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1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chuàng)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都可以稱之為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皭邸笨梢哉f是事關教育成敗。教師對學生表示好感,學生就會在學業(yè)、品德、習慣方面表現進步;教師對學生表示厭惡或失望,學生心理就會產生負效應,表現為退步。在集體中得到教師接納的學生,往往積極樂觀,充滿信心,容易產生于社會、集體一致的價值觀、道德觀。相反,一個在集體面前遭到教師另眼相看的學生,則會在學習、生活上心灰意懶,在行為上違規(guī)、違紀。因而,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關愛、接納。
一、接納一切學生。
教育不是單純的精英教育,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因而,我們要接納一切學生,特別是對“后進生”。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是學生進步的支柱,發(fā)展的希望。作為教師,不僅對學生取得的成績進行鼓勵,而是要能正確對待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中的缺點。
我班上有一位學生,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從小缺乏教養(yǎng),十分頑皮,成績又差,但在體育方面非常突出。我在眾多的缺點后面終于發(fā)現他這個優(yōu)點,并以此鼓勵、引導,推薦他擔任體育委員,幫助他確立做一個有文化的合格學生的志向。通過反復做細致的工作,這位學生最后評上了優(yōu)秀少先隊員,學習成績也達到了良好的水平。如果只抓學生的缺點,那師生心理對恃是在所難免的,幫助學生主動發(fā)展就會變得更困難。
二、接納學生應該是全面的。
接納學生應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落實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課堂上,要選擇適當的問題,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信心,要善于用各種機智方法作一些引導和啟示。即使學生是在回答不下去的時候,也要鼓勵學生作進一步的努力,相信在下一次回答中成功,盡力避免“后進生”在公眾場合處于尷尬境地。教師對學生的接納不僅表現在課堂上等公共場合,還滲透到日常與學生的隨意接觸中。通過平時的拉家常、交流信息,是每個學生感到教師對自己的情感。他們不僅能體會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還能揣摩教師的一些自己未曾注意的非言語行為。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對他們都會有特殊的涵義。我班有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到:“老師,你好久沒有對我微笑了,也沒有提問我了,是不是由于我那次遲到了。老師,我一定向魯迅先生學習,保證以后天天早到校。”其實,我不是故意不理他。由此可見,我們教師不經意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個眼神對學生的情緒影響都是很大的,這需要我們時時保持一份愛心,去接納、關心每一位學生。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每次聽到這首歌,心中都會不由地產生那份對教師的崇敬之情,無數次彎腰,無數次微笑,他們不辭辛勞地守護著身邊的小天使,給他們愛的呵護,心的撫慰。多年來,我一直被感動著,并默默許諾:長大后我要成為你。今天夢想終于成真了,我興奮地高聲呼喊:長大后我真的成了你。我也終于擁有了自己的莘莘學子,但喜悅之時,我擔心稚嫩的我無力面對時刻的挑戰(zhàn),害怕缺乏經驗的我無法馬上勝任繁雜的教育工作。我開始彷徨,我渴望鼓勵與幫助。作為一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沒多久的新教師,我開始摸索,開始前進,開始自己人生中一次新的征程。
一提到教育與愛,在小學的生活中我們就會聯(lián)想到教師對幼兒“像媽媽一樣的關懷”,和藹可親地對待幼兒,其實,教育意義上的愛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呵護,教育與愛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對幼兒以母愛為起點的“投入式教育”。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不斷的給予孩子不同的愛,要時刻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問題。教師這個職業(yè),不是權力的象征,教師沒有權力禁止孩子做一些事,也沒有權力收回你的愛或挖制其程度。在對待孩子們的'同時,不要偏激地理解你的愛,不要認為愛孩子是規(guī)定,是任務,而是要從內心真正理解后再去愛,這樣的愛才是最真的,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在每天工作結束后,老師要反思自己一天工作中對孩子的愛是不是最真的,有哪些不足,這樣以便以后的工作順利開展。
細細的體會后,我知道了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師的職業(yè)道德上,教書育人是我們的原則,教書育人是一項職責重大的嚴肅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敷衍和馬虎,否則必辱使命。我們要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做到樂教勤業(yè)。我明白了教師就是為人師表,老師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要有好的職業(yè)道德。同時,我們要熱愛學生,因為熱愛學生有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并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xiāng)村女教師為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2
學習《教育學》,就知道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現在的學校“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毕壬岢觯骸叭欢虒W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爆F在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蛘哒`解為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責任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zhèn)鹘y(tǒng)!現在的新課改,其實就是回歸傳統(tǒng),回歸教育的真?zhèn)鹘y(tǒng)。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么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著仿佛是在打破“傳統(tǒng)”的改革。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chuàng)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無所適從了。我們何不少提那么多口號,少拋那么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回歸傳統(tǒng),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里找得出來。
傳統(tǒng),有優(yōu)秀與糟粕之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是須我們永遠繼承的。不但要繼承,還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將其發(fā)揚、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傳統(tǒng)中之糟粕,或稱之為習慣勢力、傳統(tǒng)勢力,才是改革的目標。我們的改革,不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歡摧毀一切,然后重來。結果糟粕未除,而優(yōu)秀傳統(tǒng)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談到:“學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整體為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為教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里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tǒng)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慣勢力。習慣勢力雖然惡劣,阻人進步、礙事發(fā)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現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這樣:學校里的一些先生,我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學生怎么學,他只管自己怎么教,我怎么教,你學生就怎么學。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學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內容,讀后感《《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先生們不準學生看課外書,不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學生接觸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學生除了一心只讀教科書、一切只為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老師除了教課本知識,
