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全國各地春節(jié)習俗

時間:2024-03-01 14:50:12 玉華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全國各地春節(jié)習俗大全

  春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節(jié)日習俗是幾千年的生活文化氣息所沉淀下來的產物,每個地方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節(jié)日習俗也是不一樣,那么全國每個地方的節(jié)日習俗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整理全國各地春節(jié)習俗,感興趣的朋友們快來圍觀吧。

全國各地春節(jié)習俗大全

  【1】北京

  自進入臘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lián),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后,新春聯(lián)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1、臘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匯報。然后,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2、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jié)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的衛(wèi)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說,“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著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著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于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義。中文“腐”與“!庇邢嗨频陌l(fā)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4、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yǎng)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fā)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jié)民間傳統(tǒng)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jié)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仿佛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痹谖覈汗(jié)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fā)好的白面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7、年三十:吃餃子守歲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嘗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鐘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初一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xiàn)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里面放著各式干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兒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財神借元寶

  初二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床,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初二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廟里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10、大年初三:老鼠娶親的日子

  據(jù)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床休息,把燈熄了,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給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頂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聽到頂棚上有老鼠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說是老鼠要娶親了。

  11、大年初四:逛廟會走親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除此之外,逛廟會從初一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12、大年初五:伙計就怕老板夾包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wèi)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店鋪里面的伙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板給伙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著這個伙計吃完這頓飯就要卷鋪蓋卷兒回家了。

  13、大年初六:買燈碗兒等待“順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jié)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商家在初六開始制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

  【2】天津

  臘八兒: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逛娘娘宮: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jié)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里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后,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

  吊錢兒: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jié)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3】上海

  春節(jié)在中國延續(xù)已有數(shù)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jié)”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tǒng)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孫中山 下令全國改行陽歷,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歷元旦了。然而農歷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tǒng)大節(jié),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歷新年之 慶,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強勁。由于新出現(xiàn)了一個陽歷元旦,為示區(qū)別,自民國以后,農歷新年就移用了節(jié)氣中的 “春節(jié)”之稱。

  【4】香港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tǒng)在家里貼春聯(lián)、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lián)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5】山東

  1、孔府年節(jié)

  孔府年節(jié)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供內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赘谕饷嬗泻芏嘞慊鹪海荚谂D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xiàn)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面寫有“長命百歲”的字樣,放在小孩子的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jù)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后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疤斓貥恰迸裕ⅰ俺旄汀,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2、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jù)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qū)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升,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jù)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3、曲阜

  【敬天祭祖:除夕夜的“重頭戲”】

  敬天祭祖是曲阜百姓除夕夜的頭等大事。在孔廟中做攝影生意的岳衍慧對記者說,除夕晚上要擺上祖先的牌位,一般供上三代的祖先。牌位前有肉、魚、雞等供品,點燃香及蠟燭。子時前后,餃子出鍋,頭幾碗要用來祭拜。先敬天地,再拜祖先,也從年長者開始。吃完餃子,晚輩就要給長輩磕頭,長輩則要給沒有成年的孩子分發(fā)壓歲錢。完了以后出門給家族中長輩及近支的叔叔伯伯拜年。

  孔繁禮是一名三輪車師傅,他是孔子旁系74代孫。他說,以前在孔府,過年要“蒸壯”,“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孔子嫡系子孫離開孔府后,孔府內部的一些禮俗也不再流傳,F(xiàn)在曲阜的孔姓人家和異姓人家過年的習俗已沒有什么分別。

  【曲阜年夜飯重兩菜,一是火鍋二是魚】

  除夕,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在曲阜,年夜飯要在當天做出來,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來,屆時家家的砧板都“噔、噔、噔”響,人們忙著剁肉、切菜。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長李緒冰介紹說,曲阜百姓的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日子紅紅火火;“魚”“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預示“年年有余”。

  【餃子:年夜飯的主角】

  在曲阜,年夜飯菜無論多豐盛,也一定要有餃子。過年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餃子時,還把幾枚硬幣包進去,誰先吃著了,預示著來年好運。

  據(jù)曲阜當?shù)匚幕块T的人士介紹,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曲阜,有很多習俗沿襲至今,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它初始的含意,但是當?shù)匕傩粘鲇谝环N文化慣性,依然繼承下來。

  如曲阜百姓在除夕夜用大鍋蒸一個大饅頭,全家人每人吃一口。對于這一習俗的寓意,沒有人能說清楚,有的說取團圓之意,也有的說吃了來年不牙疼。再如除夕晚上院子里擺滿柏枝,大門口也要插柏枝?紫殂y對記者說:“過年插柏枝,與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樣,成了既定習俗,但為什么插柏枝,就不知道了!

