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時間:2023-04-25 09:35:39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合集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合集1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的書信集,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與課外作業(yè)等等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取得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心臺灣的過去,不關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如何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我也不關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蔽蚁脒@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边@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還看到了要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雖然我們有自己五千年的悠久的文化,但不能忽視的是,中國只是世界上20xx多個獨立的國家之一,所謂外國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而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N個國家的統(tǒng)稱,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們要學會放眼世界,學會認識我們大家共同的地球。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因為工作的原因,平時也會關注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遺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么是怎樣說教子女,要么是怎樣提高孩子的成績,漸漸地也就對類似的書籍有點厭倦。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龍應臺先生的書,剛開始是因為撇到封面的帥小子,進而看到題目,自以為是關于愛情的,于是開始讀下去,竟然發(fā)現(xiàn)內容是母親和孩子長達三年的書信,這樣的親子溝通書籍,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中是不曾體會過的,www.duhoUgan.com我也是一個母親,好像找到了一點親子教育的新思路,怎么去愛孩子,怎么溝通這份愛,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我也特別愿意以書中的某個片段來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個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個夏天,母子在新加坡會合,母親抱怨兒子讀書不夠認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結束之后,母親寫信告知了兒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時,并對母親的疑問作了回答,他覺得其實是個生活態(tài)度的問題,為什么不可以快樂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們不僅可以邊聽音樂邊做作業(yè),邊和朋友聊MSN,還可以一邊寫信給媽媽。因為這樣就不單純是做作業(yè)了,這就成了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還說媽媽那個年代經(jīng)歷的在現(xiàn)在來說都是大事件,看電視里老師討論或總結逝去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發(fā)生過了,大的都做過了,到了他們這一代,應該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認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個通情達理的母親,難道我們的家長就很專制獨裁嗎?我想也不是,在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下都是對孩子的愛。這本書中關于孩子和母親的交流實在太多,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翻開看個究竟。孩子的童年時代就那么幾年,怎么玩,怎么做作業(yè),怎么處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從點點滴滴去引導去幫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環(huán)境就夠得,童年是無法彌補的,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來,只有我們不回避去思考怎樣給孩子愛,怎樣跟他們溝通,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是件好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簽推給我時,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臺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著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粗鴷酗L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huán)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yè)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松,且愉悅。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著咖啡館的龍應臺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里,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臺北一樣,轉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著對時國企業(yè)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chǎn)業(yè)的滅不情愿在那里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里彌漫著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思想需要經(jīng)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累積、沉淀、寧靜觀照,哪一種可以在忙碌中產(chǎn)生呢?

  哪一種都不可以。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靈感的,能量的爆發(fā)!傲簟辈庞谐恋怼⒗鄯e、醞釀、培養(yǎng)。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讀了龍應臺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親愛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間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覺得它確切的反映出我們這個年齡段與父母之間溝通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是龍應臺和她兒子安德烈兩人之間的36封家書,三年時間,她與她兒子重新認識。就如同龍應臺所說的:“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边@本書,讓我從龍應臺的角度,也就是從母親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間的溝通。我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時常會內疚。

  書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幾首音樂。放學后,他也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幾個哥們去咖啡館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閑暇時光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者去旅行……這些都好像是電影中的生活,自由、歡樂和不受拘束。而像我們這樣,上課、吃飯、睡覺、起床……無限循環(huán)。在周末,則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即使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但時間太短不夠盡興。如同蜻蜓點水一般,轉瞬即逝。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直到遇到那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明白,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呢?為學習為工作,四處奔波,沒有太多時間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泵慨敻改刚f起這段話時,我也就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人生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眰}央嘉措一詩道出了我的向往。詩和遠方,努力向前。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是我可以去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薄队H愛的安德烈》

  如今的世界中,多少人被金錢沖昏了頭,迷失了自己,將自己交付于貪婪。他們只有著虛浮的心,追求著物質,恐懼著百年之后必然的結果,卻未曾想過,化成風沙,愛依舊可以存在,桃花依舊,西風依舊,流水依舊,而物質,卻不復存在。

