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教案范文錦集五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鴻門宴》教案 篇1
(一)教學思路
在古代的史傳文學中,最富有史學意義和文學色彩的要數(shù)《史記》;在《史記》中,最令人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是《項羽本紀》;而在《項羽本紀》中,最能體現(xiàn)項羽的性格和為人的是“鉅鹿之戰(zhàn)”、“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因此,教學《鴻門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總的教學思路是從語言到人物、從整體到局部、從課內(nèi)到課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辯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從而把握情節(jié)起落,感受人物形象,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思辯能力。從語言到人物:本文編排在高中第一冊,它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落差。因此,擬安排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課文語言:首先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去鉆研課文,理解其中的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詞語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連環(huán)圖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給重要場景寫說明文字,進行“語言轉換”訓練,進一步理解語言,把握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從整體到局部:《鴻門宴》是節(jié)選文字,但它始于曹無傷告密、終于曹無傷被殺,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片斷。在疏通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矛盾線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節(jié)結構,大處著眼,整體把握;然后抓住“宴中”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體、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節(jié)安排。這樣,既有“面”上的鳥瞰,也有“點”上的響鑼重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辯的能力。從課內(nèi)到課外:“鴻門宴”只是“項羽現(xiàn)象”或者說“項羽文化”中的一個點,我們的教學應該由這個“點”輻射開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他們的文化底蘊。理解文言詞匯和句式,把握情節(jié)結構,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說都是課內(nèi)功夫。為了使課文教學富有深度和廣度,擬安排兩個環(huán)節(jié)加以拓展。1.討論: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xiàn)了他的“君人之度”。對此你怎么看?2.組織大家交流、評析課前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詩文。
(二)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綜合運用點撥法、自讀法和討論法,擬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適當介紹歷史背景以導入新課。在自讀的基礎上加以點撥,疏通文句。將讀文與讀畫以及根據(jù)畫面寫說明文字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重點場景的理解。教學要點:1.
結合注釋,利用古漢語詞典,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和句式。①古今異義:“盜”、“非!钡。②通假現(xiàn)象:具―俱;距―拒;內(nèi)―納;要―腰;蚤―早。③詞類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從俱死;為之奈何;孰與君少長;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客何為者。2.
閱讀課文的重點場景和相關的連環(huán)圖畫,用自己的語言給圖畫配說明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1.抓矛盾線索2.理情節(jié)結構宴前(戰(zhàn)還是不戰(zhàn))
、夙椨鹣铝顡魟ⅱ趧罾瓟n項伯③項羽輕信“說項”宴中(殺還是不殺)①劉邦詭表心跡②范增舉示玉玦③項莊舞劍④樊噲闖帳⑤項羽賜座宴后(收還是不收)①劉邦趁機離席②項王接受贈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討論“宴上”斗爭的“三起三落”教學難點:如何從實際出發(fā),認識情節(jié)發(fā)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時主要采用討論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內(nèi)涵,同時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廣闊的天地,豐富文化底蘊。教學要點:1.分析、概括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內(nèi)涵。
2.關于“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評論。
3.組織學生交流、評析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材料。教學難點:對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的不同看法的評論。
(三)教學實例
(部分教學片斷實錄)教學片斷一:給連環(huán)圖畫配說明文字采用實物投影儀,或預先制作成課件,投影出下列連環(huán)圖畫:圖一:(圖略)圖二:(圖略)圖三:(圖略)圖四:(圖略)
(以上圖片選自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繪畫本中國通史》)要求學生仔細閱讀以上畫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觀察人物的舉止神態(tài);然后仔細鉆研課文中的相關文字,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面內(nèi)容?梢赃m當交代畫面內(nèi)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趨的“硬譯”。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趕赴項羽的'駐地鴻門,向他賠禮道歉。項羽的情緒有所緩和,并設宴款待劉邦。
宴席上,范增屢屢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都不表態(tài)。范增只得召進項莊,讓他在祝酒之后舞劍助興,尋機刺殺劉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
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
張良立即外出,把情況告訴守候在軍門外的樊噲,樊噲帶劍持盾闖了進來,面對項羽,歷舉劉邦反秦之功,嚴辭斥責項羽聽信讒言,企圖誅殺有功之人。項羽無言以對。以上說明文字不是“標準答案”,只要扣住畫面,語言簡潔、順暢,都值得鼓勵。
教學片斷二:“三起三落”的討論師:有人將宴會上的情節(jié)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氣氛頓趨緊張;
二起是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于是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
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wèi)士而入帳,怒視項羽,嚴辭斥責,情節(jié)發(fā)展到最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
三落:
一落是對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
二落是項羽賜酒賜肉,被樊噲斥責之后反而賜坐;
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由逃離項羽軍營。對這一說法,你們怎么看?請展開討論。
生一:對“三起”的概括應該說是準確的。范增舉玦、項莊舞劍和樊噲闖帳三處情節(jié)或者說細節(jié)確實充滿了殺機,大有一觸即發(fā)的危險,讓人為劉邦的命運深感憂慮。
生二:“起”和“落”是相對的,有起才有落,它們應該在同一條橫軸上展開……
生三:是啊,一落是項王“默然不應”,視而不見;二落應該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項羽對此置若罔聞,讓人為劉邦暫時松了一口氣。
生四:樊噲闖入帳內(nèi),項王“按劍而跽”,高度警覺,而當明了他的身份后,稱之為“壯士”,先是賜酒,后又賜彘肩,一聲不響地聽了斥責以后又賜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這里,劉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脅應該說是基本上消除了。這就是“落”。把后來劉邦托辭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當?shù)摹?/p>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殺不殺劉邦是斗爭的焦點,而殺不殺劉邦的關鍵看項羽的態(tài)度。三起三落是對應的,宴席上閃耀著刀光劍影,但又張中有弛,跌宕起伏。這一場面描寫實在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最典型的體現(xiàn)
教學片斷三:有關“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討論師: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而蘇軾在《范增論》中說這體現(xiàn)了他的“君人之度”。對這兩種說法,你們是怎么看的?
