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讀后感(通用39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德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后感 1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tǒng)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經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二者相輔相成,若能合二為一,則能“修道”成功。
《道德經》“德”的部分,我覺得,并不是僅僅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其實,這也是老子在教給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升華。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即是“德”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往往會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遠嗎?不修德,又怎么會得“道”呢?讀過《道德經》,我又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道德經》又有一說法為《德道經》,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這也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暗碌馈背擞械赖碌膬群,更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yǎng)道的深刻意境。
僅是淺略的閱讀兩遍《道德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窺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語堂曾講過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學習《道德經》,修德明道。
《道德經》讀后感 2
《道德經》強調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應潮流!叭俗穹,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钡兰捶ǎㄔ从谧匀。人只有遵循自然規(guī)律才能有所作為。違反自然規(guī)律必然要受到懲罰。工業(yè)發(fā)展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認識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規(guī)律,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順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兜赖陆洝氛f:“教學無字,無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讓老師多教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體驗,收益會更大。
《道德經》用簡單的辯證方法論審視世界和生活,多次強調“做而不猶豫,生而無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個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求華麗的辭藻;有所作為,不能居功自傲,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難的,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錯,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帶著一點點成績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點挫折,你就會失去信心。
《道德經》用辯證思維審視人生的不幸與福報。所謂“不幸靠幸福,幸?坎恍摇。因此,人們應該為和平時期的危險做好準備。事情順利的時候要想到自己會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讀完覺得困難的時候要想到美好的.未來。《道德經》也告訴人們,有一件事是可以通過犯錯來避免的,那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足常樂”!白锎髳簶O
《道德經》最后一章說:“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爭也。”真實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話不真實;好人不善于辯論。人們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炫耀,自以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識;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是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不與人競爭。我覺得應該以此為座右銘:不要聽華麗的詞藻和美麗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學習;努力工作,謙虛謹慎,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貢獻。
《道德經》讀后感 3
今天終于把道德經讀了100遍,終于擺脫了被債主催的感覺。讓我們盡全力寫一篇博客。
但是剛看的時候看多了暈倒了;越讀越經文,感覺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師逼著寫博客讓我想起了讀研時的趣事。
當時我們戲劇專業(yè)一共3個導師,每個導師有1~2個研究生,一共4個人。所以所有的課都直接去老師家。有時候上課討論名劇的課文,有時候老師放CD?吹斎缓荛_心。沒想到,老師拿遙控器的時候,愣了一下!拔覀儊矸治鲆幌逻@段!”頓時懵了。畢竟看碟的`時候,看劇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鳴效果;突然大腦要切換到理論分析和邏輯思維,處于空白狀態(tài),就要搜索大腦的每一個角落去回憶可用的情節(jié),尋找可用的理論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覺有點抖索。我時不時用眼角看看老師要不要拿遙控器。我看劇的時候也嘗試調動一些腦細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難做到。老師停頓的時候,我們四個人總是不知所措,不喜歡看。
讀《道德經》寫博也很難。讀圣經的時候,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越來越像小和尚念經一樣漫不經心。按照照顧老師的理論,不需要動腦,總結事情寫博一定要動腦。當你在兩者之間切換時,你會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們擠一點“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因為我們的身體和生活條件在“不斷增加”,我們的精力會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東西上,比如“為了學習”,比如追求名利。在那個階段,我們滿懷雄心壯志,意氣風發(fā),痛斥方遒,相信人定勝天,相信人定勝天,相信“我能行”。但是當我們的身體、事業(y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時候,大家就會轉向內心,也就是“求道”。具體的道雖然多種多樣,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學、瑜伽、其他靈魂的雞湯,也可能是大法?吹轿也恍,人的終結就是神的開始,道的開始。
《道德經》讀后感 4
提及道德經,大家都耳熟能詳,這是一部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學,政治,軍事方面的論述!
道德經的熏陶是在兒子讀四小時被他每天的朗誦帶動的,后來也有幸跟隨學校組織的家長素讀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幫互助而習之。
雖然剛開始接觸時有些枯燥難懂,語感不太順口,不會的地方也虛心請教孩子,但在雒老師的'組織和帶領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陳琴老師的誦讀,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覺,在班里素讀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堅持每天誦讀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長志愿者統(tǒng)計時鞏固一遍,這本書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間就感覺到親切,每當在某個地方看到有道德經中的典句,就有一種激動的心情!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無為”,我覺得無為就是順其自然的把當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們?yōu)槿颂幨郎,就是讓自己對待別人要寬容大度。“無為”不是讓我們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只要不違背自然規(guī)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無所不為的,“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yǎng)!
