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渡荊門送別教案

時間:2022-05-01 16:17:38 教案 我要投稿

渡荊門送別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渡荊門送別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渡荊門送別教案

渡荊門送別教案1

  原本《渡荊門送別》的設計是采用常規(guī)思路,即誦讀——分析——背誦,只要半節(jié)課就可完成任務。但這次想在寫作方面花點工夫,就用了一節(jié)課時間。

  誦讀全詩后,要求學生說說究竟是誰送誰?還沒布置完,已有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來。可當我抽小組匯報的時候,多數(shù)說成是“故鄉(xiāng)水送行舟”,只有一個小組回答是“故鄉(xiāng)水送詩人自己”。問他們的根據(jù),都能抓住文本“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句,就是不知道作者在這里借水傳情含蓄的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戀之情?梢,詩歌教學中,不容忽視詩歌語言含蓄跳躍的特點。

  其次是在講頷聯(lián)“山水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和頸聯(lián)“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其意境。有的學生還能加進自己的.想象把四句二十個字的詩,描繪出一百來字的畫面。充分展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

  這樣一來,一節(jié)課就過去了。雖然說時間花得較多,但我自認為這堂課還算是能令人滿意的。

  可見,在閱讀課中哪怕是詩詞教學中,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滲透作文教學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這需要教師花很多的心思去設計、引導。

渡荊門送別教案2

  一、詩句的寫作背景: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韻的字有游、流、樓、舟。題材:送別詩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二、詩句具體分析:

  步驟:請同學簡析,教師點撥,再課件展示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敖氪蠡牧鳌保瑢懗鼋简v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遍L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

  三、詩的整體感知:

  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苯鬟^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而又初次離別的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他。

  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

  四、布置作業(yè):背誦默寫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重點、難點】

  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

  難點:

  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課程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從最古老的《詩經》開始,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學習《詩四首》。在上新課之前,請同學回顧一下,有沒有學過下面幾類詩,如果有,試試背背。

  1.邊塞詩 2.寫景詩 3.送別詩 4.游記詩 5.思鄉(xiāng)詩

  二、誦讀練習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讀

  3.學生齊讀

  4.自由誦讀

  指導學生朗讀

 、偻ㄗx,要求讀準音、讀順暢;(自由讀、齊讀)

 、谡b讀,要求讀出重音、讀出節(jié)拍、讀出韻味;(請學生個人讀,具體指導的重點放在重音和節(jié)拍上)

 、墼僮x,要求讀出詩句的情感、美感。(個人讀、分組讀或齊讀)

  三、作者簡介 背景探尋

  1.陶淵明,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

  2.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這首詩寫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xiāng)。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xiāng)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shù)氐娘L俗,饒有興味。

  3.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

  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4.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

  這首詩是李白初游楚地之作。它以清新飄逸的筆觸,描繪了沿江東下所見到的新奇景象,抒寫了詩人從蜀中初到平原的喜悅心情和寬廣胸襟。"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句用語奇妙,用闊大意象表現(xiàn)心中喜悅與豪情,歷來被稱為不朽佳句。末句寫因江水而產生對故鄉(xiāng)依依不舍之情,卻又鮮明地反映了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時樂觀向上的精神。

  四、詩作賞析

  1.《歸田園居》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zhí)著;自己的田園之樂。“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全詩流露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2.《游山西村》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討論明確:全詩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詩中表現(xiàn)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

  3.欣賞《使至塞上》

  A、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B、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自己畫的圖畫賞析,

  討論明確: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肮聼煛眱勺帜軤钇渖耥崳肮聼煛敝箅S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伴L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4.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討論明確: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詩中“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來寫景的。

  欣賞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竺枋隽舜鋈龒{、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窍纫运忻髟氯鐖A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辈恢苯诱f出對養(yǎng)育過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情深。

  5.比較欣賞《歸園田居》《游山西村》的異同。

  同:《歸園田居》《游山西村》都是以農村生活為題材,都選擇一天的農家生活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異:《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有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tǒng)一,表現(xiàn)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回歸田園的意愿。風格質樸醇美。