生一:項羽雖然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蓋世英雄,但從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現(xiàn)來看,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感情用事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說項羽在宴席上“優(yōu)柔寡斷”是不準確的。他的叔父項伯替劉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項羽實際上就有不殺劉邦之意。正因為項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聞,對項伯的庇護加以縱容。項羽是一個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是不準確的。
生三:項羽為什么沒在席間殺死劉邦?項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項羽以為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對自己根本構不成威脅,只要劉邦不在關中稱王,對自己俯首稱臣,就可以饒他一命。這樣看來,我倒是有些贊同蘇軾的看法,盡管這樣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戰(zhàn)略眼光的,項羽日后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統(tǒng)治者的寬廣的氣度,對臣下的過錯也能夠容忍和寬恕。從項伯的求情和劉邦的“表演”來看,劉邦不但沒有絲毫過錯,反而有莫大的功勞,不但不應受到任何責罰,反而應該受到封侯封王的獎賞。項羽答應“內(nèi)奸”項伯的求情,相信劉邦的連篇鬼話,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說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審時度勢的智慧。有人說項羽“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不是沒有道理的!瓗煟簞偛糯蠹矣懻摰煤軣崃,充分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有一些思想交鋒的“火花”閃耀出來。在這里我不想對大家的發(fā)言作老吏斷案般的評判,有的議題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對項羽有一個分析,對我們理解項羽豐富、復雜的性格內(nèi)涵有幫助:“‘言語嘔嘔’與‘喑嗚叱咤’,‘恭敬慈愛’與‘僄悍猾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阬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妒酚洝穼懭宋镄愿,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云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
(四)教學體會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串講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場,教師成了無所不知的主角,學生是附庸,是被動的接受者。運用這種方法,盡管也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古漢語以及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識,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足夠的展現(xiàn)和發(fā)揮,因而也就影響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對這種傳統(tǒng)的教法進行了改革,將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自我鉆研、互相討論相結合,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古人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充分發(fā)揮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求索的精神。變“教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給學生提供自讀、研討和歷練的寬廣的“平臺”,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是現(xiàn)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的體現(xiàn)。
2.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而欓T宴》是《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對于這樣的作品,應該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立體的教學設計,從整體上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正是這樣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知識和文化常識外,還注重引導他們?nèi)シe累與課文有關的歷史知識,感受項羽和劉邦特別是項羽的形象,領悟對比、張弛和細節(jié)刻畫等表現(xiàn)藝術;同時,組織他們搜集相關的材料,對值得商榷的專題展開討論,提倡思想交鋒,鼓勵唇槍舌劍,以提高他們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思辯能力和表達能力。
3.加強課內(nèi)外的溝通。課內(nèi)只是一個很小的“點”,課堂只是一處狹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學應該由課內(nèi)輻射到課外,將課外容納到課內(nèi),讓“天光云影”在“半畝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這樣去做的,在課前要求學生圍繞“項羽”這個專題廣泛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篩選,為討論作準備。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鴻門宴”的情節(jié)互見于《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和《樊噲列傳》,只是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彼此互有詳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續(xù)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有的復印了蘇軾的《留侯論》和《范增論》;有的還查閱了楹聯(lián)辭典,抄錄了霸王靈祠中項羽塑像兩旁的對聯(lián):“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王一時氣蓋人世間,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材料豐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這一做法有效地開發(fā)了語文教學資源,溝通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使《鴻門宴》的教學成了一種深層次的、彌散型的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實踐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能力
《鴻門宴》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保私馕闹兴鶎懭宋锏男愿裉攸c,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的表現(xiàn)手法;
。玻J識“鴻門宴”這一斗爭的性質,注意本文情節(jié)起伏的結構特點,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3.重點學習“軍、擊、內(nèi)、如”等實詞和“其、而、則、乃”等虛詞,了解課文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
教學重點:
。保私馕闹腥宋镄愿裉攸c,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
。玻莆铡败、擊、如、信、謝”等文言實詞和“因”、“為”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保龅阶x文為主而兼顧讀史,二者做到相輔相成。
。玻⒁庾髡哌\用對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手法。
教學設想:根據(jù)本文重點、難點,總體上采用誦讀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導入課文。
二、讓學生自己整理有關《史記》的知識,快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三、問題設計:
、偃陌带欓T宴的前的前后過程分為幾部分?
、谘缜肮矊懥四膸准?用精煉的詞語概括。哪件事是“導火線”,這一部分在情節(jié)發(fā)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學生帶著問題②誦讀(1─2)節(jié),教師指導學生不懂之處。
五、作業(yè)布置:請學生在理解(1─2)節(jié)的基礎上誦讀(3─4)節(jié)。
第二課時
六、學習(3─4)節(jié)
七、問題設計:
、傺缰羞@部分共寫了哪幾件事?它圍繞對劉邦的`態(tài)度反映了項羽、范增之間什么矛盾?
、谖闹械捻椨、劉邦、范增、張良、項伯、樊噲分別具有什么性格的特點?通過他們的哪些言行表現(xiàn)出來的?