又如“少則多,多則惑”其實就是說自己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上,集中在一個點上努力下功夫,長此以往才能有所收獲,如果像蜻蜓點水,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會一事無成,終會無所收獲!就像現(xiàn)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萬粉絲所關注的網紅,其實她們就秉承著做垂直領域,就是老子所說的,在某個點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幾率就越大!
就拿讀書這件事說吧,有很多人讀幾天感覺沒啥收獲,就給自己找理由放棄了,“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堅持,也就沒有什么困難不能被克服了,我們雖不能與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學會堅持,學習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對事的態(tài)度,用無為之心做有用之事!
對于道德經的體會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個人也在自己的領域去體會和領悟著這經典之作,讓我們大家在道德經中讀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道德經》讀后感 5
當今社會科學發(fā)達,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疤锰谜鋈,踏踏踏實實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職!
既然我們個體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暫,我們何不端正心態(tài)呢?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tài)層面。靜心:靜安人生坐標;凈心:凈處人生方向;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睆娬{了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爸绿摗本褪且撵`的蔽障和理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yǎng)洞察力,才會“知常”,逢兇化吉。
“凈者,不污也”,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就是“不染”!安蝗尽钡暮x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彩繽紛的世界使人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震耳欲聾,美味佳肴使人饞涎欲滴,縱橫馳騁的`心靈使人心態(tài)若狂,擁有貴重難得的貨物使人心驚膽寒。就從視、聽、味、嗅、觸、物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道德經》讀后感 6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蛘叻催^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fā)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xiàn)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道德經》讀后感 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進入QQ,只為緣而來,為朋友而來,為美好的心情而來,又何必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綱上線,輕松事要嚴肅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經》讀后感 8
首先,從身體層面上來講,老子認為我們身體80%的疾病都與心理和情緒有關,也就是心理不健康。這一論述與當代的“抗疫名家”中科院鐘南山院士的觀點非常一致。
當今社會,我們努力地追逐錢財、名利,在巨大的名利場前,欲望不斷膨脹,無法滿足,心情焦慮,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身體資源,能量,也就是內耗,破壞了身體陰陽平衡。久而久之,疾病找上門來。
就拿我們投資界來說,許多享有盛名聲譽的投資大佬追求高收益,高業(yè)績,在名利雙收的耀眼光環(huán)籠罩下,迷失自我,日夜研究,殫精竭慮,最終累垮身體,英年早逝。令我們唏噓不已,身體沒了,什么都是扯淡,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應當令我們警醒。
