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師說教案

時間:2024-06-05 01:29:52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師說教案模板匯總9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說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師說教案模板匯總9篇

師說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并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注釋

 、俟胖畬W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谏跷崆。

  乎,在。

 、畚釓亩鴰熤。

  師,以……為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芪釒煹酪。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诮處煹穆氊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蹚睦碚撋详U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軗駧煹臉藴。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課后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賻熣撸詡鞯朗軜I(yè)解惑也。

  受通“授”。

 、诨驇熝桑虿谎。

  不通“否”。

 。2)虛詞

 、僦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志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谄洌

  其為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于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賽u學于師 (形→意動)

 、谖釓亩鴰熤 (動→意動)

 、劬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佟皫煹乐粋饕簿靡印痹诮Y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

 、凇皫煹馈敝甘裁?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蹚膸煹娘L尚不再流傳,是因為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為了批評“恥學于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結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b.愛其子

  于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俦径我每鬃友孕,闡述了什么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總結:“圣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著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圣人無常師”出發(fā),針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

 、凇肮诺馈敝械摹暗馈敝甘裁?

  明確:儒家道德。

 、郾径蔚淖饔檬鞘裁?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師說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針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篇“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lián)系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并為學生學習下一課《問說》進行課內自讀(將《問說》與《師說》比較閱讀)在方法上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二、作者介紹、解題;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于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丈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界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保x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玻页稣n文中合成的雙音詞: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常赋鱿铝屑狱c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矗懻撝攸c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ǎ保⿴煟赫n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僮髅~,有三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系)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系)

  作“以……為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ǎ玻┲赫n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谧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ǎ常┢洌赫n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師說..-教學教案標簽:高三下冊語文教案,高中語文教案, 師說..-教學教案,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5.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數(shù) 段意 論點

  1 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 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3 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為師的道理 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4 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后學號召1.不拘于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為+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為恥

  八、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布置作業(yè):1.結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玻畷孀鳂I(yè):“思考和練習”三。

 。常A習思考題:(l)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ǎ玻┰诘诙沃凶髡咴鯓舆\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論證方法;二、語言特點;三、借鑒意義;四、與《捕蛇者說》作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保疚倪\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保褜W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八本哂写~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

師說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和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

  2. 認識本文中反映的韓愈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yǎng)自己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3. 鑒賞本文運用正反對比論證、反復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

  4. 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目標重點】

  1. 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 理解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和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

  【目標難點】

  認識本文中反映的韓愈的封建思想,從而逐步培養(yǎng)自己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教學內容】

  [字詞積累]

  1. 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 古今異義

  學者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

  今義: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古義:小的方面學習。如: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古義: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今義:許多人。

  所以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前瞻預測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在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組是()。

 、俟胖畬W者必有師。②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劢裰娙,其下圣人也亦遠矣。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菽晔,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現(xiàn)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學者,古義:求學之人;今義:有學問之人。傳道,古義:傳播道理,文中指傳播儒家思想;今義:通常指傳播宗教思想。眾人,古義:普通人;今義:大家。小學,古義:文字學,文中指對小的方面是學習的;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古文,古義:先秦兩漢的文字;今義:相對于白話文的文言文。

  3. 一詞多義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趲煹乐粋饕簿靡樱L尚)

 、鄣老嗨埔玻ǖ赖聦W問)

 、苡嗉纹淠苄泄诺溃ǖ缆罚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趲煹乐粋饕簿靡樱鱾鳎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谖釓亩鴰熤~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畚釒煹酪玻▽W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萦谄渖硪玻瑒t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

 、谟谄渖硪玻瑒t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趲煹乐粡停芍樱ㄖ,了解)

  前瞻預測

  下列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B.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圣人無常師

  C.吾從而師之D.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驚,問所從來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項中的兩個“傳”,一念chuán,一念zhuàn;B項中的兩個“師”都是老師的意思;C項中的的兩個“從”,一是跟從之義,一是表方向的介詞;D項中的兩個“道”,一是道理,一是風尚)

