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觀后感(通用28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鏡子》觀后感(通用28篇),歡迎大家分享。
《鏡子》觀后感 篇1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整個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地強加,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讓他們對家長對學習都產生了較大的抵觸,到最后出現基本無法正常溝通的局面。這個時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進某些機構進行“特訓”。面對圖中的場景,家長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難受,他們也知道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過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齡的孩子更強。當孩子渴望得到家長關心的時候,你們往往表現的是不耐煩?孩子對于家長的表現是最為在意的,你們的一些行為,一些語言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chuàng)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知子花為您提供一對一心智輔導,幫您自我提升,解決婚姻關系,為您困惑、焦慮、憤怒等情緒提供支持和疏導,改善家庭模式,緩解教育壓力。讓您和孩子良好的親子關系和愛的'連接滋養(yǎng)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范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復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張馨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應用心理學專業(yè)畢業(yè),心理醫(yī)院實習經歷,在校期間豐富的心理咨詢與教育,團體輔導經驗。擅長青少年成長,親子溝通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咨詢與輔導。
《鏡子》觀后感 篇2
國內知名實戰(zhàn)派心理咨詢專家張久祥在《鏡子》走進石家莊第二中學活動中表示,"這是我看到央視拍的、與心理有關的節(jié)目當中最接地氣的,直入父母、還有成長中的青春期孩子心靈深處的穴位點,接觸得最近的。"以下是我個人對于《鏡子》的一些心得:
一、家長要重視家庭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長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師都是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興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長?墒侵苣┑膬商,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長的`溺愛,沒有規(guī)律的學習和生活,把在學校五天培養(yǎng)出來的好習慣給忘掉了。只有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動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才能成長為可以遮風擋雨的參天大樹,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棟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則
孩子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這些受父母的影響最大。你讓孩子不亂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卻隨手把衣服扔在沙發(fā)上,還口口聲聲地讓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會照你說的做嗎?不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游戲,可在孩子做作業(yè)的時候,家長卻目不轉睛的看著放大音量的電視節(jié)目或坐在電腦旁忘我地玩著各種游戲,孩子的心里會怎么想,能感覺到平衡呢?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孩子一起寫作業(yè),或者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家長看看書,讀讀報,輕聲地做些家務,讓孩子感覺到他(她)寫作業(yè)時父母也沒有清閑,這樣孩子的心里會有一種平衡感,也愿意寫作業(yè)了。
三、加強與孩子的溝通
家長要多與孩子交流和溝通,哪怕再忙,家長也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一起說說話,聊聊天,給孩子講講故事。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方法:首先要善于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輕松。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高興;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這樣,孩子便樂意向您傾訴,父母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鏡子》觀后感 篇3
是什么樣的片子讓人大附中為此停課半天?
是什么樣的內容讓學校下通知要求學生家長一起觀看?
這就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
片子在人大附中放映完畢,一位高一的女生首先提問:“我對片子中的一句話特別有感觸,‘人生不止只有學習這一條路’,但是我又在想,我們真的.能選擇其他路嗎?”
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校長劉彭芝也分享了她的觀影感受:“看完以后真的心潮澎湃,很震撼,很激動,跟我有共鳴。兩會剛完十九大之前推出這個片子太重要了,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我也很感謝中央電視臺,能夠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這個片子!
《鏡子》觀后感 篇4
孩子身上的問題到底是誰造成的?父母說是不是他們自己。他們愛孩子,甚于愛自己。但是孩子說,真正應該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理解。感覺他們身上有相同點: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誰的說法更接近真相?
通過三集視頻,我們聽到孩子心底的聲音,他們渴望被理解、被關注、被溫柔相待。可是父母對孩子的內心訴求感受遲緩,處理信息偏差很大。說勞累,懶得回應,大嗓門,簡單粗暴,揪住一點不依不饒,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情總是翻出來絮叨,總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無比的,事無巨細安排孩子生活,設計他的未來,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強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著愛孩子的旗幟。即使錯誤,也不會低頭致歉。當孩子用過激的方式表達的時候,才驚悚不安起來,當孩子徹底不能馴服,完全對峙,傷人害己的時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問題多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過錯,改正自然就無從談起。沒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執(zhí)一端,零件壞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說自己的錯處。有錯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錯誤。羅曼羅蘭說:倘若我們活著,不是為了糾正我們的錯誤,克服我們的偏見,擴大我們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們活著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這是一生的功課。
父母如何開啟學習篇章呢?首先要認識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卻看不到局限,還以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會越來越偏狹。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雙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們自己最清楚。俯下身來,傾聽他們的`心聲,才可能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當你和孩子的心靈世界鏈接的時候,才能見證他的成長。
再次,要虛心向學。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知識,而是缺少對愛的認知的教育。適當涉獵心理學、教育學,或者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班、父母課堂等,主動學習的父母比那些拒絕學習的家長,思想教育封閉的家長更早一點理解孩子的內心動態(tài),參與孩子的成長。
沒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業(yè),孩子如果沒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業(yè)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難以愈合的隱痛。作家麥家用十八年的時光,給遠行的兒子寫家書。其實他的愛從來沒有削減一分,就是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心傷追溯到自己的成長,他和父親之間也是隔著交流的溝壑。說明不恰當的教育對人生影響深遠,有的可以修繕,有的卻一直風雨飄搖,甚至老死不相往來,成為決然的陌生人。這將是怎樣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改變。思則變,變則通,通則達。父母改變,孩子可能因之改變,而后者影響深遠。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影響,對一個家庭的影響,它也關系著民族的明天。
《鏡子》觀后感 篇5
偶然看到一期節(jié)目,天網《鏡子》,講述的是一些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怨懟,孩子和父母互相的不理解。就像里面的那個心理咨詢師李老師所說,我們都把老公,妻子,孩子,這些都物化了,他們本來是一個活生生的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我們作為妻子,丈夫,父母,以對其愛的名義,物化其為我的杯子,因為杯子是私人物品,別人是不會去占有的。 這就是愛的認知的扭曲。
我們作為父母,怎么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甚至是竭盡全力的去疼愛,可是孩子們?yōu)槭裁催是長成了我們不期望的樣子?是我們的愛的能力的缺失,我們有愛,卻不知道如何去愛,我們喪失了這個愛的能力,因為我們發(fā)出去的時候,對方不接受,就憋回來了。我們常常去改變孩子,改變對方,其實這是愛的認知的另一個扭曲,因為一個世界你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當時的你自己而已。
孩子是一面鏡子,是照射一個家庭的鏡子,孩子的性格又是一個家庭成員性格的綜合集成體,我們在孩子面前的種種行為,都會或多或少的體會到孩子的身上和精神世界里,暴躁的父母會有暴燥的孩子,自卑的孩子往往有一個過高期待孩子成就的父母,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如何繪畫,他就呈現出你畫的結果,一個聰明的父母是不會肆意揮霍孩子的信任和想要親近父母的期望的。
現在有很多父母以工作養(yǎng)家的借口逃避著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以為只要給你吃給你玩給你花,就可以了,可是他們永遠也不明白,為什么他的孩子最后變成了這個樣子。當你的孩子說,爸爸(媽媽),陪我玩一會的時候,你可能剛剛下班到家,你也想自私的關照自己一會兒,玩會手機或者看看電視,就會說,找你媽(你爸)去玩或者說自己去玩,可是也許他其實已經自己玩了好久了,或者媽媽(爸爸)也在忙。作為父母,看不見孩子的需求和被尊重和親近父母的需要,慢慢的這些孩子的行為偏激就顯現出來了,不聽話,暴躁,狂怒,愛摔東西,沉默,總之就是人們常說的,跟你對著干!
