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循序漸進,逐步地表達對別人的欣賞,或逐步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不斷增加別人對自己的好感度。那么,大家知道人際交往的心理學效應都有哪些嗎?下面小編來告訴大家吧!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1
1、超限效應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小貼士:兩個人交談要注意節(jié)奏,要點在前面的三十分鐘充分交流,切忌鋪墊太長。如果你發(fā)現(xiàn)對方已經(jīng)開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分散和東張西望,你的談話就要準備收場了。收場的時候把你的觀點再總結一次,這樣效果更好。
2、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這種因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被稱之為“南風效應”。
小貼士: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于同一目標,但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我們可以看到,在與別人發(fā)生矛盾,各不相讓,到最后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
3、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yī)療制度和養(yǎng)老金制度,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后來,心理學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guī)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這種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被稱之為“霍桑效應”。
小貼士: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夸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4、增減效應
實驗:測試者為八十名大學生并分成四組,每組被測者都有七次機會聽到某一同學對他們的評價。其方式是:第一組為貶抑組,即七次評價只說其缺點不說優(yōu)點;第二組為褒揚組;第三組為先貶后褒組,即前四次評價其缺點,后三次評價其優(yōu)點;第四組為先褒后貶組。當四組被測者都聽完該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后,心理學家要求他們說出對該同學的喜歡程度。結果:最喜歡該同學的竟是先貶后褒組。這種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的心理效應,被稱之為“增減效應”。
小貼士: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循序漸進,逐步地表達對別人的'欣賞,或逐步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不斷增加別人對自己的好感度。但不能照搬“增減效應”。因為我們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靠褒與貶的順序變化不能說明一切問題。否則會弄巧成拙。
5、登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xiàn)場實驗中提出的。實驗: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讓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大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shù)人同意。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大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這種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的心理效應,被稱之為“登門檻效應”。
小貼士:當我們身邊的朋友有某種難以容忍的壞習慣時,我們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朋友達到這個要求后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達到。
6、責任分散效應
19 64年3月13日凌晨,在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刺。她大聲呼救。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燈,打開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后,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再次出現(xiàn),將她殺死在樓梯上。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和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如果是一個人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人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這種心理學效應被稱之為“責任分散效應”。
小貼士:領導者將任務交于某個團隊去完成時,一定要指定好每個人的任務。這樣才能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作為初入學生組織的還是小白的你,這一點尤為重要。懂得權責分明,你就能更好的組織活動。也許下一任領導就是你!
7、貼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又急需一批軍人。于是就決定組織監(jiān)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zhàn)斗。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家對犯人進行戰(zhàn)前動員。訓練期間心理學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進行說教,而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
