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給教師的提議》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提議》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提議》讀后感1
教育就是培養(yǎng)人,就應當以人為本,這是理所當然的?墒俏覀兊募议L和一些教師卻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我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提高?傊,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我們先來聽聽“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學后的最初幾個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別的孩子有些不一樣……教師給他做的鑒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應當花更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校給他盡量補課,也給巴甫里克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參觀生物室的時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現(xiàn)了一個新奇的、從未見過的世界。西紅柿的莖不是直長的,洋蔥頭長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里?吹侥抢,巴甫里克睜大雙眼在想:這一切都是怎樣搞出來的呢他想象著,要是在學校的室外園地里,培育出這樣西紅柿,該有多好呀!可是他算術不及格能去幻想這些事情嗎就這樣,巴甫里克應對教科書十分艱難地渡過了小學階段的四年時間。在五年級的一段時間里,學習方面與前四年相差無幾,為了他的成績先后有八位教師找過他母親談話。說實在,他母親也已經(jīng)見怪不怪了。唯有讓他感到歡樂的是植物課,植物學教師不像其它教師所說的“掌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去自我獲取知識。他要每個學生縫一個布袋,做幾個紙袋,以便裝各種各樣的“生物材料”,準備上課使用。這可樂壞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裝著各種枝、葉、根、莖、花和種子。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用放大的鏡仔細觀看,加以比較,并且畫下來。直到這時,全體教師才第一
次聽說,原先巴甫里克是一個十分聰明好學的學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此刻手指尖上”的。之后巴甫里克做了一個培育樹苗的試驗,居然成功了。從這件事上,開始了甫里克巴的轉變。教師們把巴甫里克發(fā)展中的這一變化稱為“思維的覺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所教的一些學生,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立刻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后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此刻為止,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可是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學習,這就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對我自我也有啟發(fā),我自我同樣要加強閱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后,記憶力越來越差。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曾想去這樣去嘗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試圖用閱讀來帶動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只可是這種教育行為不能維持太長的時間。所以,在每個年級段,我們的教師都不得不放棄一些學生,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我要為大多數(shù)學生負責。今日,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完整的個體,所以我們應當讓我們的課堂應對所有的學生,堅決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服務,僅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
在《給教師的提議》第二條提議《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分析了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那里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明白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進取地從自我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后,直截了當?shù)刈隽私忉專哼@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此刻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當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十分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jīng)常說,不僅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必須的教育技巧,掌握必須的教育藝術?煽纯次覀冎車翰灰粯宇愋偷膶W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yè),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
的優(yōu)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shù)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chǎn)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一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說著“教師的時間哪里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我的孩子”并且每一天做著只讀教材和教參的教師,即使讀書也是疲于應付,以至自我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我的學識修養(yǎng),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提議》讀后感2
讀了《給教師的提議》,我獲得了不少收獲:
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提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
結合自我兩年多的教學,想到班里不少可謂令人“頭疼不已”的“后進生”,讀了這本書,確實給人不少的啟發(fā),并且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也多次提到了對后進生的教學工作,所以,我想就后進生的教育這一方面來談談自我的讀書收獲。
作為一個新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擔心的就是如何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以及怎樣應付后進生的問題,帶著這樣的困惑,我將書翻至了給教師的第六條提議“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在此條提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將對“后進生”的工作稱之為“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就這樣一句話,相信所有教師們無不點頭贊同。
在我短暫的教學生涯中,我曾無數(shù)次的幻想我的班級中沒有后進生這樣一類人,他們的理解本事和惰性真的讓我抓狂,他們掌握新授資料的時間要比其他一些學生花的時間要多出2至3倍,同樣一個簡單的詞語,正常學生在教師教授過,并且自我抄寫過的情景下就能正確默寫出來了,而后進生們往往要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們強調,這樣還不算,就算當時費了很大的力氣最終會寫了,一過幾天,又仿佛沒有學過一樣什么都不記得了。
我對自我說,我情愿教五十個中等生也不要教授五個后進生,可是,現(xiàn)實的情景告知我,我的想法純粹是幻想而已,每個班級總是有那么幾個學生讓你說破了喉嚨,傷透了心,于是我?guī)е鴿M腔想解決”后進生”問題的好奇,仔細地閱讀完了這篇有關于后進生工作的提議文章。
文中提到了一個叫費佳的后進生,費佳的最大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在他的意識里,根本記不住應用題的條件,她的思想剛剛要轉向另一件事物的時候,卻又忘記了前一事物。
為此,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給這樣一類孩子編了一本特殊的習題,叫做《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費佳從這本習題中明白了,解題原先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慢慢的,費佳的學習成績趕了上來,加入了物理興趣小組,畢業(yè)之后,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專家——機床調整技師。
誠然,優(yōu)秀的孩子大體相似,不優(yōu)秀的孩子卻各有各的缺點,蘇霍姆林斯基教育費佳的方法可能在其他孩子身上并不適用,但我們卻能從中受到一些啟發(fā):
我們教師是否有根據(jù)孩子的需要去進行知識的播撒呢,我們有沒有努力成為孩子心目中期望的教師呢?