現在有個詞叫做“手機綜合癥”,其癥狀如下,可以自行對照,檢測一下現在的大人們是不是已經中招:
1、你是不是總是產生幻覺有人找你,發(fā)現沒有,一有時間就打開微信、微博刷著?
2、你是不是更喜歡看短視頻,而不喜歡文字的東西?
3、你是不是更喜歡閱讀短的東西,比如公眾號的文字,而讀不進去長得東西,比如小說、歷史、哲學?
4、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需要別人反復確認你才能記住事情?
5、你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是不是已經超過5個小時?
好了不說了,如果你中招三條以上,這種疾病就在攻擊著你的中樞神經,逐漸占據你碎片化的大腦。
于是我想問,這樣的你又如何能有愛的能力去愛你的愛人,你的孩子,甚至你的家庭呢?孩子出了問題,從來沒有想過為什么,而是一味的責怪對方,比如說,我出錢養(yǎng)家,你就是這么照顧孩子的嗎?其實說出這種話的父母,尤其可恨,孩子是其中一個人的責任嗎?當初他是全家愛的結晶,既然是全家人的責任和義務,何必全怪在一個人身上,而不設身處地的為這個家著想一次?何不想一想我有多久沒有陪孩子了?有多久沒有陪伴侶了?有多久沒有全家一起去做一件事了?如果現在的父母們,能真正的放下手機,去思考一下,我為什么要生一個孩子,養(yǎng)一個孩子這個問題,那么這以后的社會上,會出現一大批有責任感的有為父母,甚至會減少相當一部分的伴侶出軌和家庭離異。因為這些父母們不只知道自己身上肩負著公司的任務,還知道自己肩負有一個家庭的責任,作為孩子、愛人、父母的責任感,他們愛著工作,同時也愛著家這個不講理但是講情的地方。
孩子是一面鏡子,鏡子里照射著爸爸,也照射著媽媽,更照射著一個社會!真的很想呼吁一下,父母們,你們都醒醒吧,別再讓孩子為愛受苦!
《鏡子》觀后感 篇6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通過客觀冷靜的真實紀錄,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讓人重新審視當今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
影片講述的是3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皢栴}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說,“現在我們的很多紀錄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鏡子》是一味中藥,給人們提供鏡鑒、給生命提供力量,讓社會更加和諧,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觀后感 篇7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由導演盧釗凱、范永東拍攝。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tài)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鏡子》觀后感 篇8
《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所展現出的"問題"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有的`家庭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剁R子》總導演盧釗凱介紹,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 每一個人都是孩子"。與盧釗凱一同合作執(zhí)導該片的導演范永東說,這部片子的故事是講述關于家庭情感教育這個話題,但實際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創(chuàng)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他和盧釗凱力圖通過影片找到一條線索,一個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鏡子》觀后感 篇9
輟學、早戀、毆打父母、輕生,不同類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鏡子面前,我看到的卻不是那張年輕的臉龐,而是布滿皺紋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單純。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從第一次睜開雙眼到熟識數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決定他們未來的性格秉性。就像白絹一展,任由父母書寫。你所謂善與惡,所謂好與壞,毫無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腦海里。
影片中有所體現,時常因為母親送水果飯菜打擾他下軍棋而毆打母親的澤青,年僅十四的他為什么對愛母如此狠心?影片后邊講述說到澤青的父親一直有家暴的惡習,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澤青也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毆打母親天經地義,是件常事,可怕卻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許可以憑借年齡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復雜是無關年齡的。父母卻認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簡單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總是忽視孩子的思想,認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長階段是一個塑造性格的時期,尤為關鍵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應似得顛覆一生。家長為了生計為了家庭,日夜操勞,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緒,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對父母吐露心思,雙方如果也不及時溝通,那么隔閡和摩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當孩子開始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許孩子有一點偏差在他規(guī)劃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讀書、中考、高考、畢業(yè)、工作、結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圓滿了?扇松恢挂粭l路,大多數人的幸?赡懿皇悄阆胍,看似幸福的大多數人其實也在黑暗處厭惡這平淡枯燥的生活。可這種思維慣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變成對的了。自認為的正路,這與思想跳脫異想天開的孩子的思維有極大的矛盾,開始了冷戰(zhàn),吵架,離家出走,甚至以愛相連的兩代人變得刀劍相向,缺少的是溝通和理解。
中國人是含蓄的,年紀稍大的父母更是這樣,他們從不說愛,卻時時都在愛著。他們的愛隱形在每天三頓平淡的飯菜中,隱形在十幾年如一日的叮囑與嘮叨中,隱形在每一次爭吵后滾燙的淚水中,隱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隱形而偉大,常見卻無價。
語言這一最適合表達愛的產物或許失去本意變成了負累。當語言失去美麗,變成冰冷的.鐵錘,傷害的不止一個人,那心與心之間的愛的羈絆也變得搖搖欲碎了,有些或許已經粉碎。碎滿地的玻璃,扎身!更扎心!留下難以彌補的傷疤。
深愛著的爸爸啊,你怎忍心揮下手掌,打碎孩子脆弱的心靈,毀壞家庭的和諧?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么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父母每日每夜的操勞上?
深愛著的媽媽啊,你怎能讓一個愛心變成束縛孩子自由飛翔的牢籠,只做你乖巧的小寶貝?
親愛的孩子啊,你怎能無視那偉大純潔的愛,帶給他們痛苦與折磨?
親愛的,深愛的,你們都是對方最最親愛的人。∮衷跄茏屚纯啻鏆g笑,讓麻木代替溫柔!
孩子像風箏,父母是你的牽線人,任你在風中飛舞。
當有一天,風足夠大,風箏足夠結實,便是父母撒開線的時候了。
《鏡子》觀后感 篇10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看到的周圍環(huán)境,正是你內心的倒影。鏡子是誠實的,它能清楚地映射出你的一切。
小時候,我們也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被父母用雙手筑好的防護墻安全地保護著。那個時候的我們,經不起挫折與失敗的考驗。后來,時間的刀筆無情地在父母的額頭上刻畫出幾絲皺紋,而我們仍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我們與父母的溝通少了,矛盾多了,見面的次數少了,距離遠了,心與心之間在無形中產生了一條鴻溝。我們開始覺得父母管得太多、太頻繁,我們開始覺得父母限制了我們的`自由,我們開始覺得,自己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
是啊,我們長大了。
從踏進校園的那一刻,我們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yōu)榱艘粋目標,為了一份責任去選擇拼搏,去選擇付出。我們必須要經受一些沉重的打擊,吞下一些苦澀的淚水,努力變成更好的自己,去告訴父母,我們長大了,去告訴父母,不用再為我們操心了。
可是,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與父母溝通;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與父母吵架;長大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愛父母,不關心父母。也許,你有時會感到對不起父母,會感到內心深處的不安。但是,別忘了,至于未來會怎樣,我們只有努力走下去才會知道。唯有行動,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在鏡子中看生活,在生活中看自己。
《鏡子》觀后感 篇11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在中國,不如說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們制定出一套方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是失敗者對自我的救贖。家長忽視了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一味地強調“分數”,使得孩子對人生原本的美好、積極的向往和期待被無情地抹殺。
我的家庭也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父母對我要求十分嚴厲,我知道他們愛我,但卻時常遭受他們愛的“創(chuàng)傷”。在我成績不如意時,他們并不會選擇給我安慰與鼓勵。反之,斥責、臉色、冷戰(zhàn),這讓我曾經許多次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夢,于是我堅持。我母親脾氣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盡量溫和。
像我這樣的孩子何其多,能夠自我調節(jié)的何其少!
