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時間:2023-02-24 10:35:10 詩婕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3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35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

  為什么做著同樣的工作、過著同樣的生活,有人覺得幸福感很強,而有的人覺得并不那么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呢?為什么同樣的事情發(fā)生,有人能淡定從容,而有的人卻失了分寸呢?決定我們現(xiàn)在的究竟是我們過去的經歷,還是我們賦予過去經歷的意義呢?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不是由別人賦予,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作者整本書用到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認為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現(xiàn)狀。阿德勒的觀點和弗洛伊德的觀點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會認為我們的經歷、原生家庭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有重大影響,被稱為“原因論”,而阿德勒卻否定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認為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已。比如,一個人非常害怕社交,不敢和人交往,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他會認為這個有社交恐懼癥的人是由他童年的經歷和成長環(huán)境所決定的,而阿德勒會否定這個說法,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有社交恐懼癥,是因為他想達到不和人交往這個目的`,故而捏造出這個癥狀。他不想和人交往,因為他害怕在際關系中受傷,害怕自己和人交往能力不夠,不能和他人相處好,怕別人嘲笑,怕被人傷害,因此就出現(xiàn)社交恐懼癥,他就可以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找借口,由于害怕和別人交往,所以處理不好,這就保存了體面,F(xiàn)在聊聊我讀這本書的啟發(fā)。

  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一、我們不幸的來源

  作者認為我們不幸的根源在于人際關系。

  臉紅恐懼癥、自卑感、自卑情結、優(yōu)越情結等的出現(xiàn),都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而呈現(xiàn)的癥狀。臉紅恐懼癥是為了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而找的借口;自卑感是覺得自己有欠缺,這種欠缺是由和他人比較而產生的,作者認為健康的自卑感感是和理想的自己對比而產生的,從而會為了朝理想的自己而努力,而我們通常產生的自卑感都是在和他人的對比中產生,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自卑情結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為自己做不到某事而找借口,比如,正因為我沒有關系,所以不能升職加薪,因為A所以B這種思路是典型的自卑情結的體現(xiàn);優(yōu)越情結也是在和人對比中產生,正是由于不自信,所以會拼命炫耀自己的某種優(yōu)越性,就像有句話說的,越缺少什么才會越炫耀什么。這種種情緒的出現(xiàn)都離不開人際關系。

  我們往往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里。

  二、我們生活在主觀世界之中

  決定我們現(xiàn)在的,不是過去,而是我們對過去賦予的意義。這一觀念就像情緒ABC理論,事情發(fā)生是A,我們對它的認知是B,產生的感受是C,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我們賦予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的意義。比如,同樣是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學生習慣差,或者故意和我們作對,也可以解釋為學生在這門學科上存在困難,或者昨晚有其它的事情給耽擱了等,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解釋,就會帶來不同的情緒。所以,作者才會說我們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中,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主觀解釋決定了我們的情緒體驗。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源于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三、走向幸福之路

  作者認為人生有三大課題即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這也是我們一生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我們所有的不幸就是來自于擅自干涉別人的課題。作者提到一句諺語:你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也就是說馬喝不喝水,是馬的課題,我們不能干涉。比如,讀書學習,這件事究竟是誰的課題呢?很明顯是學生自己的課題,父母和老師都不能過多的干涉,否則會適得其反,如果學生不愿學習,家長和老師想盡一切辦法強迫學生學習,就會嚴重傷害兩者之間的關系。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人際關系產生問題得到的根源也在于干涉別人的課題。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實是由當事人決定,如果此時,有另外一個人總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會引發(fā)沖突,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和父母之間經常會關系緊張。如何區(qū)分一個課題是誰的課題呢?作者說關鍵看這個課題帶來的后果由誰去承擔,比如,不讀書最后影響的是誰?當然是學生自身,那么這個課題就是學生的,我們不能干涉,但不意味著不管,我們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該做的,最后到底學不學,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說我們負責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也就是說在行動上,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不干涉不屬于自己的課題,同時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認可的準備,做好自己的事,別人認不認可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干涉不了,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可以免掉很多煩惱。有一本關于育兒方面的經典書籍《不管教的勇氣》,也就是詳細區(qū)分父母和孩子的課題,從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養(yǎng)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煩惱都源于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

  四、題外話

  阿德勒以及《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從里到外都體現(xiàn)的都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有絕對的選擇權、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讀來感覺非常親切,《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也有不少類似的觀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時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以前還看過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身份的焦慮》等,體現(xiàn)的也是這種理念,我們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別人的看法我們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專心做好屬于自己課題范圍內的事情就可以了;钤诖藭r此刻,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要為自己而活,這需要莫大的勇氣。這也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傳達出來的核心價值觀。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

  放棄競爭,這是一個很難讓大家接受的命題。反駁的言論大概是——不和人競爭,我怎么進步?

  可是你進步的途徑真的只有與別人比較這一條嗎?為什么你不能與你“理想的自己”比較?

  之所以否定競爭,是因為競爭會導致我們把別人當成敵人,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岌岌可危,而人的煩惱幾乎都來源于人際關系。

  男女對立,兄弟反目,親子關系不和睦,都是因為其中一方把另一方當成了敵人,所以有了防備、猜疑和構陷,最終導致兩敗俱傷。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也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當敵人,把他人的幸?醋鳌拔业氖 ,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如果想要快樂自在的人生,可以先建立兩個目標:1.與社會和諧相處2.自立。

  要實現(xiàn)目標1(與社會和諧相處),需要發(fā)自內心把大家當成伙伴而不是敵人。只有把別人當伙伴,才能做到理解別人種種行為的原因,才能共情,才能得到人際關系中的本可以得到的快樂。

  要實現(xiàn)目標2(自立),需要發(fā)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們都有能力,而我們能力大小的差距,其實源于勇氣。你沒有勇氣改變,沒有勇氣進步,沒有勇氣付出行動,沒有勇氣獨自面對難題…是因為沒有勇氣,所以才依賴別人,才沒辦法自立。

  相信自己有能力,遇到問題勇敢嘗試去用自己的能力獨立解決,這就是自立。

  另一方面,關于長相方面的焦慮也是因為與人比較的結果。

  假如你從未看過別人的臉,你會覺得自己長相丑陋嗎?很多東西本身是沒有標準的,就像長相,只要你不再和別人比較,你就是足夠美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固執(zhí)地認為美丑有標準的話,試想一下,假如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一張標準的所謂美麗的臉,這張美麗的臉是否還會讓你覺得美麗呢?

