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精選14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哲學的慰藉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1
說起哲學,它似乎總是給人一幅高高在上,古板深奧的面孔。這個詞匯總是承載了許多人生與世界的問題。讓人為之苦行求索,苦想冥思。也許我們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哲學是什么?是舊書中艱深晦澀的文字,還是神圣不容褻瀆的真理呢?當然,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也許會覺得難以理解。但是,這本書既不是難以理解的學術(shù)專著,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心靈雞湯。而是以一個閱讀者的視角向我們講述哲學對我們生活的意義。
古今中外,能夠讓眾人皆知的哲學家或許寥寥無幾,但他們的哲學思想?yún)s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哲學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信仰;而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慰藉。而這份慰藉并不來源于宇宙深處,而來自于我們內(nèi)心。
我們樂于從生活中的點滴尋求慰藉,以此讓我們的身心得到一絲安慰。而哲學家們則善于把這份慰藉升華為哲學,并用他們的哲學反映生活:莊子可以從螻蟻中品察天地,慧能可以在冥想中看遍人生;叔本華從日常的喜怒哀樂中看到意志的表象,尼采從登山的勞累中感受到超人的心境。在這些平淡無奇的事物中,總蘊含著豐富而通俗的哲理。生活無時無刻都在慰藉著我們,而我們又有幾次能夠察覺的到呢?
相隔幾世紀,總會有一小群思想相通的哲人們,他們共同的愛好便是直面痛苦,忠于哲學,向我們訴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語,為平庸而苦痛的人生開出一劑劑慰藉的藥方。他們用生命實踐哲學,把最深刻的慰藉留給世人。當我們?nèi)ラ喿x那些蘊含哲理的文字時,又何嘗不是在對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一次定位呢?
真正的哲學,往往是從最普通的生活中去提煉,并用最樸素的思想給予我們最溫暖的慰藉:當我們無法得到認可,我們求助于內(nèi)心的堅持,于是我們從信心中得到慰藉;當我們感到生活無趣,我們求助于書本,于是我們從精神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訴諸內(nèi)心,于是我們從內(nèi)心的.安寧中得到慰藉;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于是我們從拼搏中獲得慰藉。他們用哲學為生命作禮贊,用超脫的慰藉詮釋生命。也許,他們的哲學我們并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讓我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們對生活做出最好的定義。
書中,作者對哲學給予了這樣的描述:哲學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與欲望的脈搏,從而讓我們摒棄錯誤的方案,制定的幸福的計劃。作為一個哲學外行的我,也許會難以完全理解哲學帶給我們生命與生活的意義,但是,生活無處不慰藉。哲學家把他們的生活體驗講成了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與其說是我們從他們的智慧中尋找慰藉,不如說是我們在對自己的生活的了解中得到了慰藉。實際上,哲學的意義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艱澀高深,只是把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加在一起,組合成了充滿智慧的哲理。
要知道,這世上任何一種哲學都無法讓你的心靈得到滿足,這世上任何一本書也不會帶給你幸福,但是他們會用思想和文字悄悄地告訴你,讓你成為真正的自己。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2
慣于閑處落筆的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總會給人輕松又深刻的閱讀體驗。如果領教過他的《愛上浪漫》,就會知道,就算寫小說,也有那么多出人意料的形式和內(nèi)容,所以,當看到《哲學的慰藉》,當發(fā)現(xiàn)書里除了文字,還有各種示意圖、肖像畫、地圖時,應該并不意外,因為,這是德波頓的書。
《哲學的`慰藉》是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在書中,西方哲學史上的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nèi)加、蒙田、叔本華、尼采輪番登場,似乎分別從人生的不同角度:錢財、挫折、缺陷等方面闡釋著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
不過,誠如推薦序中周國平所說: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qū)別也許在于,慰藉類似于心理治療,重在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智慧調(diào)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
可是,如果逐個檢視這些早就具有這種智慧眼光的哲學家們,或許,有人,會刻薄地說一句:知道那么多大道理,還是過不好那一生啊。
是啊,我們不能在蘇格拉底與兇悍老婆的私人生活中看到幸福,就連蘇格拉底自己都說:之所以娶她就是因為馴馬人需要在最烈性的馬身上練習。我們也不能在叔本華的孤獨中找到圓滿,愛情的失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3
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就像羅蘭說過的:“每個人心中都應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之光,一盞是勇氣之光。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黑暗和波濤的兇險了!