  《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向往之情。(詩人雖賦閑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游想法,并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閑適。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默寫兩首詩歌。

  2.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尋,給四首詩尋找應情應景的音樂。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詩四首教案教學設計

  三十課 詩四首

  教材分析:

  本課的四首古詩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為我們展現(xiàn)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

  品過程與方法目標: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的目標: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查找有關資料,給詩歌插配有關的圖畫。老師準備錄音機、課件、微機或投影儀。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歸園田居》(其三)、《游山西村》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ㄒ唬⿲дZ: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章以簡煉的語言,精彩描寫,表達作者一種復雜微妙的心境。

 。ǘ┏鍪緦W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指2-3名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交流有關作者的資料。

  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不為“五斗米折腰”使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薄⒙犝n文錄音,學生正音、劃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2、思考下列問題:

  a. 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b.“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c.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并明確:

  a.全詩寫了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zhí)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b.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c.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自由背誦。檢查背誦

  三、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教師出示學生繪制的幾幅圖片讓學生進行對照賞析,同時提出思考的問題:

  a.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要求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2、學生思考并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a.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痹娙伺谴髟滦燎诟牛瑢懗隽四欠萸趧谂c執(zhí)著。語言“自然、通俗”。

  四、質疑問難。

  五、練習背誦。

  《游山西村》

  陸游

  一、導入新課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里,內心郁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xiāng)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游境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薄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

 。、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

  首詩的主要內容。 b.詩歌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 全班討論、交流明確: a.圍繞一個“游”字展開。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

  邀請,來到農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終于來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臨近,農民們衣著簡樸,吹簫擊鼓,結隊往來,熱鬧非凡。詩人盼望著以后能夠有時間乘月色出游,隨時拄著手杖來敲門拜訪。 b.表現(xiàn)了詩人陶醉、留戀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中,留戀村民的好客、熱情、淳樸,對此次郊游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思考下列問題:

  《游山西村》中,哪兩句詩流傳最廣?

  2、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小組討論交流、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鄙轿鞔迳江h(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

  《歸園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鄉(xiāng)間生活,抒發(fā)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處?

  明確:《歸田園居》(其三)流露出了歸隱田園后的遁世思想!队紊轿鞔濉分饕獋戎赜趯r家純樸風俗的留戀。我們還學習過哪些反映鄉(xiāng)間生活的古代詩歌?孟浩然《過故人莊》、辛棄疾《西江月》。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收獲;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tài)度。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默寫這兩首詩歌。、課后練習一 。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zhàn)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出使人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結果如何?

  2、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3、自由朗讀,限時背誦檢查背誦

  三、精讀詩歌,深入探究。

  齊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2.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自己畫的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1、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2、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肮聼煛眱勺帜軤钇渖耥崳肮聼煛敝箅S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四、默寫課文。

  《渡荊門送別》李 白

  一、導入新課

  初一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薄⒔處煼蹲x、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 b.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2、學生討論交流、明確:a.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

  3、自由背誦課文、抽查背誦。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薄R背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b.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2、出示學生設計的圖畫或課件,引導學生對照賞析,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明確:a.“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b.示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竺枋隽舜鋈龒{、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窍纫运忻髟氯鐖A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叭詰z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不直接說出對養(yǎng)育過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意,而是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誼;萬里送行舟,從另一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情深。

  3、齊讀背誦

  四、質疑問難。

  五、拓展延伸。

  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jù)你的理解,用文字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收獲;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tài)度。

  七、布置作業(yè)。

  閱讀《歸園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適、岑參的著名邊塞詩,并點評賞析。從四首詩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來。

  八、板書設計:

  歸園田居:歸田 躬耕 意愿 志趣———

  使至塞上:出使邊塞 內心抑郁 塞外風光 千古壯觀------情有事發(fā),景由事終

  渡荊門送別:地點、目的,景色壯觀,留戀故鄉(xiāng)---------敘事 繪景 抒情

  游山西村:農家憨厚 山村美景 社日風光 閑游向往-----山村美好,喜愛漫游

  九、課后反思: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詩四首《渡荊門送別》學案及答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學習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作者了解。