  世界正是因為不同才多姿多彩,個體正是因為不同才無可替代。你是獨一無二并且無可替代的存在,這是值得你為之欣喜的結論。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xiàn)。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shù)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shù)《超越自卑》了吧,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

  阿德勒想讓我們超越的第一道坎兒叫"過去",精神分析療法喜歡挖掘人的曾經,將如今的心理問題一股腦地歸結于"創(chuàng)傷"這個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糾結于過去,就會陷入"決定論",仿佛命運已被"決定",無法改變。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chuàng)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愛迪生在找到最合適做燈絲的材料之前,嘗試過一千六百種材料,而他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句:"我只是知道了這一千六百種材料不能做燈絲而已。"這是安迪生賦予失敗的意義。一千六百次的失敗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變世界。失敗至少讓我們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賦予這樣的意義,是否會讓人更加堅強?

  阿德勒主張我們掙脫過去,聚焦于當下的"目的論".他認為人的行為都圍繞著"目的"在運作,這個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都意識不到。例如憤怒并不是一種失控,而是有意放縱,目的是使他人妥協(xié)。按照這個思路,"心理創(chuàng)傷"的概念被創(chuàng)造出來,是否是為了滿足"逃避責任"的目的?前兩天讀到李笑來的.一篇文章,談到"英語思維"是否存在的問題,他認為"英語思維"純屬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為許多人因為說不好口語而編撰的借口呢?這個觀點提供了我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視角,或許主動權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只是一直不愿承認因沖動和懶惰而闖下的禍罷了。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fā)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xiàn)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目的論"的核心觀點是,曾經發(fā)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chuàng)傷"更有現(xiàn)實意義吧。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二個束縛是人際關系,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會帶來競爭、嫉妒以及討厭我們自己。既然不喜歡自己有這么多壞處,人類為什么要進化出這樣的心理機制?因為我們太害怕被別人討厭,所以必須先人一步,討厭自己,才不會在批判來臨時如此尷尬。用"目的論"解釋的話,討厭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越懼怕受傷,就越會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阿德勒還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們錯誤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現(xiàn)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主觀詮釋來改變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他主張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賽,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進,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行為方面的目標是"自立"和"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的目標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沒有因為人際關系是煩惱的根源而提倡放棄社交,他提出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共同體感覺",也就是所謂的歸屬感。歸屬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歸屬感需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阿德勒還提出了三點具體步驟:"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人際關系就是把雙刃劍,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系。

  阿德勒想讓我們掙脫的第三個束縛叫做未來。人生由一連串的剎那組成,時間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舊夢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會壓慢我們的步伐。很多人都覺得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其實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登山"的過程,如果登頂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時光算什么呢?難道是我們"臨時"的人生嗎?書中有句話我記憶特別深:即使生命終結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全部是完結的、幸福的人生;钪拿繒r每刻都是完滿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個普適于所有人的意義,意義是自己賦予的,所有,請把聚光燈打向當下的舞臺,好好享受活著的此刻。

  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很多觀點都讓我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之感,讀起來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讀完,可讀完后,你卻希望再多讀一遍,慢慢咀嚼,讓回甘在腦中持續(xù)得久一些。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在于這本書帶給人多少新思考和改變,我相信,等過一段時間再讀它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也許我已經潛移默化的在實踐著其中的教義,會有更深的共鳴。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4

  有人說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相當于自身歲數(shù)一半的時間”;蛟S可以開始嘗試“不再從屬于縱向關系,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钡诙瓮瓿傻淖x《被討厭的勇氣》并且把目前能夠理解到的問題點總結出來,我對阿德勒又理解了一點點,也還差億點點~

  什么是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心靈和身體雖然是不一樣的存在,但卻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個體,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作“整體論”。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共同體感覺”:在英語中,共同體感覺叫作“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對社會的關心”。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就會產生社會、產生共同體。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就是終極目標。

  人際關系的起點和終點是什么?——“課題分離”和“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的范圍?——最小的共同體是“你和我”,最大的共同體是無限大。當人際關系遇到瓶頸時可以不用固執(zhí)于眼前的小共同體,小到你我,大到宇宙萬事萬物都可以獲取到共同體的感覺。

  “橫向關系”是什么?——“雖不同但平等”。以親子關系為例,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就是橫向關系。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表揚或者批評他人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qū)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

  “對存在本身的感謝”是什么?——以親子關系為例,不將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對他的存在心懷喜悅與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從零起點出發(fā)。

  如何建立共同體感覺?——“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為什么要做到自我接納而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優(yōu)越情結的產物,需要接受真的自我,而不是自我欺騙。接受事實存在,接受現(xiàn)實的“這個我”,對于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改變,才是自我接納。

  為什么在社交關系中應采用信賴而非信用?——信用有附加條件,信賴無前置條件。信賴的反義詞是懷疑,從目的來看社交的目的是把別人當成朋友,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叭绻麑Ψ街v信用我也給予信任”,這只不過是一種基于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系。

  如何理解:“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但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幸!?——“幸福即貢獻感”,能夠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需要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

  什么是“甘于平凡的勇氣”?——平凡即普通,但普通不等于無能。普通是不會刻意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甘于平凡的勇氣即不會可以炫耀自己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5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并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里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xiàn)。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征著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著智者的說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shù)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shù)《超越自卑》了吧,傳說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于肺炎,可以說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范,并且一直致力于幫助別人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6

  看過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并沒有了解他的思想。本書用通俗簡易的語言講述了深刻的思想。阿德勒哲學不是讓你成功的學問,這是一門讓你幸福的生活哲學。阿德勒生活哲學通過三個步驟讓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我接納,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納了自己的`平凡與不足就為自我改變埋下了種子;二他者信賴,關鍵思想是課題分離,不再執(zhí)著于他人的評價與期待;三他者貢獻,關鍵思想是共同體,通過貢獻感獲得幸福的意義?偨Y下阿德勒的心理學現(xiàn)實意義,可以掙脫三重枷鎖。

  第一來自過去,甩開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媽媽的錯的鍋,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對過去的看法,從而把自我從過去中解脫出來;第二來自人際關系,我們太在意周圍人的期待與評價,造成人會太容易被別人束縛,徒增很多糾結與煩惱;第三來自未來,我們太在意未來的成功,導致把現(xiàn)在看成未來成功的工具,然而當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義。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后,卻會發(fā)現(xiàn),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把昨天留給過去,把明天交給未來,專注于眼前的瞬時瞬刻,我們都愛自己想象的很脆弱,也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現(xiàn)在。加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7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小說,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溫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眾,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huán)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zhàn)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圣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并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fā)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但簡愛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有一個光明結尾——羅切斯特的莊園雖然毀掉了,而且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逗啇邸匪宫F(xiàn)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人的心靈。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8