  4、淄博

  淄博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

  第一,年前準備過年的聚餐菜肴,家里一般都備下好多菜,比如炸肉,酥鍋之類,現(xiàn)在好了可能不準備了,到處有賣的。

  第二,除夕下午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墳,家遠的就路上燒點紙.一般3.4點鐘鞭炮聲音不斷晚上點鞭炮吃餃子,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零點放爆竹。

  第三,整晚最好不睡覺,睡覺的大年初一4點多起床煮水餃,拜年;

  第四,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第五,一般初八飯店開業(yè),同學朋友聚會;

  第六,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開始踩高蹺之類的,土話叫“拌玩”。

  【6】廣東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lián)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fā),女必“挽面”,現(xiàn)女子多為剪發(fā)美容。

  1、準備新衣服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褲新鞋新襪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購齊新衣著,但至少應有一件新上衣。這一習俗在惠州民間甚為講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過的舊衣,或作其它用途用過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縫制好一件旁襟衣服,這也稱是一件新衣了。此習來由沒有很詳盡的記載,但和節(jié)前的“掃塵”是有聯(lián)系的,應該是由其衍生而來,同有“祈新歲之安”之意。據(jù)惠州民間的說法,過年穿新衣,來年就有好運,不穿新衣,來年就不好了。

  2、洗邋遢

  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掃衛(wèi)生,迎接新年。這最初是廣府人的過年習俗,但已經深刻地影響到了全個廣東,大家都有共識,這一天就是打掃衛(wèi)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塵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壞運氣。

  3、洗柚葉澡

  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后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干干凈凈進入新的一年。洗過柚葉澡后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一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干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一風俗已逐年淡化。

  4、貼春聯(lián)、年畫

  大門、小門均貼上大紅春聯(lián),門楣貼"利是",門板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廚房、牛欄、豬圈、雞柵、廁所等處也要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大廳和臥室、客房均貼上新年畫,一派喜氣洋洋的歡樂景象。

  5、拜祖先

  臘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wèi)生,將祖祠墻壁粉刷一新。午后,陸續(xù)有人攜禮盒、三牲、炮竹、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行禮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銃。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繚繞不斷,炮竹聲不絕于耳,一直延續(xù)到黃昏。這一風俗近年亦已淡化。

  6、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后,除夕將至。于是,主婦們便忙著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后,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xiàn)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于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于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wèi)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后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干。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7、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jié)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將鈔票取回。

  8、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闭f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shù)。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于“新年大賺”、“發(fā)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于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后,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9、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xiāng)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7】甘肅

  社火,廣泛流行于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fā),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夸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正月打秋千

  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秋千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戲。打秋千,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于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

  整個白天,秋千是娃娃們的陣地,他們忽而如雄鷹展翅,欲飛藍天;忽而閉目橫坐,慢慢晃悠……喧喧鬧鬧、嘻嘻哈哈,一直到萬家燈火燦爛。

  到了晚上,秋千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她們打秋千,不吵不鬧,全都靜悄悄的。在朦朧的夜色中,只見一個個嬌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飛,留短發(fā)的,如飛揚的馬鬃,飄逸著風采;梳長辮的,猶如一條游魚,來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輪過一遍后,便開始玩花樣了。她們忽而兩人面對面站在橫板上,飛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張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會,秋千就蕩到半空中,像滿弦的弓箭在飛舞;忽而,一人坐在橫板上,一人站在橫板上,這樣,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盡情享受,而站立者則要花費兩倍的力量使秋干飛升,不一會便氣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過,這種花樣多是兩人輪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秋千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當圓圓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門口閃出一把用燁木扎成的火把,一只只匯聚到一塊,形成一條長龍,向山頂移去,各家門口燃起火堆,歡快的人們爭先跳躍。當打火把的人們上山了,跳火堆的人們進門了,秋千的主人便來到秋干邊,慢慢地提起它,抬頭瞅瞅大樹上的橫枝,兩手用力,嗖的一下,把秋千扔上橫枝,架了起來。月光下,樹影斑駁中,秋干在橫枝上靜靜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秋千的主人爬到樹上,把秋千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就結束了。

  【8】東北三省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后,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yè)興旺。

  【9】福建

  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xiāng)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lián)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fā)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fā)財。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fā)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边@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疤鹑骸焙,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fā)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jù)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jié)奏加快,閩南鄉(xiāng)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廈門歲次民俗

  廈門的民俗很多,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變化極大。為了入鄉(xiāng)隨俗,特介紹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開門,梵香燃爆,曰“開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糞土不傾戶外。

  正月初三,為喪家清新愁(即燒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過之友家,是日應勿往訪,訪即為不敬。有諺語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飽”,意思是初三日無客登門,晚起無妨。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占領廈門外島浯嶼。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過年而疏于守備,大股倭寇乘機攻城,軍民奮起抵抗敵人,激戰(zhàn)二日三夜,倭寇才敗退,但城內軍民傷亡極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親友,吊喪亡靈,哭聲震天,無暇到別家登門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廈門居民把此日作為忌日,久而久之,成為慣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紙帛與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誕辰,香案敬神。惟喪家要停祭兩年。