當今社會,快節(jié)奏,高能量膳食,低運動,焦慮的不斷攀比心理,無法滿足的欲望,全方位構筑了我們的身體負能量,造成我們的`身體重負不堪。錦衣玉食,甚是歡喜,但無節(jié)制的生活習慣帶給我們的身體是妥妥的傷害。
老祖宗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我們身體基因,承受不住近幾十年國家大力發(fā)展帶給我們突然變化的富足生活,需要我們有節(jié)制地規(guī)避身體健康風險。
老子提倡我們降低欲望,放低自己,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以平和的心態(tài),愉悅的心理,知足常樂,豁達樂觀地生活,注重陰陽平衡,善待自己的身體,方能健康幸福長壽。
因古典國學的深奧內涵,經過我近段時間的反復的研讀,消化,浮燥的內心也平靜不少,透過表象看本質,也理解了許多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核心要義,也能冷靜應對處理當今社會各種眾生相。粗淺分享,與君共勉。
《道德經》讀后感 9
唯有知道目的地,才能定義“善”是好是壞。但從生命遺傳來講,善能創(chuàng)造提升生命多元化品質空間。若生命由造物主創(chuàng)造,造物主希望我們留下來,他自然會擁護創(chuàng)造而去抑制破壞;這里善代表著創(chuàng)造,而惡代表著破壞。似乎造物主在編寫劇本時并非一揮而就;或許也會像小孩子寫作業(yè)那樣,會寫錯筆劃。所以遇到需要改寫,有助進程的破壞或許也可稱為“善”。至于“道”,可能就是一條“道路”,并沒有大家描述的那么復雜。其實也不是大家認知多深入,闡述的多復雜,而是沒真正明白,到最后都一直找不到落腳點。不妨我來翻譯一下!暗馈贝蟾趴梢岳斫鉃樵煳镏魉A設通往某目的'地一段軌跡,而且要求某時間內必須通過該路徑到達終點。這段軌跡是條虛線,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東西把虛線鏈接起來。當在某些階段太舒服,內部個體開始留戀停止不前的時候,就需要有勢力來破壞掉這種舒適。迫使進程繼續(xù)往前行進。所以發(fā)生在軌跡內部每個階段的善惡都有不同意義,并沒有片面界定哪一方,固定統(tǒng)一的獎懲標準,而在于那個時間段需要什么。你做了需要的事,推動事物向彼岸靠近,就是順道而行,奉天承運。
《道德經》讀后感 10
智者見微。應該說,真正影響我們命運的`,常常是我們視而不見的細微。古訓曰:“司命者,微名也。”現(xiàn)代社會管理學認為,心態(tài)決定命運,細節(jié)決定成敗。
以一例示之,此前在商場購買兒童床,品牌貨,價格為國內之最。然而,送貨比約定遲了五天,商家解釋說“我們也不想這樣”。安裝時最主要橫板發(fā)錯貨,廠家說沒關系只需要再送過來。妻子發(fā)現(xiàn)床柱有輕微裂痕,安裝師傅解釋說:“安裝完就看不見了”。
聽完解釋,我笑了,叫妻子不要再尋找其他瑕齜,最后檢查一下有無安全問題即可。不是我不想要好貨,而是我明白有些人每天忙著找理由解釋,又或指責別人的不是;另一些人則忙于表現(xiàn)能力和超越自我,兩者截然不同的命運,其實早已注定。因此,妻子與之爭論的結果也已然可以預料。
《道德經》讀后感 11
老子想必大家都認識,他的著作《道德經》大家肯定也是婦孺皆知,雖然它全文只有5000字,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中國的文化瑰寶,德國哲學家尼采將《道德經》形容成一個“永不枯竭且埋藏寶藏的井泉!笨梢姟兜赖陆洝返膬热葜。
說實話,剛開始我對《道德經》并不感興趣,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之類的,我聽都聽不懂。但我爸非要很不識趣的給我買了本《道德經》,我翻開書略略一看,立馬就入迷了。
雖然書的原文是文言文,但是書中貼心的配上了原文和注釋,你以為這就完了?不,它還有著解析和處世之道,特別是處世之道,里面有許多名人的故事,我特別喜歡。
我認為,《道德經》講的是修身養(yǎng)性的方面,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是讓人們盡其所能的放寬心胸,要做到包羅萬象,注而不滿。他還提醒人們不要沉溺于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過度的歡愉會極大的危害人的身心,聽的真的好有道理。而老子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養(yǎng)生例子,傳說他活了一百六十多歲,這在現(xiàn)代得轟動全球,震驚全世界。
我發(fā)現(xiàn),通過閱讀《道德經》人們可以樹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溫和不爭,虛懷若谷,渾樸純正。此乃養(yǎng)生之大道也。
《道德經》,看的真是讓人入迷呀!