信的內容為敘述犯人在獄中的表現(xiàn)是如何地好,自己如何改過自新等。信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比起正規(guī)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zhàn)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這種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的心理學效應,被稱之為“貼標簽效應”。
小貼士:步入大學,我們會加入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組織。在這里,我們會與其他同學或干事有長期共事的經(jīng)歷,在這當中我們可以給對方適時貼一些標簽,比如“你真能干!”“你做事很有條理”等,這樣可以更好調動他的積極性,潛移默化成為你說的那個樣子。也拉進了同事之間的關系。
8、預期效應
心理學家做了個實驗。首先,當著猴子的面,把香蕉放進了兩個帶蓋子的容器中的某一個,再用擋板擋住猴子的視線。猴子很準確地從裝有香蕉的容器中找到食物。第二次,在擋住猴子視線的時候,把香蕉換成了猴子不喜歡的萵苣葉。結果,猴子又跳又叫,大發(fā)雷霆。如果實際與預期相符,將加強預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如果預期良好而實際不符,將給人帶來認知的失調,從而改變原先慣有的行為。這種心理學效應被稱之為“預期效應”。
小貼士:給他人一個好的預期,即給人一個好的承諾,卻不實現(xiàn)它,倒不如一開始就不要做出承諾。別以為這是老生常談。我們要與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當我們給人一個好的預期并實現(xiàn)了它時,會給對方留下很好的行為印象。否則,不僅讓別人失望,更會覺得你這人很不可靠。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2
1.黑暗效應
光線暗的地方更容易產生戀情。在光線較暗的場所,雙方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
2.契可尼效應
對于已有結果的事情容易忘懷,對于未達目標的事情總是記憶猶新。
3.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當出現(xiàn)干擾戀愛雙方關系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雙方情感反而會加強,關系也因此更牢固。
4.馬赫帶效應
在有對比的情況下,優(yōu)點缺點會被無限放大,反之,則會被忽略。對愛情或人的考量也因此偏差很大。
5.雞尾酒會效應
大腦對外界刺激有一種篩選功能,對自己有關的事情會立刻敏感起來,容易因此作出錯誤判斷。
6.戀愛補償效應
人一般會喜歡上喜歡自己的人,因為別人對你的.愛慕包含了對你的肯定
7.曝光效應
出現(xiàn)的越頻繁,越容易產生好感。熟悉的代表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8.暗示效應
若隱若現(xiàn)的弦外音,能夠得到預期效果。
9.焦點效應
如果能夠向對方展現(xiàn)你對他的關注,彼此之間的距離也很快縮短。
10.棄貓效應
失而復得,小心翼翼,愈發(fā)珍惜。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3
一、人類面對信息越多選擇結果越差
常言道,“籮里選瓜,越揀越差。”美國心理中心網(wǎng)近日報道,美國《決策與判斷心理學》雜志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信息越多,選擇結果越差。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表示,人們通常認為,掌握的相關信息越多,做出的決策就越好。而新研究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對電腦程序提供的 250道題進行回答,并計算其累積得分。一部分人提前知道題目的數(shù)量和選項,一部分人不知道任何信息。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知道信息越多的人,得分越低。這說明,選擇時,信息太多反而可能影響人們的決定。
二、女人為什么愛挽男人的手呢?
女人喜歡用身體的接觸來表達自己的善意和親密,男人和男人之間直來直去,坦蕩無私,他們很少用動作來表示親近感。
小孩子都喜歡依偎在大人身邊撒嬌,這是動物屬性的表現(xiàn)。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在理性上逐漸成熟,動物的原始習性就逐漸退化,隱蔽到理性后面。當女人羞于或不善于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時,她就習慣用身體接觸這種最原始,也是最直截了當?shù)姆椒ㄗ鳛閭鬟_自己感情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女人和小孩子是比男人更具動物性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女子較重感情,思考問題也是憑感覺的,而且她們的感官比男性更敏銳,尤其是觸覺。所以,女人更習慣于用觸覺的感受來替代語言的表達。人們在和女友約會時,不僅要用耳朵聽她說些什么,還要用眼睛看她做什么。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洞察到她心里的真實意圖。
身態(tài)語言學專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上的 “警覺”,即人的“勢力范圍”感覺。每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并向四周擴張、形成一個蛋形的心理防御空間,一旦其他人侵入,就會引起他(她)緊張、警戒和反抗。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間距離越遠,身體之間的間隔也就越大。反之,則心理防御空間距離就會逐漸縮校例如,正常的夫妻之間,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最為親密,所以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能縮小到零,即產生肉體間的緊密接觸。
因此,如果你的女伴在走路時,總是喜歡親密地挽著你的手,或是觸碰你的身體,說明她和你的心理距離已大大縮短,她不在乎你侵入她的“勢力范圍”。
有的男人不理解女人這種表達親近的方式,當女友的身體緊貼著他的時候,便心花怒放,誤以為她對自己有肉體上的欲望,結果他恐怕會很失望。女人觸碰男人的身體,并不完全是要進行肉體上的接觸,更多是來自精神上、心理上的親近感,她或許只是以此向你表示好感和親近罷了。僅此而已,切莫想入非非。
三、演唱會上,為什么觀眾會跟著唱?