整本書,都已積極向上為主旨。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當你一旦覺察到恐懼,憂慮的想法欲傾入你的心靈,你必須立刻把勇敢,希望和自信放進自己的思想里。就像想要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畫家,就先要有給上帝畫像的勇氣。對于自己的執(zhí)著,不要放棄,永遠不要對自己有所懷疑!
讓我們在這美妙的世界中,學會堅持的勇氣,學會感動的真愛,學會真直的品格,學會快樂的付出。
大千世界的美妙你無法想象,在世界萬物中,都是有愛存在的。只不過他們是用一種特殊的形式來互相的傳遞罷了。然而我們,往往因為一時的冷漠和無知,無法感覺罷了!
愛,就在你身邊的每一個角落。如果你想發(fā)現(xiàn)它,首先先付出你的愛!
所有的陰霾和厄運,只是遺落在你的掌心上的一絲浮塵。那就用生命中無畏的潮涌,去關系一道燦爛的風景。記住,每一只堅實的手掌,都能握住一片幸福的海。
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tài),每天都為自己加油,每天都為自己喝彩!每天都向幸福靠攏!
落,讓他似乎給女性更多恨意的評價,他說:“只有男性的智慧為性沖動所蒙蔽時才會以佳人來稱呼那些矮身材、窄肩膀、寬胯骨、短腿的性別!蔽覀兏挥谜f伊壁鳩魯?shù)呢毢、塞?nèi)加的流放和尼采的精神病,唯一可以慰藉的是蒙田,不過他所認可的那種書齋生活似乎離俗世的快樂也很遠。
是他們太高深,還是我們太膚淺呢,怎么樣算是過好了這一生呢?
或許,首先,你不要形單影只,你要有一位優(yōu)秀的伴侶,然后,你們要有一個或更多健康、聰明、漂亮、知書達理的孩子,作文接著,你要有錢,要過著體面的生活,最后,你一定要長壽。這樣,你就可以照一張全家福了:沉靜的臉上流淌著隱隱的微笑,生活已經(jīng)被你打敗,留下的`是樂觀、自信和拼搏之后的滿足。
你是人生的贏家了,而這都是平凡世界所能給你的最高獎賞。
相反,哲學家呢,他們是那樣一種兩棲動物:一棲俗世,一棲意識,不過,俗世的這一邊總是發(fā)育得不健全。水木丁曾寫過電影《時時刻刻》的評論,寫到伍爾夫,她說:“因為她是弗尼吉亞·伍爾芙,這就注定了她終將為探求人生的真諦而活,終將不能成為一個安于享受陽光和青草味道的某個男人的女人!边@篇影評的名字叫《你所不能了解的人生》。
有些東西是注定的,比如,對于自我的認識和完成。
或許,你所得到的,有一天,將成為你的羈絆。而哲學家似乎是那種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他們知道全部庸俗生活的獎賞不過如此,可生活的痛苦卻很難窮盡,所以,塞內(nèi)加才說“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
對于他們——那些優(yōu)秀的哲學家,應該是一定的:正因為知道那么多,所以,很難過好那一生。而我們,如果,還沒有看過這些用俗世“遺憾”寫成的智慧精華,將是多么大的缺失呵。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4
周國平的推薦序和譯者資中筠的評語相當精彩,摘錄一二: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一書選擇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和接受,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qū)別也許在于,慰藉類似于心理治療,重在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智慧調(diào)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周國平,推薦序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愛智慧”,而且用這種智慧來慰藉人生的種種悲苦!Y中筠,譯者語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5
如果選擇拒絕苦難,如果只是早早地防患可能的痛苦于未然,如果只是把苦難與不快當作應該徹底消滅的邪惡與仇恨,當做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陰暗,那么,可能他心里只剩下安逸,而且是空虛的安逸,躲避在帷幕之后,放棄掙扎,全然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幸福是什么。要么一起毀滅,要么一同長大,這也是大自然用我們的時間告訴我們最沉重的一句話。
我們生存在時間空間之中,斷然早知周圍萬物必有一死。同樣,我生而知終有一死,誰都躲不開這個規(guī)律。自然,痛苦和挫折也不外乎在死亡之內(nèi),若早點接受如此,是不是,就能以豁達的.態(tài)度對待,世間萬物均在考慮之內(nèi),世間萬物又在預料之中呢。