八、學生帶著問題①②讀(3─4)節(jié),并讓同學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業(yè):⑴背誦(3─4)節(jié)
、仆瓿删毩暎ǘ㏄91
第三課時
十、先檢查學生背誦(3─4)節(jié)情況。
十一、先齊讀(5─5)節(jié),然后和學生一起解決其中問題。
十二、再齊讀(5─7)節(jié)。
十三、問題設計:
文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體把握全文的寫作特色,并要學生自己分析項羽、劉邦的形象。
十五、作業(yè)布置:
、俦痴b(3─4)節(jié),完成練習(三)
《鴻門宴》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
1、了解《史記》的有關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xiàn)的文言基礎知識。
3、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
1、掌握本課中出現(xiàn)的文言知識是本課重點。
2、對比分析項羽、劉邦性格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方法 :
誦讀法、分析法。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史記》及作者。(2分鐘)
讓學生結合預習,自由發(fā)言。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敘述了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四年約3000年的歷史;是我國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紀: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跡;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
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
司馬遷(約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對后代史學有深遠的影響。對許多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yōu)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二、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一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插入背景介紹:
秦始皇創(chuàng)建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集權國家——秦朝,由于對農(nóng)民實行殘酷的經(jīng)濟剝削和政治壓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變。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大起義。戰(zhàn)旗一舉,應者云集,反秦怒濤遍及中原。在農(nóng)民起義的高潮中,劉邦和項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東,卷入農(nóng)民起義的洪流。當時劉邦48歲,項羽24歲。不久,農(nóng)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相繼犧牲,“世代楚將”的項梁,為了招納人馬和形成旗號,采納了范增“復立楚之后”的建議,趁機擁立老楚懷王的孫子(名心)為“楚懷王”,作為反秦勢力的傀儡首領。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lián)盟,命令主力軍劉邦、項羽兵分南北兩路,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人定關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統(tǒng)率南路軍先于項羽人關破咸陽,但為了“待諸侯至而定約束”,退駐霸上;然而又恐失掉關中,于是派兵守關,“毋內(nèi)諸侯’’。十一月,項羽率軍西來,聞訊震怒,屯軍新豐鴻門,揚言馬上要同劉邦開戰(zhàn)。
提問:為何兩支反秦勢力,突然劍拔弩張,廝殺起來?
明確:這有著極為深刻的原因。首先,劉、項各自都有南面稱孤之心。想當年,劉邦在咸陽服役時看見了秦始皇,曾經(jīng)十分羨慕地說過:“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見秦始皇游會稽時,也曾頗為自負地過:“彼可取而代也!”因此,這就決定他們對農(nóng)民起義的勝利成果必然拼死相爭。其次,項羽是一個性情激動的人,帶有極強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司馬遷《史記》的《項羽本紀》中間寫項羽最常用的詞就是大怒。項王大怒,項羽大怒,《史記》中間幾乎沒有寫過項羽笑,項羽是最后笑了一次,在哪兒笑呢?在他烏江自殺之前,他笑了一次,笑完就自殺了。同學們可以很容易的發(fā)現(xiàn),在課文的第二行就出現(xiàn)了這四個字“項羽大怒”。
提問:大家體會一下,這時項羽發(fā)怒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項羽激動是有原因的。一個是劉邦派軍隊把住他不讓他進,這個是他大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他聽說劉邦已經(jīng)進了關中了。對于項羽來說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此時的項羽剛剛結束了歷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的成語就出自這場名戰(zhàn)。這場決戰(zhàn)他殲滅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項羽的聲威因此而大振。他已經(jīng)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而此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竟然對他說:不。劉邦現(xiàn)在竟然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這充滿了敵意,就是把項羽當做敵人。如果拿劉邦跟天下諸侯一比,一個是充滿敬畏,一個是充滿敵意,這個反差太大了,這個項羽確實受不了,這個對他的自尊的傷害非常大。另外,項羽進了函谷關一往下來又接到劉邦手下的一個人的一個密告,曹無傷給項羽寫了封信,說劉邦想做關中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要完全占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結果項羽大怒。這三句話怎么讓他大怒了:第一,劉邦想做關中王,這個我們剛才講過了,項羽是不能允許,也不承認劉邦做關中王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讓子嬰,讓一個投降的秦朝的皇帝做丞相,這也是項羽絕對不能允許的,項羽有一種強烈的仇秦心理,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最后滅亡的時候,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楚國最后一個戰(zhàn)死的大將,是被秦將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是被張邯殺了。可以說項羽他們老項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第三,珍寶盡有之,他把所有的珍寶都占有。這三句話,每一句話都激怒了項羽,所以項羽又大怒,一怒之下,項羽做了一個決定,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了解了這個前因后果,我們接下來看對項羽的這個決定各方面的態(tài)度。
讓學生分局梳理第二段文言知識,教師作點撥。
提問:對于相遇的決定,有幾個人有了反應?