  正月初十,地誕。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關圣帝君誕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誕辰,鬧花燈。

  【10】湖南

  在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zhèn),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fā)請?zhí),凡是接了請(zhí)娜思揖鸵来芜M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后,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云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愿。

  長沙:給客人送檳榔

  “年財佬、出天行”,年三十夜,長沙農村家家火爐中燃著一個楓樹蔸(或松、栗等樹蔸),叫“年財佬”。

  大年初一,家家于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

  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所謂“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

  長沙四鄉(xiāng)有請春客的習慣:約定幾代姑婿甥侄和其他親友于某日聚飲。

  初八以后,熟人見面,互道“請拜個遲年”。

  長沙還有客人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fā)財之意。

  岳陽:關門吃團年飯

  “百里魚、團年飯”,岳陽過年風俗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lián)外,在臘月三十日還吃“團年飯”,十分豐富。

  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余之意。

  解放前,一些地區(qū)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會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

  岳陽人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趕,家里人等了又等。

  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

  飯后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

  株洲:打開門炮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

  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

  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

  新化

  新化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

  湘西永順

  初一有“過早年”的習俗,凌晨0點左右起床吃早飯,菜品有多有少,一般4-8個菜,邊吃邊亮,象征著日子越過越光明。

  吃完飯了,還可以接著睡覺。

  邵陽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jié)做湯圓食之。

  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后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后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fā)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xiāng)間多在中午團年。

  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

  【11】陜西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lián),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按虼滋俊币诩依锏拿總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后立個搟杖和刀斧,據(jù)說,這是鎮(zhèn)邪的,在這里叫“守歲”。

  【12】澳門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fā)",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13】臺灣

  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fā),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里的春節(jié)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臺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14】浙江

  開門炮:

  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fā),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fā)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隨便做什么事都會順利,如意發(fā)財,種田人會五谷豐登。

  拜六神:

  打過開門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婦燒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種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懸掛祖宗圖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頭神、白虎爺、井神、土地神、財神)。民間認為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護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業(yè)興旺。

  接三神:

  拜過六神后,又在中庭擺起小方桌,盛米一碗,蓋以紅紙,周圍粘固,端放桌上,燒香點燭,虔誠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內,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

  舊時正月初一中午,在洞頭縣,各家要祭拜祖宗。其儀式由家庭主婦主持。先列供品,擺好酒盅、筷子,在酒蠱里斟上黃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間要擺一條長椅,然后點起紅燭,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龕香爐上焚香。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此時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俗信經過念經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饌,撤饌前要先移動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時,供桌上的禮品不準動;凡祭拜過的供品,除糕點果品外,均要重新煮過或經蒸氣熱過才能吃。否則,都認為是對神靈、祖宗的不敬。

  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舊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員,冠帶乘輿,全副執(zhí)事,鳴鑼開道,到各廟宇行香,威儀甚盛,每家老年人和當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競先趕到社廟或附近寺院里開殿門和燒頭香,點香燈,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廟宇守等。亥時一過,趕緊燒香,表示虔誠。俗信第一個人趕到點上香最為吉利,故有爭先點第一雙蠟燭習俗。俗語說:"誰人最早開殿門,今年一定賺大銀。"老年人到各廟宇拜殿神,主要祈禱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階層、行業(yè)、性別、年齡等不同,來拜神者絡繹不絕,有求做生意發(fā)財?shù)模星筠r業(yè)豐收的,有求子續(xù)嗣,等等。較大的廟宇如東甌王廟,拜神者要給廟祝紅包,如祈禱靈驗,每年初一有錢者,要用重達百余斤的大蠟燭還愿。

  開正:

  舊時在洞頭島,每戶人家三十夜守歲到寅卯時左右,都要舉行"開正"儀式。由家中尊長或家庭中生產生活的掌事人主持。主持者要"凈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開正"前不得接觸污穢之物。案桌擺大門口或天井里,桌腳上要墊兩條長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魚肉、水果、糕點、素面等,兩旁有一對尺長的大紅燭,俗稱"通宵"。"開正"時,主持者點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問天,進行虔誠禱告,祈求上天賜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發(fā)財、萬事如意。祈禱畢,全家肅立,默待一會兒,再燒"金紙"鳴放鞭炮。最后撤饌。80年代以來,已把"開正"時間提前到午夜零時,伴著中央電視臺敲響的新年鐘聲進行。儀式也簡便多了,有的只是鳴鞭炮,放焰火。但鳴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幾千響串在一起,聲音響,時間長,特別熱鬧。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干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后,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早點:

  正月初一早餐,溫州人喜歡吃松糕(一種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時,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將醬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兩片松糕之間,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也有吃湯圓,或者煮一碗粉絲,上面放一個煮熟的蛋。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有的人家以過年飯雜煮,兼吃搗糕和松糕。在平陽,吃年糕和湯圓,有的先喝紅糖湯,后加面和雞蛋;在泰順,主婦沏糖茶,蒸糖糕,端出菜頭(鹽漬蘿卜)給合家"嘴頭甜,彩頭好"。惟樂清雁蕩一帶,則吃粽子。除夕夜,每家要煮一鍋米粽,等歲首之日早起,全家食用。據(jù)說,吃粽子有兩義,一是因為粽和"宗"同音,取懷念祖宗之意;二是因為粽又和"中"字同音,取功名得中之意。在樂清,一般人家用紅棗、柿餅、湯圓。在樂清白石鎮(zhèn),初一晚餐吃湯包、糊邋羹、狀元糕。入睡時,床前擺鞋,求天宮賜福。在市區(qū)春節(jié)期間,客來有獻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兩枚鮮橄欖,不僅茶味清香,旦見在黃綠色茶湯中漂浮著橄欖,形如元寶,俗稱"元寶茶",含新年吉祥、發(fā)財?shù)牟暑^。點心有用圓眼肉或蓮子、紅棗,也有肉丸、雞蛋加粉絲的。

  拜年:

  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按序向長輩叩拜行禮,稱"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jié)。如相遇于途,長揖道賀(今點頭握手問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稱"拜年"。到各家登門互賀新喜,亦叫"拜年"、"拜歲"。先是下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后平輩回拜,則稱"回年"。新婚夫婦初到岳家拜年,稱"拜頭年",后輩到喪事人家拜年稱"拜新年"。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蒼南,叫"探正月",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農產品比較簡單,大多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每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jù)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南貨店,每逢春節(jié),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jié)之后。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婚的第一個春節(jié),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shù)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舊時,如帶來滿周歲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擇三、六、九之日,謂之"三六九無忌"。出門時,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畫上朱紅或黑墨,意避"小鬼"沖犯。正月初四,民間大都不出行,不干活,因與"死"諧音,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有忌。因"九"與"狗"諧音。

  在樂清,初一不出本地探親訪友。白溪等地連初二也列為禁忌的日子,如有入鄉(xiāng)不問俗者貿然登門,必將受到當面指責。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著金盒去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稱"望正月"。禮物以松糕或搗糕為主,其次為魚、肉和荔枝、魁圓等的紅封元寶紙包,習俗規(guī)定老親四樣,新親六樣。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的)長輩親戚,一般都在燈期開始前回拜,倘婿、甥、干兒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則可遣兒子前去。凡正月第一次探親訪友,不論輩分高低,都要攜帶紅封紙包兩個;被探望者必須泡茶、煮點心,或設宴款待,否則,習俗都認為是失禮。在平陽,外甥第一次回外婆家拜年,外婆家有送小牛犢的。

  在洞頭,同樣是女兒回娘家,則要提"紅桶"給父母親,以示孝敬。所謂"紅桶",是指雕花或紅漆的小木桶,里面裝著熟食,還有用大魚大肉為佐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飯,一般在2.5-5公斤左右。俗語云:"生兒魂幡竿,生女紅桶寶"。意思是說,生下兒子,死后有人披麻戴孝,送喪時舉魂幡;生下女兒,正月有"紅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紅桶的習俗基本消失,"紙蓬包"也絕跡了,取而代之的送酒、肉和罐頭等食品。

  春節(jié)期間,對來拜年的親友,主家大多要留飲擺酒款待,俗稱"叫新年酒",即春宴,也有專門設酒宴邀請親友歡飲的。一般酒菜都比較豐盛。如果親友帶著16歲(虛齡)以下的兒女來,那么,就要給這些孩子壓歲錢,稱為"壓肚兜"。親友離去時,都要有回禮,一般是糖果、糕點、荸薺等。舊俗,若拜年不去,是斷親的表示,所以有些老親(上代親戚)下輩要輪流去拜年,四季八節(jié)沒有往來的老親,惟春節(jié)時一定要去拜拜年。

  廳房布置:

  元旦日,有錢人家在中堂上,高掛赤金壽屏(家有長壽老人才可)或大幅書畫,屏前有長條桌,左端萬年青,綴以紅花,右端置一個精細雕刻的插屏,中間或擺時鐘,或擺大元寶。左右有一對大錫臺(有的重百余斤,高與人齊),插上大蠟燭。長條桌前排列兩張方桌,兩邊除同樣陳列大錫臺、大蠟燭外,還有一對明角燈(俗稱"堂燈"),兩桌中間又有個大元寶(用一斗糯米和紅糖制成),插銀花,纏彩紅,上放幾個橫柑,象征財源進門。另外則陳列若干江西窯的花盆,上植各種花卉,如梅花、丁香、水仙、佛指甲之類,在花盆上貼著寫有"吉利"兩字的紅紙條,在長條桌和方桌前面,掛著刺繡的大紅緞桌圍,左右兩角配置雕刻精細的金漆欄干,中堂兩旁掛滿書畫。兩邊排列大坐椅和茶幾,披上大紅緞繡的椅披,幾上放置幾碟茶點。如客來,分賓主就坐,除供茶點外,有以漆繪木盤托江西茶盞進茶或蓮子、桂圓等點心,也有湯圓、紅棗。這日,連房間里的床帷、床額、被褥之類,都洗滌換新,連梳妝臺及鏡子,都披上綢緞繡花的鏡蓋,所有的梁上、檐上了階沿上面,都掛起美麗的宮燈,只有前梁上掛著兩對紅紗燈,以示隆重。