本來性格內向、羞于在人前講話的人,看演唱會時也會跟著大聲唱歌,看體育比賽時也會高聲為運動員吶喊助威。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況下怎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當人把自己埋沒于團體之中時,個人意識會變得非常淡薄。心理學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沒個性化”。個人意識變淡薄之后,就不會注意到周圍有人在看著自己,覺得“在這里我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巨大的開放感能使自己的欲求進一步增長。反正周圍也沒有人認識自己,也沒有人際關系的束縛,因此害羞的人在這種場合下也會大聲唱歌、高聲吶喊助威。此外,大聲喊叫出來,也是一種釋放精神壓力的方法,可以使人心情舒暢。因此,有的人甚至大聲喊叫上了癮。
不過,如果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發(fā)展下去,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當人的自我意識過于淡薄時,就會開始感覺什么事都不是自己做的。比如狂熱的足球迷,如果自我意識過于淡薄,就可能發(fā)展成危害社會的“足球流氓”。當然,“沒個性化”并不會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導致人喪失社會性。在保持著社會性的團體中,“沒個性化”也很難使人做出反社會的行為。
心理學家金巴爾德曾以女大學生為對象進行了一項恐怖的實驗。他讓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這些女大學生被分為兩組,一組人胸前掛著自己的名字,而另一組人則被蒙住頭,別人看不到她們的臉。由工作人員扮成犯錯的人后,心理學家請參加實驗的女大學生發(fā)出指示,讓她們對犯錯的人進行懲罰,懲罰的方法是電擊。實驗結果表明,蒙著頭的那一組人,電擊犯錯者的時間更長。由此可見,有時,“沒個性化”會讓人變得很冷酷。
四、學會讓寶貝自己解決沖突
當寶貝和別的小伙伴之間發(fā)生沖突時,父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盡快教給寶貝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方式并不能讓寶貝變得更加合作,更加容易與人相處。
最好的方式是不要教給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幫寶貝理出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讓他自己設想多種解決問題的可能。經(jīng)過這種訓練的寶貝在面對沖突時,會不斷變換方式來達成自己的目標,顯得更有“外交手腕”。
千萬別和任性的寶貝較勁。
小時候看起來很任性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是個有主見、有能力、有創(chuàng)新、有作為的人,不見得就是壞事。因此,當寶貝任性時,父母不要一味地和他較勁,而要采取正確的方式幫助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態(tài)度惡劣,看到寶貝的任性行為就嚴加斥責,反而對寶貝的成長不利。
五、乘電梯時,為什么人總往上看
有一天,乘電梯的時候,我和往常一樣,仰頭看著顯示的樓層數(shù),突然意識到:為什么我每次乘電梯的時候都會仰著頭往上看呢?而且,我看了看周圍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們竟然和我一樣,也都仰著頭看著顯示的樓層數(shù)。難道顯示的樓層數(shù)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嗎?還是有什么不可思議的心理效應在背后起作用呢?
實際上,乘電梯往上看的行為與我們的“私人空間”有著很大的關系。所謂私人空間,是指在我們身體周圍一定的空間,一旦有人闖入我們的私人空間,我們就會感覺不舒服、不自在。私人空間的大小因人而異,但大體上是前后0.6-1.5米,左右1米左右。據(jù)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的私人空間比男性的大,具有攻擊性格的人的私人空間更大。在擁擠的電車中我們會感覺不自在,就是因為有人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
電梯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在電梯中,人與人的私人空間出現(xiàn)了交 集,也就是說互相感覺到對方進入了自己的私人空間,所以會感到不舒服,都想盡早離開電梯這個狹窄的空間。向上看正是想盡快“逃離”這個狹小空間的心理表現(xiàn)。
此外,盯著顯 示樓層的數(shù)字看,不只是為了確認是否到了自己要去的樓層。當我們急于離開這個狹小空間時,不停變換的數(shù)字能讓我們感到電梯在移動,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在向“解放”前進,從而緩解焦急的心理。
六、路見不幸,為什么不愿出手相助?