  4. 詞類活用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中的“師”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前瞻預測

  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項的一項()

  A. 吾從而師之。

  B. 孔子師郯子……

  C. 不恥相師。

  D. 稍稍賓客其父。

  答案:C(C項中的“恥”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對……感到羞恥”;其余各項加點的詞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分別解釋為“以……為師”“以……為師”“以……為賓客”)

  5. 虛詞的用法

  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作動詞,“到”、“往”。如“吾欲之南!

  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谧髡Z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如“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前瞻預測

  下列各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p>

  C.而恥學于師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時,學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項中兩個“之”都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前一個“師”是動詞“從師學習”,后一個“師”是名詞“老師”;C項中前一個“于”是介詞,表所向,后一個“于”是介詞,表被動;D項中前一個“乎”是介詞,相當于“于”,后一個“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于“……呢”)

  [句式積累]

  1. 判斷句: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 被動句:

 、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 賓語前置句: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介賓短語后置句:

  ① 而恥學于師。

 、 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 師不必賢于弟子。

  4.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5.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前瞻預測

  把下面文言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各句的句式特點。

 、傥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诰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不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答案:①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郜F(xiàn)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

  [熟語積累]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p>

  [語段積累]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品思題目]

  “師說”,意思是說說從師學習的道理。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非常重要的論說文,是中國古代專論教師的名篇。它著重闡明了從師學道的必要性和應有的態(tài)度,提出了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選擇教師應以掌握仁義之道為根本條件,“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他提倡學無常師,要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在師生關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他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師生也是可以互相學習的。這比《學記》中的“教學相長”的觀點更進了一步,注入了民主與辯證的新內容。

  高考在線文學常識

  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笨梢姡罢f”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xiàn)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等。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走進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昌黎(今河北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诡伓鵀閹,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創(chuàng)作心語]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答李秀才書》)

  2.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哀辭后》)

  3.讀書以為學,纘言以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蓋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耳。茍行事得其宜,出言適其要,雖不吾面,吾將信其富于文學也。(《送陳秀才彤序》)

  4.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曰:古圣賢人的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又問曰:文宜易宜難?必謹對曰:無難易,唯其是爾。(《答劉正夫書》)

  5.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音,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東野序》)

  6.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發(fā)于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荊潭唱和詩序》)

  [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師說教案 篇4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了解古文特點及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 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構,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閱讀和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2、 教師點撥,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 分析文章的整體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熱情,古為今用,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

  1、 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教學設想:

  1、 教學思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三維目標。

  2、教學方法:自主預習法、激情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分析討論法、點撥啟發(fā)法、、拓展延伸法。要以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shù)募右渣c撥總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視頻、圖片、文字)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

  通過課件出示一些重點字詞,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ǔ鍪緝热菀娊贪负蟾郊糠郑

  二、情境導入

  教師由視頻《程門立雪》的成語故事導入新課: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其對老師的.尊敬;現(xiàn)代社會尊師重道也蔚然成風,毫不遜色于古人,人們把老師比喻成“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然而,在魏晉以后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于師”的陋習,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出示課題】

  三、作者簡介、解題

  1、作者簡介

  【多媒體展示】

  三個關鍵詞:唐宋八大家 古文運動 韓潮蘇海

  【點撥】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 明人將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又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 “韓潮蘇! 指唐朝韓愈和宋朝蘇軾的文章氣勢磅礴,如海如潮。這就明確地指出了韓愈的散文風格--氣勢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蘇洵說:“韓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渾浩流轉!保ā渡蠚W陽內翰第一書》)

  2、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比“論”要自由一些。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等都屬這類文體。