或許成為家庭的鏡子,不一定要將好的與壞的盡皆呈現出來。也許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許你有自己的思維與夢,也許你的'父母不會改變,然而你卻決不能讓你的孩子也成為這樣的下一個……
這是中國首部情感教育紀錄片,由《天網》欄目經過十年醞釀、兩年拍攝和制作而成!剁R子》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故事以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觀后感 篇12
大致把央視拍的《鏡子》這部紀實的紀錄片看完了?傞L兩個小時的紀錄片的信息含量是相當大的。
有點題外話,這部紀錄片已經相當震撼了,能夠把很多不忍直視的問題披露出來,這個相當難得了。而且是在央視這樣的主流媒體!是不是說明有關方面已經對當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開始了反思,這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啊!所以說是首都的一部分學校甚至聽課來看這部片子。其實這部片子跟我們大武漢有很大的關系,片中的這個學校就在咱們武漢,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漢的孩子,很多場景畫面都讓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這塊。不知道我們武漢的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有沒有看過這個片子,咱不停課看一看?其中的澤清的爺爺還是湖北大學的副教授,與我也扯的上一點點關系?赡苓@樣的片子的負面信息太大了,讓咱們武漢有點丟臉?也許吧,無論如何,這部紀錄片確實是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讓家長反思,其實里面包含的內容囊括了方方面面。應該是值得整個社會的反思。
這個學校收錄的都是所謂的“問題少年”逃學,叛逆,迷戀網絡等等。家長和學校已經束手無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從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對父母的`控訴,這個是主線。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其實不光是片子中的這些家庭的問題,應該來講是代表了我們當前中國社會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維模式。只是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況比較嚴重而已,走了一點極端而已,與他們的個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關系!其實不用慶幸自己的孩子沒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樣,個人感覺這個比例不會是少數,而心理問題都暗藏于很多類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沒有一個誘因和條件來爆發(fā)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點。我們只能說是感到慶幸吧。而目前的所謂的“安全問題”形式的嚴峻,已經是我們當前教育的“警報”在拉響了!如果長此以往,只能會讓家長和學校焦頭爛額,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更復雜的問題!
《鏡子》觀后感 篇13
近期,央視12頻道播出了教育記錄片《鏡子》,有多處的中小學校對家長統一做出要求,讓孩子家長進行搜索觀看。影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真實實例告訴我們,每個極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個問題家庭。孩子出了問題,首先家長難辭其咎。
人們認為: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學有所成。家長往往就簡單粗暴的用自己價值觀來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覺的就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梢哉f,沒有去關心孩子內心是否快樂,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的家長不是好家長,家長就要進《家長課堂》進行再學習、再提高。
家長認為:應該多照照鏡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長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將心比心,交流溝通,變命令為商量。要以自己為表率,尊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培養(yǎng)孩子樂于助人、關心集體、團結協作的`好品質,不讓孩子沾染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老師認為:家長和孩子不小心發(fā)生沖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爭取做到:態(tài)度不粗暴,語言不過激,從孩子角度來尋找對策,解決問題。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與目標有差距時,家長首先要安慰并告訴孩子“比學不比強”,盡最大努力學習了就可以了,結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養(yǎng)孩子正面應對挫折的勇氣。
輿論認為:教育無定法,永遠在路上。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有學校的科學管理,加上孩子家長謙虛謹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們就一定會擁有快樂而又充實的學生生活,每個孩子的將來就能有一個光明的前程
《鏡子》觀后感 篇14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鏡子》,講述的是我是這個年齡段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青春期的叛逆行為。
類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將視線放在家長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數已經輟學在家還幾個月了,節(jié)目的開始,便是家長們那充滿焦慮無奈的眼神,在那氣氛的背后還充斥著希望。當一組又一組的問題家庭出現在節(jié)目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少年,一句又一句的傷人話語,一滴又一滴的淚水落滿家長的臉頰。問題少年無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學校(在我看來就是所謂糾偏所)。而家長們也被要求為期6天的教育課程。
教育過程中,家長們的問題暴露無遺,孩子不是機器人,家長們這一代人無情的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適合他們的發(fā)展,而這些家長也大多是中上階層的商人亦或是領導,更多的時間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經變成一件物品,這與一個瓶子無異。
他們教育方針中都出現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這一據傳承了幾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給孩子們劃定一條線—你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為感慨,作為同樣處在這一理念下成長的人,人生目標已經潛移默化的轉變?yōu)椤x書,學習,考大學。確實,一個沒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徑就是讀書,這無可厚非,不可置疑。類似的紀錄片竟引發(fā)了對于傳統教育的反思,質疑。在我看來,理念并沒有錯,幾代人對于教育的剖析已經極言深刻,這與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追求的與日俱增相輔相成。只是在這樣一群少年的身上,這樣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厭煩讀書,想要自由,(博眾樂罷了)。我并沒有涉獵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發(fā),淺思簡言,難登大雅之堂。
《鏡子》觀后感 篇15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
當孩子出現迷失的行為,例如不想學習、情緒不穩(wěn)定、有抵觸性情緒時,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間夫妻關系的失衡或模糊。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分散、依賴、易結交壞朋友時,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雙重標準、夫妻關系分裂、在家中缺乏歸屬感。
當母親的位置缺席時,孩子容易空虛憂郁、焦慮緊張、較優(yōu)柔寡斷,也比較容易發(fā)生人際關系問題,難以表達自己,也難與人連接。
當父親的位置缺席時,兒子很容易發(fā)生成癮行為,例如沉迷于電玩、抽煙、喝酒、吸毒;女兒則很容易發(fā)生早熟、暴食或厭食癥、對成年男子有興趣、期待有人保護。
當父母一方或雙方想離開家或死去時,孩子在潛意識里會接收到這個信息,并以逃家、重病、發(fā)生意外危險等方式反映,嚴重者甚至會死亡,因為他們小小的心靈里幻想著:“我代替你走,這樣你就可以留下來”或是“我會跟著你一起走,這樣我們就永遠不會分開”。
改變孩子,父母就要改變自己。
一位媽媽跟我談起她的小女兒。小姑娘已經上小學了,平時聽老師和同學反應孩子很聰明,大家還是很喜歡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媽媽發(fā)現孩子總是“教訓”同學,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對班里比她成績差的學生表現出蔑視。
春游中,老師表揚一位同學:“某某今天表現很好,一直幫助同學,還幫家長拿東西!
女兒就說:“什么呀!我也會,有什么好表揚的!”孩子表現出生氣而且否認了同學的做法,還不承認自己沒有做到。
女兒這樣的表現,讓媽媽非常擔心。
我由于對媽媽比較了解,就說:“要知道孩子為什么這樣,看看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你平時對孩子是不是要求嚴格?你對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圍的緊張?”
