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案14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與地壇教案 篇1
1、訓練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掌握閱讀散文的一些方法。
2、探討地壇與母親在本文中的精神價值。
3、教導學生堅強面對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母親、地壇在文中的精神價值。
2、散文的一種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母親、地壇與我這三者之間的聯系
教學設想: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信息量;課堂提問直奔重點而去,提高效率;散文的閱讀,方法很多,就本篇而言,找過渡句帶動全文,找議論句挖掘思想,體會意圖。(利用早自習的時間要求學生充分預習課文,了解作者概況,熟悉文章內容,大致把握文章情節(jié)思路。)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電腦播放貝多芬鋼琴曲:《命運交響曲》
教師簡單介紹這首曲子的創(chuàng)作背景: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家,可這位音樂家卻在29歲時就不幸地患上了失聰的毛病,在他32歲那年,他完全地喪失了聽力,面對這樣的噩運,貝多芬并沒有放棄,相反地,他堅強地面對苦難,“我要卡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將我壓倒!睆亩V下了音樂史上光輝的樂章,奏響了人生的最強音。
無獨有偶,在中國,也同樣地出現了一個勇敢地同命運做斗爭的,扼住命運喉嚨的人——史鐵生。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我與地壇》
二、整體感知,篩選主要信息。
1.文章中哪一句話貫串全文?
明確: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
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承上)(啟下)
三、局部挖掘,體會議論句的價值
第一部分我與地壇
1.提問:文中幾次寫地壇?請找出來并朗讀。
明確:三處(景物描寫)
第三自然段“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
第五自然段“園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陰涼,……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
第七自然段“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蘊帖而微苦的味道!
2.在幾處地壇中體現出地壇的什么特點,地壇有何價值?
明確:A..荒涼的建筑,茂盛的植物B..小動物的動態(tài),草木生長
C..園子形體在改變,精神不變,生命樹常青
地壇啟發(fā)了史鐵生。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史鐵生雙腿殘廢,精神不衰敗。兩者相通。
3、地壇給了史鐵生什么樣的啟發(fā)?
明確:生,無需辯論。死,順其自然。地壇回答了他“該不該死,為什么要出生”兩個問題,可以說,地壇讓作者看透了生死。
『方法點撥』找議論句,地壇給作者的啟發(fā),實質上就是地壇本身所蘊含著的精神價值,這些精神價值影響了作者的思想,使得他考慮事情,看待生活也受到地壇精神的影響。而議論性的句子正是作者思想觀點的體現,是作者受地壇影響之后得出來的結論。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相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
該不該死?
為什么出生?關于生與死的思考
怎樣活著?
議論句:“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4、那么史鐵生的第三個問題是誰回答了他呢?
明確:母親。(由這個問題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我與母親
母親的形象美
1、找出直接描寫母親的段落。
明確:第2、3、8自然段
2、這三個段落中母親的形象怎樣體現?
第二自然段:“知道……知道……知道……知道……知道……只是不知道……”,直接回憶了母親當年的心理。
第三自然段:“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那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無法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呢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
第三自然段:“我”上地壇母親“無言地準備”、“目送”——理解
第四自然段:“我”在地壇母親“擔憂”、“找”——悲苦、堅忍、關愛
母親形象:母親的善解人意、疼愛、理解、寬容、毫無抱怨的愛……(答案供參考)
3、尋找課文中間接描寫母親的語句,并說說這些描寫塑造了母親怎樣的形象?明確:對比描寫:兒子對母親的行為:“許多年以后我才漸漸聽出,……”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
“事實上我也真的沒為她想過……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
可以說,作者當時對母親是不理解的,這更反襯出母親的堅忍、寬容、無私的愛。
4、總結母親形象
明確:聰慧、堅忍、苦難、偉大、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對兒子無私的毫不張揚的愛……(僅供參考)
5、母親的愛是無私的,是不張揚的,那么這篇文章是不是只是為了贊美母愛呢?
明確:不是,母愛是文章的一個方面,而文章最重要的是母親對我的啟示。
『方法點撥』尋找文章中的議論句,在母親去世之后,作者所感悟到的不僅僅是母親的愛,更是母親的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如第六自然段,“母親的苦難和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钡诰抛匀欢,“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里愈加鮮明深刻!
6、那么母親對作者到底有什么啟示,對他的`成長有何價值?
明確:母親教會了我怎樣活著,教會了我面對挫折的正確人生態(tài)度。
『方法點撥』尋找議論句,第六自然段: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才在我心中滲透得深徹。
第九自然段: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里愈加鮮明深刻。
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是母親的苦難和母親在苦難中的堅韌給了作者最深刻的印象,深深地影響著作者。母親對待生活,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啟示作者走出困境,重塑自我。
四.總結全文
提問:地壇、母親和我是怎么聯系起來的?地壇和母親有什么本質上的聯系?
明確:三者聯系:地壇、母親伴隨著我精神的成長。
本質上的聯系:默默無言卻昭示著生命的意義
『方法點撥』尋找議論句,第10自然段末句,“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北举|上的聯系可以結合母親和地壇兩者的精神價值來回答。
五、比較鑒賞
討論:文章以“我與地壇”為題好不好?可不可以改為“我與母親”、“地壇我母親”?
明確:a.文中寫的是地壇和與地壇有關的幾組人物。
b.母親和地壇的內涵相通,某種意義上,地壇也是我的母親,母親與地壇都給了我生活的啟發(fā)。
。ù鸢甘情_放性的,可以從文章的題材、風格、語言、內容、思想感情等方面來考慮。)
六、拓展延伸
播放《泰坦尼克號》Jack和Rose生死離別的電影片斷。
教師總結:生命是脆弱的,一座冰山就可能毀滅成千人的生命,但生命也是堅強的,在冰冷的大海里,Rose憑著對生命的珍愛,憑著堅強的意志,活了下來。與他們的死別相比,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又是那么的渺小,與史鐵生在風華正茂時失去雙腿相比,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又怎么不能克服呢?生命是可貴的,生命過程中的挫折、苦難也是無法避免的,而我們。要直面挫折,絕不回避;珍視生命,勇不放棄!以此與全體同學共勉!
七、作業(yè)布置
課后觀看教育片《懂你,母親》,寫一篇評論。
我與地壇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 欣賞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體味史鐵生對“生命”的感悟。
2. 體味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
3. 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 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
2. 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3. 領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導入——作家簡介(課件展示)
2. 朗讀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ǚ疟尘皹贰春嵡稇浌嗜恕罚
3. 欣賞文章第一部分(課件展示)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進入古園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古園,古園是怎樣的古園呢?
(師生共同誦讀:“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薄澳菚r,太陽循著亙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樣的“我”呢?
(師生共同誦讀:“兩條腿殘廢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蕪并不衰敗”的古園
。◣熒餐b讀:“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保
“我”在古園中的沉思
。◣熒餐b讀:“一個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夠一次性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沉思”時的古園
。◣熒餐b讀:“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保
4. 欣賞文章第二部分
(放背景樂——洞簫曲《憶故人》)
母親是怎樣的母親呢?
。◣熒餐b讀母親的幾個“知道”)
“我”對母親的設想
。◣熒餐b讀:要注意對“母親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禱告,是給我的提示,是懇求與囑咐!边@句話誦讀語氣的處理)
“我”的“沉郁和哀怨”
。◣熒餐b讀“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再也不能來這園中找我了!弊⒁獯颂帉Α坝质庆F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的語氣處理)
印象中的母親
。◣熒餐b讀,注意對幾個“看見”句以及最后一段的語氣處理)
誦讀說明:
文章中有許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達了作家濃郁的感情,需要反復的誦讀才能夠體會,教師自身必須注意到這一點。因為有的感情作為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人來說可能體會并不是很深,但如果教師能夠將那種濃郁的深情讀出來的話,學生定會理解的。
5. 拓展訓練——搜集信息
利用網絡搜集有關本文的'分析鑒賞資料。
第二課時
1.分析鑒賞文章
讓學生分析鑒賞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成若干組討論,并由一代表作總結陳述。鑒賞重點既可以是語言表達方面的,又可以是文章所闡釋的對生命的感悟。如果學生鑒賞的重點是有關語言表達的,教師則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鑒賞語言來體味語言背后所蘊涵的情感。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可結合數據庫中有關教材分析的內容作相應的總結。
2.能力訓練
讓學生將上述的分析鑒賞結論進行總結,當堂完成一篇短小的文藝評論。
教案點評:
本文所蘊涵的作家對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品味出來,機械的設置思考題目引導學生回答可能會導致學生感悟能力的喪失(因為設置的思考題目可能并不是學生所感悟到的)。
課堂上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欣賞作者筆下地壇的美,品味文章的語言和領會作家對“生命”的感悟。
教師可以將此課變成一篇散文欣賞課,教師和學生一同走進地壇,和作家去欣賞地壇的寧靜與生機,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而對文章的分析鑒賞則可讓學生以周記或者小作文的形式來完成。
我與地壇教案 篇3
一、關于作者的介紹
史鐵生,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響應號召由北京赴陜西務農,因積勞致殘下肢癱瘓,后返回北京潛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現為專業(yè)作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等。
二、《我與地壇》在史鐵生創(chuàng)作歷程上的意義
到了《我與地壇》(1991),作者決心來一次自我解構,即對過去十年寫作在內容、思想、形式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解剖,為寫下去(活下去)尋找理由。這篇自傳散文體小說,首先將他在幾篇小說中用來凝造荒原氣氛的那座廢棄古園,還原為北京市他家附近的地壇公園。從他對公園的景色和人物的描寫中都能找到那些小說的影子。這是解構迷宮的第一步。此外,他試圖顛覆自己的思想:“誰又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這種顛覆使他找到一個肯定“差別”的解構主義答案:“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磥聿顒e永遠是要有的!边@個發(fā)現為創(chuàng)作帶來生機。在寫作行為方面,他用自我對話的方式解開對寫作的潛在欲望,以“你”和“我”的答問過程剝開作者靈魂的外殼,露出一直藏在內里的`核心:寫作作為生存方式同時是罪孽和福祉。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獨到的人生感悟。
3.體會本文語言的特點。
4、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提煉關鍵句。
5、德育滲透目標:對生命的再認識
6.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難點:本文傳達作者怎樣復雜的感受。
解決辦法:反復誦讀,文章。
7.學生活動設計:快速閱讀、精讀有關內容,在此基礎上充分討論。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難得的,值得人們反復吟讀的優(yōu)美散文,作家史鐵生以樸素動人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所思。全部講述圍繞的核心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隕砭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二、明確目標
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在整篇散文中,這沉思大致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怎樣概括、理解?