哲學的目的不是艱深高遠,而是教會我們在愿望遇到現(xiàn)實這一頑固墻壁之時以最柔軟的方式著陸,不論是面對非議的堅定,面對物質(zhì)的獨立,面對苦難的豁達,面對缺陷的坦然,面對悲觀的毅然,還是面對痛苦的正視。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6
現(xiàn)在手頭正在讀的是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
人變得很懶。不愿多想,更不愿多寫。暫且抄下一些精妙的句子,稍加評論。既可以幫助自己concentrate,也有助于思考,豈不是一舉兩得。
關于哲學
“盡管古往今來被稱作哲學家的思想者千差萬別(他們?nèi)绻奂谝粓龃笮途茣,不但互相話不投機,而且很可能幾杯酒下肚就要拳腳相向),還是有可能在相隔幾世紀之間找到一小群貌略相似的人,其共同點就是忠于“哲學”一詞希臘文的原義--“愛智慧”。人以群分,把這一小群人歸在一起的共同愛好在于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
括號里面的話從來就不是無關緊要的。相反有時還是最重要的話。比如上面的一段文字中,我最為欣賞的便是括號里的一句。這是多么有趣的想象。我相信,如果有這么一個酒會的話,設想的結(jié)局便是必然的'。
關于哲學的本質(zhì),他認為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們說一些寬慰而切合實際的話”。對此,我深有同感。一個生活幸福的人,是很難成為一個哲學家的,所以有人說蘇格拉底成為一個哲學家是因為他有一個潑婦似的老婆。痛苦的婚姻有時會造就一個哲人。當然人生的痛苦有多種,不僅僅限于一段不美滿的婚姻。面臨人生各種巨大的痛苦,人何去何從?該怎樣才能給人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勇氣?我想一個可能的選擇就是哲學或宗教。二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給凡人各種安慰,而這安慰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將人世看透而產(chǎn)生的一種“悟”,是更智慧的人生。
關于蘇格拉底,“這位哲學家寧愿失歡于眾,獲罪于邦,而決不折腰。他決不因別人指責而收回自己的思想,而且他的自信不僅是出于一時沖動或者匹夫之勇,而是來自于更深層次,根植于哲學的源泉。哲學給蘇格拉底以堅定的信仰,使他面對千夫所指能夠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
是啊。人什么時候能超越世俗,才是最自由最無畏最自信的狀態(tài)。
關于常識和社會規(guī)范,“每個社會都有一套觀念,應該相信什么,如何待人接物,否則就會遭到懷疑,不容于眾。這些社會規(guī)范有的是用法律條文明文規(guī)定,更多的則是在一個龐大的倫理和實踐的判斷體系中本能地遵循的,這個體系叫做“常識”,它命令我們穿什么衣服,采用什么樣的理財標準,尊重什么樣的人,遵守什么樣的禮節(jié),以及過什么樣的家庭生活。如果對這些規(guī)范提出疑問,就會被視為怪異,甚至故意挑釁。常識之所以被懸擱起來而不容置疑,是因為人們把它的判斷都視為天經(jīng)地義,不必加以審視!
這段話理論上說來不難理解。聯(lián)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常識和習俗,也不難感慨所有社會人的不由自主。每個人身上都深深地烙上了社會和時代的烙印,想擺脫都不可能。不過這只是一個引子,引出了一大堆(我兒子的常用詞)古希臘人的常識規(guī)范。而這些常識規(guī)范,如祭祀,蓄奴,尚武(專指男人,女人是排除在政治和公眾生活以外的),雖然怪異,到現(xiàn)在已演變成了“知識”。但正是現(xiàn)代人心里感覺到的這種怪異,使我們開始置疑各種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常識。若干年后,它們也會變成怪異的知識。
關于他人的評價,“如果我們做不到這樣的泰然自若,如果我們聽了幾句對我們的業(yè)績或性格的嚴厲批評就忍不住掉眼淚,那可能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正確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贊許構(gòu)成的。我們對于不受世人喜愛很在意,不僅是出于實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遷,更重要的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種信號,毫不含糊地表明我們已誤入歧途。”
“我們似乎被一種相反的傾向所折磨:每個人的話都聽,每一句不中聽的或是嘲諷的意見都足于使我們心煩意亂。我們不能反思一個最主要也是最令人寬慰的問題:這些陰暗的指責的依據(jù)是什么?”