  只是,他倆,他和她,卻沉下心來,將自己心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寄給對方。熟悉的字跡,熟悉的溫度,熟悉的措辭,飛過海峽兩岸,飛過萬水千山,釀成了醇厚的味道,不烈,不沖,不橫,只有平淡,卻透出芬芳。琥珀色的文字,不經(jīng)意間,已然攜了時間的顏色,淡墨濃暈,鋪開在畫卷之上,將兩代人之間十幾年的代溝一筆勾銷,只留有心靈與心靈之間平等的交流。像是十幾年前親手埋下的時間膠囊,十幾年后又親手打開,泛黃的紙張,模糊的字跡,而彼此的心靈卻依然清晰。

  他是她當年埋下的時間膠囊,她是他未來的模子,一點一劃,刻下了他們之間相似的`靈魂。

  他們仿佛已經(jīng)習慣了,一個星期的某個時候,一定會坐下來,在不同的燈光下,用不同的信紙,書寫著相通的內容——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與感悟。寫好后,投進不同的郵筒,然后,心底留了一個日期,那是對方信紙抵達的日期。就算再如何忙碌,也始終會在心底留下一個小小的角落,塞下一個小小的日期。

  他們稱之為約定。

  他們是朋友,是可以談論一切的朋友。他們也是親人,身體中,流著一半相似的血液。

  他們之問的關系,我們稱之為——母子。

  世界上最親密的兩種關系之一。

  母親一生傳奇的色彩,使她更易接受新興事物——比如她混血的兒子,他跳躍的思維和奇特的生活方式。兇為首先,她是一個母親,其次,她才是一個社會教育家,學者。

  他們之間的家書,是平等的母與子的交流。他們有很多可以聊的,天南地北,山高草盛,都是他們筆下的內容。他們交換著思想,交流著文化,用自己的所有,去換對方的所有。

  他們的背后,是愛。母子情,支撐著他們一路走過。

  忽然憶起,書的名字很溫潤,不復母親文章的犀利與辛辣,叫做《親愛的安德烈》。

  母與子,龍應臺與安德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后還真有不少收獲。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fā)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xiàn)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親愛的安德烈》細細品讀此書,發(fā)覺其少了一分《傳雷家書》的嚴肅,多了一分眷戀,多了一抹親情。這樣的書,令人愛不釋手。年齡、國藉、環(huán)境、文化背景,這一道道難越的障礙下,卻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卻是36封書信散文,卻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卻是東西文化的差異的體現(xiàn)。

  他們在自由散漫的氣氛里討論著城鄉(xiāng)差距,討論著歐洲與中國的人人思維與集體思維,討論著種族認同及歸屬,討論著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梢运谒媲俺闊,可以在她對面述說戀愛與學校的苦惱,可以忘記這令人厭煩的輩份關系,進行一次次的'心與心的交流。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能擁有一位可以傾聽你的心聲的母親,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運,有一個努力進入他世界的母親,能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體會親情與人生的大愛。

  這是許多人一生都不會有的,他們不知連結的重要性,只能例行公事般的交往,只能在電話里進行那寥寥無幾的問候,只能用那與生俱來的本能去愛對方,去愛一個你并不認識,只是在一個屋檐下相處了十多年的一個陌路人。這樣的愛,是我們期待的嗎?

  作為輕狂桀驁的零零后,我們用最新的手機,穿最潮的衣服,聽最燃的音樂,自以為早已站在世界的最高點,自以為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飄飄然的我們想飛上天與太陽肩并肩,卻忘了是誰一直在拼盡全力將我們頂?shù)饺缃竦母叨,獲得當下的一切。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與父母永遠都有連結,自呱呱落地時,臍帶便是那有形的絲線,將弱小的我們與父母相連;如今,我們長大成人,卻對父母的落后嗤之以鼻。再深的代溝也可以消除!龍應臺與安德列相隔那么遠都能重新相擁,只是相隔幾十年的我們很快便能連結。去打一通兩分鐘的電話,去發(fā)一條“我愛你”的短信,去錄一個有著我們笑臉的視頻,去那凍結在長年累月的沉默里的隱忍內斂的愛。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也能在最初的大碰撞和沖擊中探索到令人懷念的親情,能重新握住那寬厚的大手,令人心安,能重新依偎在她的懷里,能吃著她做的小菜,像小時候那樣,拉著她不斷地叫著:“媽咪,我愛你!”