《道德經》讀后感 12
有一句流行語:何以解憂,唯有暴富。我們都想快速成功,然而現(xiàn)實是能夠很快達到一定高度的人屈指可數(shù)。
老子說:君子出遠門,都要備齊輜重。這樣,即使遇到難覓休息之所的境地,也能像燕子那樣有個自己的窩(怎么感覺是房車呢)。輕率行事則可能失去自身賴以生存的根本;浮躁行事則可能使國君失去王位。
大概意思就是說:想成功,要先打好基礎,備好糧草,同時也要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我就犯過浮躁的毛病,導致投資虧損。越想賺快錢,越容易忽視風險。剛開始很快就賺了一些,但由于加了杠桿,一次失誤,就造成大額虧損,把前面賺的都賠掉,同時本金也損失大半。其實,早就看到投資大家在書中告誡我們:不要借錢投資(加杠桿)。自己卻由于剛開始的運氣,認為自己水平很高,不必聽他們的,最終得到了教訓,F(xiàn)在我采取穩(wěn)扎穩(wěn)打的`策略,不追求過高的收益率,控制風險,不加杠桿,留足儲備,幾年后再跟大家匯報結果。
通過歷史來看,大多數(shù)得到長久成功的人士,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來苦練內功,當他們自身成長到一定的水平時,就順理成章的得到了成功。人們只看到他們在幾年之內就身家百萬,卻看不到他們在此之前的付出和掙扎。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讓我們專注于我們真正想做且擅長做的事,不要什么都想干,給自己慢慢成長的時間,相信我們終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道德經》讀后感 13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
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兜赖陆洝返恼Z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說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xiàn)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根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假設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xiàn),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不知道要如何實現(xiàn),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經》讀后感 14
地球上萬物的生長發(fā)育,自然界草木的榮枯,潮起潮落,晝夜的交替;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人類的演變,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道”。
什么是“道”?自從學了老子的《道德經》以后,我明白了“道”。原來,“道”就是規(guī)律。
春天小草發(fā)芽了,到了冬天就會枯萎,而它卻把種子悄悄地撒落在土地里,靜靜地等待來年的再次萌芽;潮水因為地殼的運動而漲落;白天晝夜因為地球的轉動而規(guī)律的更替……
世間萬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規(guī)律不停地循環(huán)變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規(guī)律。在七十八章中有這樣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雌饋硎亲钊崛醯臇|西。如果你正確的`利用它,它就會給人類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擊它,你還不一定能勝利。人們說的“洪魔’’就是它。
一點點的雨露匯集成了小溪,小溪匯成江河,江河匯集成大海?此迫崛醯乃驗樗闹t遜和自強不息變得強大了。水,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無所不能克。天下沒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經》里還講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它讓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斷學習,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
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不斷地用這句話警醒自己。
《道德經》讀后感 15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書——《道德經》,要物體享受就得靠錢,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虛,而道德經就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道德經全書僅五千字,但字字珠璣。就拿第一句話說吧:“道可道,十分道!边@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能說出來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義嗎?道德經中有這么一個小故事:楚國有一棵大樹叫“朝生”,對他來說,四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在越國有一只神龜叫“暮菌”,對它來說,四千年可是是幾個時辰而已。但人們卻認為彭祖壽命長,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豈不是壽命極短?如果人們在遠古指天叫“夷”,指地為“!保谴丝烫炀褪且牧,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訴我們,名稱是虛無的,不要去強求等級名稱,順其自然不是更好嗎?看,短短一句話,竟能夠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道德經中還記到,老子在寫完道德經交給尹喜,出關之前曾跟尹喜說:“你讀完后,要把道德經全忘了才行。”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應當牢牢記住才對呀!正因為文字把深理束縛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見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為住持卻不識字,但他卻說:“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來指導你看月亮。”的確,文字只是用來襯托深理的。
此刻,體會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嗎?
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但它卻看不著,聽不著,聞不著,摸不著。只能用心體會,而道德經便是這么一本體會道的工具。
《道德經》讀后感 16
《道德經》這一本書是老師讓我們去讀的。我最近一直在讀,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觸的還要數(shù)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讓我回味無窮.如第二章說:“玄之又玄,重妙之門!币馑际牵盒钣中睿願W又深奧,萬物都很奇妙。確實,只要我們去無限探索,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更多不知道的知識,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又如第二章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東西是美的,這就產生了丑(也就是指“惡”)。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這就產生了惡(也就是指“不善”)。確實,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相互對應的,如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合,前后相隨;我很敬佩老子!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道,第二個是德,我在本書里已經讀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無窮,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們的'榜樣!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道和德都是極為平常的,但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們做到了嗎?”雖然說說是容易的,但做起來是難的!
我非常敬佩老子!