蘇格底:“好意見出自對事物有所理解的人,壞意見出自對事物缺乏理解的人!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7
一本非常有趣的哲學家小傳。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傾向于將擁有「哲學家」頭銜的人神話,這種附庸風雅的舉動其實源自人類喜歡將自己無知的`世界——無論是現(xiàn)實的世界還是精神的世界——神秘化的傾向,他們以為將無知的事物神秘化,然后吸引別人對其頂禮膜拜,就可以緩解自己對無知的恐懼和焦慮;當然,更愚蠢的做法則是把隨手抄過一段自己其實無法理解卻又被附庸風雅之輩刻意神圣化的言論,然后對其頂禮膜拜,視為人生的終極歸宿。德波頓的這本書讓我了解了諸如尼采和叔本華這樣的人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從而讓我可以更好地思考,他們在這樣生活狀態(tài)下得出的人生哲學究竟值得我在多大程度上效仿,以及在多少比例上借鑒。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8
一直以來都對哲學有著很濃厚的興趣,然而由于自己不夠勤奮,至今也未能啃下來一部原汁原味的哲學著作。哲學這個詞在我心中,如大多數(shù)人一樣,是高深莫測的同義詞。對和哲學沾邊的人或書都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仰慕。準備考研的時候,讀到的一些哲學家的理論特別是美學理論讓我馬上感覺那個學科提升了一個層次,當然遺憾的是,現(xiàn)在從美學(藝術(shù)哲學)等形而上角度研究那一學科的已經(jīng)少之又少了,這是題外話。很早以前買過一本《蘇菲的世界》,感覺有些淺顯,而且我不太喜歡那種有點故弄玄虛的感覺,因此就沒有讀完,F(xiàn)在的我感覺十分慶幸,是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成為了我的哲學啟蒙書。這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文筆簡潔機智,而且視角獨特。作者分別用六位哲學家的思想精髓(由于不了解再次姑且妄稱“精髓”)對應解決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碰到的心理失衡感,加上對哲學家人生經(jīng)歷的娓娓敘述,讓受挫的`人們體會哲學帶來的安慰。不但拉近了讀者與哲學家之間的距離,而且使得哲學回歸到解決實際問題上來。這本書更加強化了之前我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得到的觀點,正如作者引用蒙田的話,關于人文的書沒有理由寫的艱澀枯燥,通曉流暢的方式也許更適宜表達智慧。這本“隨筆”,清楚明白,讀時輕松愉快又興味盎然,又處處展露出思想和智慧。記得《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讀書的兩種目的:獲得資訊和增進理解力,當時我對增進理解力的理解比較狹隘,認為所謂的理解力不過是閱讀能力,也就是說當不借助外力條件下順利搞清楚一本晦澀高深的書那么理解力就得到了進步,現(xiàn)在的我有了新的認識?催@本明快的書也增進了我的理解力,對生活、對挫折、對當前境遇的一種認識,不僅僅是換一個視角這樣簡單,而更是一種深刻感和厚度。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哲學家的智慧給我啟迪,哲學家對智慧的追尋將我鞭策。這是一本可讀性、實用性、思想性兼?zhèn)涞恼軐W入門書,精彩極了。正如周國平的評價:他教我們懂得享受……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9
“藝術(shù)可以教導我們以更成功的方式承受苦難!蔽鞣饺苏J為人的降世就是來受難的,這個苦從你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就開始了……而藝術(shù),可以幫我們排解苦難、發(fā)泄不滿與失落的情緒。就如同把情緒拋向大海,讓苦咸的海水沖淡這份愁。
也許這就是一種寄托吧!“我們需要幫助,才能在自己最糟糕的經(jīng)驗里找到光榮,而藝術(shù)正能夠為這些經(jīng)驗賦予社會性的表達。”就如南.戈爾丁的作品《鏡中的席芳》,這名女子是同性戀的代表,她的眼神是一種渴望,渴望得到被愛與勇敢愛別人的勇氣,渴望得到優(yōu)雅和高尚。她的眼堅定的看著自己短發(fā)的樣子,桌子上陳列著化妝品,她,依舊做著自己,依舊擁有自己喜歡的樣子,卻抹不去她的悲傷。
一塊棱角分明的巖礁、靜謐荒蕪的海岸和晦暗的海平線,壓抑的空間呈現(xiàn)出一種寂寥、孤獨與慘淡,《海岸上的巖礁》這幅畫并沒有直接的描繪我們身邊的生活與社會現(xiàn)象,卻能將觀者代入一種陰郁的情緒。但,自然,卻能承載與凈化。陰郁,有,但不悲傷;平靜,也有,卻不絕望。我們雖然擁有哀愁的情緒,但表達自己的方式有很多,釋放出來這樣的負能量,我們需要這樣的藝術(shù)。
“我們比較有能力解決自己面前的那先冥頑、強烈又獨特的哀傷,而這也正是藝術(shù)作品經(jīng)常能夠帶給我們的能力!”