  李白,字 , 代詩人,是繼 之后又一偉大的 詩人,自號 居士。

  〖拓展:歐陽修 居士,李清照 居士,白居易 居士,蘇軾 居士。

  二、讀課文,賞析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2、《渡荊門送別》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3、這一聯(lián)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4、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5、尾聯(lián)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6、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7、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8、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9、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三、背誦這首詩。 四、課堂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 聯(lián)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著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 ”始,以“ ”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五、布置作業(yè) 1、欣賞此詩,選出有錯的一項( )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見。 B、“天鏡”與“海樓”分別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樓。 C、這首五言律詩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送別友人。 D、“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北磉_式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留戀。 2、用文字把自己閱讀這首詩的感受寫出來。

  答案:

  一、 太白 唐 屈原 浪漫主義 青蓮居士 六一 易安 香山 東坡

  二、

  1、提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提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提示:“隨”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提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5、提示: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6、提示:“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 7、提示:“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 8、提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鼻熬湫蜗竺枋隽舜鋈龒{、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9、提示: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 四、頷聯(lián) 渡遠 送行

  五、1、C

  魯教版七年級下冊:詩四首《渡荊門送別》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3、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4、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yōu)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xiāng)的無限愛戀之感。3、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教學難點:

  1、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lián)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著詩人的想像,洋溢著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后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多出現(xiàn)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尾聯(lián)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發(fā)遐想,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xiāng)”。12、發(fā)放課堂練習。

  三、布置作業(yè)。

  1、 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 〖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里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里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北驹妳s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霸粕Y海樓”,詩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產生,是由于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蛏衬纳峡,有時忽然出現(xiàn)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并無這種自然現(xiàn)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云彩各種奇異的形狀,仿佛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詩人這么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四、結束課程。

  板書: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lián) 交代旅程

  頷聯(lián) 喜悅開朗

  頸聯(lián) 新奇景色

  尾聯(lián) 思念故鄉(xiāng)

  人教版八年級下《詩四首》(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登岳陽樓)導學案2

  【學習目標】

 。薄⒂懈星榈乩首x并熟練地背誦這四首詩,掌握積累生字詞。

  2、了解背景常識,理解詩歌內容,品味精美的語言。

  3、體會詩人的情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預習導學】

  ● 走近作者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又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詠荊軻》等。

  王維(701~761),字摩詰,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原籍祁州(今山西祁縣)人,唐代詩人、畫家。著有《渭川田家》、《終南別業(yè)》、《山居秋暝》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今甘肅秦安縣),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xiāng),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名篇有《蜀道難》、《將進酒》、《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等。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號簡齋,洛陽(現(xiàn)在屬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 基礎積累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荒穢( ) 草木長( ) 荷鋤( )

  燕然( ) 雞豚( ) 徙倚( )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晨興理荒穢:

 。2)荷鋤:

 。3)長河落日圓:

 。4)仍憐故鄉(xiāng)水:

 。5)徙倚湖山欲暮時: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乓抡床蛔阆,但使愿無違。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

 。4)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4、下列句子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B、征蓬/出版塞,歸雁/入/胡天

  C、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D、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 常識填空

  5、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近體詩又名今體詩,它包含 、排律、 等幾個部分。所謂近體詩,它是和唐代以前的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 整體感知

  反復誦讀,熟練背誦,完成下面的填空

  6、(1)《歸園田居》以平淡自然的詩句描繪醇美的詩意,抒發(fā)了“

  ”的情懷。

 。2)《使至塞上》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

  的內心情感。

  (3)《渡荊門送別》作者通過描繪了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抒發(fā)了深沉的鄉(xiāng)情之嘆,流露出了深深的 之情。

  (4)《登岳陽樓(其一)》詩人通過寫自己登樓觀感,抒發(fā)了自己顛沛流離之苦,對國家的 ,以及自己 的落寞情懷。

  【合作研討】

  ● 思路梳理

  1、《歸園田居》(其三)

  首聯(lián):

  頷聯(lián):

  頸聯(lián):

  尾聯(lián):

  《使至塞上》

  首聯(lián):

  頷聯(lián):

  頸聯(lián):

  尾聯(lián):

  《渡荊門送別》

  首聯(lián):

  頷聯(lián):

  頸聯(lián):

  尾聯(lián):

  《登岳陽樓(其一)》

  首聯(lián):

  頷聯(lián):

  頸聯(lián):

  尾聯(lián):

  ● 文本探究

  2、“草盛豆苗稀”,說明詩人不善種田,這樣寫不影響他自己的形象嗎?