《道德經》讀后感 17
《道德經》是一本關于宇宙人生哲理的書,包含唯物主義,自然無為,天地不仁的哲學思想,被譽為“道學之精髓,哲學之先本”!兜赖陆洝纺軉⒌先松腔,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從中得到一定的借鑒。
《道德經》全書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圍繞著“道”、“德”來詳細闡述各個學科的深刻道理。內容非常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會人生。古時候很多思想的基礎都來自老子的思想,我們現(xiàn)在社會的很多人都喜歡讀《道德經》,這也體現(xiàn)了這本書的極大的魅力!兜赖陆洝分嘘U述了很多思想、理論,其中物極必反的道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幾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這么透徹,這著實讓我吃驚。物極必反指的是事物發(fā)展到了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個都經歷了初期創(chuàng)立、巔峰和沒落,這跟帝王的統(tǒng)治有很大的'關系。當?shù)弁醺F奢極欲到一定的程度時,人民被欺壓到一定的程度,都紛紛起來反抗,推翻統(tǒng)治。同樣的,當一個人恃才傲物到了極點的時候,往往會招來禍患。老子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過分,一旦過度就會出問題。這是歷史規(guī)律,人生哲理。
我們讀《道德經》就是想從先哲那里學習人生的智慧,提高個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經》讀后感 18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呈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根源、萬物的產生、開展、變化、消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較而得以呈現(xiàn)。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推斷都是比較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推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1 “塞翁失馬,焉知非!彼觯患掠泻玫囊幻嬉灿袎牡囊幻,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則依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講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根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開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后感 19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情緒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謙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能夠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能夠幫忙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后,我覺得理解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讀后感 20
我們給人生天然的設置了一個首先模式。例如,你認為不可能返老還童,永葆青春,卻無視那些真正做到的,70歲像28歲的人。頭腦里總有一個你認為無法企及的高度,這就是你人生發(fā)展的界限。
例如,你認為不可能像別人那樣獲得自由財富,卻無視他們曾經跟你一樣普通到被人忽視;例如,你認為擁有的親密關系,最后只會隨時淹沒在鍋碗瓢盆的世俗里,卻無視身邊那些隨時隨地緊握的`手和充滿了他們愛意的眼神。
我們過著一個個受限的人生,卻不知道當你轉就像念了一句“芝麻開門”,這受限的模式會立即去除,從此人生無限寬廣。你只要做到這樣:時刻微笑提醒內在的自己:“你原本就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忘記了這就是你本然的狀態(tài)”。
這不是一句自我鼓勵,或者是心靈雞湯的話,而是來源于最近看《道德經》的感悟,《道德經》要告訴世人的真相。
《道德經》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告訴了我們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的原因:《道德經》曰:“天下萬物無生于有,有生于無!薄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指的就是“一念產生大千世界”。既然這個世界就是那一個意識念頭的產物,和我們平時隨時頭腦當中閃過的念頭一樣:“我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這樣的世界,然后讓另一個我在里面體驗我所體驗不到的東西!北热纾何覜]進過監(jiān)獄,我要創(chuàng)造一個那樣的場景就像拍電視劇一樣,讓里面的演員替我體蹲監(jiān)獄是什么滋味,會經歷哪些感受。”
《道德經》讀后感 21
道德經分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共計八十一章,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書,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表達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這部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根源、萬物的產生、開展、變化、消滅的規(guī)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義,一語萬端,當為“萬經之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
弗居,是以不去。〞
這章主要闡述了世界萬物相輔相成,互相轉換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修長與粗短、高尚與低下、超前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相互比擬而得以表達。
世間的一切概念和價值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的.判斷都是比擬產生的,所以對立的關系是變動的。因此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如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惡,美和丑,我們都要泰然處之,不能庸人自擾。
而后半段那么根據(jù)“道法自然〞的原則準確論述了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說明了老子順應自然本性,反對好事無為的根本態(tài)度,讓萬物自然生長開展,效法自然,順應大道。
《道德經》讀后感 22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于《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辈贿^,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遍_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常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逐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恐怕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可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也許我們會靜靜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讀后感 23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所作,并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兜赖陆洝啡珪譃樯舷缕迩Ф嘌,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guī)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兜赖陆洝方o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tài)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jù)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fā)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yǎng)。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么我們會生活的更輕松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wěn)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復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經》讀后感 24
