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通用25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
這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來探討生命中的一些道理,它并沒有像普通的哲學書那樣晦澀難懂,而是以簡單易理解的文字向讀者傳達著它想表達的一切。其實我不得不承認,哲學家的思想確實有些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有些絕對化,有時我也會和書中的青年一起產生不認同的觀點,但哲學家的闡述有時又不得不令我信服,我的思維也隨之產生了一些變化。
就像書中所說的“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其實不然,在現實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現象。記得高中時期,我和要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意見不一而大吵起來,我氣憤地轉身離開,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發(fā)那么大的火,出于一種不甘示弱的心里。事后很是懊惱,當我們再次聚到,把自己對想法說出來時,也覺得并沒有什么了,事情也得到了化解。
憤怒并不能解決事情,也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一致,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用一種心平氣和的口吻進行交談,說不定事情就完美地解決了。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說是一個小孩因為成績不好,他的媽媽對他大發(fā)雷霆,當在訓斥過程中電話突然想起,他的媽媽瞬間改變了語氣和態(tài)度,對電話中的人物表現得恭恭敬敬,電話結束后,他的媽媽又開始對他進行一番說教。這個例子是在提出“因為大發(fā)雷霆而制造憤怒”后舉出的。說實話,我在看到這個觀點時很不贊同,難道說別人濺了你一身咖啡,你真的不會生氣嗎?但看到這個生動的例子再想想現實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確實不無道理。想象對方是我們領導、父母或者親密的朋友,我們真的會對他們發(fā)火嗎?或許他們給我們道歉,我們還要微笑著說一句“沒關系”吧。這樣看來,脾氣確實是自己可以控制住的,亂發(fā)脾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發(fā)脾氣無非是想讓對方對某件事情引起重視,那心平氣和地商量不是更好?
書中還提到了如何看待過去的經歷。我想,如果我們一味地活在過去,那么我們必然不會得到進步和成長。過去如果是成功的,我們會因為陷入其中而目中無人,毫無進;過去如果是失敗的,我們會長久被其束縛,整天萎靡不振,灰頭喪氣。所以當前才是我們最應該把握的,接受當下的`自己并為之努力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紀伯倫曾經說過:“回憶是一種重逢,忘卻是一種自由”,回憶有時并不是美好的,但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看待它,遵循自己的內心,不被外界所束縛才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
“無論過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tài)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边@句話讀完,我深有感悟,一件事情本身是一個陳述句,但是因為當事人的情感賦予在了它的身上,他才會變成了感嘆句,疑問句亦或是省略句。一個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它由很多件發(fā)生的事情組成。在此看來,人生不是由一條線組成,而是由許許多多的點組成,每個點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是不可重復發(fā)生的,而只有我們當事人才能決定它的大小、形狀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逼鋵崿F在很多人活在別人的言論中。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一般來講,它也并不可恥。畢竟孔圣人也說過“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我們根據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從而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的某些表現力而獲得進步。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我們過分地關注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只會讓自己深受折磨,困于言論的枷鎖無法獲得自由。不管何時我們都要明白,無論對方做什么,最后的決定權在我們手中,決定怎么做的都是我們說了算;反之,當別人做某些決定時,我們也應當尊重他們,不應該對他們指指點點,不去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也是換來我們自由的前提。況且,都是第一次做人,哪有誰比誰更有經驗?
對于我們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做到問心無愧就好,至于別人怎么看待我們,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無論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我們無法左右。如果我們做到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那將會是我們最大的缺點吧!
再來談談自卑,其實我認為自卑情結每個人都有,只是有輕重之別。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公司里,領導下發(fā)了一個任務,很多人會自信大方地向領導推薦自己,但有些人因為自我感覺能力不足而畏畏縮縮;班級里,一群男生們在比較著自己的球鞋,“我的球鞋多少多少錢買的”等等,這時卻有一名男生低著頭看看自己普普通通的鞋子,繼而把腳縮了回去……這些都是自卑情結在作怪。
我想那一刻他們是不幸福的,他們因為自卑不快樂。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我們?yōu)榱苏l而活?為了別人嗎?肯定不是的,當然是為了我們自己。畢竟,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給我們自己的。況且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接納,那誰還會接納我們?獲取幸福的第一步就應該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哪怕我們有些小自卑,有些小缺點,但是都是可以去改變的!
《被討厭的勇氣》,它乍一看像是有毒的心靈雞湯,但是細細品讀可以發(fā)現,它并不是雞湯,文中的某些描述或許會讓我們產生不快,但是確有醍醐灌頂的作用。它給我們帶來重拾信心的勇氣,勇敢的做自己;勇敢的接受平凡的自己;敢于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有限的一生中,保持一份勇氣,找到自由,找到幸福。做的每件事情,不為取悅別人,只為悅納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2
本書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勇氣。勇氣是獲得自由的前提,是獲得幸福的基礎。
在我看來,把別人的課題跟自己的課題分離開來,就是會讓別人討厭,不被別人認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是獲得自由的代價。
說說本書對我來說有幾個重要的啟發(fā)。
第一,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這和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思想是最大的區(qū)別。
他只考慮目的,針對此時此刻的情景去創(chuàng)造未來,也不存在心理創(chuàng)傷,過去的經歷就是過去的經歷,至于過去的經歷是什么?是事實,但是不同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意義。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以前的創(chuàng)傷,那么我們就會止步前(我傾向于相信這種觀點,過去皆是序章,過去已是資源,至于創(chuàng)傷和痛苦,某種情況也可以轉化成資源和天賦)
第二,情緒,感情是我們捏造的。
有的時候是為了我們做出某種行為,而且創(chuàng)造出來這種情緒(這個對我而言還是有些震撼的,為了發(fā)怒而憤怒,不過事實好像也是如此,哈哈)
第三,我們覺得自己不幸,不是因為生來就不幸,而是我們選擇了不幸。
選擇不幸,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好的選擇,盡管改變可能會發(fā)生很奇妙的事情,但相比于現在的情況,不改變仍然是更為舒心,更為安心的選擇。
。ㄟ@些內容我反復讀了好多遍,覺得如果只要改變自己選擇的話,那是不是就可以幸福了?但事實上好像也沒有這么簡單,自己認知的這種模式不太容易改變,在趨利避害的本能下,只有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故,才會主動的尋求改變。但如果知道了自己擁有這種選擇的主動權,還是蠻幸福的,雖然有些沉甸甸)
第四,人的煩惱都是來源于人際關系的煩惱。
如果不如別人,我們就會討厭自己,厭惡逃避人際關系,會自卑。
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對別人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如果能夠分離開這種課題,煩惱也就放下了。
但如果換一種角度來看,人際關系并不是權力斗爭,人們都是自己的伙伴,我們處于一個共同體。
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我并不是自世界的中心只是其中一部分,這樣就解決了這樣的煩惱,不存在比較。
。ㄕn題分離的這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生活中做的時候不是特別容易,干涉和被干涉是永遠存在的,上下級的關系,公司的關系,權力斗爭的關系,會導致我們傾向于發(fā)展一種縱向關系,就是控制與被控制,平等尊重的這種橫向關系,不太容易發(fā)展,但是值得嘗試,不管是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親密關系都可以盡量發(fā)展成為一種橫向的關系,把彼此的課題分離開,我做好我的,你的由你自己決定)
第五,活在當下,接納自我,信賴別人,甘于平凡
。ㄟ@個世界上最簡單關系就是我跟你的.關系。只有我充分接納我,我又充分的信賴依戀你,關系才會變得更加深刻)
第六,計劃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人生是剎那間的串聯(lián)。
做好這一剎那的事情就好了,享受這一刻,這個有一些享樂主義的味道,但對于阿德勒的理解來說,并不是這樣,我們每一時,每一刻,都是一個點。
人生并不是一條線,因為每個點跟每個點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并不知道。人生只是一連串瞬間。
并不存在真正的目的地,旅行從剛開始出門那一瞬間就已經開始了,并不是非要到達某個目的地,才是最終的目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想看到未來,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未來。
人生好似一張白紙,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畫。
并沒有故事,如同人生也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靠自己來決定。
那如果真的需要一個方向,就是:他者貢獻,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有必要跟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就會走到此時此刻。