  在這36封書信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第一個十八歲的人,而安德列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在這36封信中,有那娓娓道來時的鞭辟入里的精妙絕倫,有思考,有感動,有震撼,有探討。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有你在我身旁,聽我講著那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生足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個東西文化。——龍應臺

  龍應臺眼中的香港和安德列眼中的香港有很大差異,雖然談不上天差地別,但差別也不小。這是因為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香港,所得到的觀點自然也就不一樣。

  安德烈覺得香港沒文化,主要是香港人的生活中缺少情趣。香港生活的節(jié)奏太快了,快到什么程度?人們都甚至無法停下來,回顧一下之前的生活,進行總結與反思。連這些都被剝奪,更別說享受生活了。我去香港旅游時,站在香港繁忙的街頭,車水馬龍,匆匆的.行人隨處可見,自己也就情不自禁地隨著人流腳步越來越快,進入快節(jié)奏模式。感覺稍微慢下來,就耽誤了什么,心中不踏實。于是原本好好的旅游計劃變了,并且是從性質上改變,變成了需要按時完成的任務。然后,大家都抓緊時間,抓緊時間購物,抓緊時間逛多幾個景點,抓緊時間多吃幾樣小吃。為何不慢一些,為何那么匆忙,為何一次性干那么多事情?我們是來旅游的,而不是工作,需要休閑的氣氛,一次性做不完的事情可以分多幾次做。要是都做完了,沒有遺憾了,再去一次又有什么意義呢。可以給自己留一點驚喜!

  由此看來,龍應臺在文化前加逗留二字就十分合適。港人不逗留,觀光客也無法逗留,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每個人都盡快的做事情完成任務。環(huán)境造就了循環(huán)如此之快的社會,這種社會適合鳶飛戾天者,努力拼搏開發(fā)能力得到功名和財富。但不適合學術研究,更不適合潛心創(chuàng)作,即使有這么一部分人那大部分人也是有著別的目的不是真正的去追求精神財富。逗留文化的缺失,使香港成為一個浮躁的社會。

  香港人的生活是這樣子的——周末要加班,工作禮拜天回來就是一頓睡把睡眠補回來,然后又是星期一。留學生的生活——上課,談文化,喝咖啡、啤酒,讀書,旅游,休息,上課,聊天,談文化……無憂無慮。

  這兩類人的生活差異一眼便知,也許歐洲學生的生活在港人眼中是無憂無慮的吧。香港人其實并不是沒有文化,只是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迫不得已的急迫,不像歐洲學生如此閑適。文化的差異是由不同地區(qū)的氛圍造成的,香港沒有歷史根基,歐洲各種名勝古跡,香港想達到那樣的氛圍——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這段時間讀了幾本書,印象最深刻,最喜歡的是龍應臺女士的《親愛的安德烈》。

  看這本書時,心情是激動的,因為我和龍應臺一樣,想要了解我十六歲的女兒,即將成人的她,在想些什么,今后想要干什么,這個世界在她眼里究竟是怎樣的。

  龍應臺女士寫這本書的初衷,也是想了解自己十八歲的兒子,這個已經(jīng)成年的兒子,已經(jīng)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可愛的小男孩“安安”,而是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有點“冷”的陌生人。為了了解自己的兒子,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歷時三年寫成這本書。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的驚喜,雖然龍應臺女士和我母親同齡,而且她和兒子生活的背景更國際化,臺灣、香港、德國,她們接觸到的世界更廣闊,所以她們談話的內容更豐富,涉及親情、愛情、價值、國家、歷史、政治等方方面面。但書中最核心的內容,母子之間通過書信表達的愛與關切,是最打動我的。

  做為一個有著十六歲女兒的母親,我也渴望和女兒的交流,我們也愛著彼此,但就像書中說的,我們不會交流,不懂表達。吵架成了我們之間溝通最多的方式。

  這本書涵蓋了太多的東西,讓我了解到了臺灣、香港、德國種。種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我驚奇于龍應臺女士的敢說,對時事、對政壇敢于批評。也驚異于安德烈的思想豐富,對國家、對價值觀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而我和女兒,在這方面欠缺的`太多,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貌似信息極其開放多元的時代,可我們在談論什么,在思考什么呢?