今天偶然讀《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后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善為何物?難于言說,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說。
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水雖平凡,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為也,地球,亦水所為也,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水,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總往低處流,總往底下鉆。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人計較,你進,她退,你擠,她溢,能屈能伸,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低調,不爭,適應,柔韌,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謂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何謂道,水即是
……
《道德經》讀后感 25
16日——20日,我參加了在杭州萬松書院正誼學堂舉辦的《道德經》妙解公益夏令營,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一章——以水為師,觀水悟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水的品質。你可能會說:水有什么品質?有什么好學的?現(xiàn)在就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向高處流還是低處?你一定會說:向低處流。是的`,我們要學習水的謙虛和謙讓,假如在向下流的路上遇見一塊大石頭,水有撞上去嗎?沒有。如果撞上去,豈不是以卵擊石嗎?水是繞開了它。你可以去好好體會。
人體也需要水,人體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如果地球上沒有水,我們人類能活過一星期嗎?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還會有生命存在嗎?所有的蔬菜等植物也需要水,不然也會枯死。水還可以幫我們清理廁所,清理我們不喜歡的污垢。但水并沒有要求我們給它回報。這種舍已為人,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水資源。比如:做環(huán)保酵素。那怎么做呢?就讓我來告訴你吧。我們用一斤糖,3斤果皮垃圾(要選擇新鮮的),10斤水,比例1:3:10,放入瓶罐內混合在一起,放在陰涼的空氣流通處,要記得每天都要放氣,不然發(fā)酵過程中瓶罐內產生的氣體會把瓶罐頂開,發(fā)酵3個月后就可以使用了,當然6個月以上最好。你試試吧!可以用來清潔家具,澆花等等。
通過學習《道德經》,讓我懂得了水的品質,我們離不開水,我們就是水,因為我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道德經》讀后感 26
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對于《道德經》,許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化討論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動全場的感想,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可道,特別道;名可名,特別名。開頭一句,揭示的是人們的價值觀問題。價值觀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
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禍于身,免禍于社會的圣人之道?傻乐,可名之名是圣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特別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同一條人生道路,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走法。
1、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
2、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定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會。這看似是一個簡潔的命題,可是,當我們真正選擇起屬于自己的"圣人之路的時候,卻難免會碰上不少阻礙。當代社會,名與利的追趕太普遍了,要真正做到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人又有多少?
唯恐大多數(shù)人都會持否定的答案。但是,我并不認為《道德經》是高高在上,遙遠而不行攀的。當我們看透世俗的風景,或許我們會悄悄地看細水長流。
《道德經》讀后感 27
《道德經》共分81章,其中第一章《道經》,37章,第二章《德經》,44章。它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二)所寫,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
作為充分體現(xiàn)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魅力的《道德經》,這本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起源、萬物產生、發(fā)展、變化、毀滅的規(guī)律的認識。它博大精深,說話極有正義感,是“萬經之王”。
“世人皆知美是美,惡已是;大家都知道好的就是好的,但是不好。所以有沒有相互存在,難度和難度相輔相成,長短和高低對比,音和音和諧。就是圣人無為而教無字。一切工作都毫不猶豫,生而無之,不靠之,生而有之。一個人住就不去了!
本章主要闡述了世間萬物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存在與消亡,困難與簡單,細長與短少,高貴與低微,先進與落后,都是通過相互對立與比較體現(xiàn)出來的。
世界上所有的概念和價值觀都是人為設定的,價值觀的判斷是相對產生的,所以對立關系是可變的。所以對價值的判斷也是變化的'。世間萬物都是兩兩對立產生的。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匪裕患录扔泻玫囊幻,也有壞的一面,反之亦然。善惡美丑,都要泰然處之,不要打擾別人。
后半部分,根據(jù)“道是自然”的原則,對老子“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準確的論述,表明了老子順應自然,反對善惡無為的基本態(tài)度,使萬物自然生長發(fā)展,師法自然,順應道。
《道德經》讀后感 28
解讀老子《道德經》的真諦啟示,可以使我們解放思想,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放棄千百年來沿襲下來的許多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做事不給自己和社會遺留后患。從二元論的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站在一體同觀的全視角看世界,才有真正的恒?鞓,才是真正的全然自由。
《大道至簡——真諦啟示》就可以奠定人生的根本功,就可以解決人生不同時期的'各種痛苦和困惑問題。此版本譯文清晰準確,簡潔易懂,超出了已往的字面表層譯述,將老子真實的意愿全面破解表達出來,從而將老子先生請下了“神壇〞,讓人民群眾真正能與老子的智慧和真理相擁抱,人生的道路就不會偏頗,生命的航船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大道至簡,真理人人適用。
現(xiàn)在讀過大道至簡這個版本的各界人士,強烈推薦《大道至簡——真諦啟示》這本書,它將老子思想與現(xiàn)實生活融匯貫穿、有機結合,既深入淺出,又富有哲理,對家長、孩子的工作、學習、生活具有指導意義,拜讀、學習后深受啟發(fā)、頗為受益,建議更多的家長、同學們能夠學習這本書并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下之至美,乃美于無為之美,美于無私之美,美于心靈之美。愿你也可以領悟老子的思想,為心靈覓得一處寧靜的港灣,讓生命之“道〞不受羈絆,在平淡的日子里怡然自得的生活。
《道德經》讀后感 29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簡單,看懂看透卻很難!兜赖陆洝返恼Z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奇妙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xiàn)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才智。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見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見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抱負,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xiàn),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不知道要如何實現(xiàn),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將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妙。