第七,要想獲得幸福,本質上就是要對他人有貢獻,對他人有用。(這個和需要別人的認可還是有分別的,需要別人的認可,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fā),滿足別人。而獲得幸福是自己發(fā)出的這種能量,認可的欲望就會消失,不存在別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3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著我們。例如,“發(fā)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tài)度是,發(fā)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詮釋,就等于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么。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后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著輕浮的態(tài)度,傲慢的姿態(tài)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fā)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說。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說:過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fā)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tài)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說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后沒繼續(xù)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峰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么殘缺,結局一定歸于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說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jié)日里,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蒙蔽隱秘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4
《被討厭的勇氣》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青年與日本哲人的一系列對話。日本的哲人重點向青年講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要義,告訴人們:“世界及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爆F在很多人都不會完全認可這種觀點,大家都生活中充斥著競爭、壓力和煩惱,復雜的人際關系總會把人們壓的喘不過氣。我想也正是這樣一種極具爭議的觀點才讓這本書變得更具魅力。這本書的筆記我整理了兩遍,寫下這些文字也僅僅是要對這本書的內容再次梳理而已。其實每一章都值得去吸收和消化,我僅僅是粗淺地記錄一下主線供大家參考:阿德勒心理學概要、自我接納、他者依賴—課題分離、他者貢獻、關于幸福的總結。
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簡單的理解是:“個體心理學”、“使用心理學”也可以看作是“勇氣心理學”。他不同于大名鼎鼎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地方在于,阿德勒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學”。佛洛依德認為很多成年人的煩惱和痛苦來自于成長過程中的創(chuàng)傷,也就是每個人都背負著曾經經歷過的種種陰影。而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币簿褪钦f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為了某種“目的”而活。比方說,一個人形容自己說話總是臉紅,他不敢去與人溝通。那么按照佛洛依德的觀點也許要探究這個人小時候是否收到過某些“傷害”從而不敢表達自己。而按照阿德勒的理論來說,這個人也許是因為”害怕被他人拒絕“這個目的從而選擇了”臉紅“這個自我逃避的手段。又比方說有的人經常掛在嘴邊說自己脾氣不好,那么按照此理論,他只是為了”震懾“住別人或者用更少的溝通控制別人這個目的,利用”發(fā)脾氣“這個手段去大發(fā)雷霆。臉紅也好,發(fā)脾氣也好都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于這個人是否有勇氣去改變。
“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卑⒌吕招睦韺W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彼韵氆@得幸福的關鍵也在于我們是否有勇氣承認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的,并真切的付諸行動改變。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比起用”兒時陰影“、”外界因素“為自己找借口來說,改變其實是很難的。對大多數人來說保持現狀都是更加安心,更加簡單的事情。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幸福。改變難同等于幸福難。
自我接納
很多人都有羨慕別人的時候,那么這個時候要真的問問自己:“你想成為別人嗎?”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成為別人,這件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獲得幸福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自我接納。我們要知道“我”這個容器不可以更換,但是可以更新!蹦橙巳绾慰词澜,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性格,廣義來說也是一個人的世界觀或者人生觀。阿德勒鼓勵人們分清“可以改變的事情”和“不可以改變的事情”。當然我們的出身、父母、家庭、國籍等因素都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自由的對可改變的事情進行“重新選擇“。我們要告訴自己:”無論之前的人生發(fā)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自己!叭绻氆@得幸福就要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學會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
課題分離
說到他人的問題就不得不的提到煩惱二字。書中提到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我覺得這樣的煩惱在我們國家就更為明顯。因為中國的文化里有一種“恥文化”,人們都十分在意自己的“面子”。在過去的農村就更為明顯,就像李銀河老師說提到過的,在過去的農村人們會花很多錢去辦“紅白喜事”也不會投資錢在改善生活和教育子女上。這種落后都在于人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在意自己所謂的“面子”。阿德勒心理學也提到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于人際關系,但是人們又不得不面對人際關系這個課題,這就好比是每一個人的義務一樣無法逃避。所以切斷煩惱的根源也在于如何去處理人際關系。書中提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做好—課題分離。我們要做到不去妄加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判斷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如果不需要你承擔的結果那就是他人的課題,也就真的不需要你去妄加干涉了。書中阿德勒舉例說,心理咨詢輔導認為,被輔導者是否改變并不是輔導顧問的課題,最后還是要被輔導人自己去下決定做決定,輔導顧問師不能干涉的。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課題分離很容易被消極化,其實他并不是讓我們對他人放任不管,而是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的課題,讓自己和他人由自己處理課題的自信和能力。尤其在親子關系中更是如此,作為父母更要讓孩子認識到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如何把自己的課題做好,為自己做好。
人際關系按照距離和深度大致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課題。這三個課題的分離難度是遞增的,給人們帶來的煩惱也是遞增的。其實人生這三大課題中工作課題是相對簡單的,倘若有人不喜歡這個工作大多都是因為在工作中受到了批評、被貼上了無能的標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當你離開這個工作的時候,這個煩惱也被剪斷了,工作課題是很容易被處理的'。再者就是交友課題,在這樣一個”友船翻“的時代,很容易瞬間失去一個所謂的閨蜜或者知己。愛的課題其實最難的,按照深度來看親子關系又難于夫妻關系。因為親子關系是不會被任何因素割裂的。因此父母對孩子做好課題分離也是幫助自己和孩子獲得幸福的關鍵。
以最難的親子關系為例,父母和孩子也要做好課題分離。這種分離和放任完全不同,放任是指:“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tài)度!毕喾窗⒌吕罩鲝垼骸霸诹私夂⒆痈墒裁吹幕A上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蹦茏龅接H子關系的課題分離是一個相對較大的課題,這樣是幫助父母減少生活的煩惱和負擔更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課題,給他們獨立和自信的能力,更是給予孩子獲得幸福的勇氣。只有接納自己,過好此時此刻的自己才是幸福的開始。
做好課題分離,幸福的人際關系是幸福的重要指標。
他者貢獻
做好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系的一個入口,只需要我們記。骸痹谝馕覀兡樀闹挥形覀冏约骸!澳敲慈穗H關系的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就叫做“共同體感覺”。阿德勒告訴我們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一點其實是讓我們找到幸福的導航,我們要按照這樣的方向去生活,不去向外尋求認可和肯定(那是他人的課題不是自己的課題)只需要從心底信賴別人,相信別人是自己的伙伴(至于別人怎么對待我們也是他人的課題),從我們自己做起不去計較別人的反饋,由內而外的獲得自由的幸福。比如工作也是一種他者貢獻,我們工作更多的是要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而非單純的滿足,在我們做好自己對集體貢獻的同時,收獲了歸屬感從而回歸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即自我接納)。
共同體的概念無限大,可以讓我們用宇宙觀的視角看問題從而也可以化解一切問題。你不在這里工作,也會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離開家庭你還有國家,離開國家還有世界......有無限大的共同體讓你找到自己的歸屬和價值,因此每個人都無需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實踐中阿德勒提出了“橫向關系”的概念,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要做到“不表揚”也“不批評”,因為這樣的表達方式都來自于你對他人的不平等關系。比如你表揚別人,那一定認為那個人的位置比你低,一定有等級產生。批評就更是如此。這樣有等級對對話都是一種“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的縱向關系。阿德勒心理學強烈否定賞罰教育也是因為它是為了操縱孩子。我們只需記住無論是老板、公司職員、家庭主婦、同性戀、異性戀都跟人的價值毫無關系。人與人之間“雖不同但平等”。學會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表達,尤其是一句”謝謝“真的足夠表達你對他人的感謝和肯定了。這也讓我想起《零極限》那本書中提到的四句箴言:”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些都是橫向關系的很好的展示也是獲得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核心。
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用”存在標準“代替”行為標準“,每個人的意義在于他的存在而非他的行為。這一點特別能夠幫助老人和失業(yè)的人找到幸福的坐標。很多”工作狂“都只能狹隘的靠”行為標準“來認可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家庭的不和諧來自于“生產者”。他們很容易因為自己是生產者來以不平等的方式對待其他家庭成員。比如很多父親會以掙錢養(yǎng)家為由拒絕陪伴孩子、對妻子動怒、支配家人等等。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有不是生產者的時候,退休的人、重病的人等等。我們要有勇氣用“存在標準”來接受自己從而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比如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她做的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對他者的貢獻,這種貢獻就是一種幸福。很多貢獻都是看不見的,而我們自己要感受這種“貢獻感”,這種感受就是幸福。甚至是重病在床的老人,他即使無法做事,全家也因為他還活著而倍感幸福和喜悅,這也是一種貢獻感,更是一種“存在標準”下帶來的幸福和自我接納。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5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邊讀邊思考,感覺阿德勒心理學真的很有新意,視角很獨特。