明確:四個,范增、項伯、張良、劉邦
提問:他們的反應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一個做出反應的人是范增,范增立即表示贊同,范增說劉邦這個人這么克制自己的欲望,說明他的志向不小。另外,劉邦頭上的云氣是一種五彩之云,這個五彩之云意味著劉邦有天子之氣,他將來有可能做天子,所以范增最后的意見是四個字“急擊勿失”趕快攻打他,不要失去這個機會。第二個做出反應的人項伯,項伯這天晚上就鬧了一件事,夜見張良。因為項伯跟張良有過一段交往,就是當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曾經(jīng)殺過人,按當時的規(guī)定殺人要償命的,張良救了他,所以項伯要報恩,他來個夜見張良,想把張良自己叫走,所以他就見張良了。他見了張良,他就把項羽的計劃跟他一說,明天大軍一打玉石俱焚,你趕快跟我逃,但是項伯低估了張良。張良當時就看穿了項伯是個把個人的“義”放在集團根本利益之上的一個政治糊涂蟲,所以他看出項伯的弱點在這兒,所以張良馬上就利用他的弱點,以義喻義。張良說:我并不屬于劉邦手下的人,我是替我的主公韓王來護送劉邦入關的,我現(xiàn)在要是逃了,不告訴劉邦一聲,不義氣,你來救我是為了“義”我去救劉邦也是為了“義”,用這個“義”這一說,項伯啞口無言,只好讓人家張良把這個重大絕密的軍情告訴了劉邦。所以劉邦是第四個做出反應的人。劉邦第一個反應大驚失色,原因很簡單,因為劉邦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在他的軍事力量沒有強大到跟項羽集團能夠平起平坐的時候,他太急了,把自己的這些野心全部暴露出來了,結果惹了項羽,非要滅了他不行。不過劉邦在關鍵時刻說了四個字,說得太巧妙了,“為之奈何”翻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我怎么來處理這個事呢?”這是劉邦的一大長處,你看劉邦,行軍打仗不如韓信,治國理財不如蕭何,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可以說劉邦不能打仗,不能治國,不能出謀劃策,你說劉邦會什么?他會“為之奈何”。他知道在關鍵時刻他向他的部下去尋求解決難題的方法,所以劉邦叫做用人之人。韓信,蕭何,張良只能叫做可用之人,所以劉邦就高在這兒。于是張良就給他出了主意。享譽馬上付諸實施。
提問: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劉邦有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老謀深算,精明。當張良告訴他解決方案的時候,他馬上明白過來了,于是反過來他連著問了張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怎么和項伯有這個老交情呢?大戰(zhàn)的前夜項伯在敵隊陣營中間跑過來告訴你,你倆有啥勾結。張良很從容的回答了,這一問把劉邦對他的懷疑解除了。跟著劉邦問第二問,你跟項伯你們倆誰大,張良說他比我大。于是劉邦馬上就打算認親戚了,可謂轉變之快。
提問:劉邦是怎么應對項伯的?
明確:項伯一進來,劉邦太會來事了。先端著酒敬酒,敬完酒就跟人家套近乎,一套近乎,一問人家家里的情況,有沒有孩子,問完以后,馬上跟項伯兩個人定為兒女親家,這個兒女親家一拉太有用了。第二天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誰保護了他,起來保護他的就是他那個親家。今天結兒女親家就是為了明天你救我一命,至于將來咱們成不成兒女親家,那(是)后話。等到項羽死了,項伯一點價值也沒有了,劉邦當了皇帝了,項伯敢向當朝皇帝去提當年親家的事嗎?他絕對不敢,劉邦也再不會提這個親家,這個事就到此為止了。但是當時就跟項伯套近乎,然后他就開始編理由了。
提問:劉邦的`說辭取到效果了嗎?
明確:說完之后,項伯說了一句話,說第二天一早你應當?shù)进欓T去給項羽解釋一下。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謊言,完全相信,而且給他出了個主意:你第二天一早趕快給項羽解釋一下,劉邦馬上就答應了。
提問:從項伯回營后的動作,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項伯當天晚上就回到軍營中,他就把這一番經(jīng)過全部給項羽說了一番,而且說了最關鍵的這么幾句話,說人家劉邦如果不先入關,不滅了秦,你怎么敢進來,人家立了這么大的功,你再去滅了人家,這不仗義。所以我就發(fā)現(xiàn)項伯這個人漢字只認一個字 “義”,我救張良為了“義”;我同意張良去告訴劉邦,那也是為了“義”;現(xiàn)在說服項羽,人家有大功你再打人家,這叫不仗義,這就把項伯給蒙住了,我們看項羽的反應,結果呢,項羽竟然同意了,取消了第二天軍事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這一點極其充分地表現(xiàn)了項羽的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這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糊涂。我覺得項羽這個時候最少應當要問一句話,劉邦一旦緩過神來還問了一句話:君安與項伯有故?那么仿照著這句話,項羽至少應當問一句啊,君安與張良有故?連這句話都沒有問。劉邦問這個話說明劉邦的政治警覺性非常高,項羽連這個話都沒有問說明項羽的政治警覺性極差,他就這么輕信了項伯轉達劉邦的話,輕信了劉邦的謊言,撤銷了第二天消滅劉邦集團的決定。
再齊讀第二段。
三、布置作業(yè)。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
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只要說請你去喝酒,這個酒不好喝,你就說這個宴,就是鴻門宴,充滿了兇險的那種宴會,我們叫鴻門宴。當年劉邦是怎么赴宴的呢?
讓學生齊讀第三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劉邦是怎么向項羽解釋當時的情況,并化解險情的?他的話可以怎么理解?