  我們談論的最多的是學習、功課、考大學,可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涉及這方面的話題,他們幾乎沒有討論。他們討論的事太豐富、太多元,他們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人性?晌覀兡?有多久沒有思考了,看抖音、刷韓劇的我們,簡直就是井底之蛙,只看見自己頭頂?shù)囊恍∑炜眨恢肋@個世界有多么遼闊,多么精彩。

  看完這本書,我反思了很多,雖然我們因為生活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學識經(jīng)歷有限,導致目前這種膚淺的生活,貧瘠的思想,但只要認識到了,什么時候都不晚。

  多讀書,多寫字,對女兒多了解多溝通,把她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讓我們不要生活在思想的沙漠里,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深入了解生命的真相。

  從今天開始,試著去聽女兒喜歡的音樂,哪怕覺得很吵,也要聽完。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fā)現(xiàn)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想想父母遲早會老去,自己遲早會長大。但我們卻也許都再不能走進彼此的內心。我也許到老,都不會知道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有怎樣的理想,他們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他們又是如何把我們拉扯大,是否也曾灰心喪氣?而他們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會不會害怕?他們又是否會也在試圖理解我們,試圖走近我們的心?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初識龍應臺,源于雜志上的一篇專訪,言語中透著犀利和批判。那個拒絕馬領導任命,讓他回去看書的龍應臺,那個總是在邊緣充當觀察者的龍應臺,那個辭官回家?guī)Ш⒆拥凝垜_……她留給我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她作為女人的角色,而是一個睿智的學者形象!队H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學者、批評家、觀察家這些頭銜之前,她更多的是一位母親,一位與普通女人無異的,慈愛、嘮叨、渴望與孩子交流,卻又在孩子的成長中感受著疏離和失落的母親形象。

  書源自于母子之間三年的書信往來,共三十五封,每一封都感情真摯,發(fā)人深省。安德烈的觀念現(xiàn)在看來與當下的我們并無差異,渴望獨立的人格,對前途的茫然,對政治事件的批判,對東西方文化的感知,對父輩觀點的'質疑等等。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向母親提出這樣的疑問,她會如何回答我,也許根本沒有提出的一天。他們正在老去,而他們所經(jīng)歷的也許比龍應臺更多,感觸更深但卻無法用準確的言語表達,而對孩子的關切與教導就變成了枯燥的說教,或者是野蠻的強制。安德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睿智的學者母親,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化作一封封書信;蛟S,這些書信的意義在于,她寫出了許多人想到卻道不明的思考。

  書中母子間對于各種事物的討論,頗有爭鋒相對的意味,也許正是需要這種相對才能讓隔離的兩代人相對的邁出步子,向了解靠近。安德烈如此幸運,他的媽媽愿意放下中國人所強調的身段,來與他對話;愿意放開中國人所強調的母親的權力,來與他對話;愿意試圖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與他對話,甚至愿意因為他不同意而不去做讓自己覺得應該是由母親這個身份來做的事情。

  一遍遍的閱讀也使我一遍遍地思考。在家里,沒有知識分子的說理和教條,也絕不是走溫馨的母女與父女路線,更像最近播得很火的那則中國移動廣告,除卻最后那句“不是離不開手機,是離不開你”的煽情橋段。更多時候,是隱藏在說笑和打鬧外衣下的交流。

  正如龍應臺在序言中感慨的那樣“人生哪有恒長的廝守”。是的,漫長的人生旅途注定了分離飄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在往死亡邁近,人所追求的,是過程的圓滿幸福,盡管在歷史的長河里是多么的短暫,真正如滄海一粟,虛無縹緲。而對我而言,更多的體會,是現(xiàn)在無論如何是感受不到的。而我能做的,只有閉上眼睛來幸福想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在所有信件中,我最喜歡《給河馬刷牙》這一篇,針對兒子未來的工作選擇,龍應臺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因為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如果你喜歡的是動物研究而不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那么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也是有意義的。我覺得這樣的擇業(yè)觀是很正確的,可是很多人卻被世俗的標簽迷失了雙眼,選擇外表風光,實則令自己痛苦不堪的工作,為了讓別人艷羨,實則苦了自己。龍應臺對安德烈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認為,這是全世界鼓勵孩子認真讀書最好的理由!兒子安德烈對母親說了許多人生的困惑,母親龍應臺也做出了解答。安德烈說,在這么多邪惡,這么多痛苦的世界里,還能保持同情的純度,那可是一種天分;在中國,大學只管知識的灌輸,但是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很多年輕人的心思是保障自己,而無時間想根本問題……