《道德經》讀后感 30
“天長地久,土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地長久存在,土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它能夠長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最后,結果自己反而占了先;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自己反而生存了下來。不正是他不自私?反而卻成就了自己。
老子認為天地之長久存在的原因,在于它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才能既長且久。推及到人類社會,圣人也要效法天地,用同樣的.原則來治理國家。在老子看來,作為圣人,為了治理好國家,其根本的精神就是要天地那樣,不能自私自利。因此,他一則要求圣人要謙虛、退讓,才會贏得人們的尊重與愛戴;在則說圣人不能為自己考慮,要把自己置之度外,這樣才能最終保全自己。
老子的這段話包含著矛盾雙方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老子具體描述了不自生與自生、后身與身先、外身與身存、無私與存私,它們兩兩對立,但又可以相互轉化。這些極富哲學辯證思維的觀念,在老子的學說中是隨處可見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如老子所講,處理好后身與身先、外身與身存、無私與存私的關系,也就是首先為別人考慮,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拔覟槿巳,人人為我”就揭示了這一道理。
《道德經》讀后感 31
《道德經》很薄,只五千余言,傳言為老子騎牛過函谷所著,《道德經》又很厚,它包羅萬象,其中有哲學有政治有自然科學有人文社會,這樣的書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卻很難!兜赖陆洝返恼Z言很美,散整有序,讀起來有種韻律感,深刻地道理蘊于淺顯的事例,極具思辨性,這是《道德經》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過闡述“道”這個至高無上的存在來表明自己的世界觀,哲學的神奇之處,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現(xiàn)代物理,可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講究珍惜身體,就人與人的關系而言,主張柔弱不爭,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贊譽給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萬物而不爭。”
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會藍圖是“小國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整本書最讓我動容的一段,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對他心中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繪,不知道能不能實現(xiàn),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實現(xiàn),不知道要如何實現(xiàn),但就是給出了這么一個夢,這是人對未來的期許,是人對社會本身的關注,很美好。
《道德經》讀后感 32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斗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shù)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于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fā)現(xiàn)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于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北M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凈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蕓蕓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guī)律后的等待!等待萬物并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讀后感 33
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產生傷害,有傷害就有怨恨,怨恨則是其他不良情緒的根源。人與人的怨恨是社會組織最大的毒藥,也是人生的大敵。怨恨必須想辦法消除。
由于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很容易責怪別人,因此而產生怨恨,生活也變得暗淡無光。因為將產生怨恨所有的原因都外求,都認為外部環(huán)境對自己不好,別人對自己不好,而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了怨恨,所有的努力朝著負向用力的,那么今后怎么可能還會進步呢?如果每個人都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其他的隨緣,不要在意結果,這樣的結果可能會更好。
左契:古代的契約分為兩半,債權人與債務人各執(zhí)一半,其中左邊一半歸債權人保留,右邊一半歸債務人保留。責:索取償還,即債權人以自己持有的債券要求債務人償還財物。徹:周代規(guī)定農民收入按照收成交租的稅收制度。契,可以引申為法。法需要道德的'滋養(yǎng),僅僅依靠法律,而沒有道德的滋養(yǎng)與教育,整個社會都依靠法的張力,司法機構可能無法承受這個重擔。法律可以解決社會矛盾,無法消除社會的怨恨,責罰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怨恨,只有道德滋養(yǎng)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
無親,沒有親疏的差別,也就是沒有沒有偏私。天道既玄妙又清晰,看似遙不可及,其實就在你心里。只要堅持真理,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興不避仇”,沒有親疏,只有好壞,這個社會才會公平合理。
《道德經》讀后感 34
《道德經》講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疤斓夭蝗剩匀f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些話,充分道明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世間每個人都是萬物中的一員,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尊道貴德,合道順應,順其自然,就會心靈寧靜,生活順遂,平安幸福?墒,事情卻往往不是這樣的。由于蕓蕓眾生(非圣人)眼中的世界卻是由自己的心決定的,相由心生,導致一萬個普通人眼中就有一萬個不同的世界,幾乎都不是世界的真面目。
人們自己的心為什么會不合道呢?這是因為人的原始生存本能與人性(生存危機、好逸惡勞、多吃多占、爭名逐利、貪心不足……等)使然,看不透《金剛經》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尷尬了,對世界的`本質認知與非本質認知之間,不同的世界認知之間就必然會產生矛盾與摩擦,“道”就會對“不合道”的人或事進行“毒之、覆之”,于是各人心中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與痛苦了。
普通人如何減少內心的各種痛苦呢?我覺得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
2、修正自己的心,使其慢慢地越來越合道,努力做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做到“無我”。
3、“無為而無不為”,心態(tài)上要“無為”,不執(zhí)著結果本身;行動上要“無不為”,積極做事。享受“無不為”的過程,不在意結果如何,包括對過程本身的享受。
上述是自己的一點思考與拙見,歡迎有識之士給予斧正。