媽媽喟然而嘆,說最近由于大女兒學習問題以及自己的工作有點脾氣不好,確實對小女兒嚴厲了些,也經常訓斥老公。
無論這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模仿學習”還是心理學對應的“鏡子效應”,孩子的言行常?梢苑从吵龈改傅难孕。這位媽媽有所醒悟改變了自己待人刻薄和愛教訓別人的毛病,還跟孩子進行了溝通,經常跟孩子聊聊學校、學習的事,漸漸地小女兒也發(fā)生了變化。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使得孩子發(fā)生了變化,教育就在無形中產生了效果。
欣賞孩子內在的純真。
作為家長,我們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遠正確,其實我們需要學習謙卑,對人生、對生活,對孩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學習者,在自我的成長中帶動孩子的發(fā)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對事物、對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與表達。
相信孩子成長的潛力。
沒有必要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更不應該去剝奪和干預孩子自主的選擇權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問題,重視和鼓勵孩子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在他們無力的時候推一把,在他們跌倒的時候給予鼓勵,相信他們自己成長的潛力,給它們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創(chuàng)造和實現自我的價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義。
我們應該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義和存在價值。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榜樣,只有我們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會受益。事實上,很多的家長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靈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擔憂和太多的恐懼,這份厚重的“愛”壓得他們透不過氣,其實這都是家長缺乏自我價值的表現。
生活的過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現,為孩子示范我們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品質和言行。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復印件,家長朋友們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實的幸福。
《鏡子》觀后感 篇16
“我是一面鏡子……”,日前觀看一了部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制頻道十年策劃,耗時兩年攝制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鏡子》, 它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心理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處不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深刻的,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他們默默付出,揭盡所能的最自己最大的努力……但因為這滿滿的愛,有時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怎樣的愛才不會給孩子帶來了傷害!我看完后,自己也陷入了“迷!保X海里不停重復著過往生活里的點點滴滴,不停的檢查自已與孩子生活中的行為有沒有走向偏軌?怎樣的愛才是最適合我們家孩子的呢?
我家孩子今年剛好十二歲,也正是叛逆期的開始,我要怎樣引導與表達我的愛,才可以讓她健康快樂的走得更高更遠?無可否認,我們家孩子是一個善良、聰明的孩子,她無論學校的成績與外面機構補習,她都能取得好成績,同時受到老師們對她的一致表揚。我希望她能一直保持這個狀態(tài),小學畢業(yè)并不是一個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因接下來將會有很多新的挑戰(zhàn)需要你去面對,不管結果是好的,壞的,都要你能勇敢的面對,調整個人心態(tài),找出適合自己而又健康的解決方式來勇敢的面對不好的結果;同時想出健康的解決方式來進行下一個挑戰(zhàn),只有不斷調整自己受挫折的心態(tài),只有勇敢的.面對任何困難,遇到事情,要多方面思考問題,因問題的存在,一定不是單向的,它是根據你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做法而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只有自己在學習上找到正確的方向,不停的強大,你才可以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為國家,為社會作出一份貢獻!
我只希望你能明白,父母的愛是無處不在, 我們是你最堅固的后盾,當出現困難時,你可以找我們咨詢或聊天,我們將會以我們曾經走過的經驗給你提供解決困難的選擇;我們是你最親近的親人,不希望你會用刺激的語言,或過激的行為去傷害他們,因為他們也是人, 是人也會受傷,更不希望你會隱瞞、逃避現實,這樣很容易受自己的心魔限制與操控,傷害了自己同時,更傷害了你身邊最親近,最愛你的父母。理所當然,父母也有可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如果你能接受你身邊的同學或朋友的原諒,那么,也請你可以原諒你的父母,因他們的犯錯是因為他們是你“唯一”的父母,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可以有很多很多,但父母是你的“唯一”,這是永恒不變的事實!試想一下,當你范錯的時候,你也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諒解,如果采取錯誤的方式傷害了身邊愛你的人,同樣也傷害了自己!
最后,我只希望孩子你能戒驕戒躁,遇到什么矛盾的時候,學會傾聽,學會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換位思考,很多問題其實并非無法解決,事在人為,關鍵是自己想與不想,多理解對方,多一絲寬恕,你將會得到更多,你的人生會更美好!
《鏡子》觀后感 篇17
近來朋友圈被一部紀錄片刷爆了,沒有偶像、沒有明星,主角是三個普通的家庭。這部紀錄片叫《鏡子》。
這是一部由央視用十年時間策劃、兩年跟拍最后剪輯出來的三集紀錄片,耗時90分鐘。
講述三個家庭里出了三個輟學的問題少年,家人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把他們送進武漢一家教育機構接受三個月的“改造”,結果有了意外的收獲。
紀錄片一開始的畫面是這樣的,少年發(fā)現家里人要把自己強行送往機構“改造”,和在場的工作人員發(fā)生了激烈的沖突。
再配上撕心裂肺的吼叫,父母在屋外默默地流淚。
有那么一瞬間,我不想看了。一般這題材都有套路,煽情夸張的開端,然后孩子進入教育機構后被馴化了,父母看到了很欣慰,高高興興把家還。
當我看到第二集,卻被震撼到了。紀錄片不著重于孩子在教育機構的訓練情況,而是放在父母一定要去上的家長學堂。原因是,如果你不改變,你的孩子不會改變,有可能之后會更糟。
一個作為企業(yè)管理人員的爸爸,不愿意請假去上課。他想解決孩子的問題,可是不愿付出時間。
一個國企事業(yè)單位的爸爸,自信問題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而且也不需要改變太多。
在家長學堂上,爸爸認為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是早戀,孩子卻說與早戀無關,是學校的環(huán)境太壓抑了,然而家長卻不理解。
孩子想要自由,想去做背包客,想去畫畫,想去唱歌。爸爸說希望孩子過得好,能夠實現理想,但這個理想要糾正。校長一語中的,你說的理想,都是爸爸你自己的.理想!
其實孩子為什么急迫想要自由,都是父母給的。因為受到過多的保護和禁錮,所以希望能夠走出父母的懷抱,靠自己走人生之路。
一個問題的孩子背后,一定是個問題的家庭,雖然表面上是孩子需要受教育,但實際上,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
所幸,媽媽們是首先開始反思的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家庭成員性格的一個綜合體。這說明一切都不是算晚。
上完家長學堂后,曾經固執(zhí)的一位爸爸選擇了改變,相信一切都來得及。
影片的最后一集,家長的變化明顯要比孩子多,不強迫孩子上學,讓他去做背包客,去旅行;不干涉孩子的戀愛,讓他自己理智處理;不限制孩子購物,同意買了寵物回家;不拒絕也不一味迎合孩子的要求,給孩子一筆錢自己學會消費……
紀錄片之所以取名叫《鏡子》,正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照出父母和家庭的所有身影。如果參照物不改,鏡子也沒法改。
很多時候,我們把愛和家人物化了,變成自己的物品,這是我的老公、這是我的老婆、這是我的孩子。
卻沒有意識到TA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夢想、有個性。
TA需要你的尊重和愛,但不是控制,也不是復制。沒有人想過別人的人生,包括自己的爸爸。
所幸,只要能意識到這一點,只要一切沒有變得更糟, 都不算太晚。
作為家長,你將用一生的時間來當這個角色,請不要吝惜這90分鐘來看這部片,因為它可以幫你成為更好的父母。
《鏡子》觀后感 篇18
看完了《鏡子》這部紀錄片,引發(fā)的是更長時間的思考,沒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適合父母觀看看,討論的就是家庭教育問題。一些平時生活里的非常常見的家教觀念、方法、習慣,在一些孩子身上發(fā)生了那么嚴重的后果,日積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絕望。鏡頭記錄了這一個個就在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家庭樣本。那種郁悶、迷茫、掙扎、絕望,讓觀看片子的也身為父母的人,產生內心共鳴,去思考。
把片子作為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面對這面“鏡子”,自問“我身為父母,也有這樣的'問題嗎?”