  四、文本內容研習探究

  1、朗誦點撥

 。1)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2)教師簡要點撥朗讀時的注意事項

  注意讀準字音,適當停頓;注意課文第二段的語氣重音變化,要讀出韓愈文章氣勢磅礴,感情充沛的特點,讀準作者蘊含的感情。

  2、共同研習課文內容

  (1)設疑討論交流,了解課文內容

  (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研習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在研討的過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要抒發(fā)的情感)

  【多媒體展示問題】

  【問題一】這篇文章為誰而作?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W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明確】“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從課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十七歲小伙子的。

  【問題二】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可以總結為三個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② 他不拘于時,學于余

 、 能行古道

  【教師點撥】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問題三】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謂的“古道”指的是古人從師之道,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一、三兩段,相互討論完成答案,教師總結明確)

  【明確】古人從師之道--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點撥分析】

  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自然讓我們想到了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且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問題四】古人如此的注重從師學習,那么擇師的原則是什么?(原文語言回答)

  【明確】擇師的原則: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點撥分析】

  韓愈闡述古人從師之道,其真正的意圖是引出對擇師原則和標準的闡述,作者認為擇師的原則是不分高低貴賤,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師,同時,作者打破傳統(tǒng)觀念,認為老師不一定要比學生強,學生也不一定比老師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師,詳細地展現(xiàn)了擇師的原則。

  【延伸小結】

  以上是古人的從師之道,也是韓愈對于從師的觀點,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這種古道,才成就了他們的輝煌,相信這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所啟發(fā)的。

師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方法:講授、討論、多媒體展示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夫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二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含義!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含義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于學習中“問”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懽鞅尘埃┰陧n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闭窃谶@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夫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fā)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fā)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儷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chuàng)新,詞必己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

  四、朗讀正字音。

  五、提問: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及分論點?

  概括本文的段落大意。

  六、分析文本。

  請同學嘗試翻譯并加以指點,指出重點詞句。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還是地位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沒有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吧!

  眾人喜愛他們的孩子,選擇老師教育孩子;他們自己呢,卻以從師學習為恥,這真是糊涂!那孩子的老師,教他們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給人傳授道理,給人解釋疑惑的老師。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決,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求教(含義是不知句讀的倒要從師,不能解惑的卻不從師),小的.方面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看不出他們有什么明智的呢。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如有人稱人家為老師,稱自己為學生,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y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yōu)槲榈,現(xiàn)在士大夫們的智慧反而不如他們。難道值得奇怪嗎?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夫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夫子?追蜃诱f: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強,聽聞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這樣罷了。

  李蟠,十七歲,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七、本文語言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使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旦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個含義,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與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使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使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八本課小結。

  九布置作業(yè)。

師說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4、掌握重要字詞及古今異義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qū)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板書課題。解題。

  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罢f”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初中學過的《愛蓮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懽鞅尘埃┰陧n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愿從師學習,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恥于從師的風氣很盛行。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闭窃谶@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抗顏而為師”,并著《師說》來抨擊恥于從師的風氣,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過去的舊框框,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三、初讀課文

  1.第一、三、四段學生齊讀,第二段師領讀。

  2.訂正以下字音:

  句讀 不 阿諛 郯子cháng萇弘 師襄 老聃 蟠 貽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一)字詞疏通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求學的人 是靠(他)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的

  學者:者字短語,相當于名詞 受同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卻 跟從老師(學習) 那些成為疑惑的

  而,表順承 而,表轉折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在 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 跟從(他)拜他為師

  相當于介詞“于” 于:表比較,比。 師:名作意動:以……為師

  4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 哪管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5是故無貴無賤, 無長無少,