有些孩子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比如愛說話、愛做小動作、無精打采等,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當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我身上。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歡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我也以往是個孩子!
他告訴我們每個教師:那些異常的'孩子正是經(jīng)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期望。
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
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
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其實后進生同優(yōu)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期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當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異常的愛給異常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書88至94頁中作者給準備教一年級的教師提出了一些提議,還提出了要研究孩子們的思維特點。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醫(yī)生在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時候,首先是細心地研究病人的機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
一個人的思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思維,一種是形象思維。
這兩種思維是客觀存在的,那么我們的學生對學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作為教師首先應當承認這種差異,尊重這種差異,僅有這樣才能平靜地理解他們的一些“落后”。
可是更重要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做的是,怎樣平衡學生這種片面的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深思熟慮地、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fā)展、情感發(fā)展和道德發(fā)展的情景,找出他們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
除此之外,家庭因素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點,你所教的孩子背后是一個怎樣的家庭,怎樣的父母,家庭氛圍如何,都是造成孩子優(yōu)秀或差勁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師萬不可斷章取義,忽視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否則,很容易導致你白天在學校所花的一天功夫,孩子一到家便付諸東流了。
了解了孩子的思維特點,個性特征等,我們更要了解孩子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唯有家校兩頭協(xié)調統(tǒng)一了,教育才可能真正在孩子身上起作用。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提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養(yǎng),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我的知識儲備,使自我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僅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yǎng),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教師的提議》讀后感3
年前在網(wǎng)上下載了一本耳熟能詳?shù)奶K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提議》的電子書,一邊讀,一邊不住地感嘆:這樣的好書,如何會到快三十歲的時候才與之邂逅呢?
但無論如何,今生能夠相遇,總算幸運且幸福。
讀第一遍,思想和行為得到了切實有效的指引;如今再讀再想,還是有無數(shù)次的激動!那些漸被世俗淹沒的教育理念、信念,再一次油然生長。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沒有毋庸置疑的原則,然而無論哪一位一線教師讀這本書,都會產(chǎn)生無比親切的感覺。透過文字我們能夠清晰地看見,其中的智慧之源,既不在飄渺的天際,也不在封閉的大腦——”蘇教師“的智慧,無一例外的源于實踐。
那本書中所包含的大愛精神與教育科學理念,閃爍著永恒燦爛的智慧之光。循著光芒,我望見了我的導師,他親切的告訴我:愛,不是空洞的口號!