在地鐵中或馬路上見到有困難的老人,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想去幫他們一把?墒牵嬲扇⌒袆拥娜藚s很少。難道是因為城市里的人比較害羞嗎?確實有這個因素,但其所占比例相當微小。
有另外一個心理原因,使我們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當周圍有很多人的時候,我們心里就會想:“即使我們不去幫助他,也應該有人會出手相助。 ”這其實是一種依賴別人的想法。在心理學上,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林格曼效應”。
德國心理學家林格曼曾經(jīng)做過一個讓眾人拉網(wǎng)的實驗。結果,每當拉網(wǎng)的人數(shù)增加,每個人出的力就會減小一點。原本,我們認為人數(shù)的增加會發(fā)揮相乘效應,即每個人出的力會增加,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當人數(shù)越多時,人就越會感覺“我只不過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網(wǎng)的時候就不那么賣力了。
有別人在場時,人總會想:“即使我不求救,也會有別人求救的!痹诂F(xiàn)實社會中,有困難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況下都是這種心理效應起作用的結果。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4
1、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fā)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xiàn)。比如,父母經(jīng)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shù)莫剟顧C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獲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東西,如書本、學習器具,而一些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
2、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fā)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培養(yǎng)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一個孩子學習的學科綜合成績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wěn)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于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于它的某些薄弱環(huán)節(jié)。因此當發(fā)現(xiàn)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讓其在這門學科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4、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yī)療制度和養(yǎng)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后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guī)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作為母親,要盡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并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后,會有一種發(fā)泄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松、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5、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里再一點點地拿出。
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yōu)點都要訴說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
6、蝴蝶效應
據(jù)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于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后,竟會變成席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蝴蝶效應”,并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fā)展成極為巨大和復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shù)模赡苡绊懞⒆右簧?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7、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并且告訴A組的飼養(yǎng)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yǎng)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fā)現(xiàn)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于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fā),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fā)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里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跡又發(fā)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xiàn)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fā)揮作用。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贊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8、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于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于結束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xiàn)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fā)生。比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9、貼標簽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zhàn)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jiān)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zhàn)斗。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zhàn)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zhàn)。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并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tǒng)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xiàn)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后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后,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比起正規(guī)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zhàn)斗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后來,心理學家就把 這一現(xiàn)象稱為“貼標簽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guī)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么這么笨”、“連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