  無論地位尊貴 地位卑賤 年齡大 年齡小

  無……無……:無論……還是

師說教案 篇7

  1、正確理解本文思想觀點。

  2、體會并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本文思想觀點。

  2、正反對比的論證。

  【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文體及作者

  1、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2、“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范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著重論述的論題!皫熣f”,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針砭。著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采取的態(tài)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養(yǎng)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扎實的基礎。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后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當于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yōu)美散文傳統(tǒng),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并提出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模仿因襲,人云亦云。 (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文從字順”)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說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抨擊當時那些自恃門第高貴,看不起別人,不肯從師學習,甚至對別人從師也進行嘲笑的士大夫階層。初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fā)揮得無余,富有現(xiàn)實意義。

  二、現(xiàn)實切入

  先給大家講一件真實的故事。咱們學校有一位數(shù)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各種數(shù)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

  三、分析第一段

  同學們的發(fā)言說明了對教師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F(xiàn)在我們先研讀《師說》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韓愈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然后再請同學們深入討論。

  1、讀課文

  2、韓愈的觀點是什么?你怎么看?

  3、那個時候,老師傳的什么道?授的什么業(yè)?(傳的是儒家之道,講授的是六藝經傳。)

  4、儒家的鼻祖是誰?儒家之道是誰提煉總結出來的?

  5、后人學習孔子的發(fā)明,這說明師生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應該是一脈相承的關系。)

  6、如果說,現(xiàn)在的老師的作用仍然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這種說法對不對呢?能不能解釋一下?(現(xiàn)在的老師還是在做“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義、“業(yè)”的內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韓愈所說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7、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板書“仁”)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孟子也說過“殺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禮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yǎng);要進行自我修養(yǎng)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養(yǎng)完善;自我修養(yǎng)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后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后天下平定。

  8、現(xiàn)在的“道”指的是什么?(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當代教師仍舊擔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那么老師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吧?

  韓愈在《師說》中開篇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蔽艺J為今之學者也一定有老師,天才的出現(xiàn)同樣離不開老師,他與常人不同之處只是智商高些罷了。用韓愈的話就是聞道在先者為師,對吧?

  這樣看來,老師不一定都有職稱,不一定都站在講臺上。凡在某一問題上對我們有啟發(fā)、有幫助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嗎?那么,我們可否得出這樣的推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老師?當然,“老師”這個概念的外延在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學的,也可以是勞動技術方面的。在我們中間,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師”、“一題之師”、“一文之師”嗎?

  8、現(xiàn)在我們討論第二個問題:偉人和他的老師之間是什么關系?有同學說,徐特立是靠才名揚天下的,這句話怎么理解呀?誰知道小雞崽兒是怎樣來到人間的'?還有別的辦法嗎?(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說,先有雞蛋,然后用老母雞或孵化器,經過二十一天然后,小雞崽兒就破殼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雞蛋大的石頭放進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雞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雞來嗎?時間再長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為什么?為什么小攤上賣的雞蛋擺了二十多天,還是出不來小雞崽兒?(因為缺少外部條件。)缺少外部條件,雞蛋就不會變成雞崽兒?

  成才固然離不開個人奮斗,它和一個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關系這是事物變化的內部根據(jù),是第一位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成為一代偉人是因為他具有偉人的素質,除此之外也和機遇、和他的老師的教誨等外部條件不無關系。徐特立六十大壽的時候,特意給他寫了一封賀信,開頭就說“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xiàn)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這說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師。這種尊重不是僅僅出于禮貌,出于客套,而是發(fā)自內心的,認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僅過去,就是現(xiàn)在乃至將來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學習的東西。的賀信,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對恩師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誠的感謝,F(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思考:為什么說那位家長的觀點是錯誤的呢?

  因為他錯誤地否認了老師在他兒子獲獎中的重要作用。這就如同否認老母雞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樣!皼]有你們,我自己也會變成小雞崽兒!”這可能嗎?這種否認既不符合客觀現(xiàn)實,也抹殺了老師含辛茹苦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這是一種忘恩負義的行為,是應該受到譴責和唾棄的。

  同學們,你現(xiàn)在有何感想?成為偉人離不開教師的培養(yǎng),我們要成為跨世紀人才同樣需要老師的幫助!