思考1:“最該進培訓營的是我爸媽,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換了你,你說你可能同意嗎?”
思考3:“我們家孩子是留守兒童,出了問題,沒啥說的;可他們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著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這么嚴重的問題,這怎么說?”
思考4:“我小時候家里窮,我奮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時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樣,我錯了嗎?”
思考5:都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連石頭都能被打動,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鏡子》觀后感 篇19
從古至今,無論中外,關于鏡子或者鏡頭下的驚悚故事一直接連不斷。鏡子能夠映照出人的日常,也能映照出一些我們平日肉眼看不到的,諸如靈魂,或者不干凈之物。在影視作品中,也正是這些匪夷所思、常理所不能解釋的現象,為創(chuàng)作者帶來極大的衍生思考空間。用形色不同的作品展示出,非常理現象與人類內心陰暗面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到底是真的有鬼,還是人在搞鬼,《半夜不要照鏡子》最終沒能告訴提前觀影的童鞋們真相。
《半夜不要照鏡子》是牛朝陽導演繼《床下有人》之后,再一部青春恐怖片創(chuàng)作。與《床下有人》不同的是,導演積極吸取上次“喜劇橋段過多,觀眾容易笑場出戲”等評價,此次拍攝目的明確,就是要嚇人。為了把觀眾嚇到,讓觀眾切身感受到恐怖就在自己身邊,影片選擇了廣為人知的民間傳說,鏡中鬼。以半夜十二點對著鏡子削蘋果能見到鬼為緣起,講述了一段驚心動魄的連環(huán)鬼殺案。
表現手法上,影片采用了高密度的恐怖鏡頭,詭異變化層出不窮,沒有給觀眾任何喘息的機會。影片中大量的靈異、恐怖、兇殺、血腥、暴力等畫面元素,保持了整體暗色系的統一,營造出極強的“這里有故事”、“又有事情要發(fā)生”的緊張氣氛。在配樂上,影片不僅采用了常規(guī)的恐怖音樂,更大膽使用了琵琶作為背景音樂,與故事民國背景貼切的同時,驚悚味道倍增。
另一方面,因為影片恐怖密度之高,使得劇情推進太快,人物性格與關系交代不夠明晰,需要觀眾大量去腦補。譬如飛煙與表兄的曖昧,飛煙與野妹的百合愛,表兄與表嫂的貌合神離等等。是怎樣的原因,讓鏡鬼盯上了這家人,故意營造出密室殺人現場,將他們依次殺害;是怎樣的不滿,讓他產生了殺害她的.動機;誰又是最終的幕后黑手,誰會在這場死亡游戲中勝出。
與《床下有人》相同的是,影片演員依舊是大量俊男靚女的組合。在導演看來,觀影應該是一場美的享受,所以演員漂亮很重要。影片中大量“胸氣十足”的鏡頭和勁爆的床戲成為男女觀眾觀看的要點之一,而當看著一張張漂亮的臉蛋血跡斑斑,更忍不住令人后背發(fā)涼,倒吸兩口冷氣。
作為驚悚恐怖題材的類型片,《半夜不要照鏡子》國民時期的設定,仿佛為審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反正人不是死在現代,所以多死幾個沒有關系。就算死得再驚悚些也可以接受。不知神奇的審片室是否報著同樣的態(tài)度,至少從整體該片死亡報告來看,再不是那種擔心審核難通過,畏畏縮縮小心謹慎拍片之作。從這個角度上講,國產恐怖片也算是進步的。當然,據導演透露,在審核上他還是多了多重考慮,很多鏡頭都是拍了多遍,有幸這次點正用的都是最“極限”的畫面。
《鏡子》觀后感 篇20
今晚學校安排了一項特殊的家庭作業(yè)――家長陪同孩子觀看央視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三集共90分鐘的片子,母女倆一氣追完了,片子終結時我倆相對無語,過了兩分鐘,12歲的女兒天真無邪地對我說:“媽媽,這片子我沒看懂,但是我也想養(yǎng)一只片子里那種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沒看懂呢,還是馬上就運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長滿足她的愿望來考驗父母的愛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們撕心裂肺地控訴:父母總在“逼迫”、總在“控制”他們……我小心翼翼地探問女兒:“媽媽有逼迫你嗎?媽媽有控制你嗎?你快樂嗎”?女兒一本正經地回答:“沒有逼迫,沒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讓我養(yǎng)一只二哈狗狗的話,我會更快樂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擔心才消失殆盡。
這是一部紀錄片,它所記錄的現象和事例其實早已在各種新聞媒體中反復地重演著。問題孩子的現象,親子關系的斷裂都是老生常談的內容,毫無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結尾卻讓我只有嘆息和滿滿的沉重感,片子的結尾是3個在特殊學校生活了三個月后的孩子,最終仍是選擇了與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離開了父母獨自游歷,他們中只有一個滿18歲才剛成年。我想,這是大部分中國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結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片子里的父母用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能回歸原來的樣子,足以證明父母對孩子濃濃的關愛,可為什么結果還是有違人愿?為什么“鏡子”反映出來的是孩子對父母滿滿的抱怨呢?我想是因為父母一直都以自已的方式去付出愛,卻忽略了接受愛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饋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父母的監(jiān)護下逐漸形成自已的個性并成長,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兩份完全相同的愛,培養(yǎng)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所以應因孩子的個性付出愛,是每個父母需要學習、摸索和積累的工作,孩子的感受和反饋,是讓父母不斷地調整和改善付出愛的方式,這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努力和關注的事業(yè),而不是日常里蒼白無力地嘴里念叨幾句:爸媽很愛你,你該去做功課了之類的句子。愛,也是需要滋養(yǎng)和成長。
太多的父母忙著上班,忙著應酬,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從小就給孩子一部手機或平板,把孩子送到游樂場或別人家中,他們用自已認為最合適的方式來養(yǎng)育孩子,卻不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向父母傾訴,需要更多更多的家庭活動時間。父母極少與孩子分享愛,分享彼此的生活,最終,孩子也如“鏡子”一般,不再與父母分享自已的生活。孩子與父母的精神交流一旦斷裂,絕不是三個月的特殊學校生活和心理咨詢能夠挽回的,親子關系斷裂的心靈創(chuàng)傷也許伴隨孩子一輩子,甚至可能延續(xù)到孩子的后代,并擴大影響到社會。
90分鐘的片子里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心理咨詢師李品寬老師所言: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這三十年……我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成果的同時,精神的構建是滯后了。確實,特別是家庭關系的精神構建大大落后了。我曾在周日游歷悉尼市,當地的友人告訴我,悉尼在周日提供家庭交通票,只須購買一張家庭票,家長可以攜帶兒童乘坐當天的各類交通工具,這項舉措分明就是鼓勵家庭的`周日活動。我們的國家,什么時候才會有類似的舉措呢?從片子里,我還注意到一個小數據,進入特殊學校生活的孩子多數是男孩子,從教育角度來看,父親在孩子特別是兒子的
教育中的榜樣作用不可取代。多希望我們的父母,不要再堂而皇之的以工作為理由,委托其中一方作代表,母代父職或父代母職地陪伴孩子成長,孩子需要父母不同身份的愛,需要真實有效的陪伴,更需要社會的支持、鼓勵和正面宣傳。孩子們需要在父母身上學習愛的能力,了解愛也需要滋養(yǎng)和成長,才會在日后的生活中傳播愛,并在付出愛的時候獲得幸福感。
臨睡前,我與女兒討論著片中的各種細節(jié),說起那只二哈小狗狗,我提醒她,媽媽從來沒有拒絕過她養(yǎng)小寵物,但是,媽媽一直都有言在先,要養(yǎng)一只小寵物,你要同時承擔照顧狗狗的責任,喂養(yǎng)、清便,遛狗、洗澡等等,如果你不能證實你自已有這個能力,也不能說服我,那么我不會無條件的滿足你的愿望。愛是有條件的,希望孩子自立更要教養(yǎng)她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我很慶幸我的孩子沒太看懂這個紀錄片,對于她來說,問題少年們經常玩游戲、打架、嘶吼、抱怨……不如她看一本精彩的好書、一場電影、一次滑雪或她喜愛的各類活動。我也很慶幸,在陪伴她成長的時候,我收獲了她對我的信任和每天的笑容。