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簽。
10、登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xiàn)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后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于無休止地積極奮發(fā)向上。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5
一、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xiàn)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現(xiàn)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杰出的典型。
人是群居動物;蛟S我們比植物更渴望共生。為什么很多同學都感覺考研是一件感覺比較痛苦的事情?就是因為考研的時候,同學們往往感到很孤獨,似乎是自己一個人在面對考研這場戰(zhàn)斗。這是由考研本身的特色所決定的。在考研的時候,本來是一個班的同學,往往會報考不同的院校,甚至是不同的專業(yè),那么在進行考研復習的時候,因為大部分專業(yè)課考試的內容都不一樣,于是就讓人感到無所適從,不像高考的時候,大家同在一個戰(zhàn)壕,面對同樣的試卷。而一個人的復習道路,又往往沒有前方的明確目標,容易讓人對自己現(xiàn)狀感到茫然。在這種情況下,孤獨感油然而生,越來越重。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班級,讓我們共同成長。鄭州分校的郝雨萌老師說飛躍計劃的學員會在一年的時間里,在自己的班級中形成比、趕、幫、學的良好氣氛,促進大家共同提高。
二、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視了其它的心理和行為品質。它有時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暈輪”,有時會產生“消極否定的暈輪”,這都會干擾對信息的評價,要克服暈輪效應就必須堅持客觀,不摻雜主觀成分。
正確的選擇是成功的一半。但很多同學,特別是第一年考研的同學,往往在進行選擇的時候發(fā)生偏差?佳懈呖疾灰粯樱笙冗x報志愿,再進行考試,所以就不能等到出成績之后再根據(jù)成績報學校,而只能是確定學校之后,根據(jù)學校的要求進行各個科目的復習。郝老師說我們曾經(jīng)在全國大四學員中進行調研,當問到“你是怎么選擇目標院!钡臅r候,37%的學生說,會報考自己高考時的第一志愿,希望拼一把去圓夢;32%的學生表示,必須要考一個985,要不然就覺得很虧;17%的學生表示比較茫然,不知道怎么選擇;14%的學生表示,能考上就行,不管是什么學校,但是,他們也不了解自己能考上什么學校……曾經(jīng)的夢想,名校的光環(huán),往往吸引著大批考生盲目報考,而忘記了自己考研的最重要目標。每個人考研都有自己的理由:是為了就業(yè)?為了提升學歷?為了走進一個更發(fā)到的地區(qū)?為了學術上的深造?在進行院校選擇的時候需要克服“暈輪”的影響,學會理性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標。郝老師說這也就是院校專業(yè)分析師存在的意義。掛在天上的.月亮是很美好的,但如果沒有實力登月,還不如腳踏實地的前進,去挖掘屬于自己的寶藏。
三、“酸葡萄”和“甜檸檬”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但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比如:別人有一樣好東西,我沒有,我很想要,但實際上我不可能得到。這時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樣東西不好的地方,說那樣東西的“壞話”,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檸檬”心理就是認為自己的檸檬就是甜的,“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試試“甜檸檬”心理學會接納自己,逐漸增強自信。
有時候人是需要阿Q一點的,曾經(jīng)有同學私下找班主任說:“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報考武大,廈大,這一類的學校,我就報個一般的211,是不是太丟人了?”985名校的確很吸引人,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考上,更不會成為所有人的最佳選擇。如果周圍的人都報考了層次很高的學校,而自己卻并不具備沖擊名校的實力,那么可以安慰下自己:那個雖然好,但并不適合我。我聽不懂閩南語,我不喜歡潮濕的氣候,所以我才不要去報考什么什么的……而我所做出的選擇,是老師們結合我的成績,根據(jù)我的意愿,幫我得出的最佳答案。適合我的,就是最好的。
四、前攝抑制與后攝抑制
前攝抑制指之前學習過的材料對保持和回憶以后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后攝抑制是后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前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
當我們學習英語單詞時,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漢語拼音對我們的記憶有干擾,這就是前攝抑制,前面學習過的材料對記憶的影響;當我們能熟練使用英語單詞時,英語單詞又對我們回憶漢語拼音會有干擾,這就是倒攝抑制。在我們?yōu)槠谝荒甑目佳袕土曔^程中,往往有同學會苦惱:為什么我學著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呢?特別是英語,似乎我這個月多做了點翻譯題,再去做閱讀,就感覺沒有上個月正確率高了。
要解決這一類問題,就必須要注重學習方法的總結,即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規(guī)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如果你真的不會總結,那么老師幫你總結好了,你自己記住,總是可以的吧?
五、反饋效應
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xiàn)象稱做“反饋效應”。
心理學家布朗做了這樣的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就測驗。主試對第一組學習的結果每天都告訴學生,對第二組學生只是每周告訴他們一次,而對第三組,則一次也不告訴。如此進行了8周教學。然后改變做法,第一組與第三組對調,第二組不變,也同樣進行了8周教學。結果除第二組穩(wěn)步地前進,繼續(xù)有常態(tài)的進度外,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情況大為轉變:即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的成績則突然上升。這說明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并且是即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大。
在考研復習中,必須要分階段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整體水平,必須清楚自己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學習效果如何。學生都應找到自己的定位,教學老師根據(jù)學生的階段測評,做出指導和反饋。學生只有在了解了自己的優(yōu)劣勢之后,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案和復習進度,才能談到進一步的提高。一個在黑暗中自行摸索的人,總是很難走得快的。而到北京參加過集訓營的學生,往往會對自己有個更深刻的認識,因為他們見識到了來自全國的學生,知道自己能排第幾!
六、木桶效應
一個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所以在一個團隊、群體中,劣者的危害極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木桶效應”。
很多人都知道木桶效應,但是很少人去對照自己的情況分析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藝術類的考生,一般專業(yè)課素養(yǎng)都不錯,但英語實在慘不忍睹;數(shù)學系的學生,數(shù)學底子都不錯,但如果要跨專業(yè)的話就有150分是從零開始。人貴有自知之明,想要走到一個更好的平臺,就得對自己有個全面的認識,英語太差的要么別碰34所自劃線,要么跟著老師拼命補上;反映比較遲鈍理解能力不行的,要么放棄數(shù)學,要么至少聽課聽兩遍再多多做題。想要達到更高的平臺,就需要全面提升自己,把短板早早補上吧!