平衡,介于舒適與難耐中間的一種感覺。找準舒適度,不讓過度的自滿和過度的焦慮占據(jù)我們。是一種冷靜的思考和鎮(zhèn)定的能力。然而,藝術(shù)能很好的幫助我們找到欠缺的性格,借此恢復一定程度的平衡。
如今,生活的節(jié)奏一直都很快,使我們沒有辦法去看清自己,甚至已經(jīng)忘記本我,那種純、靜、敬、誠的本我……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套子里的人,而家,可以讓我們放慢腳步、享受自我。就如同凡德羅的住宅,色調(diào)溫柔、風格簡約,一個能夠讓緊張心靈重獲平衡的家。美好的`存在可以讓我們的內(nèi)心恢復完整并彌補自己的虧損。
很多藝術(shù)作品也在表達社會的缺陷,但每個人的心里虧損與尋求平衡點的想法不同,因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很多人的眼睛里看到晦暗的地方!八囆g(shù)不只在重獲平衡我們的性格上扮演了一定程度的角色,也可能有助于提升我們的道德!彼囆g(shù),幫很多人反映了“善”。
弗拉·安吉利科《最后的審判》描繪了殘忍、恐怖的地獄景象,他筆下的食尸鬼讓人難以忘懷,他似乎在警戒看到這幅畫的所有人:“趁還來得及,趕快改邪歸正吧!”既然需要平衡,那善惡也需要均等,要表達美好的同時也要體現(xiàn)邪惡。只有這樣才能鞭策我們。
在藝術(shù)中表達道德觀念,最大的困難不是他有多怪異而是看起來很顯而易見。因此,藝術(shù)家的任務就是打開我們的眼睛,鼓勵我們追求平衡而美好的人生。以朝鮮月亮罐為例,白中幽幽泛綠,看上去完美無瑕,但它的表面瑕疵很多、釉色深淺不一。缺陷很多,平平無奇,擁有一種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八皇潜扒,只是對自己的現(xiàn)狀懂得知足……”
“藝術(shù)可以為我們節(jié)省時間,也能夠挽救我們的人生,原因是藝術(shù)能夠在適當時深刻提醒我們追求平衡與良善,而我們絕不該以為自己已不再需要這樣的提醒。”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10
我們對自己很難有一個界定,關于情緒也很難掌控。但,藝術(shù)品,似乎幫助我們定格住這些不可控的自我,甚至可以通過藝術(shù)品增進我們的認知能力,找到自己關于直覺、疑慮、預感等混雜情緒的發(fā)展方向。就如康奈爾的盒子《無題(美第奇公主)》,盒子描繪的主人是佛羅倫薩公爵一世六歲夭折的女兒Bia,下方排列著鳥兒、梯子、花朵、日晷、地圖與狐貍,這些標志是人生萬像的符號,耐人尋味……每一個符號都可以貼近自己,將自己代入符號,似乎可以找到自我一直羞于表達的情感。“我們很難說這件作品具有什么“意義”:這件作品顯然具有超出語言能夠描述的表達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一種迷茫和理不清的感覺,就像一塊玻璃上面刮滿了白色劃痕,模糊中還透著一點自己的影子。托姆布雷創(chuàng)作了一幅作品《全景》,它揭示的重點不是一排臼齒,而是我們內(nèi)心的體驗。那種難以琢磨的心理狀態(tài),就像那上面纖細淺淡的痕跡,實際上我們已經(jīng)在即將了解的邊緣,卻又還沒了解。
藝術(shù)能夠促成自我認識,情緒感知換算成圖像表達,似乎來得更直觀一些。就如同科布克的油畫《由多瑟琳根遠眺奧斯特布羅》捕捉生活中的光線,語言表達可能顯得笨拙,如果將它畫出來,顏色、感覺、別人的感覺等,那些細微的環(huán)境與心理的變化都能表現(xiàn)出來。也許我們能在作者這里找到共鳴。
“我們其實也和藝術(shù)品有點像。藝術(shù)品是一種媒介,讓我們得以認識自己,也能夠讓別人更明白我們實際上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對自己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就有所成長,但成長中伴隨著害怕、乏味的情緒。擁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能取舍人世間必要與非必要的事物,包括所接觸的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決定命運的所有選擇。藝術(shù)家們對這種成長進行了反饋,為此我們會覺得世界上有太多藝術(shù)品都令人感到即陌生又反感。之前那懵懂美好的圖像與色調(diào)也都轉(zhuǎn)為了猶豫晦暗的杰作。很多黑暗詭異的宗教作品將人們痛苦的經(jīng)驗與負面的時刻彰顯的淋漓盡致,如《圣布魯諾的異象》中左側(cè)沉睡的門徒與右下角的骷髏頭似乎預示著人生的極端,但天使的降臨為我們帶來了人生的指示,就像陰郁的人突然曬到了太陽。畫面的色調(diào)也因天使的指示變得柔和起來。