比如他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說“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是啊,總去尋找原因,認為正因為之前如何現在才會怎樣,對于人的成長真的少了些積極的因素而多了宿命的色彩。過去發(fā)生的一切,肯定會有影響,可是自己如何去看待,賦予它什么意義,卻可以成為由此改變的巨大動力,我覺得非常有積極意義。尤其我們回顧過去,既然已經發(fā)生不能改變,就要賦予它積極的意義,作為珍惜現在、改變現在的動力。
再接著讀,就受到巨大的沖擊,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認為我們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我是學社會學的,人是社會人,是鏡中我,是通過別人對我們的反應來調整、規(guī)范和完善自己的.?墒乾F在要我們不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是不是矯枉過正,走入另一個極端了呢?我和書中的青年一樣覺得不顧別人的感受而我行我素是絕對不可能的?墒窃偻伦x,讀到人生課題這一章節(jié),我慢慢覺得被說中了自己的要害。
我就是那個很容易課題混淆的人,我是如此在乎別人的感受,別人的一句輕描淡寫的評價都讓我深感不安,為了讓別人滿意,為了維持一派和諧,甚至會委屈求全。我把本屬于別人的課題強加在自己身上,給自己背負了沉重的壓力,不是犧牲,而是對自己的執(zhí)著。
如書中所說“一味追求別人的認可,哪怕竭盡全力迎合別人也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是對自己的執(zhí)著!绷硪环矫,我也不自覺地對別人的課題從所謂的“為你著想”的角度去橫加干涉,引發(fā)了權力之爭。
所以,當我知道了課題分離這個命題之后,當我不開心,為一些關系糾結痛苦的時候,我愿意冷靜下來劃一劃界限,是不是太期待別人的認可了?那可是別人的課題。是不是對他人進行了干預?那可不是我的課題。
這樣去想,心緒會平和很多,當不那么執(zhí)著于自己,更關心他人之后,我發(fā)現分離的效果并沒有使得人際距離拉遠,反而多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正如書中所說:“課題分離不是為了疏遠他人,而是為了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薄罢n題分離是人際關系的入口”。課題分離、劃界限真的需要好好思考和實踐。
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體現在對他人有貢獻,我覺得非常積極。一開始我覺得阿德勒的心理學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勝利法,但是讀到自我接納、信賴他人、他者貢獻時,我看到他實際上非常積極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尋求自我的回報。幸福就是貢獻感,人生就是連續(xù)的剎那,在于每一個此時此刻,過好每一個當下,走著走著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處。
最后,以書里的句子作為結束!吧系,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6
如何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如何在社會關系網中協(xié)調自己和他人的關系的同時能夠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如何做一個幸福的人,這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問題,最近讀了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對幸福有了一些思考。
岸見一郎認為,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獲得幸福人生具體路徑就是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覺”。首先,“課題分離”就人際關系的入口,人際關系的矛盾就是起源于別人干預自己的課題或者是自己干預別人的課題。比如對于孩子的教育來說,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因為學習不好最后找不到好工作等后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因此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不應對其過分的干預。只有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才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
對于自身來說,我一度對自己的臉非常不滿意,導致自己無法用敞開的心胸去接納和別人的關系。但是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感受到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在乎自己臉的人,因為別人如何評價我的臉那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課題,我無從左右,因此不要為自我不能控制的事情耿耿于懷。我能做的只有選擇做自己認為的最好的自己,展現自己認為最美好的一面。
此外,我和父母的關系不是很融洽,我總是覺得他們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但是想到課題分離,認識到我和父母擁有融洽關系最重要的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和他們的關系。因為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我下決心去修復和父母的關系的時候,父母如何看待我的生活,是否支持我的想法都是他們的課題,這些都與我無關,即使他們不理解我也無所謂,問題是我又沒有下決心去修復關系。
課題分離并不是教人們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別人處于一種分裂的狀態(tài)。它只是人際關系的入口,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到達人際關系的終點即“共同體感覺”。共同體感覺是把他人看做伙伴,并且能從中感受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人只有在“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種感覺不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是自己內心的'主觀感覺。但是人都是利己的,如何才能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轉變?yōu)閷λ说年P心,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自我接納,我們要真誠的面對自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不執(zhí)著于不能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可以改變的。第二,他者信賴,我們要對他人寄于無條件的信賴,根據課題分離的原理,決定是否信賴他人是你的課題,決定是否背叛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只需要考慮我該怎么做。如果為了避免背叛就不去信賴別人,那么與任何人都不可能建立親密關系。第三,他者貢獻,對建立深厚關系的他人給與影響作出貢獻,因為幸福即貢獻感。
了解了阿德勒關于人生活獲得幸福的路徑,我感受到了思維前所未有的通透,內心緩緩升起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勇氣和改變生活態(tài)度的決心。它像一顆引導之星,指引著我獲得幸福的路徑,我知道我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的生活,也有獲得幸福的權利。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7
最近,讀完《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內心頗有感觸。
凡事都不會一蹴而就,總是要通過長期的積累,以達到足以爆發(fā)能量的那一刻。人生經歷的積累,決定了我們在“當下”能做的事,而我們當下所做的積極的事,無一不是在為未來獲得想要的幸福打基礎。不被那些痛苦的記憶束縛,但也絕無可能跳開所有經歷,單憑想入非非就能無往不利。否定人生經歷對個人“當下”的影響,等于否定自己人生經歷的真實存在,就是把自己架空在“幡然醒悟”的這個時間點,像是自己主動在向阿爾茲海默癥靠攏一樣,迫不及待地要把人生最珍貴的東西刪除。因果從來都是相互依存的,并形成貫穿時間的鏈條。我們需要正視在鏈條當下的環(huán)節(jié)中自身所具備的能力和所處的環(huán)境,在限定的選項中做出合理的選擇。這是人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但可以確定的是,把心靈和意志的力量作為主要參考是很荒唐的,客觀世界從來都不會為此做出妥協(xié)。
過去是珍貴的記憶,未來是熱切的期盼,此時此刻卻是轉瞬即逝的,讓你來不及思考。前一秒的思考影響著你的當下,當下的思考影響著你的下一個此時此刻。思考與行為,互為因果。三思而后行,成熟理智的行為大體上是滯后于思考的。直到當你暫停腳步反省自己時,或許才會發(fā)現蘊含在之前的“此時此刻”中的得失。這就是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意義。不論怎樣的哲學,都無法斬斷這樣因果的鏈條,就像無法斬斷時間一樣。過去是經驗,未來是引導,所以鼓吹“活在當下”的所謂“哲學家”們是不負責任的。那種生活態(tài)度,是不敢承擔完整人生的.怯懦表現,是對真實生活消極的逃避,實際是以“簡單的人生”為借口,來掩飾自己的悔恨和苦痛,讓自己陷入無根據的癲狂的熱情中。
我覺得真實而勇敢的人生,應該是認識過死亡的真相后,仍然熱情積極地面對生活。不害怕回顧無法挽回的過去,坦然地接受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一切都會迎來終結,以最大的責任心對待發(fā)生在我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至于人生的意義,相信每個人的看法會不盡相同。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有效的潤滑劑即是“妥協(xié)”。不論妥協(xié)會令人如何卑微,如何使人不悅,它的效果立竿見影,每個人必然會使用這樣有力的工具通過犧牲某些“需求”,使自己的另外一些“需求”得到滿足!靶枨蟆睘樽陨恚巴讌f(xié)”向他人。“妥協(xié)”即會犧牲“需求”,就如同“得失”之間辯證關系,導致我們完全意義上的人生必然無法實現。
這即是我所洞察的人生,不論溫和還是殘酷,樂觀還是悲觀,但我覺得我能夠為我所知而感到幸福,一種有限卻坦然的幸福。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8
深受世俗眼光的困擾,好友向我推薦了這本《被討厭的勇氣》,光看書名就很吸引人。對于這本書并不陌生,經常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分享過。這本書在前段時間粗略地看完了,但如果不寫點什么,總覺得自己好像是沒看過一樣,為了能寫出點什么,再次翻開此書,踏上敢于被討厭的心靈之旅。
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以一個青年人拜訪哲人為主線,以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為基礎,一步步明晰一些概念,解答我們的人生疑惑。本書共五章,下面從每一章講述所得。
第一夜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開篇介紹了阿德勒的哲學,關于阿德勒,我們并不陌生,大家都聽說過《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發(fā)生什么事不重要,我們怎么看待這件事,為這件事賦予怎樣的意義才更重要。
對于第一夜青年人的疑問:“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文中給出了明確的答復: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這讓我想起來一句話——我們所跳的坑,都是自己挖的。當我們選擇了“不幸”這并不是我們真的生存在不幸的環(huán)境中,而是因為我們認為“不幸”對我們自身而言是一種“善”,是一種保護作用,我們找到了借口,從而免于承擔責任。
我們能夠改變自己嗎?
人們常常下足決心不改變。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因為改變自己充滿著不安與恐懼,且面臨著風險,也許會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所以說,改變自己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不幸,不是因為過去所處的環(huán)境,而是缺乏“改變自己的勇氣”,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吹竭@里,我不禁想察覺自己是不是也下定決心不改變?不愿意改變的背后在恐懼什么?自己有沒有“改變的勇氣”和“獲得幸福的勇氣”?