明確:劉邦這番話有三個要害,他第一層說咱們共同抗秦,這段話可以概括兩個字“敘舊”。項羽的性格中間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念舊”,用人只用自己的同鄉(xiāng)(八千江東子弟)。劉邦上來就來了一番念舊,這個話可是用心叵測。劉邦和項羽的關系,抗秦的時候他倆是友軍,秦一亡他倆是敵軍,劉邦光說當年咱倆如何如何。項羽本來就不知道他們兩家的關系隨著歷史的變化有一個演變,劉邦這個“敘舊”讓他徹底意識不到他和劉邦的關系已經(jīng)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轉折。這是第一個要點。第二他說我沒有想到,我能先入關,這個話是拍項羽的馬屁,劉邦采取貶低自己來抬高對方。言外之意,在我的心中先入關能夠滅秦的天下沒有第二個人,就是你項羽。項羽的自尊就得到很大的滿足了。第三點,說有人挑撥離間。這個話叫“化必然為偶然”,挑撥離間是一個偶然性的因素。他兩家的矛盾是必然性的矛盾,不是小人挑撥離間、偶然性爆發(fā)的。劉邦把它大事化小了。劉邦的鴻門說辭了不得,先敘舊拉近兩個人的關系,再逢迎滿足項羽的自尊,最后化必然為偶然、化大為小、避重就輕。《史記》中間寫劉邦說話最常用的是兩個字,劉邦一說話就是高祖“罵曰”、漢王“罵曰”、沛公“罵曰”。給人的感覺是劉邦張口就罵人。可是現(xiàn)在他一句“罵曰”都沒有,劉邦還有一句口頭禪叫“乃翁”,就是你老子,劉邦從來不說我,他用 “你老子”來代替?墒莿瞵F(xiàn)在對項羽說了這番話,既沒有“罵曰”又沒有“乃翁”,多么謙恭。這在劉邦一生中間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為的是避開這次打擊,這就是劉邦政治上精明之處。
提問:從項羽的反應中我們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項羽說了一句話: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羽這時候不用“我”,用了一個“籍”,說如果不是你的左司馬曹無傷這么說,我怎么能對你這個樣子呢?這一句話斷送了曹無傷的命,這一句話也道盡了項羽的政治上的無知和幼稚。人家是一派謊言,他竟然慚愧得不得了,沒法向自己的老戰(zhàn)友解釋了,他推出曹無傷為自己開脫責任,這說明項羽已經(jīng)內(nèi)心里非常難受,項羽現(xiàn)在后悔得不得了。到這兒為止項羽算是徹底受騙了,再不認為劉邦是他的政治對手了。此時的項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將出現(xiàn)的楚漢相爭的新局面,更不相信與自己表面和解的劉邦正是自己未來最大的敵人。
提問:鴻門宴的危險就此化解了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沒有。項羽一個人糊涂并不等于項羽集團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能放過劉邦嗎?下面范增一連串就做了兩個小動作,第一,舉玦,不斷地舉這個“玦”向項羽發(fā)信號,這個“玦”諧音,諧 “決”,決定趕快實施斬首行動。但項羽這個時候已經(jīng)覺得很慚愧了,他不可能再殺劉邦了,所以范增是一個勁地舉“玦”。司馬遷寫項羽寫了六個字“項王默然不應”。范增采取了第二個行動,趕快出來召集項莊,這個人是個武士,他告誡項莊舞劍的時候把劉邦給殺了。項羽答應項莊舞劍,當時在座的還有五個人,以劉邦的老道精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一定是心知肚明。張良是整個這里邊最高明的謀士,張良怎么會不知道。這里面還有一個項伯,這個糊涂蟲這個時候也不糊涂了,他一看見項莊舞劍,他也拔出來佩劍,而且常常用他的身子擋住項莊,就讓項莊刺不了劉邦。項羽這個時候對劉邦充滿了一種懺悔之情,他要是知道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能同意項莊舞劍嗎?他同意舞劍的本身就說明在場的六個人中間就他不知道“意在沛公”。我們說鴻門宴集中表現(xiàn)了項羽的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讓學生齊讀第四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范增的危機是怎樣被化解的?樊噲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張良一看情況不對立即就出來找樊噲,樊噲的妻子和劉邦的妻子是親姐妹,所以樊噲一聽這個消息,就闖了進去,樊噲一闖進去, “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把項莊舞劍的場面全給攪和了。項羽以為是刺客來了。張良解釋說:這是劉邦的保鏢樊噲。這一說,項羽很贊賞,就讓他喝酒吃肉,這一吃把武將的膽魄表現(xiàn)出來了。樊噲抓住機會就慷慨陳詞。樊噲的話,在鴻門宴中間是兩段重要陳辭之一。一個是劉邦 “鴻門說辭”,再一個就是樊噲闖進來的“樊噲陳辭”。這個陳辭是拿剛剛滅掉的秦和項羽對比,如果你要殺劉邦,那你走的就是滅亡的秦朝的老路,這一點對項羽是有震懾作用的,第二點,他又把懷王之約給點出來。劉邦都沒有敢提懷王之約,劉邦要是提懷王之約他怕項羽殺了他,可是樊噲點出來了,意思就是說你項羽實際上是沒有遵從懷王之約,這就在道義上壓制了項羽,而且這番話又出自一像樊噲這樣一個武夫之口,所以更有震懾力。樊噲說了這一大番話,實際上是一派謊言。劉邦說了一派謊言,鬧得項羽感到很對不起,只好撂出曹無傷,樊噲又重復了一番謊言,司馬遷就寫了一個字“坐”,項羽這個時候慚愧得竟然答不上人家的話來,就說了一個“坐”。這個“坐”把項羽的尷尬,項羽的無知,項羽的幼稚,項羽的糊涂都寫境盡了。
樊噲一闖進來,得到機會的是劉邦,劉邦一看機會來了,馬上“如廁”,“如廁”就是上廁所,借著上廁所立刻招樊噲出來,安排逃營,安排逃走,因為劉邦再不能在這兒待了。因為項羽不殺他,他也看出來了,那個范增可不是一個等閑之輩,一會兒舉玦,一會兒舞劍,不知道再待下去有什么結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愿殺掉自己親密的戰(zhàn)友,這體現(xiàn)了項羽的情,再加上樊噲點中了項羽的軟肋,項羽更是不忍心殺劉邦,這體現(xiàn)了項羽的義。而此時的劉邦早已是如坐針氈。
二、布置作業(yè)。
1、歸納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
讓學生齊讀第五段,在預習基礎上,讓學生自行梳理文言詞語,教師作重點點評。
提問:這段重點講的是什么?
