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盂蘭盆節(jié)的由來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jié)”,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等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盂蘭盆節(jié)的由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盂蘭盆節(jié)——由來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jié)”(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jié)歸屬道教,盂蘭盆節(jié)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肮砉(jié)”,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qū),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jié))。
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jié)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nèi)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別祭奠。
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弊詈筮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拓展:盂蘭盆節(jié)簡介
盂蘭盆節(jié),亦稱“盂蘭盆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另稱“中元節(jié)”,后稱“鬼節(jié)”。佛教節(jié)日。
每逢夏歷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思是“救倒懸”!队厶m盆經(jīng)》載,釋迦弟子目連,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求佛救度。釋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即僧眾安居終了之日,備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僧眾,可使母解脫。佛教徒據(jù)此神話興起盂蘭盆會。據(jù)《佛祖統(tǒng)紀》卷三十七,中國自梁武帝時(502—549年在位)始設“盂蘭盆齋”。節(jié)日期間,除施齋供僧外,寺院還舉行誦經(jīng)法會以及舉辦水陸道場、放焰口、放燈等宗教活動。
節(jié)日儀式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qū)根據(jù)《佛說盂蘭盆經(jīng)》而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所謂盂蘭盆,據(jù)唐·宗密的《佛說盂蘭盆經(jīng)疏》所說∶“盂蘭是西域之語,此云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法會的形成淵源于這部八百余字的佛經(jīng),經(jīng)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yǎng)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會一般都是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這天舉行。其主要儀式由凈壇繞經(jīng)、上蘭盆供、眾僧受食三部分組成。在正式儀式開始前,須先建立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等三壇。其中,佛壇上設有佛像及導師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壇上放置多種供品,孤魂壇上設有若干靈位牌。
根據(jù)清儀潤所著的《百丈叢林清規(guī)證義記》卷八《蘭盆儀軌摘要》記載,整個盂蘭盆會的儀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凈壇繞經(jīng),即繞誦《盂蘭盆經(jīng)》。先由住持主持繞壇、誦經(jīng)、灑凈儀式,大眾隨行繞行,口誦《盂蘭盆經(jīng)》三遍;然后,大眾依照早晚課誦時的位置跪下,隨住持念祝詞,祝愿一切冤親同得超度;祝詞完畢,大眾起立,聽維那念誦佛名,隨磬聲行跪拜禮。跪拜完畢后解散。
第二項內(nèi)容是上蘭盆供。僧眾重新入壇,禮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大眾同唱。然后,再次反復讀誦經(jīng)文,并說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跡,并不時伴行禮佛跪拜禮。最后念誦一段回向詞,上蘭盆供儀式結(jié)束。
這套盂蘭盆會儀式較為復雜,因而真正照此實行者不多。倒是民間的以薦亡度鬼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儀式更為流行。民間的這套儀式是:
預先設立三壇,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組成的行法小組,在一片嗩吶合奏聲中,粉墨登場,走在隊伍前列的手持鈴鐸的是“導師”,緊隨其后的是手執(zhí)大鼓、木魚、鐺子、鉿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們的程序是先凈壇后開壇。首先,要“演凈”,即面向佛壇念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jīng)》等,再念用好紙寫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薩慈悲下界指導;其次,行“引魂”儀式,讀誦用黃紙寫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壇,讀誦疏文后,念誦《心經(jīng)》、“三真言”;最后,由主辦盂蘭盆會的功德主在法會的“榜文”上用朱筆一點,預示著開壇完畢。
開壇后的儀程是拜懺,大多依照《慈悲水懺》的儀禮進行。拜懺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時間較長,其間還得穿插進行上供與齋僧活動。
普施儀式在晚上舉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結(jié)束后,要放河燈、燒法船、燒靈房,在一片火光閃爍中,法會圓滿結(jié)束。河燈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靈,法船將他們統(tǒng)統(tǒng)渡往了充滿歡樂的彼岸世界;靈房則提供了亡靈世界所必須的廣廈和別墅。盂蘭盆會的所有目的,在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xiàn)。
節(jié)日相關
湖湘川陜一帶以七月十四(許多地區(qū)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又稱“月半節(jié)”,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jié)。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jié)。
佛教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jīng),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jié)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有關中元節(jié)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傳說是,閻羅王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半時(也有說是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還有一個重要的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講述了《盂蘭盆經(jīng)》,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供養(yǎng)僧眾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
從有關中元節(jié)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jié)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fā)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fā),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節(jié)”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節(jié)物風俗
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后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唐代,每年皇家以音樂、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唐太宗大歷元年,在宮中內(nèi)道場祈建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圣位。樹建巨幡,書帝名號。自太廟迎入內(nèi)道場,梵樂悠揚,旌幢蔽日。百官于光頂門外迎拜導從。此后歷年如此。據(jù)《大宋僧史略》說,唐時盂蘭盆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卷四說,當時長安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備競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廣陳供養(yǎng),傾城巡寺隨喜,甚為壯觀。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賣《尊勝咒》、《目連經(jīng)》,又以竹竿鋟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jié)。在民間的中元節(jié)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jié)也用燈,但于陸地,中元節(jié)則在水中。
【盂蘭盆節(jié)的由來】相關文章:
盂蘭盆節(jié)的禁忌08-19
日本盂蘭盆節(jié)是什么時候08-01
盂蘭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08-01
潑水節(jié)的由來12-01
愚人節(jié)的由來04-03
女生節(jié)的由來03-08
端午節(jié)的由來03-26
父親節(jié)的由來與時間08-10
中元節(jié)的由來及習俗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