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無時無刻不處在各種關系之中,這就是人的本質,逃無可逃。人類自誕生以來,所做的一切,無外乎怎樣處理好三種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而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我們十分渴望得到對方的認可。
在這一章節(jié)中主要講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價值感和優(yōu)越情結。自卑感與自卑情結的差別是自卑感可以成為促成努力與進步的契機。例如因為學歷低所以更要努力工作,而自卑情結則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成某種借口在使用,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與前者相比,后者則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優(yōu)越情結”指的是面對自卑情結沒有勇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而是采用其他手段去補償,比如“權勢聲張”,通過權力或者名牌服飾來證明自己的優(yōu)秀。
在人際關系中,還存在著“競爭”,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yōu)于這個,輸于那個”之類的想法,隨之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結和優(yōu)越的情結,而正確的想法應該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我的敵人!边@樣說來就再把世界當成危險所在,也不用對別人產生敵意,人際關系的煩惱就會大大減少。
第三夜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這一章的標題很犀利。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總是渴望得到被人的認可,比如父母、領導、朋友、同事等。但書中給出了鮮明的觀點,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也沒有必要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
在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句話“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說為誰而活著,那當然是為你自己。過于期待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課題分離是整本書的核心觀點。文中提到了把自己和被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一般來說,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
“這是誰的課題”應該如何辨別呢?
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誰來承擔?
這種觀點看似很自私,但實則是充滿智慧,像我這種愛操心的命更應該少管閑事,放下別人的人生課題,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關于自己的人生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更要明白“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第四夜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上一章提到了課題分離,這是人際關系的起點,而人際關系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共同體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單位、國家等,還包括動植物或非生物,以及時間軸上的過去和未來。
這一章并未涉及如何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是講述了要想有價值就要對被人有貢獻,同事倡導人和人的平等關系,這一章有很多的內容不是特別理解,未對我有啟發(fā)作業(yè)。
但提及“被討厭”,我們確實缺乏這種勇氣。比如某個學生討厭我,我會因此很難過,而看完此書,我會認為“學生討厭我”這是學生的課題,而不是我的課題,我不需要為此負責,也不需要去認同這種“因被討厭而難過的感受”。
第五夜認真的人生“活在的當下”
第五章的章節(jié)最多,“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信用和信賴的區(qū)別”、“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工作狂是人生謊言”、“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甘于平凡的勇氣”、“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舞動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我一直很贊成活在當下的觀點,過去已經過去,無須悔恨,未來還未來,不必擔憂。只有當下的此時此刻屬于自己!懂斚碌牧α俊愤@本書就講到了如何進入當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做自己思維的旁觀者,不評判,保持察覺。
當下最美好,愿我們都有認真活在當下的能力。
這本書看完了,好像又沒有完全看明白,如果時機需要,應該再翻一翻,被討厭也是人生常態(tài),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擁有了人生的自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9
在周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于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后發(fā)現它并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么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樣,他都不愿意出門,那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愿意出門,不愿意接觸他人,不愿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里就牽扯到了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在這個世界是很復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系與人際橫向關系,人際關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盡量的發(fā)展一些橫向關系,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系,那怎么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系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發(fā)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后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夸贊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系,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夸張的稱贊,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系的感覺,如果把稱贊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系,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后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后記者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后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松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著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里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并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里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并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于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斗的人們。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0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過一句話:“他人即地獄!蔽覀兩钤谏鐣h(huán)境當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會關系的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觀點會塑造我們的人格。而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奪回自我塑造的權利。
心理學兩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學是迥然不同。了解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人們知道,弗洛伊德強調小時候的創(chuàng)傷會影響以后的性格。網上也有許多人控訴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認為原生家庭毀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說還要孩子組成了“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發(fā)泄情緒。然而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有壞處必有好處,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主觀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說盲人在觸覺和聽覺上的敏銳程度要高于普通人。這樣來看“上帝為你關上一座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钡恼f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說過禍福相依。如果能用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禍事,心靈也能回復平靜。原生家庭貧困的人固然沒有享受生活,可鍛煉了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著怪罪他人的念頭,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由他人造成的。這種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觀念,將導致人不斷墮落。不要認為處于低谷就是壞事,能從地獄中爬出來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峰。
其實回過來思考佛洛依德這個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論為自己的'墮落找借口實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學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論,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論。佛洛依德的“原因論”,認為現在的結果是童年時種下的因,是過去時。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現在時,他認為現在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是你自己為自己找的借口。比如找女朋友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來分析,他會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從小缺少母愛,不擅長與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則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內心的目的是為了逃避失敗而不斷找借口不去嘗試。
在人際交往方面,阿德勒的啟發(fā)更令人發(fā)省。中國人總是擅長鄙視別人的,大學老師鄙視高中,高中鄙視初中,初中鄙視小學,小學鄙視幼兒園。更不用說省份之間的鄙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阿德勒認為個人要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成長,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奉獻社會,而不是壓過別人。所有人都是與我平等的生命體,縱然有差別,也無高下之分。對待他人要尊重和接納,但是不要讓他人的觀點來影響自己的成長。例如學車過程中,有些人總是學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在意教練的看法了,尊重教練固然必要,但是沒必要把教練的意志強加到自己身上。你的目的是練好車,犯錯是正常,如果因為教練一兩句話你就不敢犯錯了,那你永遠練不好車。重要的是你在練車過程中的成長,而不是達到教練的目的。從這里看,阿德勒心理學既是集體性的,也是講究自我的。他將他人和自我的關系擺的明明白白,不要想著操控別人,但是絕對不要被別人操控。我認為,歧視別人的人內心是自卑的,歧視得越厲害,內心越自卑。結合社會經歷思考,也是如此。去政府部門辦事,就能深刻體會到什么叫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你厭惡被他人歧視,那就不要歧視他人。只要不加入鄙視鏈這場游戲,他人的看法于我何有哉?
最后,也是前面所說,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目的。我再補充一點,注重現在,而不是寄希望于未來。知乎有個問題是說:到底是現在去追喜歡的人,還是努力致富后再追。我認為的是,什么年齡段就做什么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盡情去試錯、去愛、去奮斗。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后人。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任務,且不說財富自由的難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F在網上有種思潮,不戀愛,不交友,不結婚,不生子。我認為是不對的。他人即地獄,反過來他人亦是天堂。沒有人能夠脫離社會而生存,我們要在人群中尋找自我價值和存在感。雖然我們的教育在交際能力方面缺失,可我們自己要不斷完善自我的交際能力。這可能很難,對于內向者來說?墒沁@是一場必須得玩,而且要玩的贏的游戲。社會的鐵則就是,善于抱團的人總是贏。而家庭和友人,是團體的最小單位。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边@是廣為流傳的尼布爾祈禱文。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清自我,接納自我,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升自我,改善自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1