許多教師曾在學期小結中寫過:”我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叭欢,”熱愛“一詞有著怎樣豐富的內(nèi)涵,又有幾人做過深刻的反省?在”蘇教師“那里,”愛“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體貼入微的了解,是科學有效的施教,是全面的、面向全體的關懷……他了解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兒童特征,了解每一個親子教過的兒童個體。
在那里,我不有自主地要摘錄他的原文,以此表達我對其語言、思想與行動智慧的深深敬仰。《給教師的提議》開篇便說:”請記。簺]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文中寫道:
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這樣的話,對于那些嚴重僅有優(yōu)生、只見團體的教師來說,是多么有力的批判啊。真正滿含愛意的教師,心中應當有具體的每一位學生,并且,懂得向每一個不一樣的個體,提出不一樣層次的要求,以幫忙每一個孩子點燃心中”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他還明確提出,因材施教的首要目的,便是”保護和培養(yǎng)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這就是我們此刻說得很響亮的一個詞語:生命化教育。
在第6篇《談談”后進生“的工作》中,他又針對后進生的特點,具體談了如何有效地對其開展工作:
對后進生來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
用驚奇、贊嘆能夠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jīng)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體育鍛煉能夠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fā)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
——如此,就是”蘇教師“愛的方式。他不說一個愛字,卻實實在在地用行動在愛著,F(xiàn)實中有許多教師,要求孩子反復抄寫、死記硬背,課時事實證明,如此做法收效甚微。這正是考驗為師者愛的本事的時候。
在第30篇《談談直觀性問題》中,他又理智地認識到某種教育理論對不一樣年齡兒童具有不一樣的適用性。文中說道:
低齡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如果不構成發(fā)達的、豐富的情緒記憶,就談不上童年時期的完美的智力發(fā)展。小學教師們,要到思維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勞動中去教會兒童思維。
在那里,”蘇教師“認識到了小學與中學的差別,他清晰地闡述了要在小學里強調”直觀性“教育的原因——小孩子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進行思維的!但他的理論不是停留在某一種認識上,因為兒童是不斷成長變化的個體,所以,他的理論見解也是發(fā)展變化的:
應當逐步地由實物的直觀手段向描繪的直觀手段過渡……要教會兒童理解符號式的繪畫——草圖、示意圖等……
這些充滿發(fā)展觀的理論讓我們看到,教育真的是一項復雜的科學工程。真理和謬誤有時候僅僅一墻之隔:同樣是實物的直觀性,普遍用在一年級是正確的,普遍用在三年級就成了一種謬誤。
盡管教育十分復雜,”想說愛你不容易“,可是,”蘇教師“又用不小的篇幅寫出一些操作性極強的提議。讓我們明白:教育是觸手可及的事情。
《提議》中,有不下于20條的具體可行的操作性提議,為了使操作指導更有說服力,期間又不乏深刻到位的理論見解,這樣使讀者能夠更加心悅誠服地采納他的提議。在第10篇《第一次學習新教材》一文中,他寫道:
學生學業(yè)落后、成績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沒有學好。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千萬別讓他光是聽別的'學生的流利回答,必須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
如何設法讓每一個孩子獨立思考呢?做教師的自然各有各的十八般武藝!碧K教師“提出了他的做法供讀者參考:給予較多的事實和較長的實踐,親眼看到的學生是怎樣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的,不許學生在課堂書面練習中犯錯誤,等等。確實,在我們當今的大班化教學當中,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習現(xiàn)象隨處可見,尤其是一問幾答的課堂模式中,有相當多沉默孩子的思維處于半停滯狀態(tài)。所以,怎樣用多種方法,耐心機智地促使每一個孩子在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進取地獨立地思考,值得我們不斷思索、實踐。
在第28篇《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中,”蘇教師“又十分明確地指出要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尤其是那種復雜的、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在那里,他用科學的理論闡述了勞動對智能的促進作用。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學困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看見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lián)系,他離開”事實“就難以思考。勞動的典型特點,就在于它的哥哥步驟和操作之間都有依存性,并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專注和動腦筋思考。
然而我們的教育現(xiàn)實卻與”蘇教師“的夢想相差甚遠!限于條件,學校教育基本上是書齋式的,哪里談得上多少勞動教育?感到可悲、無奈之后,唯有用”家校聯(lián)系“進行補救:告訴家長勞動的意義,讓他們鼓勵孩子參與一切可能參與的手工制作、家務勞動、社區(qū)勞動。
如何在教育實踐中到達教育家期望的高度呢?這可是值得一輩子去思索、去實踐的事情!
【《給教師的提議》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讀后感02-24
教師讀后感05-07
致教師讀后感04-30
《非常教師》讀后感04-29
《給教師建議》讀后感07-07
教師的挑戰(zhàn)讀后感06-18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16
教師素養(yǎng)讀后感02-12
《教師的智慧》讀后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