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勵志故事3篇
篇一:成功沒有捷徑可走
所有的人都期盼成功,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為走向成功全力以赴。人們在渴望成功的同時,也渴望能夠少一分努力,多一分收獲。而事實上要獲取真正的成功,每個人都必須經歷艱辛。無論你出身豪門,還是隸屬寒舍,你都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成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頑強的意志與堅持不懈的奮斗才能帶你走向成功。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人生成敗的關鍵就在于一個人能否每時每刻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標。而“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就是意志的行為表現,也正是富蘭克林成功的秘訣。心理學家A·阿德勒也說過:“假如我的目標保留未變,而我的梯子又被拿走了,那我舍用椅子繼續(xù)往上爬,假如椅子也被拿走,我會用跳,或用我的肌肉來攀爬!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頑強的意志,就一定能可以取得成功。滴水尚可穿石,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當然,成功之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但正如狄更斯所言:“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下面的一些數字也許會對青年朋友有所啟示: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左思寫《三都賦》花了10年;洪升重寫《長生殿》花了9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年;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徐霞客寫《徐霞客游記》花了34年;馬克思用了40年著《資本論》;達爾文用了20年著《物種起源》;哥白尼用了36年著《天體運行論》;摩爾根用了40年著《古代社會》;居里夫婦用幾年的努力,從400噸鈾瀝青礦、1000噸化學藥品和800噸水中,提煉出了一克鐳;愛迪生試驗了1800次,最終發(fā)明了白熾燈。這些數字表明,堅韌之心、頑強的意志、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基石,而在這長期不懈的追求中,人的才能也得到了體現與提高。
沒有堅持,就不會有最后的成功;沒有恒心,愿望就永遠無法實現。勝利只會青睞那些堅忍不拔的人,許多人摔倒了就再也爬不起來,只有擁有頑強意志的人,才能在摔倒后爬起來繼續(xù)前進,走向最終的成功。
篇二:輸贏不在起點在終點
“龜兔賽跑”的故事,我們還在讀小學時就耳熟能詳,它說明比賽的結果與起點高低無關。但人們很少自問:我們在生活中是正扮演著擁有先天優(yōu)勢的“兔子”,還是用努力和堅持最終贏得勝利的“烏龜”呢?
很多成功人士的起點都不高,日本松下電器的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只上過四年學,當年他到電器工廠找工作時多次被拒絕,但他憑著毅力加強學習最終走進工廠,再憑著毅力與努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商業(yè)帝國。李嘉誠從小被迫輟學,從茶樓跑堂做起,最終成為了華人首富。創(chuàng)建大漢帝國的劉邦,起先只是個街頭混混;創(chuàng)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開始僅是個破廟小沙彌。他們的成功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起點不高沒有關系,只要不放棄夢想、勤奮學習、善于捕捉機會,就能獲得成功。
另一個故事大家也很熟悉,《傷仲永》里寫到:仲永在六七歲時就能寫出很好的詩詞,然后其父覺得有利可圖,就帶著他到處給人寫詩,而不讓他繼續(xù)學習,等到仲永十二三歲時,他的詩詞已經不如兒時,等到二十來歲時,仲永的情況已經與常人無異了。仲永的先天聰慧可以稱得上起點高,但沒了后天的努力,那先天優(yōu)勢也就慢慢失去了。因此,雖然起點很重要,但后天努力更重要。
其實,人生不只有一個起點,可以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起點。一兩次的失敗并不算什么,只要不灰心喪氣,爬起來總結一番、觀察一番,以此處為新起點,又可以繼續(xù)新的征程。曾國藩在領軍方面可謂起點頗低,一方面,他只是丁憂時倉促帶兵上陣,另一方面他的湘軍只是民團,與太平軍交戰(zhàn)初期可謂屢戰(zhàn)屢敗,但是,曾國藩不氣餒,一次次總結得失,屢敗屢戰(zhàn),最終戰(zhàn)勝了太平軍。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备毁F人家的子女,起點不可謂不高,但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三代以后,大多將祖輩辛辛苦苦掙來的家業(yè)揮霍殆盡。究其原因,一是不懂得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二是沒有良好的教育,三是沒有道德氛圍。但凡傳承百年以上的家族,都是有著良好的教育、嚴格的規(guī)范,例如美國的洛克菲勒、肯尼迪家族等。當然,也并不是起點高的都不能贏,起點高本身就是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運用得好,會取得更大的成功。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背靠富豪老爹,自己又很勤奮,十年時間便成為香港第二大富商,他的成功是高起點與后天努力的共同結果。
一個人的輸贏不是在起點,而是在終點。起點的高低往往無法選擇,或者難以改變,而后天的努力則是我們能夠實現的,只要你堅定不移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不抱怨,不懶惰,不懈怠,就會成為最終的贏家。人生不是百米跨欄,起跑差之毫厘就會影響比賽的輸贏。人生是馬拉松,最初的領跑者不一定就是最終的冠軍!