《道德經》讀后感 35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xiàn)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zhí)著于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方: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xiàn)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huán)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后,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覺察不到的。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于你不曉得它什么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能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6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于道曾經包括了一切現(xiàn)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經》讀后感 36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并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独献印穼⒁暯欠旁谟钪嬷猓c“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于研討者,一如它所說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偉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系、現(xiàn)代企業(yè)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chuàng)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yōu)閷W、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系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也能夠作為《道德經》的讀后感,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說《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脫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說異端,現(xiàn)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于他們的視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xiàn)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說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讀后感《《道德經》讀后感500字》。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范疇,由于人類還沒發(fā)現(xiàn)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么樣子。
《道德經》讀后感 37
縱觀幾千年來各家對道德經的了解可謂是百花奇放,從修身到治國,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種種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過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現(xiàn)象學上,我對老子的道的解釋用一句話來概括: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這即是道。
對道的了解首先不執(zhí)著于道這個名字,老子起這個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我能夠打個比如:就我們生活的地球來說,人從現(xiàn)象去看地球它是靜止,所以說是相對的,但是地球又是從白晝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變化,所以說地球又是運動著的,循環(huán)不息,而且也是絕對的。有了這個絕對的動之后,地球展示給我們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運動而是展示在我們面前是靜,而這種靜是人客觀所發(fā)覺不到的。我能夠用風來比喻,風吹到你的臉上你覺得一絲的涼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著,但是又存在著,看似無其實有,由于你不曉得它什么時分吹過來,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觀,而從人的角度上,要到達這種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這種修行是要讓人理解萬物變化開端,老子說過人的.道就如嬰兒的一樣,人從生命降生開端,運動曾經存在了,而這種運動不斷到人死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對一個絕對運動著的生命要做到像風一樣的靜靜的運動著,只要做到靜你才干到達這個道,而我說的這個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運動著的靜,老子的水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水是運動著的,而這種運動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飾!
對如今所謂的唯心唯物強加給道是不適宜,由于道曾經包括了一切現(xiàn)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經》讀后感 38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xiàn)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shù)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語堂曾經這樣說過。
對于《道德經》,很多人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對于我這種凡夫俗子,才在短時間內粗讀了一回讓國內國外深入研究的《道德經》,要寫出一篇震驚全場的讀后感,實在是笑話。不過,在此,我僅表達一下我對看完《道德經》的切身感受。
《道德經》教會我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么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么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于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赡苁チ"物質",但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助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于助人,溫暖他人。
《道德經》讀后感 39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考慮,“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那么滅,木強那么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惫湃苏f: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yè)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時機,倘假設可以踏踏實實地布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考慮“無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無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tǒng)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tǒng)來工作。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考慮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方剛畢業(yè)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jié)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為,因此用心學習業(yè)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為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yè)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才能,理解才能,邏輯考慮才能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yǎng)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本真的一股力量,他讓我覺得如今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道德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道德經心得09-12
關于道德經的句子10-14
《道德經》讀后感04-22
《道德經》讀書筆記09-12
解讀道德經心得感悟10-15
道德經心得14篇09-02
(薦)道德經讀后感11-09
《道德經》讀后感(精選19篇)09-28
道德經讀后感15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