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歲之4歲兒童教育方法 推薦度:
- 3到4歲兒童教育方法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兒童教育方法
兒童的教育是相當重要的,大家都不能忽視兒童的教育!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兒童教育方法,希望能幫到大家!
兒童教育方法
下面,推薦常見的幾種類型孩子的表現(xiàn)及主要教育方法。
1、精力過剩的孩子此類孩子主要表現(xiàn)為愛玩,愛鬧,愛打架,難以管教,但他們較聰明好動,反應(yīng)快,接受能力強。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讓他們明白自己不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這樣他們?nèi)菀自谛睦砩辖邮芙逃椭笇?dǎo)。 其次,要適當放手,管教適度。管教若太嚴,與他們性格不對勁,就會適得其反。要給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動時間和空間。 再次,耐心教導(dǎo):即耐心教育與疏導(dǎo),通過講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見”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會道德與規(guī)范,從而自愿放棄自己的“主見”,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長之路。
2、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孩子。
此類孩子主要表現(xiàn)為上課多動、好玩、愛講話,甚至在家中學習也表現(xiàn)出心不在焉。
教育的主要方法:
首先,父母要訓(xùn)練讓孩子聽一遍就馬上做到. 其次,在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訓(xùn)練孩子的聽話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長觀察孩子是否如此. 再次,家長要有意識地訓(xùn)練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講話,一定要讓孩子看著你的臉聽. 還可以告訴孩子一些聽講的小竅門 應(yīng)盡量要求孩子復(fù)述課堂內(nèi)容,或談上課中印象最深的問題。
學齡前兒童教育方法
在這個年齡段,寶寶已經(jīng)開始有自己對判斷事件、人物對錯的想法,大人這個時候要注意引導(dǎo)寶寶明辨是非,同時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人際交往、處理事件的正確榜樣。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創(chuàng)設(shè)發(fā)展的空間;父母要教會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規(guī)范。
2歲以后,幼兒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幼兒會有反抗、“自私”的行為出現(xiàn),也會搶著為父母或為自己干事。對于前者,父母千萬不要以為是幼兒的退步而加以訓(xùn)斥,而應(yīng)該采用“以退為進”的手法來化解幼兒的反抗行為,用耐心、形象的講解來減少幼兒的“自私”表現(xiàn),否則會使幼兒真的養(yǎng)成與人對立、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特征。
2—3歲的幼兒最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反復(fù)聽同一個故事,根據(jù)這個特點父母可以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到故事高潮處停下,告訴幼兒你忘了后面的內(nèi)容需要看看書,然后假意去看書再接著講故事,這樣會使幼兒對認字有強烈的欲望。也可以在重復(fù)講故事的過程當中,變換一些詞語的搭配,讓幼兒了解一些同義詞與詞語的多種搭配(幼兒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你的這種變換)。還可以讓幼兒把聽來的故事講給父母或其他人聽,在獲得好評后,可以增強幼兒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6歲正是兒童大腦發(fā)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大腦能否正常發(fā)育會對幼兒成年后的智力產(chǎn)生深遠影響。爸爸媽媽可以盡量地讓寶寶自由活動,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都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大腦發(fā)育,寶寶已經(jīng)不需要大人抱了,要想孩子有創(chuàng)造力,父母首先就要自我解放,要做到“心情開放,容易溝通”。