七、詹森效應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借此把那種平時表現(xiàn)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xiàn)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每年的1月份,同學們走上考場的時候,往往會有一批人發(fā)生“馬失前蹄”的“杯具”。由于心理壓力過大,很多人在考場上無法發(fā)揮出自己原有的水平。曾經(jīng)有一個男生,平時學習非常踏實,得到老師們的一致肯定,結果,因為當年十一月份在打籃球的時候意外受傷——腳踝嚴重扭傷,導致一周時間不能下床,就給他的心理上造成了嚴重恐慌,認為自己已經(jīng)不行了,復習時間不夠了,心懷忐忑地掙扎到了最后,在一月份考試時發(fā)揮大大失常。對于女生來說,這種情況發(fā)生的概率更高,有的女生甚至因為考前三天忽然感冒頭疼,而擔心得痛哭流涕,怕自己上不了考場。最壞的情況是可以通過情緒安撫避免的。只是一個星期的時間不能到自習室全力復習,并不代表自己在宿舍復習就會毫無效果,更不代表前半年的學習付之東流。而冬季屬于感冒多發(fā)季節(jié),每年大概都有十分之一的學生流著鼻涕上考場。郝說心理比較脆弱的學生,一定要找老師做心理疏導,讓自己始終保持平穩(wěn)的狀態(tài)。人,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首先要把自己穩(wěn)定!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6
1.第一次見面最重要:首因效應
初次見面真的很重要,首因效應說的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的效應。
2.愛情受到的挫折越多,感情越深: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于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xiàn)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3.為什么會網(wǎng)戀: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的一種認知障礙。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4.心動并不一定就會是真愛:吊橋效應
當一個人提心吊膽的走過吊橋的一瞬間,抬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異性,這是最容易產生感情的`情形,因為吊橋上提心吊膽引起的心跳加速,會被人誤以為是看見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產生的反應。就像為什么英雄救美后為什么美女最后會愛上那個救她的英雄一樣。
5.喜新厭舊:古烈治效應
古烈治效應說明了男女思維的差異,男女都有自己思考問題的角度。后來它就成了男人見異思遷喜新厭舊(或淡舊)的著名心理學效應了。心理學家把雄性的見異思遷傾向稱為“古烈治效應”。這一效應在任何哺乳動物身上都被實驗證明了,人為高等動物,不可避免的殘留著這一效應的痕跡。男性在心理上有喜新厭舊的傾向也不是什么人格缺陷,而是有著深刻的生理的、心理的基礎。但人有良知、有道德,靠這些東西才使人最終脫離了動物界。
6.初戀最難忘:契可尼效應
心中最懵懂最青澀也是最刻骨銘心的,那種小曖昧和情竇初開的懵懵懂懂的愛情讓人懷戀。西方心理學家契可尼做了許多有趣的試驗,發(fā)現(xiàn)一般人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契可尼效應”。
7.日久生情:多看效應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xiàn)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xiàn)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xiàn)了一兩次。之后,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fā)現(xiàn),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shù)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8.為什么會愛上大齡的他/她:戀母-戀父情緒
姐弟戀已經(jīng)不稀奇,但是有的人喜歡的對象卻是自己父母般年紀的人,這種戀母或者戀父情結也很普遍。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后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殺了。心理學用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而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
9.光線昏暗的地方更易產生戀情:黑暗效應
浪漫的西餐廳是很多人情侶約會的首選,因為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于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黑暗效應”。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7
人力資源管理是現(xiàn)代人事管理的主要內容,它是保證人力資源培養(yǎng)、選拔、使用的有效方法。在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中,各級領導或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yōu)。
1、自覺運用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jīng)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fā)現(xiàn)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績。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xiàn)象。
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我想早點聽到你們成功的消息。”……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fā)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 產生。
我們通常所說的“說你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睆哪撤N意義上來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經(jīng)過激勵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不行也就變成了行;反之,則相反。
2、充分運用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估計過他畢業(yè)后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這一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人梯精神、綠地精神,在人才培養(yǎng)中,要以國家和民族的大業(yè)為重,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干的下屬創(chuàng)造脫穎而出的機會。
3、適當運用鯰魚效應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后,如果能讓其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只有一只漁船能成功地帶活魚回港。該船長嚴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們打開他的魚槽,才發(fā)現(xiàn)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
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fā)現(xiàn)這一異己分子后,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運用這一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目前,一些機關單位實行的公開招考和競爭上崗,就是很好的典型。這種方法能夠使人產生危機感,從而更好地工作。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8