愿天下父母都能早一點、再早一點,多一點、再多一點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
《鏡子》觀后感 篇21
“我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于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我們是如此的相似!边@是一位孩子對自己的父母說出的話。央視10年打造紀錄片《鏡子》,給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
作為一名資深教師,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接觸過很多的家長和孩子。很多的家長在和我溝通的時候都會和我說一些關于孩子的教育或是學習上面的一些問題,我發(fā)現很多的家長在面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面的'問題的時候是無力的。家長認為是對孩子的好的事情但是孩子卻偏偏不會向著家長所規(guī)劃的方向去走,當孩子出現問題了,幾乎沒有家長反思過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確,而是一味的去責怪孩子。其實家長不知道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孩子是家庭的鏡子,而家庭則是社會的鏡子。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其實我們的家長并不欠缺教育,但是欠缺愛的認知。很多的家長的愛就是控制,將這份愛物化了,導致我們愛已經扭曲了,滿滿的愛最后變成了慢慢的傷害。為了幫助各位家長解答這方面的疑惑,今天我就和各位家長分享一部央視紀錄片《鏡子》在這部紀錄片里面我相信家長們一定能有所啟發(fā)。
《鏡子》觀后感 篇22
看完《鏡子》這部紀錄片,我深受震撼,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不管作為父母還是老師,教育之“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于心靈回家的故事。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片中的每一副畫面、每一段對白都讓我五味雜陳,都牽動著我的思緒,也讓我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滌和教育。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作為老師和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guī)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影片中家明對父母的“聲聲控訴”也讓我淚水雨下,懺悔不已。我不由想到自己剛當班主任時完全沒有尊重孩子的性格差異,只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更沒有一顆寬容之心,擺出的完全是一副嚴肅的面孔,只要發(fā)生了一些事情,對學生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忽略了一個高年級的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特點,沒有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他們有時下課打鬧也是宣泄的一種方式,尤其是這個年齡段的男孩子,他們需要這種身體的碰撞以宣泄自己這種生理的成長的需要。后來通過自己的學習,才深深的意識到那時的孩子并不是逆反,所謂的逆反只是自身的成長速度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了。后來自己又教高年級時,我完全換了一種方式對待這樣的孩子。
記得剛送走的畢業(yè)班,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我自己認為處理得較藝術。一位學生頂撞學校的保潔人員,班里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現象,不尊重別人的辛苦付出。我一直反思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這個班是我從一年級開始帶著,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帶領學生背誦國學經典,并讓孩子踐行,盡量做到知行合一,所以自認為非常重視孩子的'思想、德行教育,讓孩子先做人后做事,再學習。六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簡單的說教似乎對他們的心靈沒有觸動,暴風驟雨式的批評只會讓孩子害怕一會兒,有的孩子甚至會暗笑老師的這種處理方式,老師拿我沒有什么辦法?不就是發(fā)一頓火嗎?俗話說“教不嚴,師之過,學生出現的問題一定是我這個當班主任的沒有教育好學生。于是我馬上讓學生把保潔阿姨請到了我們教室,首先我代表學校對保潔人員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感恩他們讓學校變得如此美麗、整潔,并向保潔人員一鞠躬。然后讓全體學生向保潔人員鞠躬,表示感恩。最后讓頂撞的學生向奶奶道歉,此時的學生鴉雀無聲,靜的一根針掉在地上也能聽見,此地無聲勝有聲。我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改變孩子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希望通過我的以身示范,告訴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要勇于承擔責任,做錯了事情,就要先反思自我,而不是據理力爭。自此以后,我班孩子再也沒有出、發(fā)生過這樣不尊重保潔人員的現象。我想這樣的教育就是尊重和包容的教育,就是對學生生命的教育。
看完《鏡子》這部紀錄片,讓我更加知道了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而是應當是向學生傳送生命的氣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 ,不斷擴大自己的格局,接納、寬容孩子的不完美,用一顆滿滿的愛心,改變自己,滋潤、澆灌孩子的生命,讓生命成為生命本身,只需靜待花開。
《鏡子》觀后感 篇23
《鏡子》第一集開場“教育培訓機構”的出現,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看的一個節(jié)目:對“臨沂四院楊永信”的“電擊療法”治療學生網癮、早戀、輟學等。當時一起看節(jié)目的兒子說:“媽媽,如果我也叛逆了,有了各種問題,你會把我送去嗎?”我含著眼淚堅定地說:“兒子,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很正常的,媽媽會陪你一起成長!放心,媽媽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我相信你是個好孩子,媽媽也努力做一個好媽媽!”記得很清楚,我和兒子抱在一起哭了一會兒,為了電視中哭訴自己被父母送去“四院”遭受了“慘絕人寰”的孩子們而哭,也為了那些打著“愛”的名義控制折磨孩子的無知的家長們而哭!!
很長一段時間過去了,想起節(jié)目中孩子們哭訴自己惡魔般的經歷,我都會心痛到淚流滿面,不能自已!剁R子》中18歲的宴恒在培訓結束時的一段話直擊人的心靈,捫心自問,我們家長—所謂孩子們眼中的`“主人”,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宴恒說:“我是一個聽話的機器人,18年來,我一直很聽話,什么事情都照主人的吩咐乖乖去做。直到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叛逆,機器人長大了!),主人手足無措了,將我所有好的、壞的程序全部刪除。于是,機器人慢慢地走向滅亡”。孩子是我們終將要培養(yǎng)成才的“機器人”嗎?只要乖乖聽話,一切OK;只要學習成績好,一切OK;只要順著家長的指路前行,一切OK!可是“主人們”,“機器人”是會長大的,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有了自己的夢想,他們有權選擇屬于自己的理想之路。在這條“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成才之路上,家長和學生如何攜手快樂前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鏡子》中的三個主人公:14歲的澤清,16歲的家明,17歲的張釗。本是風華正茂的年齡,本是為理想奮斗的年齡。可是,他們卻走進了一片荒野,這里沒有關愛,沒有春天,這里只有四面楚歌,這里只有帶著“愛的枷鎖”等你出現的父母!剁R子》中的“教育培訓機構”或許有幾分可信,可是,其它任何打著“管教”、“教育”幌子的機構都是一群惡狼般的幫兇!