  前些天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的幾句介紹,頓時起了興趣。

  光看推薦就覺得應該是一本有意思的書,內容采取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引用的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弗洛伊德的名字聽得很多,而同為心理學三大巨頭的阿德勒卻似乎未接觸,足以證明我是多么的淺薄。他的“既不要批評,也不要表揚你的孩子”的教育理念,以前學到過,眨眼幾年功夫,記憶煙消云散。

  阿德勒的名字不太被提及,但是他的思想?yún)s影響著無數(shù)人,不信,你可以看看下面的內容,有沒有你似曾相識或耳熟能詳?shù)睦碚撃兀?/p>

  岸見一郎說他想做阿德勒的柏拉圖,古賀史健說他想做岸見的柏拉圖,于是便有了這本書。

  本書以青年和哲人的每次見面為時間線,共分成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第四夜、第五夜5個章節(jié),不斷進行進階的談話。

  我也將分成這5個板塊來講一講我讀到的,我想到的和我悟到的內容。

  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這個章節(jié)的核心在于提出兩個互斥的觀點:看待事物的“決定論”(現(xiàn)在的我是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典型即弗洛伊德的心理創(chuàng)傷學說)和“目的論”(我們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選擇現(xiàn)在的我,也即阿德勒心理學觀點)。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如把一切歸因于原生家庭,童年創(chuàng)傷而逃避現(xiàn)實自我的責任)。過去不是現(xiàn)在的決定性因素,關鍵在于你如何看待過去,也即給過去的經歷賦予什么樣的意義。人人可以改變,選擇安于現(xiàn)狀是由于你的內心出于某種目的而刻意選擇的結果。就連你的各種情緒,也都是你為達到某個目的而選擇的一種手段。

  哲人舉了很多的生活實例幫助青年理解他的話。比如,憤怒也是可收可放的一種手段,就像沖孩子發(fā)火的母親,她的怒火可能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地位,讓孩子順從罷了。

  心理學基礎知識里的“本性難移”,阿德勒心理學中用“生活方式”來說明,他認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是可以改變的。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為了活在虛假的自我幻想中,人們可以表現(xiàn)出各種癥狀以逃避現(xiàn)實。

  “鼓勵”這個詞再次回到我的視野中,是的,表揚不是鼓勵,鼓勵對于對于勇氣的形成非常重要,鼓勵的運用對教育者而言非常重要!

  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便是“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中如果存在競爭,就一定會帶來煩惱,因為有競爭就會有勝有敗。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哲人舉了自己身材矮小的例子。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和別人比較,而是和理想的自我比較。客觀事實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其的主觀解釋。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完全不同,自卑情結有時還會發(fā)展出特殊心理狀態(tài)——優(yōu)越情結。

  “夸耀不幸”解釋了人過往經歷中的不幸也可以成為其武器來支配對方,這讓我大為震撼。當你把不幸作為武器時,那你可能永遠都需要不幸。

  憤怒分“私憤”和“公憤”!皺嗔χ疇帯钡母拍钸M入視野,復仇階段人的表現(xiàn),再次論證了阿德勒的目的論。情緒只是人們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手段,比如說有邏輯的語言。

  這個章節(jié)里,分析了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其他關系都可以選擇、解除,唯獨親子關系不能,我們要勇敢面對關系。

  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這是事實。通過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稱為“人生謊言”,哲人反復列舉了臉紅女孩兒的例子。

  其實每個學派和理論都有學習者、擁護者和反對者,我們沒有必要非此即彼、爭出輸贏,正如阿德勒所宣揚的那樣,不要陷入權力之爭。

  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什么是自由?如何才能獲得自由?本章節(jié)從阿德勒心理學主張的“課題分離”著手。

  很多人為什么會尋求別人的認可,或者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很多情況下,這是由于受賞罰教育的影響。如果一味地在意別人的評價、看法和認可,便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如何才能為自己而活呢?阿德勒提出要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如何區(qū)分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別人的課題?哲人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解釋。

  我覺得課題分離中最難做到的便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分離。孩子雖然還小,可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我們要給予他充分的尊重,給他創(chuàng)造最好的`氛圍,當孩子向我們求助的時候伸伸手便能幫助到他。比如說簡單到系鞋帶、吃飯、做作業(yè)、列計劃、實施方案、布置自己的房間等等,把權力交還到孩子手上。確實很多時候我們大人幫他們完成更快,按照大人說的做會少走很多的彎路。但請明白,那不是我們人生,請把最終的選擇權和決定權還給孩子,讓他完成他自己的人生課題,讓他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孩子需要我們的,是無條件的愛!不管他是好是壞,成功亦或失敗,我們都接納他,愛他。但愛他并不代表闖進他的領域指揮一通,所有親密關系必須特別注意界限感。

  另外,切記: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不要妄圖去改變他人,包括你的伴侶和孩子,因為那些都是他人的課題。

  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做好自己的課題,別人怎么看、怎么說那是別人的課題,無需你去關注,你也無法改變。有時候,對別人來說,真實的你是怎樣的,現(xiàn)實是怎樣的完全不重要,他們評價的只是他們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這個章節(jié)承接上一章人際關系的出發(fā)點——課題分離,接著談論人際關系的終點——共同體感覺。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同時,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際關系。

  首先要做的便是把self interest變成social interest。課題分離并不意味著冰冷的割裂,或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關心但不替代。每一個人同時屬于多個共同體,很多人際關系和聯(lián)系你可能看不見(這在《理性樂觀派》這本書中有非常詳細的解釋),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會有其價值。在共同體中努力地邁出第一步,給予別人什么,從中尋找自己的價值,這是我們自己的課題。主動做好自己的課題就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在共同體中找到自我價值,覺得自己對這個共同體來說是有用的,你便有了“歸屬感”。

  不批評也不表揚,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本質目的都是“操縱”。實施賞罰的人無意中都會營造一種上下級的關系,也即我比你優(yōu)秀,我比你有能力。這在親子教育中最常見,也最易理解。如果你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的話,想一想,你對孩子做的、說的一切,你會那樣對朋友或同事嗎?