明確:劉邦逃走。
提問:一般人們逃命的時候總是荒不擇路,劉邦呢?
明確:劉邦細致的安排了逃離計劃。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研究逃席,樊噲說:做大事不要拘小節(jié),現(xiàn)在人家是案板和刀,我們是人家案板跟刀中間的雨肉,任人宰割了,還告什么辭啊,這就決定不告辭了。第二,安排善后。兩件事:辭行;獻禮。劉邦選了張良善后,而且還給張良特意交待他說從現(xiàn)在這個鴻門到我駐軍的霸上四十里地,我抄小路走還有二十里地,你估摸著我這二十里地騎著馬跑回軍營你再去辭行。他怕什么,他怕萬一說得早了,范增派人一追,可以看出劉邦心很細。第三步,處置隨從。100多個人全部扔下來不要了,他還帶了四員大將,這四員大將一個都不準騎馬,只有劉邦一個人騎馬。這個我們應當做兩層理解,第一,騎馬的人一多,動靜肯定很大。還有一層,劉邦的一個很自私的想法,四員大將沒有馬,萬一追兵來了,四員大將只能轉過身來拼死力戰(zhàn),成了劉邦最好的屏障。
提問:張良辭行時,項羽的反映表現(xiàn)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和劉邦存在什么差異?
明確:張良進去辭行,項羽說了全過程第三次話:沛公安在。劉邦安排逃席的三件事和項羽的一個“沛公安在”做了一個對比,可以看到項羽的糊涂到了何等程度,然后張良說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軍營中了。把這句話特地說出來,范增也沒戲了,項羽還心安理得地把禮給收了,范增氣得拿劍把禮一下子給剁碎了。劉邦回到軍營中間,第一件事立即處死曹無傷。我們通過鴻門宴,可以看得很清楚,劉邦的精明老道,項羽的幼稚糊涂。
二、總結本課文言知識。
(1)一、通假字、
1.距─拒: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nèi)─納:距關,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2)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3)古今異義
非常 古:意外的變故。 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4)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
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
因此:故聽之
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且 將:且為之奈何?
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
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代詞,這: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
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于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
比:長子臣。
在:復得見將軍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趁勢、趁機:因擊沛公于坐,殺之。
10.為 任,做:使子嬰為相。
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作為:軍中無以為樂。
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5)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
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 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于項羽曰:
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 不可不語(告訴,動詞)。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 籍(登記,動詞)吏民。
范增數(shù)目(使眼色,動詞)項王。 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
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
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
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余騎來見項王。
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nèi)。
樊噲側(使……斜側著)其盾以撞
4.名詞作狀語: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jié))事之。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項伯乃夜(在夜里)馳之沛公軍。
頭發(fā)上(向上)指。
道芷陽間行、間至(抄小路)軍中。
(6)句式變換
1.數(shù)詞作謂語: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 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詞結構后置:
具告以事 貪于財貨
4.判斷句:
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5.省略句:
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 毋從(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為(省略“之”)壽。 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將軍戰(zhàn)(省略“于”)河北,臣戰(zhàn)(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時與臣游、項羽兵四十萬、置之坐。
6、被動句:
珍寶盡有之(被占有)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
7、固定句式:
奈何:奈,動詞。何,疑問代詞。譯為“如何”、“怎樣”。如“為之奈何?”