家明父親(大學本科,教育文盲)說:兒子要唱歌、畫畫、做一個自由的人,那怎么行呢?教育機構去接(抓)孩子時,父母在室外哭泣,房間里傳出聲嘶力竭地喊聲:“放開我!放開我……”(寫作一度停止,不能控制的哽咽,很想對家明的父母說,就在“放開我”的撕裂聲傳來時,你們本應該沖進房間,沖進“荒野”擁抱自己的孩子……)
心理輔導老師對家明父親的評價是“死不悔改”,說父親是一頭一直在拉磨(磨指孩子)的驢。老師問父親累嗎?父親說:“不累,很充實!”但是有一天磨累了,不轉了,于是,驢就徹底瘋狂了。(評價:家長不要做“死不悔改”、一直低頭拉磨的倔驢!“磨”也是有生命的!)
《鏡子》中折射出孩子們共同認為的三條不能碰的高壓線是:1.網癮 2.早戀 3.輟學?墒牵邚姸葮O端家庭環(huán)境下,這三條高壓線變成了孩子回擊家長最有力的武器,可悲可嘆啊!片中家長說:要讓家長改變,難道永遠不讓孩子上學嗎?這永遠做不到。腦中浮現某視頻中因父親把兒子手機扔到樓下,兒子隨即跳樓而亡,頓時陰陽兩隔,父親與兒子永遠也不能再做“父子”了。孩子健康地來到我們身邊,本是一件多么感恩的事情。為什么在成長的道路上,家長反而變成了使“健康”不再的“劊子手”。
引用俞敏洪的一句話點評結尾: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文中觀點僅代表自己,一個身為媽媽和老師雙重身份的自己。與大家共勉,我思故我在!
《鏡子》觀后感 篇24
紀錄片講述了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父母對孩子滿滿的愛有時卻造成了滿滿的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問題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紀錄片在充分呈現社會生態(tài)復雜性的基礎上,給觀眾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讓心靈回家!讓愛不再變成傷害。
《鏡子》觀后感 篇25
今天開始正式放暑假,暑假作業(yè)里頭有一項“陪同家長一起觀看央視推出的關于家庭的紀律片《鏡子》”
鏡子,玻璃鏡子,易碎。“孩子折射家庭形態(tài)”,與這個類似想法在我看到這項作業(yè)時就忽然劃過腦子。當然也沒過多地去想,畢竟我也是個孩子。
短短三集的紀錄片主要記錄了三個不同形態(tài),而又有共同問題的家庭與它里面的關系。問題表面的關鍵是孩子。倒敘的手法將孩子們進入特訓營之前的家庭關系梳理了一遍,可以發(fā)現問題之嚴重,看得出孩子與父母之間那層無形而又厚的隔膜。仿佛是兩個世界,逾越不過的鴻溝。盡透出悲哀與無奈。
真是,孩子們在父母的關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之類一大堆由父母構建出來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一旦多次遭到父母的拒絕,遭到父母的反對,不耐煩了就會用行動予以反抗。這種“反抗”是大多數的,小部分比如我,是對父母報以理解態(tài)度。當然,理解歸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當我認為父母的做法不妥時,我也會反對。我想應該以家庭為初衷,結合現實來想問題。但是也終究避免不了對之無奈的情況。家庭需要的是包容,理解,接納,家庭是以情感為基礎的。
片中有個今年估計16、7歲的澤清。他小小年紀卻有著太過于成熟的思想。我應該和他同年吧,我同情他這種成熟,他的成熟是父母之間關系的影響。他說大人們都不懂他的想法,而我有時候又笑他成熟中的幼稚。殊不知,他的內心是多么的渴望父母對他的愛!我豈不是在笑我自己?笑我自己的迂。我擁有他日思夜想的,卻還不曉得幼稚是真情的流露。他父母關系怎樣在片中并未透完,但也印顯匿跡。
孩子苦惱于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身上。比如在我小學時候,我爸讓我好好學習,將來當工程師,圓了他的夢。但是后來,我發(fā)現我的大部分興趣根本不在數理化之類上。就在我上學期分科時,我父母一致是同意我讀理科的,但是我認為我不適合理科,我無法對物理化學產生興趣,雖然理科讀出來好找工作,但是作為讀理科有阻力的我,真的會高中學好嗎?再者說,命運是自己在掌握。人活在世,我覺得再怎么樣,也要獨立地掌握一次自己的人生,不然百年臨時,是得有多么后悔。∥覒c幸我父母支持我的選擇,從小時候對我的包辦一切到現在的'尊重我的獨立。雖然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是慶幸的?赡苡行⿻r候父母的思想并不和潮流,我媽就這樣,但也很開明。那么作為孩子的我們是應該多多理解包容他們,我教我爸使用智能手機和微信,他感慨說用微信真方便。
時代的鴻溝或許無法直接越過去,但可以搭一座橋,是我們與父母離更近。也正是因為時代,在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是該考慮多去獲取知識、精神上的財富了。
其實我今天是獨自一人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我應該與我父母間也有那么一層薄薄的膜。我想獨立,不想索取。父母就偏偏要為我們付出嗎?不是的。之所以為了我們而努力打拼,是因為父母自從知道了他們有了“爸爸”,“媽媽”,‘父親’、“母親’,這短短兩個字的稱謂,便感覺到了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并付諸于實際。這是怎樣一種偉大的思想!這就是情親,是愛!
然后,我想搬出片里的這段話:
“老實說我們接受的教育,知識并不欠缺,而我們欠缺的是對一份愛的認知的教育。基本上對愛的認知的教育,還是一個很大的空白領域。 ‘愛就是控制’、‘我是為你好’,那么多人我不控制,為什么要偏偏控制你,‘是因為我愛你’。這就是一個對愛的認知的扭曲。第二,‘你是我的孩子’這也是一個扭曲的認識。我們會把人物化,類似于你是我的一個物品一樣!闶俏业哪衬衬场,在某種程度上,把那些角色變成‘你是我的杯子’,是我的私人物品。我們把愛物化了。家長愛不愛孩子?是愛的。愛始終都在那里、愛的能力也是。沒有不愛的。因著對愛的認知的扭曲,愛出不來,被憋進去了。出來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改變對方的想法。慢慢的愛往往變成滿滿的傷害!