為什么做著同樣的工作、過著同樣的生活,有人覺得幸福感很強,而有的人覺得并不那么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呢?為什么同樣的事情發(fā)生,有人能淡定從容,而有的人卻失了分寸呢?決定我們現在的究竟是我們過去的經歷,還是我們賦予過去經歷的意義呢?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不是由別人賦予,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作者整本書用到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認為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現狀。阿德勒的觀點和弗洛伊德的觀點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會認為我們的經歷、原生家庭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重大影響,被稱為“原因論”,而阿德勒卻否定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認為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已。比如,一個人非常害怕社交,不敢和人交往,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他會認為這個有社交恐懼癥的人是由他童年的經歷和成長環(huán)境所決定的,而阿德勒會否定這個說法,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有社交恐懼癥,是因為他想達到不和人交往這個目的,故而捏造出這個癥狀。他不想和人交往,因為他害怕在際關系中受傷,害怕自己和人交往能力不夠,不能和他人相處好,怕別人嘲笑,怕被人傷害,因此就出現社交恐懼癥,他就可以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找借口,由于害怕和別人交往,所以處理不好,這就保存了體面,F在聊聊我讀這本書的啟發(fā)。
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的危險所在。
一、我們不幸的來源
作者認為我們不幸的根源在于人際關系。
臉紅恐懼癥、自卑感、自卑情結、優(yōu)越情結等的出現,都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受傷而呈現的癥狀。臉紅恐懼癥是為了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系而找的借口;自卑感是覺得自己有欠缺,這種欠缺是由和他人比較而產生的,作者認為健康的自卑感感是和理想的自己對比而產生的,從而會為了朝理想的自己而努力,而我們通常產生的自卑感都是在和他人的對比中產生,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自卑情結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為自己做不到某事而找借口,比如,正因為我沒有關系,所以不能升職加薪,因為A所以B這種思路是典型的.自卑情結的體現;優(yōu)越情結也是在和人對比中產生,正是由于不自信,所以會拼命炫耀自己的某種優(yōu)越性,就像有句話說的,越缺少什么才會越炫耀什么。這種種情緒的出現都離不開人際關系。
我們往往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里。
二、我們生活在主觀世界之中
決定我們現在的,不是過去,而是我們對過去賦予的意義。這一觀念就像情緒ABC理論,事情發(fā)生是A,我們對它的認知是B,產生的感受是C,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我們賦予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的意義。比如,同樣是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學生習慣差,或者故意和我們作對,也可以解釋為學生在這門學科上存在困難,或者昨晚有其它的事情給耽擱了等,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解釋,就會帶來不同的情緒。所以,作者才會說我們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中,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主觀解釋決定了我們的情緒體驗。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源于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三、走向幸福之路
作者認為人生有三大課題即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這也是我們一生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我們所有的不幸就是來自于擅自干涉別人的課題。作者提到一句諺語:你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也就是說馬喝不喝水,是馬的課題,我們不能干涉。比如,讀書學習,這件事究竟是誰的課題呢?很明顯是學生自己的課題,父母和老師都不能過多的干涉,否則會適得其反,如果學生不愿學習,家長和老師想盡一切辦法強迫學生學習,就會嚴重傷害兩者之間的關系。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人際關系產生問題得到的根源也在于干涉別人的課題。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實是由當事人決定,如果此時,有另外一個人總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么很有可能會引發(fā)沖突,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我們和父母之間經常會關系緊張。如何區(qū)分一個課題是誰的課題呢?作者說關鍵看這個課題帶來的后果由誰去承擔,比如,不讀書最后影響的是誰?當然是學生自身,那么這個課題就是學生的,我們不能干涉,但不意味著不管,我們可以告知其利弊,并且做好自己該做的,最后到底學不學,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說我們負責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也就是說在行動上,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不干涉不屬于自己的課題,同時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認可的準備,做好自己的事,別人認不認可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干涉不了,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可以免掉很多煩惱。有一本關于育兒方面的經典書籍《不管教的勇氣》,也就是詳細區(qū)分父母和孩子的課題,從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養(yǎng)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煩惱都源于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
四、題外話
阿德勒以及《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從里到外都體現的都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有絕對的選擇權、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讀來感覺非常親切,《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也有不少類似的觀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時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以前還看過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身份的焦慮》等,體現的也是這種理念,我們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別人的看法我們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專心做好屬于自己課題范圍內的事情就可以了;钤诖藭r此刻,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要為自己而活,這需要莫大的勇氣。這也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傳達出來的核心價值觀。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2
看完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有四五天了吧,原本沒打算寫點東西,我看書一直都是看過之后評價了好壞推薦與否就拋到腦后了,雖然說這種讀書方法不被倡導,但我甘之如飴。過來寫讀后感是因為這兩天在看《認知覺醒》周嶺的書,里面的很多點都戳我的心,當然我很推薦這本書,不過我現在還是回歸正題吧。
整本書是以對話的形式展現的,展現了阿德勒心理學,這本書一開始就是一個青年聽說某個智者說: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他無法接受這個觀點,于是找到了這位智者開啟了對話。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根本沒聽過阿德勒這個名字,其實他也是心理學三大家之一,于其同等的是我們眾所周知的佛洛依德,榮格。這本書中介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很多方面,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目的論,和弗洛伊德的因果論不一樣,弗洛伊德說的話我們現在普遍都這么認為,弗洛伊德學說認為呢,現在是過去的自己造就的,過去對現在影響很大。但阿德勒卻這么認為,過去對現在沒有影響,你覺得有影響是因為你有想要逃避的事情,你覺得有影響,是你拿過去作為借口,你把過去的經歷作為借口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就是目的論。
阿德勒心理學簡單來表達就是:我愛你,與你無關。他提出要學會分辨人生課題,比如我愛你,這是我的課題,我要做的事情。而你,你愛不愛我,不關我的事,與我無關,這是你的課題。想明白這一點,很多煩惱都沒有了。
阿德勒指出:一切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比如說人際關系中的“權力斗爭”,書中提到了關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權力斗爭,比如說: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管教,是以一種上下級的關系,以一種指導的關系進行教育,子女往往會輸在權力斗爭中,但權力斗爭的'輸方往往會對贏方進行“復仇”,這就有叛逆的表象了,有的孩子為了復仇表現出來的叛逆形式是逃學、上網、染發(fā)等等讓父母感到不滿的事情。那么良好人際關系的相處方式是什么?
書中提出的最好的方式是與交流者是一種”橫向關系”,不表揚也不批評的關系。那么我們常用的就是“縱向關系”,比如父母對孩子說的:“做好的,好樣的”,這種表揚,這種上下級的態(tài)度,容易聯(lián)想到操縱,干涉。以表揚的話語來操縱孩子做自己滿意的事情,來干涉孩子們的想法。但是有時候孩子不得不依靠父母的引導才能走向正確道路,所以這時候就有了基于橫向關系的援助,被稱為“鼓勵”,比如說孩子幫忙做了家務,不應該說“做的好”,應該說“謝謝”,把孩子和自己劃到一個高度來,以示尊重。
當人聽到感謝之詞時,就會知道自己能夠對別人有所貢獻,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當然有一種有價值,是:只要存在,就有價值。比如老人家,只要活著,家人們就開心,那就是價值。其實在關于這點上,橫向關系我很贊成,但實際使用起來卻很難。阿德勒心理學也可以說是被使用的心理學。
說實在的,今晚和我一個姐姐討論了一下這本書,主要是我單方面瘋狂輸出,輸出完之后才發(fā)現自己的語言漏洞很多,很多點都沒讀透,但我還是堅持發(fā)表了一篇讀后感,畢竟要是讓我再讀一遍,那就等明年吧。
別的不想說太多了,有興趣的就去看看這本書吧,書中還提到了自卑感,自卑情結,活在當下,人生意義等等。這本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想活得自由獲得幸福,就要有邁開腿的勇氣。打開這本書,你就邁開了第一步。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3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chuàng)新的。看到后來才發(fā)現,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于人際關系的觀點,就是關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說我現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經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fā)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在的瞬間,那么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么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4
讀這本書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我們不論做什么,最終都是想讓自身得到快樂。我仔細體會了一下,只要把“快樂”理解的寬泛一些,人生還真就如他所說,一直在尋找快樂的道路上。
為什么說起了“快樂”呢?我一直糾結于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卻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沒有興趣也找不到價值。每天被自身的這些情緒麻痹著,免不了的怨言和負能量。這樣的心態(tài),我怎么能過的快樂呢,如果這樣的生活是不快樂的,那就與上述“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的觀點相悖了,既然認同了人生應該快樂,那需要改變的就應該是我現在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感受到快樂,就不可以一直這樣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如何才能改變呢?感謝好友推薦,讓我讀了這本將大師的觀點深入淺出,用對話的模式講述出來的《被討厭的勇氣》,第一次讀到書名,我認為是“令人討厭的勇氣”,讀罷方知是“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零基礎學員少了很多障礙,多了些思考、共鳴和感悟。同時也感謝這個勇敢邁出第一步,鼓起勇氣開始寫讀書筆記的自身。深夜,頂著感染“永恒之藍”的壓力。
一.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身選擇的
哲人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身選擇的,是自身選擇了自身如何生活。
例如中學時期的經歷,讓我失去了對學校社團活動的興趣,選擇了安靜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學生活,本科同學們的就業(yè)經歷,讓我決心要擁有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身的選擇,因此沒必要哀怨過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現實的不溫柔,是我自身主動選擇了自身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因此無法改變,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說,盡管有些不自由,但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說及時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簡單的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例如玩樂和休閑的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的這些話,感覺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里我也不想安于現在的生活,也想奮斗打拼成就一番事業(yè),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變的時候,例如去二營部鍛煉,再例如辭職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氣。害怕新環(huán)境,害怕新領域,害怕新生活給我?guī)淼拿β岛筒话,因此,最終我還是在原地,選擇了不去改變。
三.認真活在當下,跳好人生的圓舞曲
如果選擇不去改變,又會怎么樣呢?我還是那個糾結抱怨的我嗎?當然不會再是了,閱讀本書的最大收獲就在于此了。引用一段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那你的煩惱是什么?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阿德勒是這么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有解嗎?不能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身,去妥協(xié)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身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身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身,也只有你自身,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5
正確閱讀這本工具書的方式。
這其實是一本指導人們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悅納自己的工具書!