  3、《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中“但使愿無違”的“愿”指什么?

  4、“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用比喻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境?

  5、《使至塞上》一詩是怎樣做到情景交融的?

  6、說說“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隨”、“入”二字的表現(xiàn)力。

  7、如何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的最后兩句?

  8、如何理解“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敝械脑娙酥

  ● 拓展延伸

  9、我們課內外學過的古詩詞中,有不少詩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你再摘錄幾句含有哲理的詩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當堂檢測】

  一、基礎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根據(jù)拼音寫漢字:荒穢( ) 無違( ) 候騎( )

  叩門( ) 征 péng( ) jīng( )門 簾shēng( ) yān( )然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但使愿無違( )

  (2)江入大荒流( )

 。3)云生結海樓( )

 。4)三年多難更憑危( )

 。、填空:

 、拧稓w園田居》是陶淵明_____________時所寫的詩。

 、啤妒怪寥稀肥翘拼娙薩__________的作品,他與__________合稱“王孟”,是唐代__________詩派的代表。

 、恰抖汕G門送別》是唐代________主義大詩人________所作,人稱他為“________”。

 。4)《登岳陽樓(其一)》是________代的愛國主義詩人________所作。

  4、背誦詩文,根據(jù)要求默寫填空。

 、 《使至塞上》中描寫邊塞壯觀景色的名句是

  ⑵ 《歸園田居》中寫作者對田間勞動感到愜意,認為符合自己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渡荊門送別》中從游動的視角描寫景物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登岳陽樓(其一)》中流傳最廣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閱讀題

  背誦《渡荊門送別》,回答下列問題。

  5、本詩首聯(lián)交代了遠渡的 和此行的 。

  6、頸聯(lián)描寫長江的近景,請談談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意境

  《渡荊門送別》教案4

  詩詞誦讀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 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游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指的就是這一壯游。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繪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電影鏡頭攝下的一組活動畫面,給人以流動感與空間感,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

  “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從荊門往遠處望去,仿佛流入荒漠遼遠的原野,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紙背,用語貼切。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寫完山勢與流水,詩人又以移步換景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長江的近景與遠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李白在欣賞荊門一帶風光的時候,面對那流經故鄉(xiāng)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xiāng)之情: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ィ胂蠊妍。“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yōu)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shù)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渡荊門送別教案3

  知識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yōu)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xiāng)的無限愛戀之感。3、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lián)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著詩人的想像,洋溢著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后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多出現(xiàn)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尾聯(lián)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發(fā)遐想,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xiāng)”。

  12、發(fā)放課堂練習。

  三、布置作業(yè)。

  1、 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 預習下一課;

  3、 〖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牐犝饈資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里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霸孪嘛w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里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產生,是由于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蛏衬纳峡眨袝r忽然出現(xiàn)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并無這種自然現(xiàn)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云彩各種奇異的形狀,仿佛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詩人這么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四、結束課程。

  板書: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lián) 交代旅程

  頷聯(lián) 喜悅開朗

  頸聯(lián) 新奇景色

  尾聯(lián) 思念故鄉(xiāng)

渡荊門送別教案4

  日前,聽了趙卓青老師的一堂作文課及她關于作文教學的報告,收獲頗大。她指出,最好能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哪怕一堂很簡單的課也可以上得很深,或者花很長的時間,不必擔心趕不上進度。她也講了她自己的一些做法,很有啟示。今天,當即現(xiàn)炒現(xiàn)賣。

  原本《渡荊門送別》的設計是采用常規(guī)思路,即誦讀--分析--背誦,只要半節(jié)課就可完成任務。但這次想在寫作方面花點工夫,就用了一節(jié)課時間。