篇三:比較,讓我們迷失自我
一直贏的人,因為怕輸而承受很大的壓力;一直輸的人,干脆放棄自己。
比較,看樣子使我們有點進步,卻在群體中遺失了自我:我們沒辦法在緊張的人際關系與日常生活中發(fā)現自己,并舒適地展現自己,開發(fā)自己的潛能。
當習慣贏的人忽然輸了,他會對這個世界質疑。
然而,真正的成功并不是比較性的。
有個記者訪問世界最大的連鎖旅館總裁,問他:“你十四歲就輟學出來工作,在酒店里當侍應生、洗碟子、收餐具,但你卻一步一步爬到這個地位,而過去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可能還在小飯店里洗碟子、收餐具——當時你知道你會和他們差距這么遠嗎?”
“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總裁微笑道,“老實說,在我往上爬的路上,我真的沒看到其他的人。”
他從沒把跟他一起洗碟子、收餐具的同事當作比較目標,他只看見自己該走的路。如果他只想成為那堆侍應生中最好的,他現在可能還在當領班。
不要因想贏而忽略了自己的特性與道路。這是每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都明白的事。
不要因為在一個小山坡上滑跤,就忘了自己原想征服珠穆朗瑪峰。
惡性競爭下,失去的會“比較”多。我的朋友提供了她的生活小故事:
“我的數學一直很差,總是比其他科目少很多分,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我確實沒天分。我只好多加強背誦的科目,以填補數學一科不足的成績。在這種‘截長補短’的情況下,我的書念得還不差。
“每個同學都知道我的數學不好。所以,當我在某次月考數學拿一百分時,每個人都以驚訝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作了弊一樣。其實是我下了相當的苦心,來研究這個我還算有興趣的數學領域。我們班上數學最好的那位同學,卻在得知我拿到一百分,而她‘只有’九十七分時,當眾嚎啕大哭,指責我拿一百分一定是因為老師泄題……因為我曾經在這次的出題老師那里補習過。她大聲號哭,使我不知所措……
“這是國中時候的事了,但我記憶猶新;后來我到臺北讀書,在大學聯考考上了第一志愿,卻聽說這位女同學大學落榜。當我返鄉(xiāng)時,在火車站遇到她,我猶豫了一下,決定假裝不認識,不要跟她打招呼,免得她問我考上哪里,然后在眾目睽睽下又哭了起來!好像我哪兒對不起她似的……”
也許“比較差”只意味著,你還有“比較好”的路。現在“比較差”,不代表你以后不會“比較好”。
教練法則:人生中真正的成就感,并不是比較得來的。爭長短不一定有意義。
正如綠鈴子擁有比較多的水,不會比常春藤長得好,過多的水分只會使它的根莖腐朽。而青苔即使爭取了太多的陽光眷顧,也不會像向日葵一樣容光煥發(fā)。
比較也許免不了,但可別變成惡性競爭,那樣我們會發(fā)現,失去的會“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