孰與:與……相比,誰……?表示比較。如“孰與君少長?”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將守關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為……所:被……,表被動。如“若屬皆且為所虜”
無以(無……以……)沒有會么東西拿來……如“軍中無以為樂”
何……為:表反問。為:用在反問句尾的語氣詞。如“何辭為”
《鴻門宴》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2、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3、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guī)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重點】
1、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jīng)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guī)律,掌握“舉”、“謝”、“為”、“斗”、“因”等古漢語兼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課文中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與尾聲。
3、復習“楚漢相爭”的歷史,了解劉、項斗爭的經(jīng)過,了解項羽這一人物的歷史功過。
一、導入
《垓下歌》
——秦末漢初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1、齊誦項羽的《垓下歌》,盡量讀出這首楚歌慷慨悲涼的意味。
2、簡析《垓下歌》,介紹時代背景,引入新課。要點:
(1)項羽的主要歷史功績:擊潰秦軍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項羽起兵反秦動機不純,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與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3)他迷信武力,始終沒有(也不可能)認識自己敗亡的原因。他把一切歸結于“天意”,是“時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長嘆:“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4)“鴻門宴”前,懷王與諸將有約:“先入關者王之”。
二、過程與方法
1、理請文中主要人物的關系。
2、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及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性格。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司馬遷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認識造成項羽悲劇的根本原因,吸取"驕兵必敗"的歷史教訓。
《鴻門宴》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在其政治、軍事生涯眾所起的重要作用。
2.歸納總結因、如、舉、謝、意五個多義詞的義項;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的特點,并比較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
3.背誦課文第三、四段。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教學難點理解因、如、舉、謝、意等五個多義詞義項,掌握兩個句式。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引導學生了解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放錄音,范讀課文,以求準確認讀。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請學生欣賞兩首詩投影
。ㄒ唬┷蛳赂桧椨鹆Π紊劫鈿馍w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學生默讀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xiàn)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zhàn)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xiàn)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
。ǘ┐箫L歌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學生默讀理解;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zhàn)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簡介選一學生回憶初中所學《史記》中的篇目,簡介司馬遷及《史記》,突出有關常識?蓞⒖颊n后知識卡片司馬遷與《史記》。
三、背景簡介投影
。ㄈ┮环惿嫫鹆x的教學圖片一幅楚漢相爭的教學圖片教師講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lián)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后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zhàn)。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四、放錄音,使學生準確認讀。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diào)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ㄋ模┍疚牡漠愖x字有: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道芷欲間行(jiàn)通假異讀:距關,毋內(nèi)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業(yè)1.掌握本課的生字、異讀字。2.反復誦讀全文,熟悉文意。3.完成思考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由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說明領袖人物性格事業(yè)成敗的影響。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熟讀一、二、段,背誦三、四段。
[教學步驟]
一、全班齊讀課文,抽查正音情況。
二、分組討論主要人物項羽。提問:項羽的性格特點如何,依據(jù)是什么?明確:沽名釣譽,缺乏政治遠見;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剛愎自用: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胸無城府,有不忍之心;脫口出賣曹無傷,經(jīng)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tài)度更是如此。寡謀輕信,輕敵自大;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據(jù)即可。提問:項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人物形象的?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作者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fā)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jié)。對比烘托也是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對劉邦的刻畫,突出其善于用人(與項羽約為婚姻,對張良言聽計從)、能言善變、狡詐多端、當機立斷(誅殺曹無傷)的性格特征,這些都是為突出主要人物項羽服務的。
三、鴻門宴上劉、項性格的較量,不過是楚漢相爭的縮影,要充分認識項羽的性格,不妨選以下三個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解說: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秦末,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遣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說:在滅秦戰(zhàn)爭中,劉邦大軍幾乎兵不血刃,秦軍即聞風瓦解。反觀項羽卻一路苦戰(zhàn),在刀光劍影、腥風血雨之中來到咸陽時,已是姍姍來遲。
投影(三)項羽已定東海來,西,與漢俱臨廣武而軍,相守數(shù)月。當此時,彭越數(shù)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解說:性格急噪與老奸巨猾對比鮮明。四、性格特征對領導人物的成敗起決定性的作用。試結合課文分析,作者司馬遷在客觀冷靜的敘述中寄寓了什么樣的情感,贊嘆、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學生討論。
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急,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襲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自矜功伐,奮其斯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解說:作者是把項羽當作悲劇英雄來寫的,他一方面號稱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烏江自刎的悲劇。既有贊嘆,又有惋惜。
五、選六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中選兩個朗讀基礎好的學生擔任主要角色項羽、劉邦,其他四個學生分別擔任范增、項伯、張良、樊噲,由擔任項伯的學生讀敘述文字。教師略作指導:本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豐滿,朗讀應注意突出人物語言的個性化及情節(jié)發(fā)展的張弛有效。正如我們上面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樣,項羽一聽到劉邦欲王關中的消息,立刻大怒,應讀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狀來;第二天劉邦赴宴一段謙詞卑禮的請罪,他又顯得洋洋自得,失口將曹無傷告密一事和盤托出。應讀得得意忘形。劉邦,赴鴻門假意屈從,言辭中用透出謙卑、偽飾。另外,老謀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練透辟的張良,豪壯威嚴的樊噲,都應在朗讀中使其栩栩如生,讓人物自己開口說話,如在眼前。至于情節(jié),在矛盾的展開中,時松時緊,應學會動用朗讀渲染氣氛,使聽者身臨其境。放錄音第一、三段,讓學生細細品味朗讀的魅力。
六、著重閱讀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場順序,分節(jié)記憶人物言行,背誦,理清背誦思路。三起三落,情節(jié)張弛有效,波瀾起伏。
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七、布置作業(yè)1.背誦課文三、四段2.結合課文學習,談談你對項羽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寫一篇隨筆。