以往“青年與智者”的故事總是帶有禪意的留白,其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全憑各位看客想象,一百個讀者中自有一百種解讀方式,所以這種模糊的不確定的人生道理總像是一個騙局——沒有明確的答案,自然無從證偽,那么怎么講都能對……
但這本書與市面上那些淺薄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論邏輯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經把我們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為其解答了。當所有可能的質疑都通過理論本身解決之后,讀者自然會覺得:“好像只要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就能獲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長的可能……”
書中的青年身上有我們很多人的影子,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見的問題——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現實,總被過去的原因蒙蔽雙眼?释麛[脫過去,但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牢牢盯著過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們只能困于過去,一再重復過去。就像書中的青年,一再堅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無形之中強化了“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這一錯誤信念,所以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只能一再重復過去的使我們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們成長的勸誡——如同書中智者的言論,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也是如同剛開始的青年的反應一樣——覺得荒謬、可笑,于是反駁、質疑。
也許現實中大多數人沒什么機會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智者(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可以算是間接認識了哈哈),但是現實中不乏一點一滴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機會,它們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辯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靈雞湯文章中只會用演繹的方式給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們像青年一樣只信奉那些所謂“堅不可摧的原因”,我們也會覺得這些故事荒謬、可笑,然后質疑,置之不理。我們是這樣錯失了能使我們成長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只能受困于我們信奉的原因論,在不可改變的過去的事實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論只能讓我們受苦,那不如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改為信奉目的論。
人類是可以改變的,那些過去的痛苦并不能定義我們是誰,也不能決定什么——如果能相信這一點,也許就能尋找到幸福的鑰匙——不糾纏于不可改變的事實,著眼于此時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標,沖著自己想實現的未來而努力。
但我在親身實踐的時候,總覺得這有一定的難度,人類好像總是習慣于回顧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給自己下一個結論,定義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給旁人做自我介紹時,我們總會說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舉一些已經發(fā)生過的事例來佐證;我們評價某一個人時,也是從他/她做過什么來評價的。
這好像是人類思維的.惰性,總想快速給某人某事貼上標簽來進行簡單易懂的思考,從而忽視了對方不確定的未來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我會評價這一本書為“工具書”,不僅是因為這本書提出的理論是具有指導意義和可行性的,還因為如果要想親身實踐其中的理論,必須要反復翻閱這本書,時不時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變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徹底的“破繭成蝶”。當自己親身實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自己也成了書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當初看了一遍便翻閱過去的自以為了然的問題,在現實中卻是切切實實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而當自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再回去翻閱這本書時,對已經看過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體會。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學能有這般足夠強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夠支撐起人們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檢閱。
所以,親身實踐后我才明白:閱讀這本書時,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辯白,應該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聽智者給我們的教誨,就像我們自己在聆聽一位智者給我們的教誨一樣。并且每當我們生活中遇見類似青年的困境時,都要提醒自己回到書中去重溫智者的教誨,就像智者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生活一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6
“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蹦阆嘈艈?是的,我不信,世界如此復雜,幸福如此縹緲,我沒背景、沒能力、沒顏值,各種復雜的關系,我怎么能輕易地獲得幸福?可是,看完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我在一點點地被他說服,一點點地刷新我的認知,是的,我相信了,世界就是如此簡單,獲得幸福也是如此地隨時隨地。
由于弗洛伊德的盛名,我們都以為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徒弟,其實他們的理論、年代是并列的,這樣說并不是要形成一個縱向比較的勢態(tài),他們都為我們奉獻了他們的智慧,但是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如此的不同,他似乎看到100年后我將要面對生活,給了我們實用的指引。100年前的阿德勒給了我在當今社會中一種和諧的生活方式,讓我震驚。
首先,他推翻了因果論,代之以目的論。
弗洛伊德說我們的現在是由于過去造成的,我們的原生家庭造就了現在的我,那么未來的我呢?要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不斷重復嗎?而阿德勒告訴我們,過去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在用過去的創(chuàng)傷為借口,不去改變,是因為我們不想改變,為了這個目的,我們在不斷地尋找成為今天的我的借口。由于輕視、由于暴躁的父親、由于軟弱的母親、由于沒有關注和鼓勵,那么,你呢?你已長大成人,你知道,過去無法改變,唯有現在是啟動點,你為什么不去啟動,因為你根本不想啟動,你想停留在自己舒適的區(qū)域去抱怨別人,是的,是他們的錯,才讓我有今天,于是,我可以止步不前,這是多么有力的證據!不好意思,阿德勒告訴你:因為你就是想止步不前,所以你找到如此多的理由!要破除這個因果循環(huán)的魔咒,清醒地告訴自己,我就是想停在這里,我就是想止步不前,所以我有抱怨,我抱怨過去、我抱怨我曾經的經歷。是的,這樣,所有的一切都合情合理,我也找到了繼續(xù)沉浸于現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中的理由,于是我可以心安理得,由于過去的傷害我就乖乖地呆在現在的狀態(tài)中,指責別人,我好無辜,我是受害者。可是,我在嗎?這樣依據別人的鏡相的我存在嗎?
第二點,阿德勒認為人最大的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而我們作為人又是依據人際關系才存在的。他認為:解決人際關系的困擾方法是課題分離。這大概是阿德勒最為人知的觀點。課題分離是基于我們要建立一種橫向的人際關系,即承認不同又彼此平等的關系,阿德勒反對任何的縱向關系,即以操縱為目的的關系。他對于親子關系的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觀點令人震驚。阿德勒說“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鞕子”的.區(qū)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笔堑模堊屑毾胂,當我們對孩子說:“你真棒!”“不錯哦!”我們是怎樣的姿態(tài),一種非常有能力的人對弱小的人一種關照吧。那么,應該是怎樣?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學習好不好、如何交友、如何看待人生,是你的課題,我能提供是基于橫向關系的鼓勵,“謝謝你”“謝謝你走入我的生命”,這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平等的由衷感謝,不知好過“你好棒”“不錯喲!”這樣俯視的角度百倍。
第三點:活在當下!叭绻褟娏业木酃鉄魧蚀藭r此刻,那就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因為過去無法改變,未來只是潛在的可能,為什么我們要活在過去和未來?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間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所以,人生就是這么簡單,幸福也是那么順手拈來,我們要勇于打破因果,不是有這樣的因所以有這樣的果,而是:是的,這樣的因我無法改變,我接受,但是我要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沒必要和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7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接下來,利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里閑來無事,終于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例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fā)目前個事情需要現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fā)現自身了,不能虧待自身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fā)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沒有時間學習?墒菍嶋H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因此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出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向因此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因此表現出來內向借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lián)系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lián)系,但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聯(lián)系。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fā)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不應該聯(lián)系,保持現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lián)系,因此想起了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來加深自身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8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產生自卑的原因是,我感到我不如他人。
而自卑感對我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為減輕自卑感,有勇氣的人會選擇努力改變自己,使自己變得優(yōu)秀,以超越他人,從而獲得優(yōu)越感;而沒有勇氣的人,則會選擇通過夸大自己的其他特點以凸顯自己的特別,從而在心理上超越他人、勝過他人,以獲得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來彌補自卑感。而由于不切實際地凸顯自己的特別而產生的優(yōu)越感,是為自負。
比如,領導發(fā)現一個下屬能力很強,有隱約蓋過自己的風頭的趨勢,由此產生了自己的能力不如對方的自卑感,為減輕這種自卑感,他會選擇夸大自己的權力——“不論你做什么,有什么想法,都必須匯報給我,只有我同意了,才行,知道么?我永遠是你的'領導,你永遠是我的下屬!