  新春開筆:

  讀書人用大紅紙,書寫吉利辭名,或"一年四季,讀書大吉"這類,這叫"新春開筆",也有寫比較長的,如"新春開筆,大吉大利。一年四季,萬事如意。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門清吉,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好后,貼在板壁上。會賦詩的人,則觸景生情,做幾首新自勉的詩。

  擺元寶:

  每戶人家用紅糖和糯米、秈米制成大小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凡是家中用于貯藏物件的地方,如谷倉、米缸、書櫥、箱籠、衣柜、抽屜、壇罐等等,都放上一個小元寶。

  穿新衣:

  初一日,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送舊迎新之意。舊時,富紳、富戶呢毛綢緞穿戴一新;貧戶所穿即使是粗布舊衣,也都整齊清潔,異于平日,以應新春吉日。兒童穿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征吉祥。小兒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今天卻是例外,有在紅衣外罩網(wǎng)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兒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御邪惡"的意思。現(xiàn)在人們在穿著上已起了很大變化,顏色、樣式、質料更為鮮艷多彩,并向高水平發(fā)展。但穿新衣迎新年這一點是不變的。

  【15】湖北

  湖北團風人春節(jié)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通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16】海南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xiāng)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歷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匯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后、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干凈,香爐也要打掃干凈并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17】河北

  承德一帶的春節(jié)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lián),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18】江蘇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蘇州:

  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fā)財。

  常州:

  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彼麄儝叩夭辉S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南京:

  有春節(jié)“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

  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長年青翠。

  揚州:

  春節(jié)有“過五天年”之說,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過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揚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開門爆杖”。

  淮安:

  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

  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余”。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

  泰州:

  各地的人都會穿戴一新,在家中擺放好煙好糖以款待上門拜年的人?腿说街骷野菽甓家约t棗茶和一些點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為“財神菩薩”生日,各地店鋪一定要開張接財神。

  徐州:

  春節(jié)期間要專門準備傳統(tǒng)風味食品。如用油炸麻葉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過年時蒸“年饃”,稱之為饅頭“發(fā)笑”,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余。春節(jié)家家要“掃塵”(俗稱“打塵”、“掃屋”),春節(jié)見面的問候只能說:“年忙的怎么樣?忙齊了吧!”忌說“完”,年忙齊后,要祭神拜祖,磕辭歲頭。

  【19】河南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生活,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臘月二十三——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里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這種送灶神的儀式叫做“送灶”或“辭灶”。 據(jù)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

  送灶時,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shù)难例X粘住,使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還要把“灶神”再接回來。因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爺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民

  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臘月二十四“掃房”,對庭院內外進行徹底的大清理?梢姡@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在冬季講究衛(wèi)生,預防疾病的傳統(tǒng)美德。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民

  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shù)貍髡f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但傳說歸傳說,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寫照。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梢姡趥鹘y(tǒng)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jié)的.。

  臘月二十六——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yǎng)的豬;割肉,是指沒養(yǎng)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 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fā)達,人們往往在年節(jié)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次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蒸饅頭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據(jù)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shù)量。

  臘月二十七——宰雞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集主要是買賣年節(jié)物品。這一天,家家要集中采購。臘月二十七趕鞭炮、春聯(lián)、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二十八——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lián)、窗花和各種神碼。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lián),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后來,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lián),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墻上再貼一幅巨聯(lián)。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jié)"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墻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家禽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柜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余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臘月二十九——祭祖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jié)是大節(jié),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shù)地區(qū)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臘月三十——除夕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20】廣西

  春節(jié)是南寧地區(qū)一年中最大的節(jié)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jié)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jié)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

  【21】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tǒng)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fā)財”、“一年如意”之類。

  【22】安徽

  合肥市拋頭獅

  其中“拋頭獅”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現(xiàn)實生活,習俗中形成娛神、娛人為內容,以肥西門歌、舞獅、崇祀活動為載體。其中,獅頭與獅身是分開的,舞獅頭者上場之前舉起獅頭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舉套之間便有了一個向上拋的動作,故稱為“拋頭獅”。

