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一個令人尊敬與敬仰的職業(yè),它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們從心里感到深深地信服。因此,當孩子進入學校學習,他們便本能地形成一種向師性。這種向師性告訴他們:我要聽老師的話,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而老師對于學生的這種認識也欣然接受,老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老師要求什么,學生做什么。這種習慣一旦形成,便是很難再改掉了。
于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教的內(nèi)容有時會按照自己的原有意識進行采用,很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因此,孩子在學習中往往碰到不少困難,而這些困難也是他們的固有認知結構中沒有的東西。接著,孩子變得失望、沮喪、甚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約翰·霍特先生提到過這樣一個實例:以10這個數(shù)為例。由于我們常常使用它,以致我們不會想到它尚有其他意義。我們當然知道0和1所代表的價值,也知道將兩者放在一起的值一定大于或等于其中任何一個數(shù)的值。當我們第一次將這個數(sh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它必定是一個我們熟悉的結果,所以他們無法從這個結果的外在了解到這個數(shù)字的奧秘。結果,這些學生從第一次認識10開始就懾于它的奧秘,使得以后一想到它就打心底里害怕。
就這么一件我們老師覺得理所應當?shù)亩凶孕诺氖虑,對一個學生而言,就不一定是如此了。由于他們的認識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他們很難接受這樣的認識。從開始便害怕這樣的知識,那接下來的學習對于他們來說肯定困難重重了?梢,教師的自以為是讓學生失去了自信,最后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孩子被苦難嚇到,而老師卻不自知。
教育就是這么不可思議,老師在教授任何知識都應該在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根據(jù)學生的所擁有的水平,在猜測學生的接受能力是否達到我們的要求。只有這樣,學生所學的知識才是適合他們的知識,老師教授的知識才是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中。
講到這點,我便想起了我自己在教學中的經(jīng)歷。第一年教授小學四年級的牛津版小學英語,我自然是沒有任何的信心。對所要教的學生不了解,對教材把握不了,對孩子的原有水平不清楚,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陌生。于是在教授教學內(nèi)容時,我便“自以為是”了。“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對某一句型完全掌握了,于是增加難度,讓他們解決更加困難的題目。比如:三年級時,學生不會學習一般疑問句,特殊疑問句等專業(yè)性很強的句型,他們都沒有聽多這個名稱?墒牵跞胨哪昙,我便讓他們進行這方面的練習。當然,結果肯定十分不理想,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完全消磨殆盡,學習成績更是沒有進步。最初,我實在不理解這是為什么,后來讀了這本書,讓我霎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明白了我失敗的原因。
由此可見,教師以自我為中心,理所當然地認為什么是簡單,什么是困難是不可取的。在教授前,必定要經(jīng)過反復地鉆研,調(diào)查,才能給學生定相應的目標與任務。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反饋,課堂提問,甚至錯誤,發(fā)現(xiàn)他們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困惑點,再進行相應的學習,才能有的放矢地讓孩子接受針對式的訓練,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教師還得深思這樣一個問題:學生是否對于我們所教的課程,都是以這種接受的態(tài)度來對待的呢?我告訴學生的話、英語單詞的用法、或者其他事情,似乎有時會與他們所知道的基本常識所抵觸,然而他們必須遵從指示,不管這是否有意義,他們必須接受。然而,我們卻認為他們都是以接受的態(tài)度在學習,這是理所應當?shù)。于是,不同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會引發(fā)矛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變產(chǎn)生了分歧。于是,我發(fā)覺,當老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檢視自己的觀念和教學,他們一無所知,容易接受未經(jīng)證實的東西,同時有無法忍受矛盾和似是而非。我們務必先從自我矛盾、迷惑、模棱兩可中解脫出來,擺脫自以為是。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同時而是一個體現(xiàn)人性的過程。教師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把教學目標放在中心位置,把誠懇的態(tài)度當做武器,相信我們的教學會越來越順利,我們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優(yōu)秀。
上一篇:別讓孩子變笨
下一篇:學習的無效性所帶來的學習的失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