比如,有人發(fā)現自己身邊高學歷的人獲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從而產生了自卑感,為減輕這種自卑感,他會說——“要是我有高學歷,我也能成功”,“除了學歷不如他之外,我并不比他差!我不像他,只知道死讀書,我有工作能力、我懂得為人處世、我有社會經驗!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沒有勇氣改變自己的人,他所感受到的自卑感,會轉化為自負感。同樣,若自卑感越強,就需要越強的自負感來彌補前者,因而越自卑的人,越自負。
論證完畢。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19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所讀的哲學書中最通俗易懂,最易操作實用的一本哲學書。全文作者岸見一郎參照《理想國》里面的“對話式”寫法,通過一位“得道”哲人與一位“失意”青年的對話,像剝洋蔥一樣,讓真理越辯越明,讀來給人一種“如師在側、如友在臨”的感覺。
1.人最終都生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我們都是生活在客觀的世界里,初中的政治課上,老師就是這么教我。但作者認為:世界是怎樣,取決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人最終都生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井水的長年恒溫是18度左右,但是冬天喝夏天喝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井水冷暖不容否定,但我們無法擺脫自己的主觀。世界之所以灰暗,是因為我們帶著墨鏡在看這個世界,摘掉墨鏡看世界,就會有刺眼的陽光,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眼鏡,所以改變自己需要“勇氣”。
2.決定我們自己的并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過去經歷的意義。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常常認為人是很難改變的,遺傳基因、成長環(huán)境等就在潛移默化中決定了他的性格。我是一個有諸多缺點且極不自信的一個人,此前一直認為這與我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是“過去”決定了我的“現在”。但作者考慮的卻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如一個閉門不出的人并不是因為不安的情緒導致他不敢外出,而是他先有了“不想外出”的目的而后才制造出了各種不安的情緒。這個結論就好像一個大棒給了我當頭一棒,以前為自己不能夠更加優(yōu)秀而找的千萬種借口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其實關鍵之一就在于此刻的自己沒有“改變”的勇氣,自己想達到“目的”的動力不夠。阿德勒說過這么一段話“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fā)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3.一切煩惱皆來源于人際關系,而解決煩惱的關鍵就是進行課題分離。我總是拼命尋求認可,希望自己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要求別人活成我們期待中的樣子,無論是工作、交友、戀愛還是育兒,我們都在這個煩惱叢生的死胡同旋轉,找不到出口在哪里。但作者卻針對這個情況提出了“課題分離”的設想,“希望自己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其實就是對自己不負責,沒有活出“本真”的自我!疤热糇约憾疾粸樽约夯畛鲎约旱娜松,那還有誰會為自己活呢”!罢n題分離”提倡的是我“怎么活”是我的課題,人家對我活法的評價或指點那是人家的課題,我們無需在意,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體察到“自由”。相對應的,我們期待別人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這是對別人課題的干涉,會引發(fā)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為人父母老是希望孩子們活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逼迫他看書寫字學特長,其實就是對孩子們自己課題的干涉,孩子們一旦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我們就會煩躁、郁悶,孩子們也會反抗、叛逆。孩子們活成什么樣,這是他們的課題,為人父母只是給孩子們提供幫助和引導,而不是無限制的干涉!罢n題分離”同樣可以適用在“婚戀”“工作”當中,我愛某個人,怎么去表達愛那是我的課題,而要不要接受我們的愛,那是別人的課題。工作怎么做,那是我的課題,對我工作如何評價,那是領導的課題?傊痪湓挕拔揖褪俏遥灰粯拥臒熁ā。
我相信,如果這個社會每個人都能把“課題分離”做好,那么“烏托邦式”的美好社會也就離我們不遠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20
今天是Leap Day,指的是四年才有一次的2月29日,即傳說中的閏日。那就更應該做點快樂而有意義的事。那就分享我近期讀過的一本書。
由于自己每年有讀書清單,也由于工作原因,部門的團建活動之一是讀書分享會,我會在我以往的讀過的書清單當中找一本給部門同事輪流看,以及看完一起來分享讀后感。所以龍年春節(jié)假期間加上開工后的第一周也就是元宵假期前的這段時間都在看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在這段期間見縫插針的看書,在春節(jié)假期間閑暇喝咖啡時,在下班乘地鐵回家路上時,哪怕翻上一頁看上一句,也能讓我想一想。
這本書是一個朋友推薦的,而且朋友推薦時是帶著濃濃的興趣推薦給我的。起初推薦時光看名字并沒有引起我很大的興趣。但我對新事物的心態(tài)都是以開放的態(tài)度來迎接,所以在朋友推薦時我就立即下單,心想能被強列推薦肯定有其原因,也需要自己找到被強烈推薦的答案。
這是我第二遍看這本書,看第一遍時是22年年底,記憶里這書太哲學了,前面大半部份很難看進去,刻意的堅持看才能投入到場景,直到最后一章才感覺豁然開朗;這一次看是全部同事輪流看完后,我再重看第二遍。原因其一是我第一次看完時間間隔太久只記得有收獲不記得具體書本內容,其二是為分享做準備。
在分享這次感悟時,先說說世界上三大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他們三個分別在心理學領域提出的不同的觀點,他們三個分別對應不同的三種理論:原因論、目的論、人格分析理論。三種理論各有千秋,我非本專業(yè)人士,所以,在此不發(fā)表太多意見。不同觀點也可能是適應不同人群。
《被討厭的勇氣》主要是講述阿德勒針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而提出的目的論。接下來我就書中的內容讀后感的收獲簡單總結出以下幾點分享給大家:
一、 阿德勒提出“目地論”讓我很震撼。“目地論”這個觀點是針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而產生的。心理學不是我的專業(yè)領域,我在這前并不了解弗洛伊德的原因論,連弗洛伊德都不知道是誰。在我的人生經驗和認知里,很多時候我思考問題的方向都是在想萬事萬物都有其原因,也認同各種原因導致了直接結果,當然也會因為一些事存在糾結地帶,也會偶爾回想自己人生中發(fā)生中的一些事當初如果怎么樣怎么樣,就可以讓結果變得更好。所以也會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會加重人生前進路上的負重。但自從看完此書后,我糾結的點在逐漸減少,在遇到一些事情有難解的狀況下,我也只會第一時間想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哪怕結果和自己預期的有出入也是會坦然接受。因為一直停留糾結于找原因,既增加內耗,又是于事無補。還不如多想想自己以終為始的初心。
二、 “一切煩惱源于人際關系”,書中提及每個人人生都會面對三大難的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我和同事們分享過程中都同意愛的課程是最難的。因為工作課題和交友課題自我選擇權比較多,而愛的課題包括親密關系和血緣的親子關系,其中親子關系不管是與原生父母還是下一代的親子,都是你不能逃避且會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一旦出現問題是無法割舍的'。其實不管是哪個難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溝通。在任何一個課題中如果缺乏溝通,都會發(fā)生問題增加煩惱。
三、 “課題分離”,課題分離是處理人際關系很重要的一點。當你在人際關系中遇到任何問題時,可以用此來提醒自己,把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這樣就只用針對自己的部份理性分析做到該做的,而自己以外的部份是別人的課題都是自己不可控的,由此而減少煩惱后會活得更輕松。
四、 “共同體感覺”,乍一看這個詞很學術很哲學,其實是講的歸屬感的問題。每個人來到這世間都不會是孤立的一個個體,也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共同體當中,小到兩個人是一個共同體,或以家庭,部門、公司為單位的一個共同體,大到以省份、國家、地球村為一個共同體。打個比方,如果你在一家公司沒找到共同體(歸屬感)的感覺,就不要過于糾結在這個環(huán)境中所產生的人際關系的煩惱,因為你還參與了其他共同體,等你下班出了這家公司,就可以退回到自己身在的家庭共同體中尋找到一份歸屬感。同理如果你出國在一個國家工作或生活,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找不到共同體(歸屬感)的感覺,你就可以想想同屬于一個地球村或近在身邊的朋友,從而從另一個角度找到歸屬感。歸屬感就是找到內心安定的感覺。
五、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活在此時此刻,人生并不是攀登高峰,到了山頂就結束了。人生是在每一個當下都需要投入且專注用心經營,就如同每一個當下都在跳一支舞,而每一支舞參與的當下是既投入又享受的心情。比如讀書時投入讀書,工作時投入工作,休閑時光時享受當下的休閑。等一個人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回頭看自己經歷的歲月,每一段時光都是可貴也沒遺憾。
以上是我從《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的收獲總結。這本書每一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收獲。也希望看到我這篇文章的你能獲益。
祝你有被討厭的勇氣而更勇敢的做自己。
二月再見。世界,晚安。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21
與其說是被心理學上的邏輯驚艷到更多的是尋找到共鳴。
與蘇格拉底的原因論相悖,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目的論,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解釋、被動的心態(tài)和主動的選擇之分。發(fā)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看待已發(fā)生的事件;同樣的,被賦予什么沒關系,有關系的是怎么利用被賦予的東西。簡而言之,此時此刻的主觀能動性決定了你是誰,你怎樣。
人際關系是一切苦惱的源泉。反復提起的`原生家庭問題在阿德勒理論面前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之所以自閉之所以沉浸在過去的傷害中是因為這樣才能更安心,這樣才能不與外界交往,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活著。不愿反駁不是因為理論不足,不敢表白不是因為容顏不佳,不去面試不是因為能力欠缺,不反駁、不表白、不應聘的目的是拒絕被他人討厭和拒絕。如此,才能保護自己謹小慎微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才能心安理得的維持現狀。在對不變的眼前的不滿和對改變的未來的不安中,人往往更愿意選擇前者。人們總愛說等有時間了我就去干什么,但是只要我不去做,就永遠保留著只要我去做就一定會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不是沒時間沒精力,只是我的目的就是不做,不然我的真實能力和潛力可能會摧毀當前的生活。發(fā)脾氣同樣適用目的論,情緒是可以掌控的,多是為了威懾對方才怒發(fā)沖冠歇斯底里,講道理也能達到目的,但總會覺得效果大打折扣了。阿德勒就此論題給出的破解謎底是課題分離,你只負責去做,別人怎么想與你無關,即“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自卑是個中性詞,是人追求進步的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但我們往往夸大它,使其成為認可欲求?偸亲寗e人的喜好左右自己的行為,總想要去得到身邊的人乃至是全世界的人的認可。如果別人的認同與表揚成為操縱自己情緒的手段,那個體就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那么如何才能以一顆甘于平凡的心態(tài)輕松的活著呢?書中概括了三點:自我接納、他人信賴、他人貢獻。簡單的說就是接受自己,無論是優(yōu)秀的你還是不堪的你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有些人僅僅是因為你的存在就會幸福。其次,無條件的信賴而不是信任他人,信任需要擔保抵押但信賴是不講條件的,你始終都是你,背叛不足懼。最后,放下得失之心,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從對他人有用中實現自身價值。從課題分離到共同體感受,完成人際關系的良性閉環(huán)。讓我們像祈禱文中那樣祈禱吧: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