正確的親子教育方法
3—6歲的孩子該怎樣教育,家庭教育容易存在哪些教育?昨天,“名師公益大講堂”在金陵圖書館首場開講。省特級教師、鼓樓幼兒園園長崔利玲結(jié)合了目前大熱的電視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對五組父子(父女)的家庭教育進行了分析。
不要以大人的思維去“誤判”孩子
家庭教育應(yīng)該注意孩子的年齡特點,崔園長說,大人千萬不要以自己的思維去“誤判”孩子,比如3—6歲的孩子具有情緒外顯的表征方式,《爸爸去哪兒》出發(fā)時,必須沒收所有玩具,天天的反應(yīng)最強烈,大哭不止,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這個年齡的孩子的特點,家長此時應(yīng)該給予適當安慰,讓其宣泄;再比如 田雨橙、王詩齡、天天三個人“比年齡”:“我五歲、我六歲、我七歲……我一百歲……”這不是吹牛也不是攀比,這是孩子對于數(shù)的概念的體現(xiàn)。
小石頭為啥“逆反”
崔園長認為,五個孩子中,王詩齡雖然年齡最小,但是情商蠻高,“文藝爸爸”王岳倫做菜時無從下手,王詩齡卻懂得鼓勵爸爸說:“爸爸辛苦了。”去農(nóng)民家要菜的時候,她也會贊賞人家的小寶寶“真漂亮”。而小石頭在某些場景,顯然出現(xiàn)了“逆反”言行,比如在大家一致稱贊當過五年大廚的張亮做菜“真牛”
“太好吃了”的時候,他給出了唯一差評“太難吃了”,而實際上他大口大口吃得正香,這時候,如果家長能夠順著他的思路了解下去,就知道這種“口是心非”是 有原因的,小石頭真正想表達的應(yīng)該是“我爸爸燒的也好吃”。
“鬧鐘事件”比“敲墻事件”處理得當
五個爸爸帶孩子,狀況不斷,崔園長就兩個小事件分析了爸爸的處理方式。一個是“鬧鐘事件”,KIMI不小心把鬧鐘碰響了,嚇得尖叫大哭,林志穎 從爐子邊趕緊跑進房間,通過“不怕不怕、鬧鐘壞壞”等語言和拍背等行動對KIMI進行了安慰,讓KIMI的情緒得到了宣泄;等KIMI安靜下來后,他說“不要去轉(zhuǎn)這個好不好”,解釋給KIMI聽鬧鐘響是因為轉(zhuǎn)了這個發(fā)條,打消了KIMI對鬧鐘的恐懼心理;然后他又試著讓KIMI接受鬧鐘:“變成你的玩具好不好”,最后,KIMI是提著鬧鐘去吃飯的,“已經(jīng)跟鬧鐘成為好朋友”。這一處理方式,經(jīng)歷了害怕、安慰、釋放、解釋、接受、喜歡六個步驟,成功打消了 孩子的恐懼,又讓孩子接受并喜歡了一個新事物。
另一個是“敲墻事件”,在第三集,小石頭用一只勺子敲農(nóng)民家的墻,發(fā)現(xiàn)“勺子還挺有用”并開始“大力敲”,正在起勁的時候,傳來了郭濤的聲音:
“在干什么!”小石頭發(fā)現(xiàn)“情況不妙”,果然,郭濤開始教育“這是農(nóng)民伯伯他們的家”“不能敲”,小石頭掙扎著被拉走。崔園長分析,“敲墻”其實體現(xiàn)了小 石頭的探究心理,如果這個時候郭濤先跟小石頭溝通,“在干什么呢……咦,這個墻的材質(zhì)跟我們家的不一樣哎,挺有意思哎……可是呢,這是農(nóng)民伯伯家的 墻……”經(jīng)過這樣一起探索后的勸說,應(yīng)該會讓孩子更能接受,而不至于最終有被強迫帶走的感覺。
爸爸們的“正向語言”和“負向語言”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知道“鼓勵”的重要性,不過崔園長認為,完全的鼓勵性語言,會讓孩子只能聽好話,不能聽壞話,長期下去,當他們與社會融合的時 候,對否定性語言的敏感性就會比一般孩子要高,只有合理的使用評價方式,孩子才能既自信又能抵御挫折!懊刻旖o孩子一定的挫折點”比較合適,那怎樣掌握這 個度呢,崔園長給了一個數(shù)據(jù):每天表揚和批評的占比應(yīng)該是4:1。
崔園長分析,在《爸爸去哪兒》中,林志穎的正向語言比較多,即使抽到最差的房子,他也會說“很酷對不對”,用正向語言進行心情疏導(dǎo)和語言暗示。
而相對而言,田亮會有一些負向語言,田雨橙第一天哭哭啼啼的時候,田亮總是無奈地說:“你看你永遠都在哭”,在野外找到水的時候,田亮說的是“這水能不能 喝啊”,這都是負向語言。而正向語言顯然更能在面對困難時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dǎo)。
【兒童教育方法】相關(guān)文章:
3到4歲兒童教育方法06-01
3歲之4歲兒童教育方法10-11
留守兒童教育06-01
兒童教育心得體會02-09
兒童教育的心得體會05-08
日本兒童教育和我們的區(qū)別07-13
留守兒童教育心得體會03-31
特殊兒童教育心得體會11-04
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什么問題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