  上課伊始,誦讀全詩后,即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全詩內容。還沒布置完,已有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地叫了起來。可當我要求他們把這一句話寫下來后,立即鴉雀無聲了。不是學生忙著寫,而是要把這句話寫通順頗得費一些心思。過了一會兒,我叫了兩個學生上臺板演。果不其然,如此簡單的題目,兩個學生寫了這樣的句子:一為“寫李白在荊門送別友人!边@是受題中“送別”兩字的誤導。一為“在荊門山看到的美麗景色!边^于簡略,沒有寫出要點。我要求這兩學生講出自己的理由,然后其余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把題目中的“渡”字講掉了,也把整首詩的內容理了一遍。最后終于把這句話修改成比較令人滿意的句子了。雖然花的時間有點長,但無論是對整首詩的理解,還是對句子的表述,都達到了設想的目的。

  其次是在講頷聯(lián)“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時,要求學生給這兩幅圖畫各擬一個小標題。經過思索,第一句很快就出來了:“水中映月圖”。但第二句要求與第一句結構相同,就得好好斟酌一番了。當然,最后也得了一些好句,如:“江上飛霞圖”、“天邊流云圖”。應該說這一環(huán)節(jié)還是很受學生歡迎的,他們的興趣也很大。

  這樣一來,一節(jié)課就過去了。雖然說時間花得較多,但我自認為這堂課還算是能令人滿意的。

  可見,在閱讀課中滲透作文教學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這需要教師花很多的心思去設計、引導。

渡荊門送別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yōu)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xiāng)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學生齊背這首詩)?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教學新課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fā)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tài)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xiāng)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朗讀課文并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

  憐:愛;

  故鄉(xiāng)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后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ǘ蛇h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云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游子。)

  B、《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ㄟh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lián)寫景,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鑼懚蛇^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云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為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么卻“仍憐故鄉(xiāng)水”?

 。ㄗ髡咭姷匠孛谰暗呐d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yǎng)育過自己的故鄉(xiāng)。)

  F、“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lián),尾聯(lián)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zhèn)ィ胂窆妍悺Wプ陕?lián)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lián),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xiàn)手法看:①“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②“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四、課外拓展

  學生自學李白的《送友人》一詩,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ㄟ@是一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lián)工對,寫得別開生面。中間二聯(lián)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后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聯(lián)更進一層,抒發(fā)難舍難分的情緒。全詩寫得新穎別致、豐采殊異。)

  五、小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六、作業(yè):

  1、學生自由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預習下一首詩《游山西村》。

渡荊門送別教案6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3、了解詩歌的結構方法,領悟表達方法,學習寫作詩歌。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學習詩歌的寫作。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送別的詩句。老師查找有關李白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以前我們曾經學習過許多送別詩,你們能說說有哪些?提示:《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還記得嗎?

  生回答并朗誦。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很特別的送別詩《渡荊門送別》(板書課題)

  二、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學生聽讀,注意節(jié)奏、字音,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這首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送別詩有什么不一樣?它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別詩是友人相送,表現(xiàn)的是友情,而這首詩,一下子看不出來是誰送誰,表現(xiàn)的是鄉(xiāng)情。一般送別詩的感情基調是依依難舍纏綿悱惻,而這首,卻是興致勃勃滿腔豪情。)

  三、品讀詩句,體味內涵

  1、介紹作者

  2、逐句串講

  這首詩首聯(lián)敘事,頷頸兩聯(lián)寫景,尾聯(lián)抒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前从蛇h到近的順序寫的。 前兩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長江沖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遼闊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后兩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币粋“飛”字極富動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變幻,構成海市蜃樓般的景色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疤扃R”飛,“海樓”結,寫出了李白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不直接說出,對養(yǎng)育過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而是說故鄉(xiāng)之水懷著深情厚誼,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從另一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情切。表現(xiàn)了作者濃濃的鄉(xiāng)思。

  綜觀全詩,似乎詩人寫送別之情只有尾聯(lián)兩句,其實不然,中間兩聯(lián)寫兩岸青山挺立,夾江相送;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云變幻,絢麗多姿。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xiāng)水”,一顆“明月心”。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yǎng)他的山水明月,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就充盈在這字里行間。