心理學上有很多定律正在左右著你的思想和行動。你得先試著去了解它,然后去利用它。
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xiàn)自我知覺的偏差。即所謂的“從眾”。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勇敢地面對自己。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yōu)缺點,不掩耳盜鈴,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或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認識了解自己,從容面對自己的一切。不要覺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種方式掩蓋起來,這樣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騙了自己。
二、培養(yǎng)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于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收集相當數(shù)量的信息,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沒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所以需要我們主動去培養(yǎng)自己這種能力。
三、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
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shù)娜藖磉M行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會相對客觀。
四、要善于總結。
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jīng)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實性格。
杜根定律——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是美國橄欖球聯(lián)合會前主席,他曾經(jīng)提出這樣一個說法:強者未必是勝利者,而勝利遲早都屬于有信心的人。換句話說,你若僅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杜根定律”。
在體育競技中,自古希臘以來,人們一直試圖達到4分鐘跑完l英里的目標。人們?yōu)榱诉_到這個目標,曾讓獅子追趕奔跑者,也曾喝過真正的虎奶,但是沒人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于是,許多醫(yī)生、教練員和運動員斷言:使人在4分鐘內跑l英里的路程,那是絕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骨骼結構不對頭,肺活量不夠,風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實在很多很多,然而,有一個人首先開創(chuàng)了用4分鐘跑完l英里的紀錄,這個人就是羅杰.班尼斯特。更令人驚嘆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又有300名運動員在4分鐘內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他們相信自己,因為他們知道,既然羅杰能做到,他們也能做得到。如果沒有自信他們不可能創(chuàng)造奇跡。
美國的哈佛大學進行了一次調查,一個人勝任一件事,有85%取決于他的態(tài)度,15%取決于他的智力。如果他自信,事情肯定會辦好。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取決于他是否自信,假如這個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會扼殺他的聰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跨欄定律——把挑戰(zhàn)困境看作一種享受: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豎在你面前的欄越高,你跳得也越高。當你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只要你勇敢面對,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戰(zhàn),就能克服困難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這就是著名的跨欄定律?鐧诙墒且晃幻邪①M烈德的外科醫(yī)生發(fā)現(xiàn)的。
阿費烈德在解剖尸體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相反在與疾病的抗爭中,為了抵御病變,它們往往要代償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機能強。這個發(fā)現(xiàn)最早是從一個腎病患者的遺體中發(fā)現(xiàn)的。當他從死者的體內取出那只患病的腎時,他發(fā)現(xiàn)那只腎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腎也大得超乎尋常。在多年的醫(yī)學解剖過程中,他不斷地發(fā)現(xiàn)包括心臟、肺等幾乎所有器官都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因此他撰寫了一頗具影響的論文。他認為患病器官因為和病毒作斗爭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斷增強。假如有兩只相同的器官,當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會努力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從而使健全的器官變得強壯起來。這個人,一定能夠打動你心。
問題的大小決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變成了珍珠,我們要善于把局限變成優(yōu)勢。障礙使我們更強大。英國有一句老話:如果這件事毀不了你,那它就會令你更加強大。苦難并不是絕對的,它對弱者是萬丈深淵,對強者來說卻是向上的階梯。疾病也一樣,它使弱者的臟器受損,最后奪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樣能使強者的臟器更加強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頑強。
詹森效應——別讓壓力成為心靈的羈絆:
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被寄予奪金厚望的中國男子體操世界冠軍李小鵬在男子單項比賽中發(fā)揮失常,僅獲得一枚雙杠銅牌。而在2003年世界體操錦標賽時,他卻獲得了這兩個項目的冠軍,而且也是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雙杠金牌得主。由此我們不能說他沒有奪金的實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他的這次“失誤”呢?事實上,他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發(fā)揮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某些特殊情況給自己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心情緊張。李小鵬的這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要說的“詹森效應”。
詹森效應主要起源于有一名叫詹森的運動員,這名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主要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由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xiàn)良好,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xiàn)象稱為詹森效應。
如何避免詹森效應?