  賞罰教育呈現(xiàn)出的是“縱向關系”,這種關系里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進而去干涉。

  我們需要的是“橫向關系”。所謂橫向關系是平等的關系,雖不同但平等。這種關系里我們可以給對方的是援助和鼓勵,幫助其建立自信、提高能力。橫向關系里即便是對長輩、領導,我們應該尊重,但不是服從,我們也應該提出并堅持自己的主張。

  用這個章節(jié)的知識解釋一下為什么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因為評價暗含著你們是縱向關系,而事實上,我們都是平等的橫向關系。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如何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獲得歸屬感?哲人提出要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三點。

  和無條件地愛孩子一樣,你也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世間之人大多都是普通人,你的孩子是,你也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是擁有良好關系的第一步。

  無條件地信賴他人,你們之間的關系會因此轉變。當然,如果遭遇了對方的背叛或者傷害,你也有權切斷你們之間的聯(lián)系,因為這是你的課題。

  接著,就是對作為伙伴的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但請弄清,這并不代表是自我犧牲、一味地去付出和迎合,那樣的話,你又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了。

  上面的三點缺一不可,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而且處于不斷的循環(huán)中。

  哲人提出,我們的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無數(shù)的點的連續(xù),也即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我們只存在于剎那之中,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過去和將來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現(xiàn)實性的人生,只有當下是真實存在的。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過去或將來,那現(xiàn)在就被你弱化了,變得模糊了。過去不是免罪符,警惕不要讓它成為你的人生謊言。

  書里的很多語言都十分喜歡,有些光看著就很感動,也把它們送給你!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薄叭松囊饬x是自己賦予自己的。”“我的力量無窮大!薄懊總人都能獲得幸福!

  人生其實很簡單,人際關系也很簡單。

  人生很短,愿我們都能早日獲得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9

  很少有這么一本書,看的時候想極力否認“怎么可能開什么玩笑,我不信”,但鼓起勇氣看完后,又會覺得他好像是對的。他把行為撕碎,露出人內在的心理需要,赤裸裸血淋淋,你才發(fā)現(xiàn)自己也被騙了。而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帶你一步步認識自己,獲得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有3個重要的心理學觀點,貫穿了全書

  01、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而對過去的看法才決定你的人生。

  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fā)現(xiàn)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比如:你在咖啡廳看書,服務員把咖啡灑在你新買的衣服上,你忍不住發(fā)火吼起來了。按常理說,是因為服務員的行為引起了你的憤怒情緒,沒毛病吧【原因論】。但阿德勒認為你是為了大發(fā)雷霆這個目的而制造了憤怒情緒【目的論】。

  思路是這樣的:你想通過大發(fā)雷霆來震懾服務員,進而讓對方認真聽你的話,為了這個目的,你捏造了憤怒的情緒。即便你不大聲斥責,服務員可能也會道歉給你擦擦,你也預料到接下來的行為,但為了快點同時引起對方的重視,你選擇了憤怒這種方式!霸趺纯赡,那會哪有時間,怎么可能思考選擇”。確實,情緒肯定不是思考得來的,但它是一種可放可收的手段,如果這時候你喜歡的人/領導突然出現(xiàn)了,你還會憤怒的大吼大叫嗎?不一定了吧!也就是說那一刻的憤怒情緒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原因其實是目的,是為了逃避或呈現(xiàn)更深層需求而偽裝出來的擋箭牌。正視痛苦和恐懼,心理學上有一種療法叫“延遲暴露”,反復回憶過去的經歷,時間長了會減少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改變賦予它們的意義。然而人們常常下決定“不改變”,這樣就可以為自己的現(xiàn)狀找理由。很多人想做的事一直沒做,實際上是想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評價,更不愿去面對失敗的現(xiàn)實,只想活在“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huán)境具備我也能”之類的可能性中,或許再過5年或者10年,又會開始使用“已經不再年輕”或者“也已經有了家庭”之類的借口。

  想一想,多少人都是這樣的!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現(xiàn)狀帶來的“不滿”,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后者。

  02、理想的人際關系,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聚焦于自己的課題。

  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任何煩惱都會有他人的因素,而且在人際關系中不可能不受傷。

  首先,聊聊自卑感,也就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我們之所以自卑,是因為對周圍人抱有競爭意識,凡競爭必有輸贏,那就勢必會產生自卑感,長期下去就容易產生自卑情結/優(yōu)越情節(jié)。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或無法祝賀親朋好友取得的`成就(有也無可厚非)。這是因為站在了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醋鑫业氖。圆艧o法真心祝福。把自己從競爭比較的怪圈中解放出來,正視自己的價值和成長。

  然后,人生三大課題:交友、工作和愛!

  最后,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

  怎么分辨?只需考慮“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不要害怕被討厭,有人不喜歡你,并不是你的課題。同時,也不要過多干涉別人的課題,比如父母為孩子做決定。

  03、過好當下,是生活的真諦!

 。1)自我意識過剩,反而會束縛自己。

  一味在意“別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擔心自己出糗,擔心說錯話,擔心別人怎么看我,都屬于自我意識過剩。怎么調整呢?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有3個方面: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誠實的接受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完美。這個容易和自我肯定混淆,簡單來說,自我肯定是對60分的自己說“這次運氣不好,我一定能拿100”,自我接納是“誠實接收60分的自己,并思考如何接近100”,不必悲觀,關注可以改變的就行。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時不附加任何條件(無條件相信)。這點很難,需要熟練掌握課題分離。他者貢獻:為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手段,即“我對他人有用”。

 。2)甘于平凡的勇氣

  人具有“優(yōu)越性追求”的普遍欲望,希望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狀態(tài),成為“特別的存在”。就像登山,總想著到達山頂,但沒能到達山頂呢?該怎么辦?這是對人生一種“線”的理解,阿德勒建議我們把人生理解為“點的連續(xù)”,也就是說,人生是在每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xù)的剎那。所有的人生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人生很簡單,要認真但不深刻!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阿德勒給了我們“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的建議,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

  閱讀這本書,就是不斷推翻認知并重新思考的過程,書中有很多新穎的觀點,能真正理解并受用還需要多年的實踐!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0

  《簡愛》這本書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了。最近又看了一遍,要說這本書里面讓我感觸最深的莫過于簡·愛小時候的可憐遭遇,她少年時的堅韌。

  我在看見她舅母對待她時惡毒的言語以及她舅母三個兒女的行為,看到簡被他們幾人欺負,我的眼睛不由得一酸,心也有些疼痛。之后又再次捫心自問:“如果我是簡我能堅持么?我能像簡那樣長大后你不去憤世嫉俗么?”我相信我不會。因為從小我的環(huán)境太好了。從小便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寶貝下長大。從沒有受過苦,受過累。之后,在一位善意的女仆的幫助下,她去了那所學校。在那所條件艱苦的學校里,簡刻苦的學習,她也學得很快。沒有抱怨過,只有感覺有些許的寬慰,不知是不是因為在她舅母家的痛苦日子讓她感覺現(xiàn)在的生活反而很好。

  我兩次看到簡在學校的日子,總是會放下書靜靜地想著:簡她真的好厲害!在經歷了那么不公平的生活后,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她仍能保持著心態(tài)。就好像之前一切的不幸都是上天對她的`考驗,考過之后,她從中成長,她的心靈越發(fā)的美麗,而不是變的扭曲。這也許就是簡的堅強體現(xiàn)吧~若她就會變成不思進取,厭世的人。

  再到之后她的默默離去。她毅然離開了愛德華·羅杰斯特。但是簡卻在愛德華最窘迫的時候回到他的身邊,照顧她,陪伴他。這里,簡對愛德華的愛讓我感動。

  簡·愛就是一個混合體,一個理智,堅韌,執(zhí)著的混合體。當然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堅韌,我相信堅韌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你不夠堅韌,怎么面對現(xiàn)在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這個社會市場是不公平的,這就需要我們堅強的去面對。你若不堅韌,我想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你會過得很痛苦。面對危險,我們需要勇敢。然而面對困難,我們不但要勇敢還要堅韌!