[例文]
性格的祭奠(節(jié)選)
項羽在滅秦戰(zhàn)爭中徹底表現(xiàn)出來的肆意恣睢、剛愎自用、兇狠殘暴的性格為他日后的失敗寫了伏筆,其實此性格項羽早已有之。從殺宋義始至破秦,他一路在勝利的歡呼聲中走了過來,這無疑滋長了他的這種性格,使之惡性發(fā)展起來而成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現(xiàn)就是個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戰(zhàn)的輝煌勝利更使得他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他開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撐起他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贏得勝利。每一次勝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堅強一些,然而,這勝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將一輪輪戰(zhàn)斗下去,周而復始,項羽陷入了他為自己制造的一個怪圈,無法自拔,卻又不愿自拔。項羽心底要維系永不敗神話的欲望,構成了他對戰(zhàn)爭的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崇敬,并進一步鑄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難回答項羽把那一份份殘酷的祭奠獻給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來自何方。在項羽心理怪圈的一來二去之中,中國人口已從戰(zhàn)前的一千萬驟減至五百萬。天下人對項羽心態(tài)的無法認同使得時代終于作出了拋棄項羽的選擇。項羽不好計策與外交是真誠的,他夢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決一切問題,可是現(xiàn)實無情地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只有嘆息著,用死亡來反抗這現(xiàn)實,為自己性格的篇章寫下了最后的一筆,也為自己一生執(zhí)著的性格獻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誠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內(nèi)心是多情的,盡管表現(xiàn)這多情的卻是無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壯的,因為它的代價是生命、執(zhí)著和無奈。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檢查背誦。設計探究性閱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如實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實處。
[教學步驟]
一、教師示范背誦,或選學生輪流背誦三四段
二、探究性閱讀訓練思考:鴻門宴的故事發(fā)生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劉邦因起兵于沛,人稱沛公,都還沒有稱王。但課文中卻都超前稱了王。清代學者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批評說:高帝此時尚未為王,且前后俱稱沛公,何忽于張良三稱大王耶?又說:羽時亦為王,故沛公稱羽將軍,以其為諸侯上將軍也!妒酚洝纺祟A書為王,此下項伯曰:項王,范增、項莊曰君王,張良、樊噲曰項王,大王,沛公曰項王凡書王者二十幾,似失史體,你對梁玉繩的批評是如何認識的?學生討論后明確:超前稱王,并非失誤,自有其因。如張良對劉邦三次直呼大王,前兩次只有他與劉邦在場,后一次只添了幾個自己人,稱大王正表露出他們君臣同心協(xié)力,決心與項羽抗衡,戰(zhàn)而勝之的雄心壯志。再如項伯、范增、項莊都是項羽的屬下,他們稱項羽為項王或君王顯然出于自恃強大,不可一世,稱王稱霸,理所當然的心理狀態(tài)。而張良、樊噲都是劉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懸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稱項羽為王。劉邦畢竟身分不同,用語不宜過分阿諛,所以在項伯、項羽面前,先后六次稱項羽為將軍,只有最后一次與張良談話時,稱項羽為項王。一方面他明知項羽稱王時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無失身分之虞。看來,司馬遷在使用稱謂時,是經(jīng)過仔細斟酌的,既符合當時兩軍對壘的實力狀況何劉邦一方的斗爭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態(tài),決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結《鴻門宴》是《史記》中極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馬遷對文中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遠的魅力。項羽用性格的筆寫下了只屬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無論是暴戾、輝煌還是悲壯,無論是抗鼎拔山的人杰,還是自刎烏江的鬼雄。
四、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請找出文中所有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例句活用類型釋義
1.吾得兄事之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
2.項伯乃夜馳之公軍同上連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樣4.籍吏民,封府庫名詞用作動詞登記在冊5.沛公軍霸上同上駐扎
6.沛公欲王關中同上統(tǒng)治
7.范曾數(shù)目項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陽間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勝同上處罰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名詞使動用法使之為王
11.項伯殺人,臣活之動詞使動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同上使跟從,率領
13.素善留侯張良形容詞用作動詞交好
14.拔劍撞而破之形容詞用作動詞擊碎、擊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詞用作動詞小事
2.判斷下列加線的詞語的詞義,并區(qū)分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明確:古義:婚姻,古義兒女親家,女方之父為婚,男方之父為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
②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明確: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
、劢袢擞写蠊Χ鴵糁鞔_:古義:現(xiàn)在別人(指沛公)今義:現(xiàn)在的人,與古人相對。
、芏牸氄f明確:古義:小人的讒言。今義:詳細說來。
3.了解此也(耳)何以兩個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確:判斷句,這就是啊。
、诳孜淖雍我灾^之文也?明確:疑問句,賓語前置句,憑什么呢?
、廴藶榈顿,我為魚肉,何辭為?明確:反問句式,為語氣詞,呢,表意呢?
4.名句積累明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5.課后思考和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①因例句出處釋義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薦》依靠、憑借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順著、根據(jù)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頗藺相如列傳》乘機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夢溪筆談·雁蕩山》因為、由于因合納斗盆《促織》于是、就陳陳相因成語沿襲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原因、理由
②如例句出處釋義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如同、像天時不如地利《得道多助》比、及如揚州,過瓜州揚子橋《〈指南錄〉后序》到、往、去萬事如意成語順、隨如其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zhàn)》如果、假如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過秦論》好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侍坐》或、或者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同上至于空空如也成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垡饫涑鎏庒屃x簾內(nèi)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促織》意圖、意愿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傷仲永》意思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意態(tài)、神情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動也《〈指南錄〉后序》意料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史記·張儀列傳》懷疑、猜疑④舉例句出處釋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舉起、抬起舉其一不計其十,究竟舊不圖其新《屈原》提出、舉出舉兵伐徐,逐滅之《韓非子·五蠧》發(fā)起、發(fā)動戌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攻下、占領舉賢任能成語推薦有儒生柳意者,應舉下第《柳毅傳》科舉考試殺人如不能舉《過秦論》全、盡舉世無雙成語全部、整個
⑤謝例句出處釋義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廉頗藺相如列傳》道歉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孔雀東南飛》推辭、謝絕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辭別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漢書·張安世傳》感謝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告訴、勸告乃花既謝,亦可無罪于主人矣《芙蕖》凋落、衰亡
【《鴻門宴》教案】相關文章:
鴻門宴教案03-01
鴻門宴教案優(yōu)秀02-28
《鴻門宴》教案優(yōu)秀06-01
文言文鴻門宴教案02-26
《鴻門宴》教案范文(通用12篇)03-11
關于《鴻門宴》教案合集6篇05-20
《鴻門宴》教案模板合集六篇02-03
《鴻門宴》教案范文集錦五篇04-25
《鴻門宴》教案范文錦集七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