生命的軌跡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由無數個剎那構成的點。就像旅行的目的不是到達某個地方,人生的意義也不執(zhí)著于攀登某個高度,途中的風景才彌足珍貴。鴻鵠之志也難解瑣碎生活中的滿地雞毛,所以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老師今天教的字學會了嗎?領導今天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嗎?親友今天要表達的愛心發(fā)射了嗎?絢爛耀眼不過瞬間,重復繁瑣是必修課更是世間常態(tài),腳下的路、身邊的人才最重要。煙火氣、凡人心,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
一切都源于自己,今日份的幸福是晚飯吃燴餅。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22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從書中獲得共鳴。書中所言,很多人困擾于繁雜的人際關系,從降臨到熟知這個世界,模糊了人生的意義在何,經歷了作者的深刻點撥,我重新梳理,對未來生活幡然醒悟。
曾經,我始終歸結于過去不愿改變,這種心結成為了我追求美好的枷鎖。我們被他人的評價所束縛,怕被討厭,這一觀念使我們與勇敢的標簽失之交臂,也與人生的意義形成割裂。在你等待他人對自己做出評價時,可否想過你是在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他人而活。
《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提到“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開,解決自己的課題,尊重他人的課題!币驗閯e人如何對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別人的課題,而我們要做的,是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和有邊界的處理別人的課題。我曾經混淆了這個概念,所謂人生的意義可以參考于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是為自己或者他人做出了多少貢獻,發(fā)生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情。
工作之中,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理解我們工作的人會支持我們的工作,當然,也不乏有人滿肚子抱怨、甚至粗口相向,我知道在我選擇這份職業(yè)的時候我就要胸懷坦蕩,無論被多少人不理解、甚至討厭,都必須遵循我們的職業(yè)道德,牢記文明待人、禮貌服務、遵法守法、明辨是非的職業(yè)操守,不是將清廉正直的約束置之度外,而是認真踐行,并把維護每個人的安全作為自己的.準則。要想每個人都尊重我們的職業(yè),首先我們自己必須先尊敬自己的職業(yè),這就需要我們有直面應對被討厭的勇氣,和堅守這份行業(yè)的初心。要樹立起向前邁步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面對而停滯不前,才造成了今天我們仍守原地的局面。
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多次出現豁然開朗的感覺,我決定立足于此刻,即使那個長久的未來無法預知,我只要牢記:我現在能做些什么能讓我有貢獻感,能對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歡自己,便是我人生最大的意義。
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沖,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23
在周末的一個晚上,心情不佳,因為在生活上的一些瑣事,找到我的高中同學湯振森聊了差不多好幾個小時,我向他吐訴最近生活不順,煩事擾心的種種情況,他便向我推薦了一本書,書名便是--《被討厭的勇氣》,他說看完這本書肯定會對我有所幫助,我已經很久沒有認認真真讀一些這種感覺類似于心靈雞湯的書,可讀完之后發(fā)現它并不是我想象的這樣,它只是在講一些很普通的道理,只是我們常常很容易忽視了,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
該書主要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嵥楹蛷碗s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阿德勒思想--目的論思想:所謂目的論就是事物的一切都與其原因無關,它關注的現在,是現在應該怎么去做,它是一種與先天論完全相反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非常積極向上的'思想,是非常適合做我們年輕人的航標。
書的內容首先分析了我們生活中的"不幸"的最終的起因:人們通常自己下定決心"不改變",舉個例子:一位年輕人他自卑,性格內向,對自己的容貌和學歷都極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每天都把自己關在屋子里,不管怎么樣,他都不愿意出門,那是什么原因導致他這樣的呢?是因為他自卑,不自信嗎?不,正是因為他不愿意出門,不愿意接觸他人,不愿意改變自己,所以導致了自卑,不自信。這里就牽扯到了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在這個世界是很復雜的,書中提到了人際縱向關系與人際橫向關系,人際關系如何做到平等:于是需要盡量的發(fā)展一些橫向關系,即使你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縱向關系,那怎么去讓人覺得是橫向關系呢?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因為頭發(fā)亂了,需要梳子,而她的小寶寶知道后便幫她拿了一把梳子過來,有的媽媽便會對孩子說:"你真棒,你最厲害了。"這種夸贊方式就會給孩子覺得是一種上下級的縱向關系,拿梳子這件事媽媽也會做,而且很輕易就能做到,但是她卻對孩子這種類似較夸張的稱贊,這就會給孩子產生一種縱向關系的感覺,如果把稱贊改成:"謝謝你了或者感謝寶寶幫媽媽拿梳子"這種話語,便會存在一種橫向關系,一種雙方地位平等的感覺。
書的最后還講到了人要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人生的意義由我們自己決定,追尋價值要從現在做起,要活在當下。我記得有一位日本馬拉松隊員在一次世界大賽上奪得了冠軍,賽后記者問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很簡單,我每跑一段都會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跑到哪個路口,然后再跑到哪個路口,跑的過程我的目標不段地實現,這樣我就覺得輕松多了,正如我們人生一樣,不需要給自己定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先給自己定個小目標,然后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朝著這個小目標前進,這樣便能切身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自己人生的意義。
其實這本書里面也有很多內容我自己并沒有認同,我覺得它描述的有些思想并不是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思想,所以我在這篇文章里也沒有提到。我想表達的是,我們要獲得別人的愛,首先要學會愛自己,要自己給自己信心,人生路很長,它并不是百米賽跑,它是一場馬拉松,跑累了,就停下來走一走,喘口氣,只要不倒退,你就是成功的,你便能從中感受到你的價值,感受到屬于你的幸福。
謹以此文用來勉勵自己,勉勵正在奮斗的人們。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24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么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么你的煩惱是什么?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阿德勒是這么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么,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xié)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 25
這本書是兩位日本學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圍繞阿德勒心理學進行的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頻頻讓我有“躺槍”感。
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鼻祖之一,另外兩位是弗洛伊德和榮格。
簡單來說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說: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如果說弗洛伊德像一個圣父高舉受害者的大旗告訴你“孩子這不是你的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阿德勒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老板告訴你:“別跟我哭唧唧些沒用的,我只關心kpi完成了沒有!”
弗洛伊德是決定論,阿德勒是目的論。
如阿德勒本人所說,他研究的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一、關于心理創(chuàng)傷:
阿德勒說,心理創(chuàng)傷都是自找的,是因為下定了決心不改變,因為改變太痛苦,于是你一直向后看,試圖從過往經歷里找出不讓自己前進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當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我該怎樣看待和合理利用過去的經歷。此時就無所謂創(chuàng)傷,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經歷。
二、關于接納自我:
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時此刻你嚴重“殘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現實如何不盡如人意,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這樣。
三、關于“你是一切問題的原因”:
當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委屈,說明還沒有擺脫歸因思維,這句話是說不管外部環(huán)境如何,不管你經歷了什么,你能把握并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應反求諸己,這就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方式,我不關心背后的原因因為對我沒那么重要,我只關心對我未來達成目標有幫助的東西。站在當下坐標系的原點,我永遠選擇往正數的方向看。
四、關于自卑感:
阿德勒寫過《自卑與超越》,他認為自卑感是一種健康且積極的情感,我們的`一切進步都源于開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后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沒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視它,把它當做一種信號,然后讓自己變得更好。
五、關于自卑感的來源——缺點:
缺點不是缺點,取決于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沒有距離感。
越多元的社會,市場越發(fā)達,各種“比較優(yōu)勢”的人越有立足之地,于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點”,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獨有的競爭優(yōu)勢。
“和別人一樣”,“追求相似的優(yōu)點”,是價值觀單一的工業(yè)時代的過時的價值觀。
我的感想:
一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真是詭辯論的邪教,看到后來發(fā)現不過是作者發(fā)現了一種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糾結過去確實能使你最終“死的明白”,但是解釋遠不如創(chuàng)造來的過癮。
每一個人的此時此刻都像是一個坐標系的原點,你可以選擇項后看,也可以選擇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負數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數的方向。
你可能覺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認不幸,還想盡辦法吹自己,我也這么覺得。
但是誰說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來干什么,如果你只追求心里舒服,那確實是毒雞湯,如果你想用來鞭策自己改變現狀,那用的正逢其時。
阿德勒是關于改變的哲學,并給予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35篇)02-24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15篇)05-06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通用37篇)02-07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09-04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10-20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06-30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6篇11-20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31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