  正月十五旱船會

  在每逢正月十五,在合肥城鄉(xiāng)還可常見玩旱船活動。旱船的“燈芯”為女性,玩旱船的主角是艄公,隨旱船扭來扭去,合著鑼鼓節(jié)奏,不時地哼唱小調。唱詞多望風采柳,即興發(fā)揮,幽默、詼諧,為節(jié)日街頭最為逗引看燈人的一道風景。

  其中在淮北,正月十五有蒸燈、蒸屬的傳統(tǒng)習俗。家家用麥、豆摻合的面粉蒸成面燈,按喜好捏成各自喜歡的形狀,用火柴桿纏上新棉花插于面燈中間作為燈芯,里面放些豆油或香油點燃。面燈里的油燃盡后,面燈也烤得黃黃的,食來脆香可口。

  亳州市大班會

  其實大班會是一種罕見的民間舞蹈,它十分精彩奇特,因有劇情發(fā)展,又類似折子戲。演員們著戲劇服裝,臉畫油彩,紛紛登場,鬧鬧攘攘。大班會雖然形式上具有較濃厚的因果報應、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達了人們懲惡揚善的心愿。

  高蹺

  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漢族民俗舞蹈的一種形式,藝人們腿綁高蹺,動態(tài)風趣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驚險為主。

  宿州市皮影戲

  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制作的皮影人物形象生動逼真,唱腔螎入了地方戲曲,演唱聲惰并茂,極具藝術感染力,深受當?shù)厝罕姷南矏邸?/p>

  埇橋馬戲

  關于埇橋馬戲是宿州人的驕傲,雖然是宿州的一大特色,平時也是很難看到的。因為,這眾多的馬戲團隊,平時分散在全國、世界各地演出,只有在春節(jié)時,部分馬戲團才回鄉(xiāng)“匯報演出”,然后一飽眼福,觀看到埇橋馬戲的精彩藝術魔力。

  泗州戲

  還有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因唱腔優(yōu)美迷人又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蚌埠市花鼓燈

  集舞蹈、燈歌、鑼鼓音樂、情節(jié)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于一體;ü臒裟薪欠Q“鼓架子”,女角稱“蘭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廣場舉行,以廟會、春會為最盛。根據(jù)區(qū)域的不同,花鼓燈主要分為三個流派:潁上花鼓燈舞蹈結構嚴謹,風格古老質樸;鳳臺花鼓燈著重人物情感刻畫,動作細膩優(yōu)美;蚌埠花鼓燈動作輕捷矯健,瀟灑倜儻。

  懷遠端公腔

  懷遠端公腔的演唱,大都選擇在傳統(tǒng)或喜慶節(jié)日,一般安排在夜晚,場地選擇在十字街口或較大的場院,端公在中間坐唱聽眾依墻圍坐四周。演唱者手持直徑三十多厘米的圓形單面鼓,鐵圈做框,鼓面蒙以狗皮,鼓柄下端配以鐵環(huán),左手握鼓柄,右手執(zhí)條擊鼓,邊打邊唱。擊鼓時有節(jié)奏地搖動鼓柄,鐵環(huán)叮當有聲,和諧悅耳。

  阜陽市獅子燈

  太和民間舞蹈獅子燈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獅子燈表演由訓獅武士執(zhí)繡球引獅入場,扮獅人表演獅子竄、跳、滾、撲、站、臥、翻等動作,還躍上大方桌表演站大綆、走梅花樁等驚險情景。同時配合獅子燈煙火,增添了歡快熱烈氣氛,整場演出驚險有趣,高潮迭起。

  潁州肘閣

  “肘閣”是潁州區(qū)優(yōu)秀民間舞種之一,系祖籍潁州袁集的一代民舞大師王醒先生在古老民舞“馱歌”基礎上改革創(chuàng)新而成。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要完成“剪刀步”、“跑花場”、“前后翻”、“后空翻”、“自由擺”等技巧與難度并重的動作,這種民舞適宜于在空間較大的大型群眾集會上表演,具有艷麗惹眼、造型獨特、驚險刺激的轟動效應。

  淮南市肘閣抬閣

  在悠揚的笛聲伴奏下,在鑼鼓喧天的喜慶之中,演職人員身穿戲服,走在大街小巷,踩著鼓點的節(jié)拍,妙趣橫生。小演員們臉圖油彩,站在閣上,演驛著一個又一個精彩的動作,支撐者踏著秧歌步、剪子股,演驛著一出又一出華夏的精彩和文明,贏得眾人駐足觀看,喝彩聲連連不斷。在為群眾送上節(jié)日的祝福,送上新春的快樂。

  滁州市走太平

  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傳承時間最長的健身走活動。每年正月十六這天,城內萬人空巷, 四鄉(xiāng)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 從清晨到深夜,數(shù)十萬人到太平橋上走一走…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為壯觀,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以此祈禱風調雨順、逢兇化吉、消災去病、平平安安。