[討論明確]兩個階段。在最初的那個階段中,史鐵生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漸漸地看清了個體生命中必然的事相;第二個階段中,史鐵生將視界稍稍超出自身的范圍,寫到來這園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別人有怎樣的命運和活法。
2.[提問]重讀第一節(jié),找出關鍵句及行文線索并各包含怎樣的深意。
[明確]“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影子。”
——作者無意中來到地壇公園,感悟到自己心里與這荒園產生了神秘契合。
“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給他的一個事實”。
——引出了無法反抗的命運觀念: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于由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余地。
行文線索:地壇里鐵生呆想一初到地壇公園一幾乎天天來此一在這里度過了各個季節(jié)。
[提問]第二節(jié)重點寫的是什么?
[明確]重點寫母親給了作者生存的啟發(fā)。
[提問]第二節(jié)行文線索是怎樣的?
[討論明確]先寫到他的母親,進而將個人的問題變成了眾生共同的問題,結尾寫出了自我的三種不同標志。
[提問]關鍵句是哪些?怎樣理解?
“可她又確信了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沒有一條路走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準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
——他自己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了倍的,母親在這苦難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命運。
“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
——看來,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擔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來就是為了承受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地承受命運的重壓。
“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不幸的命運已為你規(guī)定了承受苦難的角色。那么你還能有什么別的方式來度過你的人生呢?你還能有自己的救贖之路嗎?從而自然地引出問題的關鍵:人到底應該怎樣來看待自己的苦難?
“清清楚楚地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在,響在未來,回旋飄轉亙古不散”。
——史鐵生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獨的個體生命在內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個人對苦難的承受已不是偏狹的絕望,而呈現對人類的整體存在的擔當。
五、總結
整篇《我與地壇》都是那樣的和美親切,而又內蘊著一種實在的激情。所以成其為艱難的是真正完全地投入到那生命本身的舞蹈,而這一點唯獨還需經過真正的苦難才能做到。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更深地體會到史鐵生寫《我與地壇》所體現的個人心境的痛切之處以及他對自我所執(zhí)的真正超越。
六、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文,加深理解。
我與地壇教案 篇4
一、導入新課:放音樂《命運交響曲》
導語:同學們一定知道這首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這當中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就來學一篇也是抗爭命運的文章。(打課題和作者幻燈片)
問: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答:還寫了母親。
問:現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
三者聯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二、朗讀、分析、評價
第一部分
1、問: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
2、問:“獨自”跑到地壇去。為什么“獨自”去?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殘廢自傷的心境。
3、問:“總是”到地壇去。為什么“總是”到地壇去?這是一個環(huán)境怎樣的地壇?它是不是與作者有什么靈犀相通之處?這樣的環(huán)境特點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樣的啟示?(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特點:荒蕪但并不衰敗。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對這種環(huán)境的情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么樣的變化?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把矍暗囊磺凶兊貌辉倌敲纯膳铝恕薄K皼Q定”活下來了。(古園的形體“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譬如……”這些環(huán)境的永恒特點又給作者思考“怎樣活”提供了一種氛圍。)
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系十分密切,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
第二部分
導語: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蹦敲淳陀袔讉問題要問同學們:
1、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么“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么樣的啟示?(個別學生朗讀1~3段,其他同學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答:(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么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5、問: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么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過“設想”而知道的。其中蘊涵著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梢,這里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贊歌。(個別學生朗讀,評點,老師范讀,再學生齊讀?膳錁贰抖恪罚
三、借鑒、吸收
導語:地壇的特殊環(huán)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么我想問同學們:你對生死觀有無別的看法,對生命怎樣感悟的?對母愛如何理解、回報?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愛母親,學會回報等等。(結合課前讀后感習作)
結語: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后,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才更深刻地理解母愛。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又如何看待“苦難”?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又說“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當然我們不必要刻意制造苦難,但當苦難來臨時,要學會勇敢面對,不要屈服。
我與地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作者的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作者的痛悔。
教學難點: 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
教學方法:討論法,談話法、指導自學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出示史鐵生的圖片和地壇的圖片,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華大學附中畢業(yè)后,于1969年插隊延安,1972年因病致癱,轉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廠做工,后主要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現為北京作家協會合同制作家.1979年開始創(chuàng)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
1996年11月,史鐵生的短篇小說《老屋小記》獲得浙江《東海》文學月刊“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小說記述他在初殘后工作于街道小廠時的經歷。有人稱譽它:“懷舊但不感傷,沖淡悠遠,充滿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作品呈現平淡質樸而意蘊深沉的“散文化”傾向。
史鐵生是當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心魂的可能去向。”這也是對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釋。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于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地活下來,并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人到成為一名專業(yè)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
(二)字詞
展示部分重點難點字詞如下:
妥帖 熨帖 (用字用詞帖切,妥帖;心里平靜) 請?zhí)?熨燙
碑帖 坍圮 亙古不變 雋永 恪守 猝然
炫耀 窸窣祈求 安詳 嘈雜 遐想 瑕疵自顧不睱 鋌而走險 肄業(yè)
埋頭 臨近 嘈雜 保障 專心 鄰近 紛紜 保證
(三)整體把握文章:整體感知,列結構提綱
(四)講解學習第一部分
1、前半部分追尋了哪幾個問題 (作者在地壇對人生做的思考)
我該不該去死 我為什么要出生 我應該怎樣活
2、生交流閱讀感受
3、閱讀文中第一段與第五段第一句話,談談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作者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怎樣?
4、第五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1)、襯托作者心境
2)、這作者的思考提供了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靜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3)、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的思考與解讀。
4、生反復朗讀“怎樣活的問題”一段,小組內交流閱讀感受
七、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整體把握了文章,并且分析了第一部份,大家要對字詞根據自己的情況再加工,能夠自己列出結構提綱,著重體會作者在地壇所做的思考。
八、作業(yè)
閱讀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的感受(不少于一百字)
第二課時
一、介紹背景資料
于是,我便想起了史鐵生。他是一位我無比敬慕的作家。他寫了很多作品,但讓我始終難以忘懷的是他的《我與地壇》。最初讀《我與地壇》是在一個黃昏,凄冷的夕陽彌漫在窗前,那深深的紅里有一種悲壯的色調。我沿著文字翻動書頁,我的淚水也悄悄涌滿了眼睛。史鐵生到延安地區(qū)的清平灣插隊時得了一場大病,從此便高位截癱了。當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他的雙腿忽然殘疾了。他從此坐上了輪椅,永遠離開了正常人的生活。
史鐵生的母親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搖出輪椅動身前,他的母親便無言地幫他上輪椅,母親看著他搖車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佇立在門前默然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仿佛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里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
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里。后來,她猝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沒有能夠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兒子長到20歲上忽然截癱了。她心疼得終于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兒子時只有49歲。
史鐵生在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文章中寫道:“我坐在小公園(指地壇)安靜的樹林里,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宜坪醯昧艘稽c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里穿過。”
二、讀第二部分 討論交流
1.為什么作者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加倍的”?
2.母愛是如何表現的?
不幸的母親、堅韌的母親
從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來寫母親對我的關愛
寫母愛并不是直接表現的,而是通過 自己心靈的對話
3.作者的痛悔之情是怎樣體現的?(結合文章內容談一談)
4.16段中“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應是希望作者探索自尊、自重、自強的人生之路
讀最后一段
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fā)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進了孩子的心里,然后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fā)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
“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但是作者反復在惋惜“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讓我們聽著這首“懂你”來體味作者對母親的追憶和作者的痛悔之情。
二、小結:文章到此我們就學完了,這是一篇經典散文,同學們一定要多讀幾遍,注意體會母愛是怎樣體現的。那么我們也想一想,我們是否也真正懂得了母愛,我們了來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現在一切還都來得及,去做我們該做又能做的事吧。
三、作業(yè):完成《學習與評價》
《我與地壇》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詞語解釋
荒蕪——(田地)因無人管理而長滿野草。
宿命——一種唯心思想,認為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人的生死和貧富等都由命運或天命預先決定,人是無能為力的。
滄!皽婧IL铩钡穆哉Z。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剝蝕——物質表面因為風化而逐漸損壞。
雕琢——①雕刻(玉石)②過分的修飾(文字)。
亙古——整個古代。
譬如——比如。
熨帖——①(用字、用詞)貼切;妥帖。②心里平靜③方言舒服④方言(事情)完全辦妥。
二、課內閱讀
1、古老而充滿生機的地壇,使作者獲得了對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從而走出了殘疾自傷的陰影。誦讀第一節(jié),說說作者對生命有哪些新的理解。
【解題指導】: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這一點集中體現在第一部分。完成本題,要讓學生反復閱讀第一節(jié),看看每讀一次,自己理解到了什么。然后找出其中一些關鍵語句,結合上下文認真揣摩;再找出其中寫景的語句或段落,看看景物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也可以以課堂討論的方式完成。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使得作者對自己的處境有了新的認識,不再為現實處境而痛苦、迷惘。
不斷地去古園“窺看自己的心魂”,思考該怎樣生活。祭壇石門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夏天草木和泥土的氣味,冬日滿園中熨帖而微苦的味道,無不是生命的印跡,展示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堅定信念。
2、 閱讀第二節(jié),說說母親給了作者哪些生存的啟發(fā)?