“接觸藝術(shù)的人很有幫助,原因是藝術(shù)能夠針對在我們身上引發(fā)防衛(wèi)性厭倦與恐懼的疏離性事物提供鮮明深刻的例子……要克服自己對藝術(shù)作品的防衛(wèi)心態(tài),有個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以更加開放的心胸面對我們在特定情境中體驗到的陌生感……畢竟藝術(shù)作品都源于我們特定的`世界觀。”
我們生的時代背景不同,所生的人格與成長的過程也不同,但所有不同時代的人都擁有相同的情感與情緒,我們可以在不同年代的藝術(shù)作品中感受到與自己相通的情感與成長經(jīng)歷。就如同委拉斯凱茲的《宮娥》與畢加索的《侍女圖》,兩幅畫相隔三百多年,除了繪畫形式的改變,兩位畫家都在畫作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本性。
“我是人,我關心人間的一切!蔽覀冴P心到的卻表達不出來,但通過藝術(shù)品能很好的達到共鳴效果?释M一步了解自己,而這個過程唯有在陌生的事物中找到能夠引起自己共鳴的點,我們才有可能成長。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11
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一書選擇西方哲學史上六位哲學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哲學對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種種不如意處,其中有一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那些不可改變的缺陷,哲學提供了一種視角,幫助我們坦然面對和接受。
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哲學是一種慰藉。但是,哲學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區(qū)別也許在于,慰藉類似于心理治療,重在調(diào)整我們的心態(tài),智慧調(diào)整的卻是我們看世界和人生的總體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學的作用歸結(jié)為慰藉,就有可能縮小甚至歪曲哲學的內(nèi)涵。
全書中,我讀得最有興味的是寫塞內(nèi)加的一章。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一章比較切題,斯多噶派哲學家本身就重視哲學的慰藉作用,塞內(nèi)加自己就有以《慰藉》為題的著作。作為羅馬宮廷的重臣,此人以弄權(quán)和奢華著稱,頗招時人及后世訾議。不過,他到底是一個智者,身在大富大貴之中,仍能清醒地視富貴為身外之物,用他的話來說便是:"我從來沒有信任過命運女神。我把她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quán)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nèi)∽,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
不止于此,對于家庭、兒女、朋友乃至自己的身體都應作如是觀。塞內(nèi)加的看法是:人對有準備的、理解了的承受力最強,反之受傷害最重。哲學的作用就在于,第一,使人認識到任何一種壞事都可能發(fā)生,從而隨時作好準備;第二,幫助人理解已經(jīng)發(fā)生的壞事,認識到它們未必那么壞。
壞事為什么未必那么壞呢?請不要在這里拽壞事變好事之類的通俗辯證法,塞內(nèi)加的理由見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催人淚下。"叔本華有一個類似說法:倘若一個人著眼于整體而非一己的命運,他的行為就會更像是一個智者而非一個受難者了。
哲人之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個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夠站在整體的高度與一切個別災難拉開距離,達成和解。塞內(nèi)加是說到做到的。他官場一度失意,被流放到荒涼的科西嘉,始終泰然自若。最后,暴君尼祿上臺,命他自剎,同伴們一片哭聲,他從容問道:"你們的哲學哪里去了?"