  鳳陽花鼓戲

  因起源于鳳陽縣長淮衛(wèi),故又稱“衛(wèi)調花鼓戲”;ü膽虬樽嘀挥需尮,沒有弦樂,其中的三大件(鑼、鼓、鈸)必不可少,演奏為4至6人,大多由演員兼任,講究鑼跟人,人跟鑼,互為幫襯。

  流星趕月

  流星趕月一般在廣場表演,是民間燈會的一種。它是以舞《流星趕月》為特征,變化隊形為主,賦有一定主題內涵的群舞。“流星球”為花燈表演打場,有時打場前也偶而作零星表演。因其很受百姓歡迎逐步演變?yōu)闊魰系墓潭ü?jié)目。

  花燈拜年

  唱花燈、觀花燈,大街小巷熱熱鬧鬧,看得百姓喜上眉梢。雙龍舞、獅子群舞、河蚌戲珠、旱船接親、豐收鑼鼓、騎毛驢。您瞧那栩栩如生的猛龍、動作敏捷的獅子、風度翩翩的公子、幸福待嫁的嬌娘,一張張紅撲撲的笑臉襯出過年的喜悅,豐富多彩的花燈節(jié)目引得大家笑聲陣陣。

  手獅燈

  手獅燈春節(jié)期間進村入戶,走街串巷,為村民表演。手獅燈表演時,前后有五彩旗引路,后有6只“獅子”和3只紅燈籠相遇,陣容龐大,喜慶壯觀。手獅燈的表演有抖獅、搖獅、睡獅、盤球、獅子坐肩、獅子理毛、獅子推磨、獅子拜門、逗猴等十余種動作。

  六安市龍騰舞獅

  龍騰舞獅表演隊伍身著五彩艷麗的服裝,在街區(qū)路旁走走停停,向周邊商鋪和路過圍觀的群眾表演舞獅子、跑旱船、花挑子、大頭娃娃、蓮香舞等傳統(tǒng)民俗文藝。十余米的金龍在隊員們的手中上下翻飛,或逶迤,或抖擻,時而蛟龍入海,蜿蜒遨游,翻起千層浪花;時而盤旋仰嘯,飛龍在天,卷起祥云萬朵……精湛的技藝和颯爽的英姿,更是賺足了現(xiàn)場群眾的掌聲與喝彩。

  馬鞍山市含山民間彩扎

  民間扎彩工藝把地方性代表風格與毗鄰地帶的扎彩形式相融化,形成具有本地特色、諸多形式競發(fā)的格局,扎彩工藝以扎制龍燈為主,并伴有花船、花燈和雜燈。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或重大的喜慶活動,群眾都自發(fā)的或有組織的舉辦龍、獅、花船、花燈等各種扎彩工藝的展示和玩耍。扎彩工藝不但是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更是民間特色文化的代表品牌。

  【23】江西

  南昌春節(jié)習俗

  春節(jié):我們南昌人說:過了二十四,天天都是年(南昌話)。是因為秦始皇征集民夫修萬里長城,南昌籍民夫在臘月二十四日后才陸續(xù)回家,家人均以親人抵家團圓的時間為“過年”。所以,南昌人過年的日子不同、時辰不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都是過年的,有的早上過年,有的是中年、晚上過年。

  拜年:正月初一,幼輩依次向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南昌有句俗話:(南昌話)初一的崽,初二個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三、初四也有專為亡親祭拜的。

  換茶:是“換財”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發(fā)財。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糕點。上貼一片紅紙,送來送去。只需一件,只需一件,只圖形式,不重內容。

  上七大似年:南昌人重視上七,這天要好好地吃一頓,還要吃“糊羹”。象征步步高,這天一般舉行隆重的敬神活動。

  元宵節(jié):(南昌話)“過了元宵罷了燈”,過了元宵,年事活動就基本結束了,(南昌話)“三十晚上的火、元宵的燈”,元宵觀花燈、;、猜燈謎,特別熱鬧。

  宜春春節(jié)習俗

  年三十的晚上吃過團圓飯以后,一般來說戶主和成年人都不睡,大家圍在火盆旁一邊喝著茶,嗑著瓜子,一邊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籌劃來年的生產生活,這樣一直坐到天明.此俗為辭舊迎新。正月初一凌晨開門,叫“開財門”,每家每戶對此極為慎重,至初一凌晨,戶主首先洗臉,著好衣冠,先向祖宗神位擺供品,點燃香燭,燒紙錢,之后在鞭炮聲中大開門戶,念叨“恭喜發(fā)財”,有的村民開門后,還出門向大利方向燒香作揖、敬天地,這叫“出方”,祈求天地保佑,能在一年里消災避禍,大吉大利;匚莺蟀葑媲笊瘢砬笞嫔癖S尤胰似桨,生財發(fā)福。今“出方”拜天地之俗已廢,初一開財門習俗沿襲不衰。