【解題指導】: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前后兩部分之間的關系,體會母親的愛與痛苦在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中所起的作用。完成本題,要注意其中那些深蘊作者感情的語句,了解母親所默默承受的苦難。
作者對母愛的感受是在母親去世以后才慢慢領略到的。母親在苦難的折磨中走完她人生的歷程,在苦難中默默地承受著命運的重壓,正是母親的這種“活法”,解答了他怎樣生活、怎樣面對命運、怎樣面對苦難的問題,使他在逆境中更加堅強。
3、 下邊使本文和有些當代作品中的一些語句,它們不符合一般的語言習慣。討論一下,它們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評價?
1. 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史鐵生《我與地壇》)
2. 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著我們,雙手支在膝上,鐵鑄一個樹樁,似無所見,似無所聞。高高的一盞點燈,暗暗地照在他臉上,眼睛深陷進去,黑黑的似俯視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頭亂發(fā)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彌漫開來,灼得人臉熱。(阿城《棋王》)
3. 我就這樣從早晨里穿過,現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發(fā)。(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提示】:這道題是語言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文學語言和交際語言具有差異性的問題?梢越Y合所給語句討論,各抒己見,但要持之有據。討論后得出一些理論:作家的有些語言常常突破常規(guī),看似不符合語法,不符合邏輯,但往往能使語言新奇,有深意,激發(fā)人們的閱讀興趣。當然,不可處處使用這樣的語言,否則語言就失去了交際工具的作用。這樣的表達一定要恰如其分,能準確地傳達作者的思想。
三、拓展閱讀練習
我與地壇(第五部分節(jié)選,有刪節(jié))
①我也沒有忘記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個下午,我第一次到這園子里來就看見了她,那時她大約三歲,蹲在齋宮西邊的小路上撿樹上掉落的“小燈籠”。小燈籠精巧得令人愛惜,成年人也不免撿了一個還要撿一個。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說著話,一邊撿小燈籠。她的哥哥,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在捉什么蟲子,他捉到螳螂、螞蚱、知了和蜻蜓,來取悅他的妹妹。有那么兩三年,我經常在那幾棵大欒樹下見到他們,兄妹倆總是在一起玩,玩的和睦融洽,都漸漸長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沒見到他們。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園中見到他們,肯定就會慢慢把他們忘記。
、谀鞘莻禮拜日的上午。那是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時隔多年,我竟發(fā)現那個漂亮的小姑娘原來是個弱智的孩子。我搖著車到那幾棵大欒樹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滿了小燈籠的季節(jié)。當時我正為一篇小說的結尾所苦,既不知為什么要給它那樣一個結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讓它有那樣一個結尾,于是從家里跑出來,想依靠著園中的鎮(zhèn)靜,看看是否應該把那篇小說放棄。我剛剛把車停下,就見前面不遠處有幾個人在戲耍一個少女,作出怪樣子來嚇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攔截她,少女在幾棵大樹間驚惶地東跑西躲,卻不松手揪卷在懷里的裙裾,兩條腿袒露著也似毫無察覺。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卻還沒看出她是誰。我正要驅車上前為少女解圍,就見遠處飛快地騎車來了個小伙子,于是那幾個戲耍少女的家伙望風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車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著那幾個四散逃竄的`家伙,一聲不吭喘著粗氣,臉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樣一會兒比一會兒蒼白。這時我認出了他們,小伙子和少女就是當年那對小兄妹。我?guī)缀跏窃谛睦矬@叫了一聲,或者是哀號。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開了手,裙裾隨之垂落下來,很多很多她撿的小燈籠便灑落一地,鋪散在她腳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雙眸遲滯沒有光彩。她呆呆地望著那群跑散的家伙,望著極目之處的空寂,憑她的智力絕不可能把這個世界想明白吧?大樹下,破碎的陽光星星點點,風把遍地的小燈籠吹得滾動,仿佛喑啞地響著的無數小鈴鐺。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車后座,帶著她無言地回家去了。
、蹮o言是對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這兩樣東西都給了這個小姑娘,就只有無言和回家去是對的。
、苷l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我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消滅,那么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也沒有肥力的沙漠。
、菘磥聿顒e永遠是要有的?磥砭椭缓媒邮芸嚯y——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抻谑蔷陀幸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等在這里: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由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歡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呔兔\而言,休論公道。
⑧那么,一切不幸命運的救贖之路在哪里呢?
、嵩O若智慧或悟性可以引領我們去找到救贖之路,難道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和悟性嗎?
1.“我?guī)缀跏窃谛睦矬@叫了一聲,或者是哀號”一句中作者“驚叫”或“哀號”的是什么?
2.第③段中作者為什么說“無言是對的”?
3.結合第④段語意以及上下文的句式特點,試補寫文中缺少的一句話,不超過30字。
4.第⑤段中作者說“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其含義是什么?
答案
1、①小伙子和少女就是當年那對小兄妹,②令人悲傷的是漂亮的少女竟是弱智。
2、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想不明白的,是讓人迷茫而無奈的。
3、原文:要是沒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
4、人類存在的本身需要差別,象痛苦、幸福等等差別永遠是要有的
我與地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欲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會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理解史鐵生對“生命”和“欲望”的哲理性感悟;
2.體會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賞析作者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史鐵生對“生命”、“苦難”以及“欲望”的感悟。
教學方法:教授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型:教讀課
課時:2課時
教具:自作powerpoint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對“生命”和“苦難”的感悟的內容。
2.把握課文景物描寫的特點,領會語言特色。
二、導入:
。娔X顯示“貝多芬”的圖片)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是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他不幸耳聾后,喊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誓言,作出不朽的偉大樂曲《命運交想曲》,當中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學的文章同樣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這就是——《我與地壇》(板書)。
三、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于北京,18歲赴陜西插隊。20歲時,因腿疾住進了醫(yī)院,那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七年臨時工之后,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fā)表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現為專業(yè)作家。作品以關注人生的獨特主題和風格引人注目。代表作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我與地壇》等。
。娔X顯示作者簡介和照片)
四、介紹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帝祭地的場所,也是我國最大且是唯一現存的祭地之壇始建時,壇外辟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總面積六百四十畝。曾經一度荒蕪,后來政府修葺整理為地壇公園,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的整個建筑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端莊、雄偉、別具一格。從整體到局部都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tǒng)觀念和象征傳說夠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方澤壇、皇祗室、宰生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
。娔X顯示地壇公園的圖片。)
五、閱讀第一部分回答
1.閱讀課文,說說作者如何把他和地壇聯系起來的?
、僮髡呤窃鯓尤サ貕?(用原文回答)
明確:“搖著輪椅”。
、谧髡邽槭裁础翱偸恰比ィ浚ㄓ迷幕卮穑
明確:“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③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他想要逃避?(用原文回答)
明確:“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然殘廢了雙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茏髡哒J為自己和地壇之間有“緣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
明確: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社會遺棄,同病相憐。
閱讀課文第一節(jié)與第五節(jié)第一句話,說說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娔X顯示)地壇 作者
荒↓ ↓雙腿
蕪↓ ↓殘廢
同病相憐
被人冷落←←→→被社會遺棄
2.第一部分有幾處關于地壇的景物描寫?
明確:三處。
。ㄈ嗾b讀第三段、第五段的景物描寫部分)
這兩段的地壇的景物有什么特點?(用主謂短語概括)
。娔X顯示)琉璃剝蝕 朱紅淡褪 柏樹蒼幽 草藤茂盛
高墻坍圮 雕欄散落
殘陽 正紅
廢園 沉靜
蜂飛 蟻動 瓢蟲升空 蟬脫
露珠滾動 草木競相生長
↓ ↓
古舊 荒蕪 →→→特點←←← 生生不息
↓
荒蕪但并不衰敗
明確:園子無人看管,大部分都沉寂,猶如無人煙的原野。但地壇里的卑微的草木昆蟲,并不介意所居之地的荒蕪,仍然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順其自然地活著,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地壇擁有了豐富的生命意蘊,因此荒蕪但并不衰敗。
3.作者在園中思考了哪些問題,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關于死的事;為什么要出生;怎樣活。
結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概括為:生是一個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死也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热簧挥勺约簺Q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所以,我雖然雙腿殘廢了,但不應該消極,而要順其自然地活下去。)
4.作者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可是他還有一個問題,那是什么問題?
明確:怎樣活。
、偃嗤瑢W朗誦六個“譬如”句,概括景物特點。
。娔X顯示)落日燦爛 雨燕高歌 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氣味、落葉的味道
、谀銈儚倪@些景物中體會到什么?