  龍應臺跟兒子說,面對失戀,面對當下的痛苦,學會把人生的鏡頭拉長來看,就不那么絕對了;“愚昧無知”的漁村,最原始最真實的面貌仿佛是錨,牢牢定住我的價值;人生是從平原走向森林的過程,大家各自分散,素面修行;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終身奉讀的經(jīng);人生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希望兒子在走向全球之前,先有自己的村子……

  龍應臺還說,她不希望兒子做一個靈魂的漂泊者,也許那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苦楚。沒有人希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為苦楚而變得比較[]深刻。這段話,也讓我明白了,為什么很多大師級人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快快樂樂的普通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寫了這么多讀后感,我發(fā)現(xiàn)《親愛的`安德烈》是最難寫的,里面的思想太豐富,差異性太大,政治、經(jīng)濟、文化、時代什么樣的主題都有。

  有時候不得不選擇站隊,站在母親龍應臺這一邊,還是站在安德烈一邊,同一個問題他們說的好像都有道理。同為20多歲的年輕人,我很多時候跟安德烈的想法是一樣的,卻也知道母親龍應臺此時的成熟想法只能是我日后可以理解的。

  寫到最后,我好像從復雜的主題中找到了一個永恒的主題,那就是母親對兒子的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透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刻,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期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提高執(zhí)行力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平時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個性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一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愛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愛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齊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狀況、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之后,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因此沒有時刻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愛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就應與每個人分享,因此,我是很喜愛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狀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齊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愛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愛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的內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再次打開龍應臺女士的人生三書之二——《親愛的安德烈》,突然多了些許滋味,這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我不知道這是我年齡增大的原因呢?還是家有小升初孩子的關系?

  這些天疲于奔波在孩子小升初的途中,想盡設法地想為她爭取盡可能適合她的又相對師資比較好的學校?墒钦労稳菀祝淮未蔚氖∨c糾結之中,突然讀到龍女士給安德烈的信中“給河馬刷牙”的章節(jié),有種釋然的感覺。

  文中,安德烈告訴媽媽,他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卑驳铝艺J為自己平庸,是較之于自己的父母。他覺得自己很難有父母的成就,又擔心平庸的自己讓父母失望。他的內心應該是無奈的,甚至是有些沮喪的?梢哉f,沒有一對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覺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優(yōu)秀于別的孩子的。但是,升學是個嚴峻的現(xiàn)實,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長并不是衡量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升學需要權衡綜合,在現(xiàn)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妥協(xié),不得不接受事實。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去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讓孩子在既定的環(huán)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最怕的是給自己框框子,我們要勇于去突破。

  “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不容易啊!边@是龍應臺女士的原話,我讀著卻覺得是那樣的酸爽,這也確實是身為人母的我的內心寫照。孩子在慢慢地長大,在慢慢地轉身,在慢慢地離我們遠去,學會放手,幽雅地轉身。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兩代人之間,隔著近三十年的距離,這差距或許不亞于隔著牛郎織女的銀河吧!

  龍應臺還寫道“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確,孩子的成就與否,并不是作為父母追求的最終目標。身為父母,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是幸福感滿滿的。在若干年以后,她有能力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yè),能游刃有余地解決碰到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我們在敢于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時,也不忘繼續(xù)發(fā)展她的優(yōu)勢,揚長而避短,讓她不斷地去歷練。成長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只要肯努力,總會有進步。

  孩子的路還很長,我只愿是那個幸福的守望者,靜等花開。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8-07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9-2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1-24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1-21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12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01-13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2-15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03-02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2-1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