  對于我們來說,困難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從小就一直走在大人們鋪好的道路上,那上面的大石頭沒有,有的只是一些小石子,或許會扎到我們,有些硌腳?墒亲畲蟮睦щy都沒有了~。現(xiàn)在我們說的苦啊苦啊的,其實都是假的。那是我們沒受過什么苦,所以碰到一點挫折就會大叫!現(xiàn)在我們路上的大石頭被大人小心的搬走,那我們以后呢?難道還要讓父母來么?這不可能!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堅韌,面對挫折困難都堅持下來。堅韌的面對今后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1

  一個有臉紅恐懼癥的女孩有一個想要交往的男孩,但是一直沒能表明心意?删褪怯羞@個“臉紅恐懼癥”存在,她才有借口“我之所有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癥”這樣子的想法來自我逃避。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自己給出了一個借口去逃避,其實就像這個女孩一樣,不是你不想,只是你沒有勇氣,你害怕真的去做了之后,結果不盡人意。所以可以抱著“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維持現(xiàn)狀,而害怕向前邁進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不滿于現(xiàn)狀,但甘于現(xiàn)狀。

  一個身高很矮的人,因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心善的人會用“沒必要在意”,或者“人的價值并不由身高決定”之類的話安慰他,但是如果此時他甩出一句“你怎么能夠理解矮子的煩惱呢”。如此一來,周圍的人一定會更加小心翼翼的對待他。這就是弱者強勢的理論。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行、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擔心或者支配其言行。遇到過很多人在很多爭吵中,反而把自己放在更卑微,弱者的位置,來占據(jù)更大優(yōu)勢。學到了這個理論之后才覺得,這真是高段位。

  你討厭一個人,說是因為對方有讓人無法容忍的缺點,但實際是你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系,所以找到了這個符合目的的缺點。到底是因為討厭一個人才找到了一個他的缺點來支撐自己討厭他的理由,還是因為一個缺點討厭一個人,我覺得都可以前后成立。但是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系,說的是太準了。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句是原文,其實要表達的意思是,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一個有招人喜歡的魅力,有被人討厭的勇氣,這就是自由。至于勇氣,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大概就是有底氣的人才容易凝聚更多的勇氣吧。還有一個基礎大概就是接納自己吧。承認人無完人,更承認自己短處,接納自己,而不是處處肯定自己。一直肯定自己的人,會變得自傲而自命清高,不如接納自己,認知自己。

  登山的人總是以山頂為目標嗎?我沒去問過,也沒有登過,但是肯定都會想登頂,才感覺完成了一項壯舉吧。人生如果是登山,大半的時間都在在路上,而真正的人生也都是到達山頂之后才開始。不談論山頂?shù)臉藴适侨绾,畢竟一座山只有一個頂,但是山頂每一座山都有。把每一個目標細分,山頂就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前進。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2

  這篇讀書筆記是一名大一新生寫的。年近半百,讀來也覺得頗受教益。自由是件奢侈品,做自己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榮耀,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勇氣是承受命運的必備鎧甲。但愿,我們都能聽從內心的召喚,做一個閃閃發(fā)光的自己。 ——木羽/薦

  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么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有意義的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個生命體的某個角落,期待著特別的機遇。正如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無畏的勇氣,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成長意味著獨立,青年在面對獨立的人生之時,以往的各種存在焦慮會涌現(xiàn)而出。本書是人生路上思想的燈塔,它堅定而讓人愉悅的言語,是青年未知世界的一點火種,照亮并引導我們屬于自己的未來。哲人指引青年成長,《被討厭的勇氣》指引我們成長。

  書中設計的案例樸實平直,沒有以“躁郁癥”或“多重身份”等險奇案例吸引眼球,更多的是:“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這些都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生活議題。很多時候,在閱讀中甚至會強烈地感覺到,我就是那個不斷發(fā)問的年輕人。

  岸見一郎采用了對話的形式,為我們介紹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哲學思想。阿德勒曾經是弗洛伊德的追隨者,但是后來因為觀點不同而分道揚鑣。弗洛伊德把現(xiàn)狀歸因于過去的經歷,而阿德勒則認為你的現(xiàn)狀,不管成功還是痛苦,都取決于你自己。

  書中的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往往過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從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

  我們需要終結用“犧牲自己,討好他人”獲得價值感的病態(tài)模式,而從自身去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獨特價值感,阻斷“自卑情結”,體會到“共同體感覺”,從良好的關系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存在。

  “如何看待”這一主觀就是全部,并且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主觀。問題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樣。

  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

  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yōu)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tài),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敝灰幚淼卯敚员案幸部梢猿蔀榕统砷L的催化劑。當然,這在于主觀選擇。

  我過去總是因為害怕被別人討厭而做出自己不愿去做的事,常常為此耽誤自己的計劃。我討厭別人打亂我原有的計劃,但卻由于害怕被別人討厭而做出妥協(xié)。

  我總是害怕被別人討厭,于是活成了別人的期待,但卻委屈了自己。

  其實,比起別人如何評價我們,我們更應該關心自己過得如何。

  如果過度拘泥于勝負就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把坨R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勝負就會走錯道路,我們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被人討厭,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只有你擁有了這種被討厭的勇氣,才可以換得自由!

  阿德勒說:“一切痛苦都是因為你想干涉別人的課題!