明確:六個“譬如”,調動了味覺、視覺、嗅覺和聽覺,從落日的燦爛、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里落葉的味道中,有一種生命的激情,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
、蹎枺哼@幾句解釋了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請聯系作者經歷、遭遇說說文句的含義是什么?
。娔X顯示)地壇 肆意雕琢 不能改變
身殘志堅
我 身體殘疾 精神不變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繼續(xù)賞析課文,理解作者對“欲望”的體會。
一、閱讀第二部分回答。
1.寫作給作者帶來哪些快樂與痛苦?他又想到什么?(用原文回答)
。娔X顯示)高興 整整一宿高興得沒合眼
中魔 想寫得更多 想得到別人的肯定 →→ 欲望
恐慌 擔心文思枯竭
悟出道理:人真正的名字:欲望。
2.作者如何看待欲望?
明確:人性的本質就是欲望。消滅欲望,也就消滅了人性。歷史上,人類的進步是很多欲望推動的,但災禍不少也是欲望造成的。因此,它既是“罪孽”,又是“福祉”。
二、討論思考:
。▽W生的答案可能豐富多彩,讓他們暢所欲言,然后教師總結。)
1.學完這篇課文后,同學們對人生、苦難有沒有新的感受?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生活、苦難之間的.理解。
明確: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笔疯F生歷經苦難,對痛苦有刻苦銘心的體驗,但經過一番深刻的思索后,明白面對苦難,不能逃避,不言放棄,要勇于向命運挑戰(zhàn),讓生命重新充滿生機。
2.《我與地壇》包含著作者對生、死非常深刻的思考:“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你們對于生和死有過自己的思考嗎?結合親身的經歷、體會,試簡述你的感受。
明確:生,如果只為等死,人其實早已死去。
3.史鐵生說:“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比艘簧锌偸浅錆M著各種欲望。請聯系生活,談談你對欲望的理解。
明確:欲望本身沒有好與壞的問題,關鍵是你對待它的方式和內容。
三、布置作業(yè):
1.人生如戲,其中的演員便是我們自己。這場戲,變化莫測,難以預料。但是,只要我們對人生的信念堅定執(zhí)著,那么,就算打擊再大,痛苦再多,也能化悲劇為喜劇。
請你以“感悟人生”為話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內容不限,不少于800字。
四、下課。
附:「板書」
死 生 活
我 ←————→ 地壇
欲望
我與地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從把握文章的線索入手,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靜、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學習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培養(yǎng)誦讀能力,從中感悟作者對生命的理性思考。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母親的關愛。
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超越身體的、心靈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過程。
重點: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復雜情感。
難點:感悟母愛的崇高偉大,形成正確的親情觀。
一、導入新課
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簡介貝多芬失聰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運的喉嚨,奏響人生的最強音。請大家看看這個人字,你們知道它為什么會穩(wěn)穩(wěn)地站著嗎?因為它有一撇一捺,因為它有兩條“腿”。
正是這兩條腿撐起了每一個人,每一個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屬于他的世界轟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終勇敢地站了起來。那么,到底是什么給了他人生的支點,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史鐵生,走進他的代表作——《我與地壇》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寫作背景
史鐵生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廠當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職回家。雙腿癱瘓后,史鐵生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并多次產生過自殺的念頭,讓深愛他的母親為此操碎了心。后來在母親的幫助下,經歷了在地壇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鐵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氣,同時,他將自己這段時期的生活經歷寫成了《我與地壇》一文。全文一萬三千余字,共分七個部分,從諸多方面寫了作者跟地壇的關系,其中主要內容是作者對于人生的思考。
三、作者介紹
史鐵生(1951~20xx),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患腎病,又發(fā)展到尿毒癥,需要靠腎透析維持生命。20xx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發(fā)腦溢血逝世。
【作品】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
四、題目解說
史鐵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tài)和對命運的感悟。
五、層次結構
全文分兩部分:
1、第一部分:我與地壇的關系。
2、第二部分:對母親的追思,對母愛的理解。
六、全文分析
1、文章開頭紹地壇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自己的小說引出地壇,并說明它是一痤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首先表明我是一個作家,同時又為下文埋下伏筆,促使人們思考,地壇為什么能進入“我”的'小說,“我”與地壇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
2、作者為什么說“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請根據原文回答。
明確:①雖然搬過幾次家,但越搬越近。②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④自從那個下午我無意中進了這園子,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⑤地壇的荒蕪冷落和“我”的失魂落魄相憐相惜,同時地壇又給“我”提供了一個寧靜的去處,讓我從容地思考人生的真諦。⑥地壇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讓“我”懂得了活著的情感與意蘊。
3、作者是怎樣對“古園”進行具體而細膩的描寫的?
明確:抓住古園荒蕪但并不衰敗的特點,選取了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草木等事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運用比喻和比擬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古園的動態(tài)美,語言富有詩意。
4、作者寫“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寫“十五年中”“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請結合史鐵生的心理,探究其蘊含了哪幾層深意。
明確:①這個世界是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個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它們可能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但它們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它們同樣在演繹著生命的美麗。②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在地壇上留下了只屬于自己的身影,它們是生命本身最真實的律動。
5、我們明白,沒有母親的陪伴,作者是難以走過那段歷程的。母親在他的求索過程中,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和幫助。那么,在作者的筆下,母親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
明確:作者寫道:“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蹦赣H順從兒子的任性,寬恕兒子的煩躁。這不是溺愛而是尊重。她試圖從尊重入手接近兒子的心靈,從而了解兒子,幫助兒子。作者描寫母親,著重寫了母親內心的斗爭、內心的矛盾。從感情上講,姐不放心兒子去地壇,那是一個脫離了她的視線,讓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憂心忡仲,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復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做對了選擇,使史鐵生得以在地壇拯救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這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
6、品味“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有過母親的腳印”一句的含意?
明確: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這樣的總結,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7、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課文寫的是“我”與“地壇”及“母親”之間的事情,“我”在“地壇”與“母親”之間建立了聯系!暗貕迸c“母親”給了“我”怎樣的生命啟示?
明確: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敘述了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tài)和對命運的感悟,講述了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最終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變,超越了個體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親與地壇融為一體,都給過我生命的啟示,地壇是“我”虛化了的母親,母親是“我”心中永遠的地壇,從而歌頌了母愛的崇高偉大。
七、中心思想
這篇散文通過寫作者與地壇的關系,表達作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感悟;通過寫母親,抒發(fā)作者對母親的感情及他所體悟到的母愛。透過這些樸實、純凈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史鐵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凈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帶給我們的啟迪和思考。
八、寫作特點
1、本文是一篇融議論、記敘、描寫為一體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感人,通篇都洋溢著對母親的深切的愛。在抒情中夾雜一些議論,突出了主題,如“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記敘的一些細節(jié)深化了主題,如“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自然景物的描寫,渲染了氣氛,如“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等等。在內容上,本文打破了抒情、議論與敘事、寫景的間隔,以思辨為主導,而又自始至終飽含情感,內涵深厚。
2、本文還較多地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地壇的荒蕪卻充滿生機,與“我”的殘廢自傷對比;“我”不顧母親的感受常來地壇,與母親承受痛苦而總是順著“我”對比;“我”重來地壇,想看到母親的身影而母親卻不在,與過去母親常來地壇看“我”而“我”卻不理睬她對比等等。通過這些對比,折射出作者對生命的自省和哲理性的思考,充分表現了母親對“我”深深的關愛之情和“我”對母親的無限懷念之情。
九、補充資料
散文:
(一)基本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chuàng)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ǘ┚索:
線索是作者將材料串聯起來的"紅線"或"寄托物"。常見的線索有以下幾類:
1、以核心人物為線索。
2、以核心事物為線索。
3、以時間為線索。
4、以地點為線索。
5、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
。ㄈ┓诸悾
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十、總結全文
地壇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大家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模仿“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辭的寫作特點給史鐵生擬寫一則頒獎辭。
1、下列對文本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筆法,選擇地壇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些對象,通過與時間和歷史、自然和生命的對話,深刻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B、夕陽殘照地壇的斷壁頹垣,時間的偉力、歲月的無情、宇宙的浩渺、歷史的凝重襯托出個體生命的高貴作者從中獲得了靈魂的皈依。
C、本文寫作風格獨特,在內容上打破了抒情、議論與敘事、寫景的間隔,以思辨為主導,從始至終自由灑脫而又飽含情感容量豐富,內涵飽滿。
D、文中的地壇既是一般的人文景觀,也是作者的靈魂棲居地。作者寫地壇突出的是一種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隱秘的精神默契。
2、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項所用修辭手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
B、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D、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
3、史鐵生調動了視覺、嗅覺、味覺描寫,展現地壇的博大深沉而動人的生命力。請你試著運用各種感官以一段描寫性的文字展現“秋季的雨”,200字左右。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C
3、示例:
孤寂的清秋,只我一人,唯一陪伴我的是這場遲來的秋雨。我松了松衣襟讓雨水同我嬉戲。她是那么頑皮,輕彈著我的發(fā)梢,輕點著我的鼻尖,輕輕地把我引人她的世界。清香的,我呼吸著這花香似的空氣;甜蜜的,我吮吸著這乳汁般的雨。為何你也一人,卻如此清香如此甜蜜?或許生命就該這樣吧,哪怕一人奮斗,也要進步;哪怕再多困難,也要樂觀。我微笑著,看著我頭頂的秋雨,心底默念,謝謝你,教我如何面對坎坷的人生。
解析:
1、A項“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筆法”錯,文中有不少細節(jié)描寫。B項應為“襯托出個體生命的微不足道”。D項從情感表達的角度來看,地壇在文中“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觀”。
2、A、B、D三項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
我與地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在《我與地壇》這篇散文中,史鐵生用懇切、優(yōu)美的文字,記述了自己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復雜難言的感受文章闡述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己殘疾后,地壇成為了自己棲居的精神家園,地壇荒蕪而不衰敗,它處處時時都洋溢著生命的律動史鐵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徜徉于其間,觀察、聆聽、感受、思索,終于感悟到了賴以支撐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使作家參透了生死,也明白了應該怎樣活,地壇讓一個不幸的人獲得了解脫,得到了靈魂的皈依二是以地壇為背景,寫了與地壇相關的人物—自己的母親,表現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
學生分析:
高中學生在認知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在理解生命的高度上、面對困難的勇氣上還需要有更為理性的思考同時,母愛總是毫不張揚的,母愛的方式總是平凡的,子女往往忽略了這平凡而又偉大的愛,只有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語言
2、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3、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教學重點:
史鐵生對生命以及苦難的感悟
教學難點:
理解地壇和母親在作者頑強求索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反復誦讀文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幻燈片圖片)有這么一個人,他最愛的體育運動是田徑,他最喜歡和最羨慕的人是超級田徑巨星劉易斯,最想做的事是和劉易斯賽跑,他對劉易斯說:“你的跑鞋我的夢”可現實中,他卻在二十一歲生日的時候,癱瘓了雙腿,從此,他再也沒有站起來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可是,他并沒有沉淪下去,他潛心讀書,他致力寫作,成了一個頑強的向不幸命運抗爭的人,他一直在跑,與劉易斯的迅跑沒什么兩樣他就是史鐵生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史鐵生,走進他的《我與地壇》,來感悟史鐵生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的思考(板書:課題)
二、展示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三、整體感知(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的標題是《我與地壇》,但作者僅僅寫了我和地壇嗎?