  四、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1、逐句教讀,邊讀邊糾正學生的發(fā)音,指出應注意的節(jié)奏、字音。

  2、根據(jù)詩歌的主旨確立朗讀的感情基調。(興致勃勃 豪情萬丈 熱愛家鄉(xiāng))

  3、講清朗讀時每聯(lián)的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具體要求。

  首聯(lián)是詩歌的起,內容是敘事性的,語調應該比較平實,語速適中。

  頷聯(lián)是詩歌的承。李白順流而下,興致勃勃地來楚地一游。剛出三峽,看到的是茫茫原野,遼闊江天。眼前頓時一亮,心曠神怡。這一句要讀出詩人的興奮。語調上揚,語速稍快,音色清亮。

  頸聯(lián)是詩歌的轉,由實景轉為虛景,同時也是感情的轉折上升點。這句要讀的跌宕生姿,讀出詩人的萬丈豪情。語氣鏗鏘有力,語速快慢結合,音色渾厚粗獷。

  尾聯(lián)是詩歌的合,也是情感的歸結。由于前幾聯(lián)的蓄勢這里是一個總的爆發(fā)。要讀出詩人的無限鄉(xiāng)思,對家鄉(xiāng)之水“萬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動。語氣深沉,語速徐緩沉穩(wěn)。

  4、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朗讀

  頷聯(lián):詩人乘船順流而下,過了荊門隨著平野的到來,眼前豁然開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騰的江水一瀉千里,他站在船頭興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誦)

  頸聯(lián):你就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躊躇滿志的李白,面對天鏡飛、彩云結的雄闊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偉略,于是,你意氣風發(fā)地吟道:(生朗誦)

  尾聯(lián):詩人離開了生他養(yǎng)他的家鄉(xiāng)。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李白滿懷深情地吟道:(生朗讀)

  5、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朗讀課文

  6、抽查朗讀,點評。

  7、齊讀背誦

  五、體會寫法,指導寫作

  1、讓學生找出這首詩押韻的句子或者韻腳,讓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詩歌,如:

  《贈汪倫》行 xíng 聲 shēng 情 qíng

  《靜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鄉(xiāng) xiāng

  教師點撥歸納,總結一般規(guī)律。(韻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韻,偶句押韻或偶句加首句押韻。)

  2、這首詩哪幾句是敘事的,哪幾句是寫景的,哪幾句是抒情的?(弄清結構,首聯(lián)起,頷聯(lián)承,頸聯(lián)轉,尾聯(lián)合)

  生答,教師點撥,總結。

  3、這首詩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答,教師點評。

  4、這首詩寫景的兩聯(lián),讓我們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偉略的萬丈豪情。

  這種借寫景來抒發(fā)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達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師小結。

  5、自由命題,以贊美家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為主旨寫一首詩。要求:注意偶句押韻;注意詩歌的起承轉合;學習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7、集體交流。

  六、課堂總結

  由學生談收獲。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首聯(lián)起 敘 事

  頷聯(lián)承 借景抒情

  頸聯(lián)轉 借景抒情

  尾聯(lián)合 直接抒情

渡荊門送別教案7

  一、導入新課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詩詞五首》,都是唐、宋兩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五首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二、掃除生字障礙

  寥liao 霄xiao 戟ji 蘄qi 浣huan三、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聽錄音

  2、《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3、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4、這一聯(lián)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半S”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5、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霸孪嘛w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6、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7、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8、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學習《秋詞》

  1、指名朗讀

  2、中國古代詠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為其基調。這首《秋詞》有沒有悲秋之意?請從文中找出依據(jù)來分析。——一、二句形成鮮明的對比。自古人們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卻認為秋日比明媚美麗、萬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開頭便奠定了樂觀明快的風格。第三句描寫的豪邁高曠的圖畫,寫鶴的矯健凌厲,奮發(fā)有為,其實也是作者高遠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鶴一樣直達碧霄了。因此無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樣的情懷?——開闊的視野和樂觀的情懷。

  4、寫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詩詞句!扒镲L蕭瑟,洪波涌起”,“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天涼似個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