《鏡子》觀后感 篇26
看了電影《魔鏡子奇緣3》后,我覺得誠信是非常重要的寶貴品質。
《魔鏡子奇緣3》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羅拉公主和布萊爾的故事。羅拉是白雪王的女兒,布萊爾是熔巖魔的兒子。熔巖魔有一面魔鏡,魔鏡里面住著一個魔鬼,魔鬼想要做國王,于是欺騙熔巖魔說白雪王國將要進攻熔巖王國,熔巖王國會被消滅,如果不想被消滅的話就要主動出擊,消滅白雪王國。熔巖魔相信了魔鬼的話,謊言迷惑了熔巖魔。
魔鏡想出了一個狠毒的辦法,讓熔巖魔派自己的兒子布萊爾化成人去暗殺羅拉。布萊爾來到了白雪王國,認識了善良的羅拉,被羅拉的善良打動了。布萊爾沒有殺害羅拉,兩人還成了好朋友。
魔鏡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要求布萊爾把羅拉帶到雪山。羅拉在雪山中經歷萬難,在布萊爾的幫助下取得至寶,最終識破魔鏡的.陰謀。誠信讓羅拉和布萊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羅拉返回白雪王國城堡,成功勸退了熔巖魔的進攻,化解了誤會。從此兩個王國相安無事,和諧相處。
誠信是一種寶貴的品質,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如果一個人撒謊了,將要用更多的謊言來彌蓋,會造成越來越多的欺騙和傷害。我們學會以誠信對人,才能獲得長久的友誼。
《鏡子》觀后感 篇27
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召開之際,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出品,盧釗凱、范永東執(zhí)導的紀錄電影《鏡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紀錄片作品中脫穎而出,入圍終審環(huán)節(jié),角逐紀錄單元最佳中國長片獎。此前,《鏡子》的主創(chuàng)團隊還參加了一系列進校園活動,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話題瞬間引發(fā)廣大師生和家長們的熱烈討論。
紀錄電影《鏡子》講述了3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耙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焙⒆邮羌彝サ囊幻骁R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有專家評價,“《鏡子》是一味中藥,給社會提供反思、給生命提供力量。這是紀錄片本身的責任”。
“《鏡子》雖然講述了關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話題,但在其背后,卻融入了我們創(chuàng)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今天在什么地方?將來要去哪里?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于電影始終!北R釗凱說,做紀錄片除了要會講故事,更要會“選擇”紀錄片!剁R子》選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真實呈現3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重新審視了當今時代中國家庭所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
《鏡子》的另一位導演范永東表示:“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精神構建的問題。我們似乎找到了一條可以解決中國人精神層面或者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隨著持續(xù)的深入探討,我希望這個線索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完善法制建設的一把鑰匙!
《鏡子》觀后感 篇28
超過十年的醞釀和準備工作,從拍攝到制作又前后歷時兩年之久,按照總導演、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制片人盧釗凱的話說,紀錄片《鏡子》的創(chuàng)作過程始終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我們真實展現這群人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希望更多的人通過看片子,認識到這個問題可能就在我們身邊,有更多的人了解它、思考它,或者做一點點事情,這就是我們創(chuàng)作這部片子的初衷。如果說這個片子講的是家明的故事、張釗的故事,某種程度講的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也是我們完成自我蛻變的過程,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制作,我們都在努力完成足夠克制的表達。用內容去表達,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過程!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對于《鏡子》而言,紀錄片只是一種形式和一個載體,它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于成為折射現實問題的那面“鏡子”。惟有如此,才值得全情投入。
能填補這一領域內的空白部分,讓《鏡子》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事實上,對于當代中國在青少年教育領域內存在的問題和痼疾,一直都有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不斷推出。具體到紀錄片這一題材,也有《中國學!、《出路》、《兩百萬分鐘:一次跨國考察》、《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育》、《兩個季節(jié)》、《教育能改變嗎》、《爭氣》等影片先后面世,只不過其中更有名氣的作品大多來自以BBC為代表的國外影視制作機構,國內同類題材即便是借助真實案例羅列出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卻往往都把矛頭指向了教育體制上的某些弊端,導致最終成為批判有余而灼見不足的表面文章。
究竟什么樣的紀錄片作品,才能為當代中國在青少年教育領域所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之道呢?《鏡子》的制作團隊并不覺得自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倒是片中的一句話讓人記憶猶新:“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它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教育。”
這就是紀錄片《鏡子》借助90分鐘的內容試圖傳達給每個人的核心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里強調的不是有問題的“家庭”,而是有問題的“家庭教育”。
如果對涉及教育問題的各類國產影視作品有所了解就不難發(fā)現,能把最終的落腳點放在“家庭教育”上,無疑是對這一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后在縱深方向上的一次延展,這在以往的同類作品中尚屬空白。也正是因為能填補這一領域的空白部分,才讓作為紀錄片出現的《鏡子》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同時也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鏡子》在達到這一維度的基礎上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把視角繼續(xù)深入,去著重展現人與人的關系,在尋找和追問人與人究竟應該如何相處的過程中,去展開針對青少年完成社會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的深度思考。那些溝通和交流、阻礙和隔膜,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個體人格與時代特征間的種種關聯,都成為這部作品關注的重心。
“敢第一個吃螃蟹”
體現的是央視一貫的引領作用作為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出品的《鏡子》講述了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現的幾個孩子,所展現出的“問題”也各有不同,有輟學的,有早戀的,有網癮的,但他們身上存在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問題。比如有的家長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兒子身上,一切以學習為目標給孩子增加心理壓力和反抗隱患;而有的家庭里,母親的忍讓妥協、父親的`冷暴力讓孩子產生了只有做出一些過格的事情才能得到關注的錯誤想法……
由此可見,這些“問題孩子”身上存在的所謂“問題”,往小了說是家庭壓力帶來的偏激反應,往大了說則是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造就的結果。初等教育學院張志坤副教授指出,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全世界的青少年在人的自我覺醒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出現類似網癮,早戀等現象也都屬于正,F象。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社會、學校甚至大眾媒體都非常重要。每一個方面缺少了、錯位了,一個人的成長就可能出現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鏡子》已經跳出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而存在的范疇,而是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紀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親密關系等情感問題。一句話概括,就是用一種近乎直白的拍攝方式,來揭示當代中國客觀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
雖然片中只涉及到三個普通的家庭,折射出的卻是整個中國社會不得不去直面的一些客觀現狀。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這不僅意味著一種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更需要具備一份敢說真話的勇氣。
用盧釗凱的話說就是:“當聽到這些、接觸這些事實以后,應該做一個比較深刻、值得大家思考的片子。所以從十幾年前一直開始關注這個題材,后來不斷地在思考這個事。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如果說電視是一門藝術,應該是鏡頭表達的藝術,而不是自己跳出來說話。”
而這種“敢第一個吃螃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以及探索精神,體現出的是央視一貫的引領作用。尤其是在涉及到社會敏感問題的拍攝和制作工作時,如何能夠第一個做出一家權威媒體應有的反應,在行業(yè)內起到表率作用,需要的不僅是仗義執(zhí)言的勇氣,還要具備敏銳的視角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在這一點上,《鏡子》無疑為同類題材的影視作品打開了另一種思路。
【《鏡子》觀后感】相關文章:
《鏡子》觀后感11-08
鏡子觀后感04-24
有趣的鏡子教案02-08
有趣的鏡子教案10-01
《鏡子》中班教案11-06
鏡子觀后感8篇12-04
鏡子觀后感5篇12-26
《鏡子》觀后感(9篇)11-28
《鏡子》觀后感9篇11-22
《鏡子》觀后感(精選14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