(明確:還寫了母親)
現在請同學們迅速從文中找出一個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過渡段
(明確: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四、深入探究
(引:“我”當年為什么要獨自跑到地壇去?“我”又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讓我們來探究文本,找到答案)
(一)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我”與“地壇”(板書)
l “我”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來到地壇的?
明確:
、倩畹阶羁裢哪挲g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谑Щ曷淦
、壅也坏焦ぷ鳎也坏饺ヂ,忽然間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l地壇是怎樣給作者以啟示的呢?(找出文中有關地壇的景物描寫,誦讀、賞析)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
朗讀略明確: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但園中的老柏樹卻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也就是說,地壇雖然荒蕪破舊,但卻仍然透露著一種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圖,這意圖實際上就是地壇給自己的生命的暗示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思考:作者筆下的蜂兒、螞蟻、瓢蟲、露水等事物有著怎樣的共同特點?)
朗讀略明確:地壇中的`小昆蟲和草木雖然卑微,但卻能自得其樂的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著,都在無言訴說著生命的頑強和美麗,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于它們的存在,使地壇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fā)現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自己也應該像那些小昆蟲和一草一木那樣珍愛生命雖然殘廢,但不能頹廢
“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齊讀,看都寫了地壇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點?)
朗讀略六個譬如
明確:燦爛的落日,高歌的雨燕,留痕的冬雪,激起草木和泥土的氣味的驟雨,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的落葉
引導:祭壇石門的落日,容易傷感,史鐵生卻看到光輝燦爛;最為落寞的時間,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蓋一切,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時候,孩子們的腳印讓他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蒼黑的古柏,讓他看到了園子里的亙古不變的寧靜之美;驟雨讓他聞到了灼烈與清純;秋風忽至,早霜到來,似乎滿目凄涼,但他看到的是落葉之美這些東西都蘊含著一種生命的激情,一種生命的永恒這些景物本身就是對生命最好的解讀作者長時間的觀察和思索這些景物,他會感悟到什么呢?換句話說,作為已經殘疾了的自己,應該怎樣去活?那就是:要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
l 小結:在我與地壇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將“我”與“地壇”聯系在一起的?
明確:一座廢棄的古園,一個殘廢的青年;古園荒蕪冷落,青年失魂落魄;古園荒蕪但不衰敗,青年感悟古園,珍愛生命;古園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不能改變,青年雙腿殘廢,勇敢的面對生活,精神不變總之,是地壇使史鐵生從絕望中走了出來,地壇給了史鐵生第二次生命!
(二)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我”與“母親”(板書)
讀文章第二部分,感悟、理解母親對自己的愛
l作者到底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明確: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自己不在家時,母親那種心神不定、坐臥難寧的“痛苦”與“驚恐”母親的想法和舉動,正是母親對兒子的愛的體現,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總是要加倍的
l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的?母親對待苦難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么樣的啟示?(找出關鍵句子,進行揣摩)
明確:(她思來想去最后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母親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希望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她是一位注定活的最苦的母親,更是一位意志堅韌的母親
明確:(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射門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韌的生活下去而這正是為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
母親伴隨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請集體朗誦: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總結討論:
縱觀全文,作者寫了“地壇”與“母親”,“地壇”與“母親”有什么聯系?
明確:當作者失去了行走能力的時候,他來到地壇,地壇的勃勃生機給了他生命的啟迪;當他失去了母親的時候,他依然來到了地壇,在地壇中,他追懷著母親的足跡,追索著母親給他的啟示母親是偉大的,地壇和母親一樣偉大
五、拓展延伸(任選其中一個小題)
(一)、史鐵生以一個截癱病人登上文學圣壇,取得出類拔萃的成績,對每一個人都是很大的激勵以“咀嚼苦難”為話題,寫一個片段,展示自己對苦難的態(tài)度
例子: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超越自我對于音樂家來說,雙耳失聰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但貝多芬卻能對命運說“不”這個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將苦難的果實連汁吞下,咀嚼耳聾的痛楚,不畏眾人的嘲諷,用發(fā)自靈魂的聲音講述了音樂的真諦,用心靈譜寫了永恒的經典
“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走向成功對于君主來說,斷送江山意味著什么?死亡嗎?但至少對勾踐來說不是在吳國的監(jiān)獄中,在夫差的皮鞭下,他臥薪嘗膽,一面咀嚼著苦難,一面勾畫著復國的藍圖,于是,越國滅吳不再是遙遠的神話
(二)、以“感悟母愛”為話題,寫一個片段
例如:沒有歷史史詩的撼人心魄,沒有風卷大海的波浪滔天,母愛就象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
母愛是天涯游子的最終歸宿,是潤澤兒女心靈的一眼清泉,它伴隨兒女的一飲一啜,絲絲縷縷,綿綿不絕,于是,在兒女的笑聲淚影中便融入了母愛的纏綿
我與地壇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復雜感受。
3、反復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自讀課)。
學生活動設計:
預習:
1、閱讀《我與地壇》全文,了解課文大意。
2、質疑,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3、朗讀精選的部分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音樂《命運交響曲》,此曲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抗爭苦難的激情。貝多芬也正因此頑強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這堂課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敘述抗爭命運挑戰(zhàn)艱辛的文章《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多媒體,作者像)
二、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文章僅僅寫了我、地壇嗎?(還寫了母親,多媒體)現在請同學們搜尋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媒體顯示)
三、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作者是跑著去地壇的嗎?文章中如何敘說的?
(它等待我出生雙腿)
2.獨自去地壇時,作者可不是掛著這般燦爛的笑容,找出文中描寫第一次去地壇的
句子。(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自己的身影)當時他的內心感受怎樣?找出關鍵詞句。
(失魂落魄、看見自己的影子百無聊賴,孤獨,頹廢,殘廢自傷)
3.于是我們常常能在地壇,夕陽下,月光下,看到那個凄慘傷感的身影,找一找總是4.作者總是到地壇去,這說明地壇與作者之間一定有著什么靈犀相通之處。作者由憔悴自憐、萎靡頹廢走向笑容如陽光般燦爛,地壇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壇的特點,概括。(荒蕪,不衰敗,坦然)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四百多年來自在坦蕩分析作者對這種環(huán)境的情感。
可是不衰敗,依舊有生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蜂兒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這又告訴我們什么?(生命來到世界就是一種美麗,活,義無反顧)
坦然:地壇不管天氣怎樣,不管態(tài)度怎樣,都坦然安臥,由此,作者悟出了什么了啟迪?
作者筆下的地壇歷經四百多年的變化,雖然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但她以頑強的生命力依然寧靜地存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蕪但不衰敗的事實,對于一個曾為生死問題苦苦思索的殘疾青年來說,肯定有所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換句話說,應該考慮的只有怎樣好好活下去的問題。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臨的事,那么,生,就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苦難的角色同樣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瀕于崩潰而頑強自救的靈魂?ǚ蚩ㄕJ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變做快樂,史鐵生雖然還不到這種地步,但他至少已經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讓痛苦停止呻吟!)
作者在述說自己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所思所想,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向讀者作了傾訴,并且還提到了上帝的安排。作者真的相信有個上帝在安排自己的.命運嗎?
(顯然不是。當一個人能夠豁達地面對死亡時,能夠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他的實際行動也告訴讀者,他相信的是自己與不幸的頑強抗爭,他相信的是自己的不懈拼搏。)
故園歷久而彌堅的活力正是激勵作者勇敢面對不幸,采取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取之不盡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變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壇陪伴他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在死生間進行徹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選擇,使我走出了陰影,坦然面對生活,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決定活下來了。所以作者說:我常常要到那園子里去。
(上述分析通過學生讀議展開,教師適為點撥,注重學生感受)
(二)第二部分
(1)如果不是讀了史鐵生的這篇嘔心瀝血之作,我們很難想到自然與人之間會有如此不尋常的關系。導: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請問擺在母親面前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難題?