  別人喜不喜歡你,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喜歡自己,更不能干涉別人去喜歡誰。每個人生活都很累了,為什么還要去花精力和時間去干涉別人?我們能做的,只有尊重自己內心。

  不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只有你是你自己的時候,才能吸引真正喜歡你的人。

  哲人說,“人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這種苦惱源于人際關系——那首先請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后,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讀書的時候如果離得太近就會什么都看不見。同樣,要想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貼在一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

  當我被別人討厭的時候或者感覺可能被人討厭的時候會感到很痛苦,會非常自責并耿耿于懷地冥思苦想:為什么會招人討厭、自己的言行哪里不對、以后該如何改進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甚至未來幾天,多年之后都糾結于自己的言行。

  其實在生活中,面對被討厭,沒必要太過悲觀,畢竟人際相處大概就是喜歡,討厭,和無感的三種態(tài)度。被討厭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學校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笔澜缒敲创,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把格局放大,其實許多事情沒有必要糾結。

  “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舍棄也無所謂;钤诤ε玛P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睍羞@句話十分觸動我。

  ”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闭驗榘涯:⑷醯墓獯蛳蛉松w,所以才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卻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常年近視的人初次戴上眼鏡時受到沖擊,原本模糊的世界輪廓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就連顏色也鮮艷了許多。而且,不是視野的一部分變得清晰,而是能夠看到的一切世界都變得清晰起來。我想如果能夠有同樣的體驗,那一定會無比幸福。

  沒有必要勉強去認可。只是不要用線的形式去看其到達了哪里,而是應該去關注其如何度過這一剎那。

  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xù)大膽地許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實現(xiàn)它!”

  不要活成別人的期待,我們應生出被討厭的勇氣,去認可自己,活成自己的樣子。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3

  因為前面一有收獲或觸動,便不敢懈怠,立馬記錄,所以反而看到最后,不知道從何下筆去做一個很棒的總結。如果真的要梳理總結,怕是會成一篇文章。看了這本書,了解了阿德勒的思想,真的有很多收獲,寫了滿滿的書摘和感想。我就像那位青年,而這本書就像那位哲人,帶領著我不停思考,我們彼此促膝長談了五夜,受益良多。

  人生沒有因果論,它也不是一條既定的直線,即使沒有登上山頂也沒有關系,因為一路的風光已是最美的風景。學習接受自己平凡無奇,并不意味自己無能,反而說明更有勇氣接納自己。他人不是敵人,學會信賴他人,這樣活著不會太累,也能更加幸福。最后是想起了前兩天同事說的一句——“人生就是渡人渡己”。因為周圍的人是我們的伙伴,所以去幫助他人,擺渡他人,其實也是擺渡自身。不論如何,即使是主觀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貢獻,也能讓我們更接納、更愛自己,離幸福更進近一步。

  人生或許沒有我們想的`那么艱難,其實就是很普通,認真但并深刻,需要我做好每件事,過好每一刻。不論你快樂與否,優(yōu)秀與否,總有人討厭自己,所以最后希望我們能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只關注那個別三兩個人。自身關注的對象,決定自身眼中的世界。幸福很簡單,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擁抱自由平凡的人生。至于人生的意義?那就需要自己去賦予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4

  哲人和青年相遇了,倆人對人生的問題進行探討,既有故事又有道理。青年是和我們一樣有各種煩惱事的青年,我們跟著談話的節(jié)奏,反思對照自己的種種。

  1.原因決定論到目的論

  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認為現(xiàn)在是過去決定的,我們也習慣依賴于原因論。很多人埋怨父母埋怨過去,于是容忍自己安于現(xiàn)狀。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2.人際關系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別人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著。

  3.把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對于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課題,在他學習的時候父母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不妄加干涉。

  4.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批評和表揚都是居高臨下的狀態(tài),都是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是上下級不平等的關系。而鼓勵和幫助,則是平等的橫向的人際交往。

  5.接納自我,甘于平凡

  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普通并不等同于無能。

  6.活在當下

  如果把人生當成爬山,不是只有到達山頂才有意義。爬山的過程,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意義。如果沉溺于已經逝去的過去和不確定的未來,卻不能著眼于可以努力的當下,其實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5

  在六月末的安靜夜里開始抽點時間看這本書,沒有恍然大悟的驚喜,也沒有相見恨晚的興致勃勃。但不妨我不急不慢地讀完它。讀到大概一半才真正明白標題的含義,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一開始我以為是很多人都不喜歡勇氣的意思。讀完,不是全部同意作者的觀點,但也有一些喜歡的章節(jié)和自己的賞析。

  筆記1: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xiàn)在了。

  賞析:這句話在本書剛開始的所有文字中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過去三個月我非常典型的心態(tài)。我可能從未如此不活在當下,那種急迫讓我全然忘了生活。好在已漸漸復原。也許當我能夠安靜地聽清晨的鳥語時,我的心也逐漸恢復了寧靜。我開始慢慢喜歡現(xiàn)在了,我開始好好做飯了,我開始慢慢看書了,我開始漸漸控制不好的情緒了。雖然沒那么快抽離,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fā)展。

  筆記2: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fā)現(xiàn)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筆記3:人生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筆記4: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筆記5:假如應征落選也應該去做。那樣的話,或許能夠有所成長,或許會明白應該選擇別的道路。總之,可以有所發(fā)展。

  賞析:就好像最近很火的女團選秀節(jié)目,能成團,能備受萬眾矚目的永遠是少數(shù),可是她們勇敢地努力過爭取過,哪怕會失敗,嘗試過,總有成長。是鍛煉了才能或是勇氣,還是認清現(xiàn)實自己不適合走這條路,做過、參與過,都是成長,都有收獲。

  筆記6:無論之前的人生發(fā)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自己。

  賞析:這句話有點太絕對。我覺得是有影響的,過去的經歷、過去的選擇才讓我們走到現(xiàn)在這里。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不要讓過去不好的經歷,影響現(xiàn)在的自己去獲得成功和幸福。我們可以對自己的生活掌握主動權,可以主觀干預,讓自己決定現(xiàn)在“此時此刻”所采取的心態(tài)和行動,從而掌舵自己的人生。

  筆記7:不想成功VS不能成功

  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簡單地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或休閑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即使有些不滿或者不自由,也還是更愿意維持現(xiàn)狀。

  筆記8: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于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問題1:控制怒氣是否就是一味忍耐呢?