渡荊門送別教案8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yōu)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xiāng)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幾首詩詞,一起來背誦。

 。1)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2)回鄉(xiāng)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3)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教師語:這些詩詞都透著濃濃的鄉(xiāng)情,體現(xiàn)了思念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另一首透著鄉(xiāng)情的詩歌——《渡荊門送別》。

  2、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fā)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tài)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崩畎资俏覈鴤ゴ蟮脑娙耍翘拼妷罱艹龅拇碇,被后人譽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是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與杜甫并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3、背景介紹: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xiāng)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2、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朗讀課文并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

  憐:愛;

  故鄉(xiāng)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3、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后個別學生讀。

  4、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云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游子。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整體把握。

  教師問: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可以分為幾聯(lián):

  明確:四聯(lián)——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2、研習首聯(lián)。

 。1)問: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明確:出蜀的目的:到楚地遠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帶。

 。2)手法是什么?

  明確:敘事。

  3、研習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

 。1)全班齊背誦。

  (2)頷聯(lián)寫了哪些景?什么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么?

  明確:高山、平野、江流;白天;遠景,俯視動感。

 。3)請用一兩個詞語或短語來概括頷聯(lián)景物的特點。

  明確:雄渾壯闊意境高遠。

 。4)頸聯(lián)寫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什么時候的景?寫作角度是什么?

  明確:江月、云霞;比喻;傍晚;近景,仰視。

 。5)哪兩個字寫得好?

  明確:飛(動感)和結(動感、聯(lián)想:彩云如心靈手巧的美麗織女)

  4、研習尾聯(lián)。

 。1)問:此段抒情,抒發(fā)的是什么情?

  明確: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從5歲至25歲一直生活在蜀地,對蜀中的山水懷有深厚的感情,初次離別,難舍難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xiāng),而說家鄉(xiāng)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萬里送行舟,和常人抒發(fā)情感的角度不一樣。

 。2)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水送人,人思鄉(xiāng)”。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賞析這首詩歌:

  1、第一聯(lián)“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歷來有“蜀楚咽喉”之稱。楚國,今湖北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都屬于楚國。李白這首詩是寫于青年時期,即乘船順江離川之際。此時李白才二十五歲,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闖北、浪跡天涯的一生游歷來說,荊門之行實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確是他生平第一次走這么遠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顯得格外遙遠而漫長。到達荊門山下時,蜀中家鄉(xiāng)的山川已不復在望,所以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覺得離家鄉(xiāng)已經十分遙遠了,因而這首詩的頭兩個字就是“渡遠”,他感到來到了一個與家鄉(xiāng)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荊門山當做家鄉(xiāng)的最后一個標志,通過這座山,就走出了家鄉(xiāng),所以叫“荊門外”。第一句這五個字兩組詞的確說明了李白的做詩雖然天縱豪情,但是一旦寫起律詩來,同樣是非常注意字斟句酌、中規(guī)中矩的。

  2、第二聯(lián)開始描寫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贝蠼鞯角G門山時,地勢已經漸趨平緩,眼界也隨之開闊起來,大荒,是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剛從兩岸高山夾峙的三峽中出來,隨著江船的東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經越去越遠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而長江從落差極大的三峽奔瀉而下,至此也漸次平靜下來,浩浩蕩蕩地流向這一片廣袤的新天地。

  這一聯(lián)是李白寫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來說,李白的名句都是抒發(fā)內心的滿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吟天姥吟留別》),都張揚著極其強烈的個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懷與風格,而無人能望其項背。不過這一聯(lián)卻純粹是寫景,而且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句式相近,用詞相似,氣勢相當,同為唐詩中最華彩的樂章,而被許多評論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論。

  我們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為山川景物所打動、所感染的,當他突然面對一個與自己二十多年來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時,不但在視野上大為開闊,而且內心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充滿了喜悅,他要迫不及待地隨著大江一起,帶著自己年輕浪漫的心和建功立業(yè)的情,撲向這一片嶄新的天地,“山隨平野盡”,預示著作者在船到荊門山時,已將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頁翻了過去,留在了記憶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遠眺,楚天遼闊,境界超遠,宣告了詩人在即將進入楚水之際,已經在憧憬一種全新的人生歷程,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躍躍欲試、大顯身手了。這一聯(lián)實際上既是寫景,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曠世英才,面對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時的真情告白呀!