配樂讀 2-3段,深沉而凝重的話語。
a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兒子忽然失去了雙腿,母親又不能替代他,悲痛又無可奈何,心里憂慮太多太多
b有一個細節(jié)就寫出了母親的這種心理痛苦,有一回反應,心神不定,失魂落魄(讀,評)所以說母親也在受折磨,無處發(fā)泄的痛苦活得最苦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默默地支持著兒子,寬慰著兒子。(細節(jié):曾經有過 )
由此可見,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3)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幺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4)再讓我們去感受母親的痛苦,母親的堅忍,母愛的偉大!讀現在(音樂:滿文軍《懂你》)
(5)母親給我的啟示,母愛的深沉與溫馨,作者更多是在現在我才想起,我不知道失去后才倍覺珍惜,母親走過的焦灼的路讓我懷念,于是拿起了筆紀念母親,紀念一種精神一份崇高?梢,這里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贊歌;貓竽赣H,并不要很多,只是別讓等待太多,文中那一段文稿朗讀。
四、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huán)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么我想問同學們:你如何對待生死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
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后,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我想每個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作業(yè):以感悟生活為話題,課后作文。
板書:
地壇:荒蕪但并不衰敗 母親:疼愛,理解兒子
(注定)活得最苦
意志堅韌
設想
生存的啟示
生,不再可以辯駁
決定活
死,不必急于求成
怎樣活 承受苦難,堅忍生活
我與地壇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殘疾后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2、咀嚼母愛對我的影響,體悟母親與地壇之間的同構性。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人的生命異常脆弱,當病痛、殘疾猝不及防地降臨,命運殘酷地捉弄,人的身體、心理、精神都陷入無盡的痛苦、無奈與無助之中。當史鐵生以自己對世界獨有的感覺、體悟、認知為基礎,對生命存在進行本真的思索和審美的觀照時,"我"以外的世界就成為我的世界--獨語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史鐵生內心深處的世界,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預讀課文
1、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生于北京,18歲去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住進醫(yī)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他在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fā)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
現為專業(yè)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并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史鐵生面對殘疾,曾一度彷徨苦悶,甚至于想到了自殺,但最后還是面對困難,勇敢的活下來,并拿起了筆走上了中國文壇,從殘疾到成為一名專業(yè)作家,史鐵生經歷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他的散文《我與地壇》借讀他對生命、對人生意義的參悟。對生命展開思考,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有時我們需要這份沉重,今天我們就需要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課時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確教學目標)
2、地壇:北京的一處古跡,明清時皇帝祭祀的場所。(展示圖片)
3、速讀--帶問題迅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篩選信息,并歸納。
問題1:"我"進入地壇時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頹廢、迷惘
指導:"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問題2、當時作者在地壇里思考著什么問題?結果如何?
他在想人為什么要出生,現在是否應該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著的問題。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給人的一個事實,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會死亡,不必著急。從此,他擺脫了自殺的念頭,走出了死亡的陰影。
指導:
"我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這卻不是在某一個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夠解決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三、重點解析
(一)內容解析
1、“我”是不是經常去地壇?(是)
“我”為什么喜歡去地壇?(寧靜)
。墼谌丝诿芫鄣摹⑿鷩痰拇蠖际,這世外桃源般的寧靜,不僅襯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當時需要的環(huán)境,它為作者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
2、地壇給了我什么啟迪?(找出關鍵句)
一個人,出生了,……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
我 雙腿殘疾 順應自然 不應消極
3、來地壇以前,由于雙腿殘廢而極端痛苦,有死的念頭,而來地壇,使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為什么地壇使我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呢?地壇僅僅是荒蕪嗎?(“荒蕪 不衰敗”)
為什么說地壇荒蕪而不衰?(找出有關的描寫,抓住一些關鍵詞)
小昆蟲 卑微
草木 競相生長
。ǘ╊I會語言的魅力
讀第5段。提問見課本。鑒賞:
1、“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2、“園墻在金晃晃的空氣中斜切下一溜陰涼!
3、“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
讀第7段,鑒賞六個“譬如”,寫出作者擺脫痛苦后對生命的熱愛和人生應有所作為的信念——只要這些美好的東西仍然存在,我們就應該好好地活下去。
[弱小的生命,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頑強的活著,給了我生命的感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園中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可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于它們的存在,到使這里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fā)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就應順從自然。]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guī)范,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耪页鑫闹嘘P于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tài)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珍愛生命、體驗母愛
2、展現內心世界的“輪椅視角”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史鐵生在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后,漸漸看清了生命個體中必然的真相: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當他在獲得頓悟之后,就逐漸地將眼光投射到他身邊的人上。此時,他發(fā)現其實母親所承受的苦難是自己的雙倍;他發(fā)現母親的愛原來一直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他的周圍,供給他呼吸,而他卻毫無知覺。
二、體味母親的"苦"
1、請大家找出并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 。(檢查預習)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于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里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為什么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 出于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臥難安;當兒子回家后,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么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于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依據以上示范分析,學生自己總結
1、文中的母親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討論]
她是一位不幸的母親;
她又是一位堅韌的母親
本文刻畫了一位巨大痛苦,幫助雙腿癱瘓的兒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氣的母親形象,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的母愛深沉而豪不張揚,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親是堅韌的、偉大的。本文歌頌了母愛的崇高、偉大。
2.文章是怎樣展現母親的愛的?[討論]
從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來寫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理解我,她保證了我去地壇的權力;她甚至做好了一切母親都不愿意做的最壞打算,“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她獨自承受著兒子殘疾及由此帶來的痛苦,她活得很苦,但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母親是苦難的,但很堅韌;“我”也是苦難的,那“我”該怎么辦呢?然而母親卻早早地離去了,在“我”剛剛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無福享受我的一點快樂。看文章相關部分,齊讀第14段!坝帧毕氲嚼铎稀队菝廊恕贰靶亲蛞褂謻|風”寫出了一種“物是人非”的悲痛。母親的死是我的至痛,至痛的心流淌出至情的語言。
[寫母愛,并不是母親直接表現的,而是通過自己心靈的對話,自問自思,從我理解母親對我的理解這個角度展開。這樣寫使文章尤為動人。寫母親,實際是寫“我”對母親的“理解”,寫史鐵生對“母親對待生命、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的“理解”。]
四、思維拓展
欣賞滿文軍的《懂你》,如果我們以史鐵生的描寫作為拍攝MTV的素材,你會選取哪幾個鏡頭?體會親情。[討論]
今天聽這首歌,和以往是否有點不一樣。我們是否解讀過自己的母親,是否試著去解讀母親,是否去解讀所有愛我們的人,是否為愛我們的人更好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yè)
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不論是文字表達,還是表現手法,還是思想內容,都有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課后認真閱讀的其他幾部分(在《讀本》上),請大家模仿本文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等刻畫人物的手法,寫一篇作文《重讀×××》,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我與地壇教案 篇11
一、 情境導入:解說(配《生命》主課件圖片)
導語:青年是一首詩,這是因為處在這個年齡段的生命總有著絢麗多姿的夢想和火一樣燃燒的激情,語文教案-我與地壇。而有這樣一位青年卻在“21歲最狂妄的年齡殘廢了雙腿”。詩化的歲月瞬間凝固成冰冷的現實,他一度徘徊在生與死的邊緣。終于有一天,他把輪椅搖進了地壇,在這古老而又充滿無限生機的古園里,他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棲的家園,聆聽心靈的聲音,感悟生命的真諦,完成了生命中最為壯麗的一次突圍,而這次突圍的過程,竟長達十五年。1989年5月,《我與地壇》誕生了,字里行間噴灑的全是作者15年來積聚在心中的幽思,這位作家就是現任北京作家協會的副主席史鐵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我與地壇》,走進史鐵生,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相關的常識:地壇的簡介(課件)
二、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主課件(框架圖)
自傳體散文,共七節(jié),選入課本的是其中的前兩節(jié),同學們在預習中已經通讀了全文,請大家結合此文,通過對文中關鍵信息層次性語句的整合,概述本文的'大意。(課件)
過渡:作為一篇散文,把握了作者的情感線索才能領會形散下的神聚。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有著一個變化軌跡,請大家用文中的話表述一下,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我與地壇》。(篩選感情性語句)
{失魂落魄、逃避、考慮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他人的成功往往我們關注的焦點。史鐵生由一個失魂落魄的殘疾青年成長為一個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文章雖長。但突顯的只有三個因素:我、地壇、母親。透視這三個因素是解答這一問題的關鍵。為了更真切的走入史鐵生的內心世界,我們先來進行一次
仿真模擬,角色互換的采訪:共同去感受成功背后那個頑強的生命。
采訪的基本要求:
1、分成兩組(東半球,西半球)采訪史鐵生。東半球同學為史鐵生、西半球同學為記者。
2、每組第一位同學為組長,搜集整理本小組的采訪信息。集中小組成員的共同智慧。
3、采訪時角色定位,仿真模擬,盡量從文中提取問題。用文中話作答?蛇m當加入個性化語言。交流時要聲音洪亮。準備一下。
附:采訪史鐵生:
1、 記者:您好,史鐵生,我曾經拜讀過您的很多作品,《合歡樹》《秋天的懷念》您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理性的光輝,讓我們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現在您做為一個知名作家,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著艱辛的歷程。請問您在21歲失去雙腿后的感受是什么?