  回答:我們應該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首先你要理解,發(fā)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tài),而且不使用發(fā)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fā)怒之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要找到發(fā)怒之外的有效交流。我們有語言,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要相信語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邏輯性的語言。

  賞析:在產生分歧或交流不同想法的時候,我是對的,并不代表別人就是錯的。如果做錯了,承認錯誤并不等于承認失敗,反而是謙卑和追求進步的表現(xiàn)。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6

  讀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了解了很多,特別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為中心,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己的行為多做自我反省。

  書里還提到:我們無論多么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著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熱衷于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yōu)榇烁械讲豢衫碛,他們認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為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于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復中探索、發(fā)現(xiàn)、興奮著、愉悅著,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該停下腳步等待孩子,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為自己不愿等待,不斷的催著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著象群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吹竭@里我想到了曾經看到帶著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知道,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干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于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己的理論知識也增加了不少,看來多看書真的還是有這個必要的。

  《愛的教育》800字讀書筆記

  《愛的教育》一書是一個意大利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全書共一百篇文章,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該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無論哪一章,哪一節(jié),都把愛表現(xiàn)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這本書介紹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活和學習。寫發(fā)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啟發(fā)性的文章,以及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jié),都把愛表現(xiàn)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shù)人的腦海里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里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稅鄣慕逃吩谠V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tài)度行為可能不同。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7

  這幾天讀《被討厭的勇氣》,得以獲知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理論,深以為然。

  以下是我當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學。

  一、目的論

  對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論調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個異性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常規(guī)的解釋可能是因為你害羞,所以沒有勇氣表白。

  那么如果從目的論來看呢?

  你對異性表白是想與對方在一起,成為男女關系。而你還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達成此目的,即被拒絕。所以為了避免被拒絕,你選擇不去表白,而害羞則成為了不去表白的說辭。

  二、課題分離

  當面對事件之時,要學會課題分離,關注并完成自己的課題。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于他人,進行干擾。

  比如你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經做出了這樣的行為,就要對此負責。這是你的課題。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會選擇原諒你,則是對方的課題。

  你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爭財產搶子女,但對方是否仍會選擇與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原諒了你,那么這其實是他內心的'真實目的。可能由于各種原因。

  并非是因為你采取了某種行動。畢竟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這部分也正對應了目的論。

  三、共同體

  每個人都有群體需求,都可以是某個組織中的一員。行為做事的出發(fā)點,是為身處的組織做出貢獻。

  這個時候你的行為不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團隊,是最恰當?shù)睦印?/p>

  共同體是一種需要慢慢體悟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8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赐赀@本書之后,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21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采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fā),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系,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話:“在人際關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边@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于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9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xiàn)代思維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于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于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么傷害,導致我現(xiàn)在怎么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里面為目的。我接著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xiàn),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茍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回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0

  這本書真的從一個新的視角給了我一些東西,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蛘呶揖哂性摳淖兯哂械馁Y質,然后這本書恰當其時的出現(xiàn)在了我24歲的生命中,然后就改變了我。也不能說徹底改變吧。我覺得改變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個內向不會說話明天立刻就變成了一個在人群中健談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變的。

  書一開頭就提出一種理論,“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讀的時候雖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際關系很大的困擾,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書中提到人們重視尋求他人的認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種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沒有比人更群居、更社會、更需要與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書中提到一個概念,人們活在一個想象共同體里面。這一點也在《人類簡史》中提到,這是我同時讀的一本書。無論是國家,民族,公司其實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共同體。而而人人都是屬于這種共同體的。

  在共同體中人人平等的一種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拔矣心芰Α焙汀拔夷芘c他人和諧共處”這兩項。說到底我們的煩惱總是與這有關,或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或是對自己與他的關系的不滿意。確實,之前聽過這句話懂得這兩句話“管我屁事”,“關你屁事”人生就輕松很多。的確,只是不明白到底該怎么做。現(xiàn)在好像習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樣。只關注自己的課題,有關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關別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舉止打扮別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別人的課題,自己也管不了別人怎么想的。事實上別人沒你想的那么關心你。與其總是敏感的猜測別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專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1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么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么你的煩惱是什么?是你現(xiàn)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阿德勒是這么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么,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钤谶@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xié)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2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yōu)點,在書里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么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么沒時間,什么不知道怎么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后的好處,夢想著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么,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并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yōu)點,下一秒還是該游戲游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于為什么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么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干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癥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癥,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癥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癥,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3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讀到現(xiàn)在終于讀完了。如果說一本書能夠影響一個人,那《被討厭的勇氣》于我的意義應該就是如此。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于一個低谷期,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說話、不愿社交、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只想逃離外部世界。幸而讀到這本書,讓我逐漸打開自己,重新獲得擁抱世界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課,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和哲學竟然還存在聯(lián)系,屬實有點震驚了。在本書中,阿德勒強調: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我們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都屬于人際關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人生的色彩會更加豐富多樣。

  “現(xiàn)在的人生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xiàn)在貶低成了實現(xiàn)未來的工具。但現(xiàn)在確實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蔽宜坪跻恢北值挠^點是:我現(xiàn)在還小,我的人生還沒走入正軌。我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頂。殊不知,通往山頂?shù)难赝撅L景,才是我真正經歷和擁有的。假如無法攀頂,那我的人生就沒有開始過嗎,沿途的風光又算什么?擺正自己的態(tài)度,立足當下,珍惜眼前,活出風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huán)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經歷一次次失敗之后,我開始懷疑自我,否定自我,總感覺有股陰影籠罩在頭上揮之不去。直到拿起這本書,我才逐漸意識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視自己的勇氣。敢于承認自己的平凡普通,認真生活,經營好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一種幸福。

  感謝這本書的出現(xiàn),讓我重拾擁抱生活的勇氣。天氣漸暖,春暖花開,打開房門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陽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4

  2019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結局。我羨慕著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婚、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借口吧。我已經分不清自己走到這里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愿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利。所以,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么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仿佛讓我自己復習了一下2019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钤诋斚,認真活著。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5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shù)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yōu)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丑,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chuàng)傷,他就是創(chuàng)傷;你讓他成為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于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xiàn)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跡的出現(xiàn)。

  最后我還想說,余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6

  這本書有多紅,應該不用我多說。周邊很多人都做了推薦,2年前我應該聽過曉書童講過這本書,當時也覺得有一些道理頗為精彩,能講到我心里。這次重新閱讀,也對于其中的一些點很有共鳴。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一直常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是多么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給這個人畫上了悲劇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為后天的悲劇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筆。但是阿德勒認為:過去不重要,怎么看待過去才是重要。因為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過去不一定能決定現(xiàn)在,能決定的是當下最真實的'想法和對于當下想改變的勇氣

  課題分離

  為什么現(xiàn)在有很多人都不快樂?很多煩惱?因為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擔心不被喜歡,擔心被討厭,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是阿德勒認為: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怎么做到這個,用課題分離去實踐。舉個例子:你去追求一個人,但別人不喜歡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課題分離就是,你喜歡別人是一個課題,跟別人愿不愿意喜歡你是另外的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愿不愿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了。這點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細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時候我也經常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花時間花精力投入,最終還沒人說你好,事后自己想想心里窩死。終于現(xiàn)在在哲學層面,我給自己找了條道路,首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找好邊界感,盡量不要讓自己因為人際關系讓自己難過,然后做好自己認為應該做的,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只解決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別人的課題。因為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別人的課題。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和有邊界的處理別人的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7