  我們反對否定教師的觀點。我們也不贊成過分夸大教師作用的主張。有些學生和家長錯誤地認為老師有“點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進“好班”,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從而放松了主觀努力。剛才我們討論了,主觀努力是成才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教師只是外部的一個條件,外因要通內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塊石頭,我怎么把你變成小雞崽兒呀?就算你是個雞蛋,可你不愿意變成小雞崽兒,我這老母雞一爬上去,你就滾得遠遠的,寧可“淌黃兒”也不轉世,我也沒有一點辦法嘛!

  11、所以,我們要正確評估老師的作用,要尊重老師,尊重老師的勞動。當然,尊重老師并不是唯師是從!墩撜Z》“當仁,不讓于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呀?

  在真理面前,對老師也不讓步。用一位科學家的話就是“我愛我?guī)煟腋鼝壅胬!?/p>

  12、小結: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第2課時

  一、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

  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

  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句讀”指斷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翻譯: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二、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讀準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 或不焉(fǒu) 經傳(zhuàn) 從師(cóng) 讀書(dù) 不能(bù) 傳道(chùan) 從容(cōng)

  2、找出下列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六藝”

  3、指出下列加粗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三、背誦第2段

  四、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第3課時

  1、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事例論證與引用論證。)

  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保瑧斫鈱嵵溉耍阂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2、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肮盼摹敝赶惹厣⑽摹!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3、背誦第3段中的名句。

  4、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⑴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 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又稱連珠句式,上遞下接,有如“連珠”。自然恰當運用這句句式,能反映了物的連鎖關系,表現(xiàn)了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句子的結構上,緊接遞承,沖流而下,誦讀起來,氣勢也是宏肆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瓗熤嬉。”這段文章第二句的開頭“師者,……”緊接第一句末尾的“師”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從師,……”緊接著上面的“……孰能無惑”。第四、五兩句中的“吾從而師之”緊接著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這樣的承接句,有如“連珠”式滾轉,流暢自然,很好地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如一寫馬的對聯(lián) :

  馬籠籠馬馬籠松,籠松馬跑

  雞罩罩雞雞罩破,罩破雞飛

  此聯(lián)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榜R籠”與“籠馬”、“籠馬”與“馬籠”,“雞罩”與“罩雞”、“罩雞”與“雞罩”,形成句內小回環(huán);“籠松”、“籠松”,“罩破”、“罩破”,是相對應的兩組連珠;聯(lián)中的疊字“籠籠”、“罩罩”,前一個字為名詞,后一個字為動詞,又為轉類。

  魏正偉先生有一副嵌四“馬”的奇巧聯(lián):

  紫竹園中賞紫竹,紫竹簫吹紫竹調

  白馬寺里看白馬,白馬駒嘯白馬圖

  此聯(lián)調動了重復、頂真等多種修辭手法,使聯(lián)語工整,有情趣,有韻味。

  5、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第4課時(練習課)

  一、字詞解釋

  1、師:

  課文中出現(xiàn)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 作名詞,有兩種情況:

  作“老師”講。如: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作動詞,有兩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如: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作”從師“講。如:或師焉,或不焉

  2、之:

  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如:郯子之徒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如: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如: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如: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⑶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如: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如: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3、其:

  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 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二、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

  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三、課后習題三

師說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3、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4、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5、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重點、難點分析

 。ㄒ唬┍疚牡膶哟谓Y構是怎樣的?

 。ǘ┯嘘P疑難詞句的解釋。

 。ㄈ罢f”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ㄋ模┰囌涀髡哧P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ㄎ澹槭裁凑f“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疚氖窃鯓舆M行對比論證的?