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學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什么?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苯處熡小安黄珢蹖W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碧招兄壬@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绷P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眲游,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特別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3
學習《教育學》,就明白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此刻的學!罢撈鹈謥,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毕壬岢觯骸叭欢虒W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贝丝痰男抡n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tǒng)”的教學,主要是看教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蛘哒`解為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
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教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教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教師的職責在于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真?zhèn)鹘y(tǒng)!此刻的新課改,其實就是回歸傳統(tǒng),回歸教育的真?zhèn)鹘y(tǒng)。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么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著仿佛是在打破“傳統(tǒng)”的改革。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chuàng)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無所適從了。
我們何不少提那么多口號,少拋那么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回歸傳統(tǒng),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今日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里找得出來。
傳統(tǒng),有優(yōu)秀與糟粕之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是須我們永遠繼承的。不但要繼承,還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將其發(fā)揚、拓展、光大。
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于傳統(tǒng)中之糟粕,或稱之為習慣勢力、傳統(tǒng)勢力,才是改革的目標。我們的`改革,不僅僅是教育改革,乃至于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歡摧毀一切,然后重來。結果糟粕未除,而優(yōu)秀傳統(tǒng)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談到:“學校里的先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整體為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為教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里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tǒng)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慣勢力。
習慣勢力雖然惡劣,阻人提高、礙事發(fā)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現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后的今日,仍然是這樣:學校里的一些先生,我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里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學生怎樣學,他只管自我怎樣教,我怎樣教,你學生就怎樣學。
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學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資料。先生們不準學生看課外書,不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學生接觸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學生除了一心只讀教科書、一切只為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教師除了教課本知識,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學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yè)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tài)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我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guī)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忙,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活力。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異常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僅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苯處熡小安黄珢蹖W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wěn)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并且經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
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
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眲游洌馕吨處熥陨淼氖。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此刻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
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主角,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行知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異常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教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
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我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4
讀完《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陶行知先生許多獨特的教育觀點與開拓性地教育實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內心,他讓我看到了教育更為廣闊與深遠的內涵,他也讓我有了太多值得思考與借鑒的實踐范例。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涵蓋所有社會生活的,教育也是貫穿整個人生歷程的,他突破了學校教育的有限范疇,認為無論是誰,無論在哪里,無論什么時候都可以開展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教育而教育。教育是要教人們更好地生活,教人們一切對實際有用的東西。陶行知先生將其總結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雖然只有簡單的15個字,但這15個字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卻并不那么容易。