史鐵生:失魂落魄,想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
2、 記者:據說您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地壇。自從那以后,就再沒長久地離開過它。您最初去地壇的動機是什么?
史鐵生:雙腿殘廢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幾乎什么都找不到,到地壇,當僅為著那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而且那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看見自己的身影。
3、 記者:看來,地壇對您吸引并非偶然,地壇給你帶來了哪些生命的啟示?
史鐵生:“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地壇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了,它剝蝕了浮夸與炫耀,留下的只有那份超然,它就是我命運的寫照;尤其是文中景物。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史鐵生都能感受到那種生命的氣息。每一位史鐵生發(fā)言:我喜歡
個性解讀
(結論: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人可以殘廢但不能頹廢。)
4、 記者:在地壇中您曾連續(xù)幾個小時思考關于生與死的問題,你想明白了嗎?
史鐵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地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這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終生的魔鬼或戀人。)
5、 記者:你用十五年時間思索生與死的問題,是不是太長了,人生有多少個十五年啊。(只有在滄桑的歲月中才能參透哀與樂;生與死。)
小結:同學的采訪很精彩。關于生命的深沉思考,應該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點。史鐵生起點在地壇,是地壇在不動聲色地感染甚至拯救著作者,使作者對生死有了達觀的理解?匆环鶊D片。雖然史鐵生永遠無法穿上那雙跑鞋,可實際上,他已經帶著那雙跑鞋,帶著他的夢想,在人生之路盡享自由和奔放。(課件)04年的殘奧會上,中國的獎牌躍居世界首位。殘疾人身殘志堅,頑強地同命運抗擊。成功就是要腳踏實地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成功就是不斷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
回到我們的文章中,地壇是作者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作者成功的背后還有一位以地壇為背景的偉大的形象母親。
我與地壇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通過學生自讀和老師指導,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我與地壇教案。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1、理解、體味史鐵生對生命以及其苦難的感悟。
2、學會感受母愛、理解母愛。
3、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2:作者傳達怎樣的復雜感受。
3:反復誦讀文章、討論與指導相結合。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放音樂《命運交想曲》
同學們一定知道這首音樂——貝多芬的《命運交想曲》。這當中洋溢著一種抗爭命運的激情。我們今天就來學一篇也是抗爭命運的文章。打課題和作者幻燈片。本文標題是《我與地壇》,但是作者僅僅是寫了我和地壇嗎?
還寫了母親,F在請同學們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開頭一句: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
二、朗讀、分析、評價
(一)第一部分
1. 他是“跑”到地壇去的嗎?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課文的原句來回答)
“我搖著輪椅進入園中”
2. “獨自”跑到地壇去。為什么“獨自”去?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找出課文的句子來分析。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寫出了作者那時的孤獨、頹廢、殘廢自傷的'心境。
3.“總是”到地壇去。為什么“總是”到地壇去?這是一個環(huán)境怎樣的地壇?它是不是與作者有什么靈犀相通之處?這樣的環(huán)境特點使作者的思想有了什么樣的啟示?(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特點:荒蕪但并不衰敗。
朗讀寫“荒蕪”的句子;稍分析作者對這種環(huán)境的情感。朗讀寫“不衰敗”的句子;稍分析此處景物的特點。
啟示:生是一個不可辯駁的問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我與地壇教案》。(配樂朗讀此句。)
這個啟示使作者的命運起到了什么樣的變化? 擺脫了那頹廢、消極、殘廢自傷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把矍暗囊磺凶兊貌辉倌敲纯膳铝恕。他“決定活”下來了。(古園的形體“辛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的。譬如``````”這些環(huán)境的永恒特點又給作者思考“怎樣活” 提供了一種氛圍。
所以說我與地壇的關系十分密切,用課文的詞語來說是有一種“宿命”的“緣分”。甚至可以說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總是”要跑到地壇去。
。ǘ┑诙糠
導:作者說他“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蹦敲淳陀袔讉問題要問同學們:
1.是作者以前的行為給母親到底出了一個什么“難題”?
2.母親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難題”?
3.可見他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4.這樣的母親,母親這種對待“難題”的方式又給了作者什么樣的啟示?
。▊別學生朗讀1-3段,配上音樂。其他同學劃出回答前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
(1)“難題”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兒子的行為給母親出了一個什么難以解決的矛盾?五個“知道”,“擔心”,不僅僅是“擔心”,還有“痛苦”、“驚恐”。
。2)母親沒有退縮、沒有消極的對待、更沒有放棄,而是“承擔”這“苦難”,堅毅地走下去,母親希望直到兒子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親是一位“疼愛”而且能夠“理解”兒子的母親。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
的母親。而且是一位“意志堅忍”的母親。
。4)母親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給了生存的啟示:要堅強地承受苦難,要堅忍的生活下去。而這正給作者“怎樣活”遞了一把鑰匙。(速讀課文,找出下文中寫出母親給我“影響”的一句。)“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光陰的流逝轉,在我的印象中愈鮮明深刻。”
5.作者知道這一點是在什么時候?又是怎樣知道的?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過“設想”而知道的。其中蘊涵著深深的對母親的懷念?梢姡@里不僅寫出了母親這一輩子給了我生存的啟示,同時也是一首獻給母親的贊歌。
。▊別學生朗讀,評點,老師范讀,再學生齊讀。)
三、分析、評價,借鑒、吸收。
導:地壇的特殊環(huán)境給了作者這樣的生死觀的啟示。母親的生命歷程也給了作者那樣的生存啟示,那么我想問同學們:你對生死觀有無別的看法?
為理想而活,為愛我的人而活,也為母親的驕傲而活等等。作者經歷了深重的苦難,經歷了這般近乎致命的打擊后,才悟出這樣一個非常深刻的對待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又如何看待“苦難”?有句話這么說“只有經歷痛苦,人才能變得深刻;只有經歷痛苦,人生才變得輝煌;只有經歷痛苦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钡蚁朊總人不希望自己災難降臨,所以我又想問同學們:你是如何看待“苦難”的?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的?(歌詞“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我與地壇教案 篇13
【教學設想】
1、 從課文入手,按母親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引導學生去認識母親的人性美、人格美,從而受到美的激賞并得到別一種閱讀方法的感悟。
2、 制作與教學相配的課件,增強審美效果。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屏幕顯示:湛藍的底色,以地壇為背景,左上方寫著《我與地壇》——史鐵生,右下方史鐵生坐著輪椅,微笑著。左邊字幕:母親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
第一節(jié)里,史鐵生搏擊命運,擺脫陰影,感悟人生,超越死亡。他認識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由此超越了“死”,接下來超越“生”更不容易,有一個人,在他超越“生”的過程中,一直陪伴和幫助他,這個人是誰?是他的母親。我們今天就從史鐵生的母親的形象入手,來進行關于母親的審美閱讀。
二、審美閱讀
1、母親的形象美。
在課文中找出直接描寫母親的段落,它們是非顛倒、3、8自然段落。分析這些段落,討論作者總是往地壇跑的時候,母親的反應是怎樣的?
送——理解
請一個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配樂馬斯涅的小擔琴曲《沉思》,分析通過母親的舉動,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格?屏幕顯示:
憂——堅忍
母親的形象美
找——關愛
課文中2、3、8自然段直接回憶描寫了母親當年的驚恐不安、憂愁和痛苦,但母親什么也沒有說,她在默默地忍受、苦苦地支撐。
第9段有一句話:“我用紙筆在報刊上碰撞開的一條路,并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睘槭裁?回答是:母親并不企求兒子顯赫成名,只是希望兒子在苦難面前,能經受起考驗,像普通人一樣,堅強地生活。文中哪句話印證了這一點?第9段結尾“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這就是文中母親的形象美,她的美是堅忍博大、可歌可泣的。
其它幾段多是自我反思的段落,作者在沉思中感悟,在內斂中喟嘆,自訴自省自責自悔。文章的風格可以概括為(屏幕顯示):
回憶與自省交融 贊美與懺悔并存
如泣如訴的風格 感悟思辨的基調
2、母親的群像美。
推而廣之,在我們的記憶中,從古到今,有哪些頌揚母親的故事和詩文?
