是異化的溝通方式。因為這種情況下溝通的目的要讓一個人服從另外一個人的意志,服從者的個人的自由意志是被拒絕的。這是一種壓倒性的信息傳遞方式,是命令而不是非暴力溝通中的請求。作者也多次提到非暴力溝通的應用對于家長,老師和公司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地位的優(yōu)勢,這些人不愿意作出請求,或者作出的請求被理解為命令。但在異化的溝通情境中,處于弱勢的一方要改變局面,最好的方式仍然是采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如果也是采取暴力的方式,如拒絕和反抗,只會造成強勢的一方使用暴力的程度增加,而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可以減輕暴力帶來的傷害。
第四點,非暴力溝通最主要的是強調人的本體和主動性以及人的同理心,這些都是人本主義的核心理論。人的感受是自己決定的,外界只能刺激和影響它。面對他人的不當的指責,我們可以下意識地感到內疚和自責或者立刻反駁對方,也可以有意識的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和發(fā)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如果采取后一種方式,我們就不會被對方的情緒牽動,而是專注于對方和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從而可以真正解決溝通的問題。另外對于很多因為社會因素,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很多不得不去犧牲個人自由完成的義務,如果從主動選擇的積極角度出發(fā),我們會將這些不得不做的事情轉變成是我們所自由選擇和愿意的承擔的事情,這樣對于個人而言,同樣的行為帶來的幸福感會大于痛苦感。
第五點,是語言的局限性。非暴力溝通相對于暴力溝通,在語言表達上明顯的更豐富和復雜。暴力溝通中的'一句簡單的道德評判,非暴力溝通中卻要劃分為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部分。而且非暴力溝通要求觀察的客觀與準確,感受表達的充分與完全,需要和請求提出的明確與完整。缺少其中任何一項的語言表達,都不足以成為非暴力溝通。所以,馬歇爾開篇就提到,語言是窗戶,也是墻。語言有它天生的局限性。例如中國人一直不喜歡直接表達感受和需求的原因,個人認為,一方面是傳統文化要求謹言拒絕巧言,另一方面是我們的語言在表達感受方面缺少一種自然性。中國語言里就找不到i’m
sad 的表達。另外作者提到語言是靜態(tài)的,而我們的世界是動態(tài)的,靜態(tài)的語言無法與動態(tài)的世界匹配,其中也會產生很多由語言產生的問題。
最后,引用譯者結語的話“藉由這本書,依稀間遙望到夢寐以求的美麗心世界,并且知道,生活永遠等待人們以一己之身去領略生命的美和神奇”,所表達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理想的世界。非暴力溝通的世界是一個人人自由和平等的世界,但現實是到處都有壓迫和統治,有壓迫和統治的地方就有暴力存在,面對暴力的世界,我們可以選擇以暴力的方式回擊,但是結果是暴力變的更泛濫,壓迫和統治也會更嚴重,也可以選擇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應對,一方面減少暴力對我們的傷害,另一方面暴力也會因此而減少。如何應對,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終全部實現雖然是要在更大的社會層面,但是需要從每一個個人開始。正如歌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充滿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這也是馬歇爾書中隱藏的愿望,F實雖然是美好人間遙不可及,然而包括馬歇爾在內每個個體追求它的過程也是同樣美好和有意義的。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0
暴力!這個聽起來就很暴力的詞!
溝通!這個社會交際必備的技能!
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動不動就動手打架、大聲吼叫,甚至是戰(zhàn)爭等等,總之就是不和諧,很不文明,讓人很不舒服的行為方式!而用這種方式去與人溝通,那無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種方式。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處,但是,我們身邊乃至于我們自身卻經常如此,那些無情的語氣話語即使不動手卻傷人更深!唉,無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這個冷暴力的漩渦當中!
幸好,幸好我是一個相對理性的,給自己點個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自己都能夠快速脫離這個冷暴力的氛圍,然后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真的非常慶幸讀到這本書,非暴力溝通真的是愛的語言!只要在溝通的`時候注意規(guī)避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多現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用心去感受愛的語言,那么,溝通的效果勢必會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數也會提高不少!一定要學會區(qū)分觀察和評論,體會和表達感受,去深刻感受愛的根源并請求幫助,那么你就將成為非暴力溝通的高手!