在當今這個崇拜財富的`時代,關于伊壁鳩魯?shù)囊徽乱差H值得一讀。這位古希臘哲學家把快樂視為人生最高價值,他的哲學因此被冠以享樂主義的名稱,他本人則儼然成了一切酒色之徒的祖師爺,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其實,他的哲學的核心思想恰恰是主張,真正的快樂對于物質(zhì)的依賴十分有限,無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條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財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帶來快樂的增加了。奢侈對于快樂并無實質(zhì)的貢獻,往往還導致痛苦。
事實上,無論是伊壁鳩魯,還是繼承了他的基本思想的后世哲學家,比如英國功利主義者,全都主張快樂更多地依賴于精神而非物質(zhì)。這個道理一點也不深奧,任何一個品嘗過兩種快樂的人都可以憑自身的體驗予以證明,沉湎于物質(zhì)快樂而不知精神快樂為何物的人也可以憑自己的空虛予以證明。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12
首先贊賞資中筠先生的譯文,非常優(yōu)美,完全沒有通常譯文的詬病。《哲學的慰藉》是作者以六位哲學家: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塞內(nèi)加、蒙田、叔本華和尼采的人生際遇及基本的哲學觀點,分別以六種現(xiàn)實遭遇,對與世不合、對缺陷、對缺少錢財、對傷心、對受挫折以及對困難中的'遭遇,給與方法用以達到慰藉目的。這些遭遇幾乎囊括了人生方方面面的境遇,作者試圖告訴我們哲學能帶給你安慰。然!哲學僅僅只是方法論,它無法慰藉人的心靈,方法可用得一時,卻解不了根本,熟不見人人都有過“道理都懂,就是不由己”常態(tài)。這些哲學家也沒能夠慰藉了自己。如要解決根源問題需要尋求靈魂的安放……
此書可讀,對于初涉哲學的人是不錯的入門,我讀最享受的是譯者的文筆。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13
第一篇講的是蘇格拉底之死的故事,主題是“與世不合”。作者先以數(shù)量繁多的繪畫主題來引出“蘇格拉底之死”事件的意義重大,進而提出我們需要蘇格拉底的原因——為了克服自己的怯懦,然后重點描寫蘇格拉底之死一事的具體事件。在深入淺出的描述中,我一口氣看完了第一章。蘇格拉底是個其貌不揚的怪人,顯然歷史上的眾多繪畫作品中的“蘇格拉底”是藝術(shù)過后的蘇格拉底。在雅典最鼎盛時期,借助良好氣候和雅典城市布局,他一刻不停地在做他的哲學事業(yè):發(fā)問路人,詢問他們?yōu)槭裁聪嘈拍承┏WR或者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其實蘇格拉底教會我們的,是要我們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很簡單,我們需要鍛煉的是一種對任何事——哪怕是常識——也應該保持的好奇心,用辯證思維來判斷那些是否是真理。
在讀其故事時,我腦子里時常會出現(xiàn)自己6歲兒子與我的對話場景,因為他大部分時間表現(xiàn)的和蘇格拉底的“常識發(fā)問”行為非常相似,他會問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而且是刨根問底,很多時候我被問得差點發(fā)瘋,就好像被蘇格拉底詢問的人一樣。其實我是被問地回答不上來:可能我的腦子和思維已經(jīng)被“常識”給固化,極少思考。
其實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所有事情,都是人類一步步探索出來的。大部分時候我們會有錯覺,覺得這些本來如此!暗匦恼f”的時代持續(xù)了差不多1300年,難道我們能保證我們現(xiàn)在認為的一些“常識”不是“地心說”理論嗎?還真不見得。比如對電的依賴程度,現(xiàn)在很多小孩可能沒有一次經(jīng)歷過停電,在他們的觀念里,可能根本無法想象沒有電的世界,其實仔細回想,電的發(fā)現(xiàn)是18世紀才有相關理論,而電走進我們尋常百姓家也才不過幾十年!因此對于身邊的一些所謂“常識”,我們?nèi)绻晃兜亍奥犓f”,或者“這個本來就是如此”,這樣的態(tài)度可能是一個渾噩人生的態(tài)度,而不是哲學的態(tài)度。