  3、第三聯(lián)“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然是寫景,不過用的是遠近結合、虛實相間的寫法。飛天鏡,天空中飛落的鏡子。海樓,即現(xiàn)在所說的“海市蜃樓”。荊門山以下,江流減緩,夜幕降臨,在平靜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輪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動,明月與江水同時出現(xiàn)在筆下,都是李白最喜愛的入詩的景物。月亮在這個夜晚,也不安心于獨自呆在寂寞的廣寒宮了,她從天上“下凡”來到了人間,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鏡子,她隨著江面的漣漪而愈發(fā)顯得搖曳生姿,并且與江船一起結伴前行,是那樣的情意綿長,含情脈脈。

  寫過柔美的夜景,李白意興未盡,大筆一揮,又勾勒出絢麗的日景,“云生結海樓”,月落之后,黎明降臨,天空彩云,舒展起伏,變幻萬千,不時出現(xiàn)海市蜃樓般的奇觀?梢詳喽ǎ醭鏊拇ǖ睦畎状藭r肯定沒有見過真正的海市蜃樓,但是他卻大膽地運用這一在沙漠中才會出現(xiàn)的景物,來形容他面前那無限高遠的荊楚天地間變化莫測的景象。其中所傳達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時那種出得峽來以后,豁然開朗的心胸與躍躍欲試的豪情!帮w天鏡”也好,“結海樓”也好,在崇山峻嶺、江水湍急的三峽之中,是不可能領略的,現(xiàn)在不論是夜晚,還是晴日,都可以“極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鏡的月影反視江流的平緩,用層出不窮的云樓襯托江天的遼闊,這一聯(lián),一上一下,一遠一近,白晝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峽,見到廣漠平原時的欣喜與振作一覽無遺地合盤托出,使人們既欣賞了大自然的奧妙,又體會到了詩人那充滿年輕活力的脈搏,寫景即是抒情,狀物更是言志,從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這四句詩中,你能說年輕的李太白不就已經儼然成為一個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4、全詩的最后一聯(lián)也寫得十分精彩,“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闭斃畎滋杖怀磷碛谇G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風光而思緒萬千之時,船外那無語東流的江水卻不知怎的,引發(fā)了他思鄉(xiāng)的情懷。李白從小在蜀中長大,從“五歲誦六甲”開始,遍訪蜀中名山,早年讀書于江油縣的戴天山中,后來又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摯的情感,F(xiàn)在“辭親遠游”,乘船離開四川,如今已經遠離故土了,心中難免依依不舍,而這種對家鄉(xiāng)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泄,結果聊勝于無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說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卻說從家鄉(xiāng)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種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

  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聯(lián)結句“得象外于圜中,飄然思不窮!庇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全詩直到結束也沒有一個字提及“送別”朋友的離情別恨,看來這首詩并不是什么贈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土之際向家鄉(xiāng)告別,所以,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這首詩題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币赃@種形式來告別自己的家鄉(xiāng),除了李白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五、課堂總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lián)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著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渡遠”始,以“送行”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六、布置作業(yè):

  1、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預習下一課。

  七、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李白

  首聯(lián)敘事出蜀目的

  頷聯(lián)寫景平野江流(白天遠景俯視)對仗雄渾壯闊

  頸聯(lián)寫景江月云霞(傍晚近景仰視)對仗和比喻意境高遠

  尾聯(lián)抒情熱愛故鄉(xiāng)、依依惜別之情(擬人)

【渡荊門送別教案】相關文章:

《渡荊門送別》教案07-19

渡荊門送別教案8篇10-13

《長亭送別》教案11-08

《長亭送別》優(yōu)秀教案02-25

長亭送別教案08-30

荊門導游詞08-13

實用的《長亭送別》教案4篇03-09

黃鶴樓送別教案09-08

黃鶴樓送別語文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