  20xx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結局。我羨慕著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婚、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借口吧。我已經分不清自己走到這里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愿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利。所以,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么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仿佛讓我自己復習了一下20xx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钤诋斚,認真活著。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8

  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于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后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么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里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著什么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在期待著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的關鍵。其二、要有“摒棄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里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于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后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9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說: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于人際關系,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群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為在同一個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里,無法從過去的影子里走出來,認為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為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發(fā)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里。

  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該有自己的預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著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系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0

  帶著好奇讀完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簡直就要被書名埋沒了,非常值得一讀,沒有所謂尬吹,有的是滿滿的分享。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學家對方對話的講述方式,一層層鋪展開問題,將阿德勒錯綜復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合,通俗的講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困惑,有些觀點是相當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閉塞的思路,心靈思緒也變得敞亮起來了。

  我們經常說活著好難,世界好復雜。但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樣子。如果我們覺得世界復雜,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世界看得復雜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活在客觀的世界里,而只會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上的種種東西都是與我們有關聯(lián)才有其價值的)。如果感覺目前眼前的世界是無比復雜的一團亂麻,我們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自身讓世界恢復其簡單的樣子的。因為根本不在于這個世界怎么樣,而在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就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同樣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覺是清涼,在冬天卻感覺是溫熱一樣,水的溫度并沒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我們總會覺得很累,到了年齡就要考慮買車、買房、結婚、生娃、養(yǎng)娃等種種問題。特別是這個社會競爭越來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雞娃的一生。我們?yōu)槭裁丛絹碓嚼哿,社會在前進,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捷了,可為什么我們會越來越累了,不光我們累,孩子貌似也比幾十年的孩子更累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課題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怎么理解這個課題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義務掛鉤吧,把每個人應負責的課題分離開來,每個人都只關注屬于自己的,這樣我們就能輕松很多,我們覺得很難,往往是被別人干涉了自己的課題,或者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而怎么區(qū)分是誰的課題呢,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當下絕不是享樂注意的享受現(xiàn)在,而是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1

  8月初去往英國旅行的飛機上,用了5個多小時看完了《被討厭的勇氣》,發(fā)現(xiàn)真的是帶對書籍了,是一本在旅途中可以沉下心來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雖然采用的是兩個人對話的方式撰寫的:對人生充滿疑惑的青年和信奉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超然居住在鄉(xiāng)野的哲人之間的對話;看似有些理論的直接闡述,但是由于故事性不夠,其實讀起來還是比較晦澀的。不過在讀的過程中,由于很多觀點是“煥然一新”的,甚至是顛覆和挑戰(zhàn)你原來很多的認知的,所以讀的過程是一個慢慢品味,細細反芻的過程,看一下,停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之后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于之前聽了唐捷老師的心領袖,所以有些觀念不完全陌生,仿佛找到了依據(jù)和出處的感覺。唐老師的課程對于有些人來說是很深的,可能根本聽不進去,就如這位書中的青年,當他聽到一些觀點的時候,不僅是懷疑,有時是憤怒,跟我們過往接受的教育,常規(guī)理念以及社會主導規(guī)范都有相違背的地方;他會質疑跟哲人的觀點,甚至公然挑釁哲人的說法,但是隨著對話慢慢深入,開始接受和理解,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踐行。

  最近我也在探詢心智模式如何從2.0規(guī)范主導(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活在各種角色里,用社會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過渡或者說進化到3.0自主導向(依著自己的`價值觀而活,活出自我,自由,自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2.0到3.0的核心是需要突破一些對立的立場,如何從爭對錯,論輸贏到能夠以更多元,多視角看問題,能夠包容多種觀點;從各種社會規(guī)范的角色里隨時跳脫出來,擁有真正的自我,自由,自主。打破各種“應該”觀念的束縛,比如我應該做個他人眼里的好媽媽,好妻子,好員工,到我想活出自己的生命本色,可以做好各種角色,同時又能自由地脫離出來。這種生活在他人眼里看來或許會有些自我,也許會遭到其他規(guī)范主導人士的質疑,甚至“被討厭”,活成這樣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就如唐老師在心領袖的項目中所說,當你進化了的時候,可能朋友都要換一波人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2

  我承認這本書我并沒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寫文章,大概沒有什么邏輯和結構,只是一些思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卻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據(jù)說卡耐基(就是那個寫了《人性的弱點》的那個人)深受這位據(jù)說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的人影響。

  書中用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穿著心理學、哲學外衣的問題,內容我不想贅述,我們就只來談談我的看法。對話這種模式相信成熟的讀者一定能識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設置了兩個仿佛對立觀點的人,這種假象的對話甚至可以說是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力。

  全書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這種積極向上可以說是消極的,不顧一切的向前,當然這種態(tài)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國情需要的,但是作為有思考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一味地吧讀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當中,給人們灌輸努力、進步的.想法,忽視社會的不公,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我認為他所說的進步甚至不算進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話是空洞的,即使是問我們的父母,努力奮斗一輩子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認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他們無法說出一個答案,甚至已經會破罐子破摔的說:“為了你啊”。我們的上一輩已經沒有答案,到我們更加沒有,我的答案是只是跟著社會的車輪往前走,最好的辦法是不加思考;钕氯ィ愿改笧樨摀幕钕氯,干干凈凈的走,不傷害兩個單純的靈魂。也不知道誰曾有幸見過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個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時代。

  這本書是同學回借給我的,我問他是寫什么的,他說是哲學;蛟S正是因為這樣我?guī)е凑軐W書的先入為主來看這本書,這本書就成了一本笑話,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書,看到書的背面寫著:“上架建議:勵志經典、人生哲學”,由此可見,勵志文學總是帶有以上特點的。為什么哲學、人生這兩個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3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提到一個說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說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說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說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利是一個關于與他人外在關系的概念。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并能與之并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么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么說的'呢?首先,道德是什么?在我一個學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那么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又是怎么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嗎?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jù)。那么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說,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于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么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筑學家貝聿銘說過,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4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采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閱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記里也說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里沒有太專業(yè)晦澀的.詞匯,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于把現(xiàn)在的困境歸結于過去的原因,而甘愿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借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于人際關系,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斗,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伙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松;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于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于當下,認真地過好現(xiàn)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jié)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5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于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chuàng)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于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于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于當下,當下的要做什么,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么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fā)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xiàn)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痹的借口。哪里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fā)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chuàng)傷”更有現(xiàn)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