 。ㄆ撸┰鯓诱J識本文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明確學習要求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p>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剛才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2、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關鍵詞:補充——古人稱名

 。1)姓+字:韓退之

  (2)姓+籍貫:韓昌黎

 。3)姓+官:韓吏部

  (4)姓+謚號+敬稱:韓文公

  教師參考: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為師,世間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庇纱丝梢,《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二、指導朗讀課文。

  提醒:句讀(dou)、或不(否fou)、焉諛(yu)、歟(yu)、蟠(pan)

  三、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1——7(1、老師;2、老師;3、老師;4、5意動“以……為師”;6、動詞,學習,也可意動;7、老師)

 。2)所以——“用他來……的”憑借

 。3)固——本來

 。4)庸——難道,豈

 。5)道1——6(1、2、3、4、6儒家之道;5、原因道理)

 。6)所以傳道守業(yè)解惑也(判斷語氣,可以譯成一個合適的語氣詞,或者不翻譯)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句間舒緩語氣,停頓,可以譯成一個合適的語氣詞,或者不翻譯)

  3、學生問疑

  4、翻譯

  5、論證分析

  論述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1)古代傳統(tǒng)——(2)從師作用——(3)以“道”擇師之標準

  6、試背誦

  7、作業(yè)

  第四課時

  1、齊背誦第一段,指名翻譯第一段

  2、朗讀第二段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吾師道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A從師學習的道理,B從師學習的風尚)(注意后一個“也”的用法)

 。2)問焉(兼詞“于之”)

 。3)下圣人(名次活用為動詞“低于”)

 。4)恥學于師(意動)

 。5)圣益圣(A名詞,B形容詞“圣明”)

 。6)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猜測性語氣,可翻譯為“大概”)

  其可怪也歟(同上)

 。7)則恥師焉(恥,意動;師,動詞;焉,語氣詞,“了”)

 。8)受業(yè)——授之書(注意寫法)

 。9)句讀之不知(倒裝)

 。10)或師焉,或不焉(或,有人;師,從師;焉,語氣詞,不翻譯;“或不焉”省略句

  4、學生問疑

  5、試翻譯

  6、論證分析

  批判輕師的世俗:

  對比古圣人和今眾人的態(tài)度與結果——對比“小學”而“大遺”的兩種做法——對比下等人

  問: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局限?

  7、試背誦

  8、作業(yè)

  第五課時

  1、背誦、翻譯1、2段

  2、朗讀第3段

  3、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常——師2——于——如是——是故

  恒常,固定——意動——比——是,這樣——因此

  4、學生問疑

  5、試翻譯

  6、論證分析

  論述能者為師的道理:

  以孔子為例——師與弟子的辯正關系

  7、試背誦

  8、討論最后一段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古文——六藝——于1,2——嘉

  古散文——(聯(lián)想四書五經)——于1被,于2向——贊揚

  9、書后問題討論

  10、作業(yè)

 。2)之課文中出現(xiàn)25次,它的用法如下:

 、僮鞔~,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圩髦~,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垡郧皩W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xiàn)17次,用法如下:

 、僮鞔~,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③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5.分段。

  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W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ㄆ撸├首x課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ò耍┭凶x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1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氨赜袔煛,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為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yè)、解惑。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著用!八敝复袄蠋煛,譯為“他”,“以”譯為“靠”。全句譯為:“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

  第三層:反面論述無師不能解惑,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層:正面提出擇師標準,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句中“亦”作假設關系的連詞“如果”講。后一分句,用反詰句,加強語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詰語氣,“知”是“管、追究”。這句譯為“哪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第五層:歸納上文,提出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無”作條件關系的連詞“無論”講,“所存”,名詞性所字結構,譯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語,“師之所存”作謂語。全句譯為:“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這里作者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1段是怎樣聯(lián)系的?