一、摒棄心中的非理性觀念。
許多帶有焦慮、緊張的人經(jīng)常對自己或對別人說:“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保證成功!薄叭绻沂×,我就會沒有價值,別人就會看不起我,我會很沒面子! “如果發(fā)揮的不好,我的前程算是毀了。”這些話縱然能增強我們奮進的決心,但也容易引起焦慮,不利于正常水平的發(fā)揮。要想避免詹森效應,在平時就應當注意矯正這些不正確的想法,養(yǎng)成以平常之心對待生活中的“競賽”的良好習慣,減少緊張情緒,更好地發(fā)揮出自己的水平。
二、要平心靜氣地走出狹隘的患得患失的陰影。
不要總是去貪求成功,而是只求正常地發(fā)揮自己的水平。人生的“賽場”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只要樹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獲。最終定會交付人生滿意的“答卷”。
冰激淋哲學——逆境是一種磨練:
賣冰激淋必須從冬天開始,因為冬天顧客少,會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會害怕夏天的競爭。同樣,只有吃過苦的人才知道享受生活的美好;經(jīng)歷生死的人才知道生活的安逸是多么快樂;所以,要想在順境中事業(yè)能夠蒸蒸日上,那么就必須在逆境中經(jīng)過一番錘煉,這就是由臺灣著名的企業(yè)家王永慶提出的“冰激淋哲學”。
首因效應——千萬別小看第一印象: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是指首次認知客體而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而最初的0.25至4秒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不要小看這短短的4秒鐘,別人對你這個人75%的判斷和評價都由此而來。所以別人第一印象中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實的,以后你留給別人的這種印象都很難改變。
名片效應——相似感會快速拉近雙方距離:
蘇聯(lián)心理學專家納季拉什維利提出了“名片效應”,所謂名片效應指的就是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愿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這里,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tài)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恰當?shù)厥褂谩靶睦砻,可以盡快促成人際關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于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際關系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有這樣兩個有趣的社會心理實驗:在一個實驗中,首先讓被試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讓被試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卻只讓看一兩次。然后,讓被試者說說他們比較喜歡哪個人,結果,被試者都會比較喜歡照片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那個人。
親和效應——像磁鐵一樣吸引別人:
親和效應的主要含義是:人們在交際應酬中,往往會因為彼此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或者相似之處,從而感到相互之間更加容易接近。這種接近會使雙方萌生親密感,進而促使雙方進一步相互接近、相互體諒。一般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種傾向,即對于自己較為親近的對象,比如,有共同的血緣、姻緣、地緣、學緣或者業(yè)緣關系,有相似的志向、興趣、愛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處于同一團體或同一組織的人,會更加樂于接近。我們通常把這些較為親近的對象稱為“自己人”。
一個人如果想要讓身邊的同事、朋友把自己當成“自己人”,除了本無法改變的血緣外,就要懂得與他人的相處之道。主動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認同并喜歡自己,就需要拿出“親和力”。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把周圍的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來,才會讓別人認同自己,把我們當成“自己人”。
蹺蹺板互惠原則——互利互惠才能皆大歡喜:
玩過蹺蹺板的朋友都知道,兩個人分別坐在蹺蹺板的兩端,你用力一壓,對方就翹起來;對方再用力向下壓,你就可以翹起來。翹起來處在上方的感覺是興奮的,如果游戲的雙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壓,那么游戲就不能繼續(xù)下去。只有當雙方都不停地輪流向下壓,才能交替的享受游戲的樂趣。這就是蹺蹺板互惠原則。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任何關心、幫助和友好等都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幫助別人,給予別人,表面上看是一種失去,但在給予中,我們也能從對方那里得到,從而達到互惠互利。一個永遠不吃虧,不愿讓步的人,即便真討到了不少好處,也不會快樂。因為,自私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yōu)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互動卻失去應有的樂趣,對自己或對方都是一種遺憾。
韋奇定律——不要讓閑話動搖了你的意志:
即使你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韋奇定律”。它是由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jīng)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的。
韋奇定律有以下觀點:
一、一個人能夠擁有自己的主見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二、確認你的主見是正確的并且不是固執(zhí)的;
三、未聽之時不應有成見,既聽之后不可無主見;
四、不怕眾說紛談,只怕莫衷一是。
不要讓閑話動搖了你的信念。一旦確立了自己的目標,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覺得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努力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人際交往心理學效應有哪些】相關文章:
肺炎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04-29
使用汽車的不良反應有哪些04-03
人際交往心理學技巧04-01
人際交往的原則有哪些04-01
人際交往有哪些就禁忌12-20
人際交往的技巧有哪些08-26
職場管理者應有哪些優(yōu)質表現(xiàn)?04-30
人際交往要注意哪些問題04-27
人際交往的溝通技巧有哪些11-04