  跳儺

  跳儺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定的,一般是農歷正月初一到十六,初一叫“起儺”,十六叫“搜儺”!捌饍敝螅瑑嚅_始四處巡回,十六日回村“搜儺”,“搜儺”儀式極其熱烈隆重,四鄰八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在這一天夜晚往往都要趕到石郵村自己的親戚家中來,村里往往也要擺上幾桌到幾十桌。集中招待一些來此地觀儺的“上面人”。

  儺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災的文化現(xiàn)象。儺文化包括儺廟、儺神面具、儺舞、儺戲、儺符、儺服飾、儺兵器等組成的一個復雜整體,包含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許多方面的內容。

  【24】潮汕地區(qū)的過年習俗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家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lián)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fā),女必“挽面”,現(xiàn)女子多為剪發(fā)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制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后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fā)“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征“歲歲有余”、“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shù)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后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fā)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zhí)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于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xiāng)村圩鎮(zhèn)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25】南北差異

  小年

  北方臘月二十三,南方臘月二十四。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無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人們都要開始掃塵,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徹底地進行大掃除,做到窗明幾凈,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也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

  除夕

  北方守歲,南方圍爐。在南方有除夕夜圍爐的習俗,一家人吃過年夜飯便圍爐而坐,嗑著瓜子,看著電視,邊吃邊聊,述說著一年來的酸甜苦辣。在北方,除夕夜全家人守歲要圍坐在一起邊看春晚邊包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栗子和肉餡等,一起包入新年的餃子內 。

  初一

  北方吃餃子,南方做年糕。北方講究初一吃餃子,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餃子的形狀頗似元寶,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的好兆頭;南方則多數(shù)做年糕和湯圓,年糕諧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湯圓也叫“團子”、“圓子”,取“全家團圓”之意 。

  初二

  北方吃面,南方吃開年飯。農諺有云“初一餃子初二面”,圖的是條條順,意喻順順當當,面的講究也不少,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在南方,廣東、澳門等地區(qū)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肴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 。

  初五

  北方放鞭炮,南方派利是。在北方一些地區(qū)的商家初五后店鋪開張要放鞭炮,稱為“鬼崩祟”,崩走往日的晦氣。而在南方,初五做生意的人要拜神開鋪,大派開工利是給員工。除此之外,北方過年會有扭秧歌,踩高蹺等表演活動,南方則會表演舞龍舞獅 。

  海外國家

  百節(jié)年為首,俗話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jié)”。隨著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數(shù)量越來越多,中國春節(jié)在海外“遍地開花”,逐漸被各國認同并吸引越來越多當?shù)厝藚⑴c其中。近20個國家將春節(jié)作為法定節(jié)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歷新年,春節(jié)民俗活動已走進近200個國家和地區(qū),成為全球性文化盛事,為各國民眾帶去歡樂體驗。

  在老撾,慶祝春節(jié)活動已經成為了一項傳統(tǒng)。每年春節(jié)時,丹麥哥本哈根政府都會將市政廳提供給華僑華人社團組織慶;顒樱缓笠黄饸g度春節(jié) 。從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的舞獅表演,到美國紐約哈德遜河上燃放的新春焰火,從菲律賓怡朗的新年慶典,到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點亮的“中國紅”,春節(jié)呈現(xiàn)出四海同春的盛況。針對歐美民眾崇尚經典的喜好,加拿大溫尼伯華星藝術團團長劉鋼則主推川劇變臉、木偶戲、雜技等劇場類精品演出走進該地區(qū)。

  在東南亞,當?shù)厝A僑華人群體以閩南人、客家人、廣東人為主,當?shù)卮汗?jié)的慶祝方式就帶有較強的福建或廣東地域特色。在海外,春節(jié)成為一種文化紐帶。春節(jié)是中華文化的綜合性載體,它包含文藝、飲食、信仰等多個維度,是文化交流互鑒的平臺。

  【26】春節(jié)的意義

  人們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jié)。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jié),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蕩漾,春節(jié)熱鬧了中國,春節(jié)也正走向世界。春節(jié)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jié),也是世界的春節(jié)。春節(jié)首先是個親人的節(jié)日、家庭的節(jié)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jié)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jié)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節(jié)日,是團結的節(jié)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jié)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fā)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傊,春節(jié)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jié)日。春節(jié)是集中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節(jié)日。

  過春節(jié),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jié)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jié)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qū),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jié)。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節(jié)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jié),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全國各地春節(jié)習俗】相關文章:

全國各地的立夏習俗05-06

全國各地鬼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09-28

小暑節(jié)氣全國各地習俗匯總08-04

全國各地七夕的習俗是什么09-29

七月十五全國各地鬼節(jié)習俗有哪些08-15

全國各地的元宵湯圓04-22

夏至全國各地吃什么06-04

北方過年的習俗03-12

立夏節(jié)氣全國各地吃什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