討論之后,屏幕顯示:電影背景,字幕
孟母三遷
歐母教讀
岳母刺字
母親的群像美
唐朝有一位詩人,名叫孟效,他一生窘迫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的卑微之職.他要接母親來溧陽,以盡孝心.此時,孟郊眼前浮現出母親關愛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并寫下了一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紙 船
——寄母親 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二、母親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名人名言:“造就我的,便是我的母親!--愛迪生
母愛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簡單、自然、豐碩、永不衰竭的東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法國巴爾扎克
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惟有母愛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绕樟心凡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獯罄
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發(fā)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紀伯倫)
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米爾)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全世界的母親多么的相像!他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人生最美的東西之一就是母愛,這是無私的愛,道德與之相形見拙。(日本)
媽媽你在哪兒,哪兒就是最快樂的地方(英國)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親才是真的,永恒的,不滅的。(印度)
記憶中的母親啊!最心愛的戀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歡樂,所有的情誼。(法國)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親就是上帝。(英國)
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法國)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法國)
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英國)
孟母為了選擇孩子成長的最佳環(huán)境,三遷其居,培養(yǎng)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亞圣”;歐陽修四歲喪父,母親用葦桿在沙地上畫字教他認讀,成就了一代文豪,彪炳千古;岳母在岳飛的背上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字,教導出一代名將,千古英雄。
母親的偉大還在于:母親千辛萬苦養(yǎng)育了孩子,一旦國家和民族需要時,母親又毫不猶豫地獻出他們的至親至愛,放映電影《苦菜花》《高山下的花環(huán)》的'故事片段,然后屏幕顯示:是母親養(yǎng)育了孩子,成就了孩子,而當祖國需要時,母親又義無反顧地獻出他們的孩子,母親是崇高的、偉大的、無私的。母親的人性美、人格美閃爍著永恒的光輝,照徹天地和宇宙,貫穿遠古和未來。
母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她沉浸于萬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間。她就像一場春雨,一首清歌,潤物無聲,綿長悠遠。
3.母親的意象美。
千百年來,我們感謝母親,歌頌母親,常選用哪些審美意象?它們分別表現了什么審美?屏幕圖像滾動播出:春暉、大地、江海、港灣、大樹、祖國。
其審美是:
大地--豐厚
祖國--歸依
春暉象征母愛的溫暖;大地象征母愛的豐厚;江海象征母愛的包容;港灣象征母愛的安全;大樹象征母愛的支撐;祖國是我們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歸依。定格顯示字幕:
春暉--溫暖
港灣--安全
母親的意象美
大樹--支撐
江海--包容
其中可吟唱《小草之歌》《大海啊,故鄉(xiāng)》等歌曲體味,放配樂詩朗誦--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經過這一番審美辨析,我們再回到課文,對殘疾人的母親進行最后的審美觀照,談談你知道的殘疾人的母親的故事:
故事一:快80歲的著名影星秦怡,有一個50多歲的殘疾兒子,秦怡不僅料理他的生活,還讓他學繪畫。一個西方著名的電影制片人知道了大為感動,收藏了她兒子的畫,并說,他收藏的不僅是一幅殘疾人的畫,更是一個殘疾人的母親的偉大人格。
故事二:香港弱智兒瘐文瀚走失,下落不明,其母花費巨資四處尋找,兩年多了始終沒有放棄努力。
故事三:武漢20歲的武警戰(zhàn)士方超追擊歹徒,被歹徒的子彈擊中大腦,成了植物人。母親每天在他耳邊呼喚他的名字,講他兒時的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于喚醒了他,這是母愛的奇跡。 為了保衛(wèi)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年青的警察方亮面對持搶歹徒奮不顧身,不幸一顆罪惡的子彈射中了方亮的大腦。經過多方搶救,英雄的生命終于得以保全,但他被醫(yī)生斷定為終身臥床的植物人……在隨后的五年里,20xx多個日日夜夜,是母親的愛讓英雄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三、總結
殘疾人的母親,她們比平常的母親更為痛苦,更為不易,她們注定是沒有回報的,她們是一輩子的苦役,所以她們的愛更加無私,更加超功利,更為偉大,更為崇高,因而更具有人格美、人性美,是人間愛的極致、美的極致。
四、作業(yè) 課后寫作研究性論文:《關于母親的思考》。
我與地壇教案 篇14
學習重點和基本要求:
一、通過層次結構的分析把握文章的總體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寫法。
作者介紹: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qū)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
1979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陸續(xù)發(fā)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F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作者曾這樣解釋過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去向!边@可以看作是對他作品最好的注釋。
查生字、詞,并注音:
1、宿命():
2、坍圮():
3、玉砌雕欄():
4、亙古不變():
5、頹墻:
6、肆意():
7、雋():
8、恪守():
9、捋():
10、熨帖:()
11、撅():
12、猝():
13、狼藉():
14、日沒():
15、():
第一課時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前兩小節(jié)寫我與地壇的緣分;中間三節(jié),寫“我”在“失魂落魄”中走進園子百無聊賴,卻又無所事事。最后兩節(jié),寫“我”冷靜下來,專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關鍵是怎樣活的問題。園子中的一切在撞擊著我的心靈與情感,并從中找尋到活下去的勇氣。
第二部分,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fā),使“我”懂得怎樣生活。第一節(jié)為過渡段。第二至三節(jié)寫母親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第四至第九節(jié)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想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歷。“我”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而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回憶母親多次到園中找“我”。第十節(jié)結束回憶。
小結:從內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稱為“人與景觀”,后一部分可稱為“人與人”(“我與母親”)。
集體討論,整體感知第一部分
1、提問: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將“我”與“地壇”聯系起來的?這樣的開頭有什么作用?
明確: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生活拋棄,同病相憐,兩者都歷盡滄桑。這樣的開頭,為下文描寫、敘事、抒情打下了基礎。
2、提問:這部分有幾處關于地壇的景物描寫?這幾處描寫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三處。第一處特點是破敗、荒蕪、古舊。第二、三處特點是寧靜,充滿活力、生氣,體現這古老的園子生命依然頑強,洋溢著生命的律動。
3、提問:文中關于地壇的景物描寫(朗讀該部分),折射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態(tài)?
明確:史鐵生在二十歲青春韶華時下不幸癱瘓,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里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地壇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組成部分,作者在幾處景物描寫中深情地抒發(fā)了這種人與對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詩如歌,專情、美麗、傷感而又帶禪意。對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對生命的不同況味的理解和咀嚼,而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與園中的景物相應。
4、提問:作者在癱瘓后,在十五年漫長歲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說獲獎,思想感情經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這樣的變化,與地壇這個環(huán)境有怎樣的關系?
明確:作者的思想感情經歷了一個從苦悶、絕望到充滿希望的過程。正是地壇這種難以言傳的包孕著永恒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寂與涌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的心靈以強烈的震動。文章中的地壇概括地說,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用文中的話即為:荒蕪但并不衰敗。
總結:對這篇自讀課文,重在賞析。作者本文的首要線索是“我和地壇”,即命運受到重創(chuàng)之后,作者面對地壇的思考。文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物我不分。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通過繼續(xù)分析課文,體會文章的第二條線索。
2、領會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領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一、分析第二部分,體會第二條線索
1、提問:該部分寫母親對“我”做了哪些事來體現她那偉大而又毫不張揚的愛?
明確:“我”上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找”。“送”、“憂”、“找”,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
2、提問:母親的心理活動,作者何以知之?
明確:正是母親的行動,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進行設想、體會。
3、文中第二節(jié)有一句話“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設想”對刻畫母親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種“設想”無論對寫作對生活都很有啟發(fā)。能作這樣的設想,才能充分理解母親的愛心。如果僅僅寫母親幫我上輪椅車,目送“我”上地壇,到園中來找“我”那還不足以表現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母親在家怎么樣,日日夜夜怎么想,寫這些,才能使母親的`形象血肉豐滿。可是不去設想,就不能懂得母親的愛心。
4、提問: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明確:作者回憶母親,深深感悟到母親的苦難和偉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的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親是堅韌的偉大的。
作者最為痛惜的是母親早逝,僅僅活了四十九歲,再也看不到到兒子的出息。作者對文學成就的追求,為母親也是一個動機,母親卻沒有看到兒子發(fā)表作品的一天,沒有看到兒子作品的獲獎的一天,未能分享兒子的快樂。作者對母親的悼念真是魂牽夢繞,痛切心肺。
5、提問:作者逐漸領悟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領悟到創(chuàng)作也“并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你認為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
明確:母親只是以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暗中默默地鼓勵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6、怎樣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這園中不單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
明確: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這樣的總結,暗示了“我”的成長時時處處離不開母親的啟發(fā),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二、思考:通過閱讀文章,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在寫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1、回憶漫長歲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條思路來。
“我與地壇”這個題目,設身處地想,很難寫。時間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何從寫起?從文章節(jié)選部分來看,先寫自己,再寫母親。作者寫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殘疾了雙腿之后對生命的思考為線索,而將地壇的環(huán)境描寫分散掛在這條線上,既扣題目又顯示了生命的歷程。寫母親那一部分,則由“我”這一部分派生出來。
2、寫作,即可以反映客觀世界,也可以表現內心世界。
史鐵生不是那種依馬而立下筆千言的“高產作家”,但他是一個尋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個值得重視的獨特的作家——他自己給自己決定了:他所傳達的思想意蘊在與人的存在處境的關聯方面,要比其他作家顯得更為密切,更為細致,也更為豐富深刻一些。從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3、散文應注重語言的優(yōu)美、流暢,富有情感表現力。
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純的敘述中讓人感到自己也變得純潔而多情。并不是說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讀者,但是在史鐵生的筆下,無情的歲月似一張流走的臉龐,成為音樂、圖畫和夢幻,盡管憂傷像地壇一樣古老,但是母親身上那種真摯而堅韌的信念使我們永遠無法忘懷。
本文語言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文中對地壇的第一、二處的景物描寫等。
三、討論:從思想內容,本文值得我們借鑒吸收有哪些?
明確:
1、要頑強地開辟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愛。
3、珍愛生命,珍愛健康。
4、要關心殘疾人。
結構圖解:
琉璃剝蝕
朱紅淡褪
高墻坍圮
雕欄散落
柏樹蒼幽
草藤茂盛
昆蟲活躍
落日燦爛
雨燕高歌
氣象萬千
珍惜生命,頑強生活
遠離死亡,走出自卑
無言準備
憂心祁求
悄悄尋找
焦灼牽掛
過早去世
兒子身殘,母親最苦
報答母恩,愿望難償
【我與地壇教案】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教案11-25
《我與地壇》教案11-25
我與地壇教案15篇11-25
《我與地壇》教案6篇02-25
《我與地壇》教案 15篇01-30
我與地壇教案(15篇)01-30
《我與地壇》教案匯總7篇07-16
《我與地壇》教案(通用13篇)11-06
《我與地壇》教案合集6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