當前社會,無論是學生、老師、家長還是主管、老板、政要,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形成與陶行知先生相類似的觀點,他們希望孩子不僅能夠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要能夠具備生活自理能力,能夠懂得為人處事之道,能夠完成各種工作內容,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只懂課本的書呆子。然而,這些美好的愿望在現實面前卻顯得特別的無力,大部分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忙碌地參與各種興趣班,然后是學業(yè)的提高班、補習班……他們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精力來接觸生活、感受生活、學習生活,自然有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后難以適應生活,難以滿足老師、家長、或是用工單位的殷切希望。
面對如此的困境,或許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完滿的解決方案,但我從陶行知先生身上學到的一些東西,也許能夠為改善這樣的困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需要對教育實情作出全面的調查與了解。陶行知先生當年提出理論,開展辦學是在對中國教育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研究之后進行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畢業(yè)論文是《中國教育哲學與新教育》,其中描述了中國當時的教育形勢,包括教育人口的構成、比例,學校開辦的數量、地域……。正是因為擁有了事實與數據,陶行知先生才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去堅持自己的教育觀念,這些客觀的東西會告訴他,也會告訴那些阻礙他的人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對的。如今,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形勢發(fā)生了改變,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發(fā)使得人們對于許多立場不同的觀點難辨真?zhèn)巍H绻麤]有踏實的研究,那么我們的話語就會沒有底氣,我們的嘗試就會容易放棄,我們的改革就會迷失方向,這顯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展開調查,收集數據,仔細分析,耐心推理,提出方案,檢驗成果,不斷調整。我們也應當借助許多學者的力量,閱覽文獻,甚至與一些學者合作開展研究,用事實說話。許多教師有時是有想法的,但擔心自己的教學嘗試可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績與升學,面對這樣的疑慮,如果能給予這些老師一些相關的實踐數據與結果,那么他們也許就能夠更清楚自己的嘗試是否是合理的,又是否有嘗試的必要,鼓勵這些教師勇于實驗,也幫助這些教師規(guī)避風險,在不斷地嘗試與反饋中,相信我們就能逐漸找到最為合適的教育模式。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還需要根據社會現狀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方式?v觀陶行知所做出的各種教育嘗試,可以發(fā)現他在不同階段的教育側重是不同的,早期在普及鄉(xiāng)村教育時為了保證鄉(xiāng)村可以更快地傳播教育,陶行知辦了曉莊師范,培養(yǎng)能夠干農活,能和農民做朋友的鄉(xiāng)村教師。來到上海,陶行知組建山海工學團,組織所有的家庭、農村、工廠、監(jiān)獄進行集體學習,開展普及教育。后期在戰(zhàn)時,陶行知又投身國難教育,號召所有民眾抗擊日本侵略,一起保家衛(wèi)國,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陶行知眼中的教育是多變的,他倡導教育者、教育機構應當根據教育所在的時間、地點、教育對象、教育資源的具體情況開展適合的,有利于生產、發(fā)展的教育,不同時代教育的具體內容與教學方式應當是隨之發(fā)生變化的。在陶行知的時代,在農村孩子會干農活,不善文化,所以要多普及文化知識。在現代,在一些大型城市,例如上海,孩子們普遍接受較好的家庭及學前教育,但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所以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家庭責任感與做家務的能力。相應的,由于教育內容的不同,以及學生興趣話題的不同,所使用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方法也要隨之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這些教育都是要培養(yǎng)孩子能夠了解社會規(guī)律,適應社會生活,掌握社會技能,促進孩子服務社會發(fā)展。對于需要應對統(tǒng)考制度的學生與老師來說,教學內容似乎必須要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與統(tǒng)考內容相適應的,但“有”并不意味著“全部”,作為教師,還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教育與學習的目的,在課內或課外適當拓展教育的內容,幫助孩子更為全面地成長。
想要改變當前的教育現狀,更需要教育管理體制的改變與教育管理者的支持。陶行知在曉莊師范的教育嘗試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曾經令他的大學老師克伯屈教授都贊嘆這就是他一直尋找的理想學校。曉莊師范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影響力與陶行知本人的領導和其獨特的教育管理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曉莊師范目的是要培養(yǎng)適合農村的.鄉(xiāng)村教師,它需要教師能夠了解農村實情,參與農村勞作,實際地指導鄉(xiāng)村居民進行科學地生產、工作與生活,在入學選拔時就十分特別地加入了農活考試,要求參加者進行墾荒。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陶行知又不拘一格地設置了許多鄉(xiāng)村服務的活動課程,緊密地與當地鄉(xiāng)村進行融合,不斷地通過實踐開展學生的學習。這些都與當時學校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也因此取得了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社會效應。當前的教育受制于統(tǒng)考制度,為了保證孩子在統(tǒng)考中的多門科目中獲得良好成績,學生必須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這些學科上,有些可能就因此放棄了其他內容的學習,甚至可能放棄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才能。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在制度上作出合理的調整,在依舊保持公平的基礎上,減少公共科目的數量,注重學生特長方面的考察,降低學習負擔,提高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在陶行知的教育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涉及整個學校體制的變革是由陶行知以校長的身份主導進行的。當前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國整體教育制度的改變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有所作為的,即使不是最終改變的提出者,但教育管理者應當允許與支持各地開展更多的教育實驗,在更自由的環(huán)境下進行更多地嘗試,直至找到最佳的方式。
陶行知先生無疑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偉人,他在多年以前所作出的偉大嘗試是我們現在所不能想像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學習他的思想,借鑒他的經驗。面對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需要腳踏實地,關注實際,大膽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將教育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更為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讓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受教育者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生活”。
【《陶行知教育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學習心得05-04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筆記04-10
陶行知思想心得體會04-28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本質是什么04-16
《陶行知》讀后感12-14
陶行知讀書心得03-19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02-20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01-22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