  第1段正面闡明了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這一段以第1段為立論根據(jù),批判當時土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從反面論證第1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這段文字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針對時弊,從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

  先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

  四個“圣”和四個“愚”的詞性有兩種:一種是形容詞,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種是名詞,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捌浣猿鲇诖撕?”是反詰句,“此”指代“從師與否”。

  作者在這組縱向比較中用反詰句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再以“為子擇師”與“其身則恥師”作對比:

  “授之書”的“書”,指文字、書寫;“句讀”指斷句!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主謂語“合說”的寫法,翻譯時要把它們搭配開:有的人不知道斷句,(倒去)問老師;有的人不能解決(修身、治國的)疑難問題,(卻)不向老師請教。

  作者在這組自身矛盾的對比中,對不從師的表現(xiàn)加以評論,并給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學問,“足”,是程度副詞,“足以”,“很”的意思!捌淇晒忠矚e”,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并發(fā)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并請學生填寫課后思考與練習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與第1段關系怎樣?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用歷史事例論證第1段中的論點。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于郯子,訪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問禮干老聃的事例?鬃友哉撝械摹叭保瑧斫鈱嵵溉耍阂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xiàn)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

  4.分析第4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安痪杏跁r”的“于”相當于“被”!白鳌稁熣f》以貽之”,句中“貽”現(xiàn)在稱為“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于“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于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2.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I)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二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lián),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師說教案 篇9

  一、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初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修訂后的新教材,舊教材的七個單元壓縮為六單元,但文言文單元卻由舊教材的兩個單元8課增至三個單元12課。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視文言文教學,這也是重視繼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體現(xiàn)。教材的三個文言文單元按著歷史的順序編排,即先秦歷史散文、先秦諸子散文、漢魏晉散文,這樣,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發(fā)展不僅有一個歷史的縱向概念,而且對于每一時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個橫向的把握與了解,從而,更好的吸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本課《燭之武退秦師》就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培養(yǎng)學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學習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反顧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愛國精神。

  三、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詞語、詞組、文言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四、教學難點

  理解燭之武說辭的內容及邏輯思維方式。

  五、教學方法

  采用研討點撥法,解決重點,突破難點。

  六、教學設計

 。ㄒ唬┎贾妙A習

 、倩貞洺踔袑W過的《曹劌論戰(zhàn)》并結合書下注釋、課后介紹了解《左傳》。

 、诹私獗菊n歷史背景。

  a。 閱讀《讀本》中《重耳之亡》。

  b。 了解“城濮之戰(zhàn)”。

 、弁ㄗx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了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芊治鰻T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說退秦師的?

  ⑤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ǘ┦谡n過程

  1.導入 檢查預習,由《曹劌論戰(zhàn)》引入對《左傳》的介紹,再引出本課。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1) 燭之武在什么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zhàn)爭的原因:三點。

  2) 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表現(xiàn)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3) 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說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i。 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說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iii。 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iv。 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lián)盟。

  v。 從歷史說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fā)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說辭充分表現(xiàn)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4) 秦伯退師后,晉文公表現(xiàn)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xiàn)了晉文公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并沒有感情沖動,而是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后終成霸業(yè)的根本原因。

  說明:以上四個問題,以第三個問題為重點。因為它是課文的難點,要集中突破。

  3.總結

  ⑴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學生總結一下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著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說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啤蹲髠鳌芬詳⑹聻橹,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xiàn)。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于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钦砦恼轮兄攸c詞、詞組、句式

  實詞:貳 軍 師 子 是 鄙 遠 陪 賜 朝夕 版 唯

  一詞多義:若 說 辭 鄙 微 之

  詞組: 以為 “所”字詞組

  句式:判斷句 賓語前置句

  4.布置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 課后練習三

 。3) 課外閱讀《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是怎樣得到樊於期首級的。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教案02-01

《師說》教案03-12

師說的教案02-02

《師說》教案【優(yōu)選】05-11

《師說》優(yōu)秀教案07-04

《師說》教案優(yōu)秀08-18

(精華)《師說》教案01-25

韓愈《師說》教案06-15

《師說》教案(15篇)02-28

《師說》教案1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