書中總結12個關鍵字——懂觀察,講感受,談需要,提請求!營造好溝通的氛圍,學會使用愛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1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的大作。暴力無處不在,我曾以為把人打的頭破血流才叫暴力,不曾想到最恐怖的竟是精神暴力。它隱蔽又神秘,存在于一個人深深的內心,沉重又灰暗。至此,非暴力溝通就顯得極為重要--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胺潜┝σ馕吨寪廴谌肷睢W屪鹬、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比伺c人之間的`關系是真的復雜,讓人精疲力盡,心煩意亂,疲于應付,措手不及,但是換個角度,變個方式,一切看起來又是那樣單純又簡單!叭绻裉斓氖澜缡菬o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彼园,一點點改變,多一些愛與傾聽,多一些尊重與理解,這世上的暴力與沖突就會少一些,恐懼與痛苦就會少一些,這世界就真的會變得更美好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2
本書中指出的問題,在許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壓抑個人的感受。在中國,我們每個人被各種關系定義: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屬……每個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至于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當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樣重要。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種溝通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在別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我認為這種溝通方式尤其適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員有著不一般的感情紐帶,相互關心、相互支持,但同時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小矛盾。如果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處理,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四個要素有兩種用法:表達自己&傾聽他人。書中對整個體系有著詳細的介紹,我只想講兩個我感受最深的點。
區(qū)分評論和觀察結果:
我們總是下意識對我們看到的事物進行評論,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會說這本書寫的非常好,這就是一條評論。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我仔細考量我的觀察結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應該是這樣: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系,解答了我的“怎樣做才算不評判”的疑問,讓我知道了聽到不中聽的話時產生的負面情緒的根源在于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本書帶了我如此多的幫助,我讀完以后感到非常的驚喜,忍不住想要推薦給其它人。
傾聽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傾聽。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而且他們的探索不會預設前提。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應對這樣“不講理”的探索讓他們頭痛不已。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不乖”的`小孩。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當我們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會愿意敞開自己的心扉,愿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愿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傾聽呢?當我們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請求)去表達自己了以后,我們也可以基于這些要素去傾聽和理解他人。
我家飯飯不到三歲,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要求,當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當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只要能夠認真的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讓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來的溝通就會變的容易許多。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3
從這本書里學到了很多。最重要的一條是:不是判斷或者指責,而是說出自己的需要。
人和人之間價值觀不同,在乎的事情也不一樣?赡芪艺J為重要的事情,你覺得不重要。但是如果我氣呼呼的告訴你:你是個混蛋,因為你覺,所以你覺得???,以此確定對方的觀察和感受。理解對方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從此,你可以進一步了解她的需求。然后你可以問:你希望??,以明白自己可以如何安撫他。
所以這本書讓我學會不再將個人的價值判斷強加到他人身上,而是學會講出自己的需求,或者去體會別人的觀察和需求和我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別人的感情。這樣才是一個社會人。
感謝這本書,讓我知道價值觀可以很多元。但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不一定要建立在同樣的價值判斷上,而可以建立在同理心和需求的溝通上~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4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fā)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fā)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篇45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一本書。
書中寫了很多案例。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盧森堡博士去巴勒斯坦演講時候的,現場進行的一次非暴力溝通。大的背景是,美國人在中東地區(qū)偏袒以色列人,給以色列人武器。以色列讓很多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而盧森堡博士是美國人。
盧森堡在演講過程中,巴勒斯坦人發(fā)現他是美國人。就開始在下面竊竊私語,后來越演越烈。有的人就說“謀殺犯,滾出去”。后來,越來越多的人附和讓他“滾出去”。
然后他開始和稱他為“謀殺犯”男人開始溝通。
盧森堡:“你生氣是因為你想要我的政府改變他使用資源的方式嗎?”
男子:“天殺的我當然生氣,你以為我們需要催淚彈,我們需要的是排水管不是你們的催淚彈,我們要的是房子,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國家!”
盧森堡:“所以你很憤怒,你想要一些支持來改善生活條件,在政治上變得獨立?”
男子:“你知道我們帶著小孩在這里住27年的。是什么感覺嘛,你對我們長期以來的生活狀況有一點點認識嗎?我聽起來你感到很絕望你想知道我或者別人是不是能夠真正地了解這種生活的滋味。她你想了解嗎?我告訴我,你有孩子嗎?他們上學嗎?他們有運動場嗎?我的兒子病了,他們在水溝里玩耍,它們的教室里沒有書,你見過沒有書的`學校嗎!”
盧森堡:“你在這里陪孩子,孩子是那么的痛苦。你想告訴我。你所要的——正是所有父母想給孩子的好的教育以及健康的環(huán)境來讓他們玩耍和成長?”
男子:“這是最基本——人權,你們美國人不是說不是說這是人權嗎?何不讓更多的美國人來這里看看你們給這里帶來什么樣的人群!”
盧森堡:“你希望更多的美國人來了解你巨大痛苦嗎?便意識到我們政治活動的后果嗎?”
持續(xù)了接近20分鐘,他一直在表達。盧森堡傾聽每句話,試圖去理解他的感受,撫慰對方的情緒。后來男子開始愿意聽盧森堡博士說。一個小時后,這個原來稱盧森堡為謀殺犯的男子邀請盧森堡去他家想用分享的齋月晚餐。
就這一個案例深深震撼到了我。讓一個要試圖殺掉對方的人,接受自己。真是厲害!
怎么才能非暴力溝通呢?非暴力溝通有4個步驟:
1、陳述事實;
2、我的感受;
3、我要的感受是什么樣的;
4、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的要求是什么?
舉個例子:
一對夫妻中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而且滿身酒氣。妻子如果這樣溝通的話效果應該比較好。首先說:“老公,你最近總是很晚回家,而且滿身酒氣。讓我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但是我希望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你看這樣行不行?每周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看這樣可以嗎?然后平時回家的時候最好不要滿身酒氣!
陳述事實:丈夫很晚回家,滿身酒氣。
自己的感受:感覺這不是一個家,而是一個旅館。
我需要的感受:我們的是一個真正的家。
具體要求:每周你三天準時下班,大家在一起吃個飯。
如果妻子這樣溝通:妻子看到滿身酒氣的丈夫回到家直接就說你怎么又這么晚回家。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我想沖突就爆發(fā)了。
通常暴力的來源是自己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對方感受到你要解決問題,而是要發(fā)泄情緒。這樣雙方一旦不想忍讓,沖突就來了。
所以要想稱述事實,穩(wěn)定情緒。然后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對方協商解決問題。只要對方想解決問題,最后都會有一個好的結果。最后就是不斷復盤,總結沖突發(fā)生的具體情況,積累表達自己情緒的詞匯庫。才能更好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心得11-05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6-02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29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10-01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2-02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2-02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01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03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通用20篇)06-07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9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