蘇格拉底用其畢生精力,來啟發(fā)人們對事情進行思考,教會我們運用辨證思維對事件進行真?zhèn)螜z驗。我認為哲學其實就是一個思維過程,是人生態(tài)度。哲學是“蘇菲”,而“蘇菲”,是我們的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需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尋找,去用像孩童一樣的好奇心探索發(fā)現(xiàn)、提問思考。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 14
夜辰讀書;看到帶“哲學”二字的書,我就會油然而生崇敬感。在我心里“哲學”代表著本源智慧,而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赫拉克里特斯、盧克萊修……猶如“哲學榜”上的眾神,法力無邊,各有神通,是他們奠定了人類智慧的基石。
也許是受應試教育引導,從小就把哲學與政治混同起來,認為政治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分唯物和唯心,而唯心主義那一套理論“非傻即瘋”,根本不可理喻。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當時學起來艱深晦澀、枯燥乏味,自然也就對哲學敬而遠之。直到高中時,讀了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才開始走進哲學的世界,明白了馬克思、恩格斯以外還有那么多哲學家和他們的哲學,而且每一個都如此廣博、如此絕妙、如此精深,令我大開眼界,沉迷其中,這也是我的一點“哲學情節(jié)”吧。
阿蘭·德波頓,英倫才子型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蘇黎世,畢業(yè)于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他博覽群書,靠圖書館和一家書店自學成才,父母在書店開了賬戶任其自由買書,后來為自己的慷慨而后悔。
本書書名“哲學的慰藉”,有意思的是我國著名學者周國平作序,序的題目竟然是“哲學不只是慰藉”,再細讀序的內(nèi)容,字里行間可見周教授對這本書的評價也就是“一般般”,顯然覺得阿蘭同學有“殺雞用牛刀”之嫌,生生的把哲學拉低了一個檔次,另外還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硬是把蘇格拉底、叔本華、尼采的.哲學用來對“與世不合”“傷心”“困難”進行慰藉,尤其是把他一生研究和欣賞的尼采給曲解了,他認為“尼采哲學的基本精神恰恰是反對形形色色的慰藉,直面人生的悲劇性質(zhì),以此證明人的高貴和偉大”,阿蘭同學居然用他的哲學來慰藉困難,實在是南轅北轍、驢頭馬嘴。當然,周教授最后也對本書作了肯定,說這書作為一本通俗哲學讀物,無疑起到了吸引人們走進哲學之門的作用。言外之意,也就是哲學入門,僅此而已!
本書針對當前世人的迷茫、焦慮和困惑,選取了蘇格拉底、塞內(nèi)加、伊壁鳩魯、蒙田、叔本華、尼采6位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以樸實無華、機智靈俏、優(yōu)雅舒暢的文筆,相應介紹了應對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挫折、缺陷、傷心、困難應有的智慧,幫助大家尋求解脫之道、慰藉心靈,走出迷茫、痛苦和焦慮的泥沼,喚發(fā)出生命的勃勃生機。
其實說白了,作者充當了“哲學引導員”和“心理輔導員”的角色,為人們引見了6位哲學家,以他們的哲學思想為藥方,配出6劑良藥,對癥下藥治療世人的心理疾病。當然,書中只介紹了6位哲學家的極少部分思想,可就是這只言片語,也足以讓我們窺視哲人的精妙智慧,有緣者或可得當頭棒喝之功效。
【哲學的慰藉讀后感】相關文章:
慰藉心靈的句子12-29
學哲學用哲學讀后感03-10
哲學的句子01-10
哲學經(jīng)典語錄06-08
生活與哲學教案12-10
有哲學的句子04-01
哲學深奧的句子11-06
關于哲學的句子03-09
哲學讀后感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